第3章 四县一区各具特色(1)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原州区

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清水河之滨,是固原市政府驻地,人口44.75万人。海拔1450~2500米,年均气温6.3℃,年均降雨量300~550毫米,干旱、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较多。按地形地貌和气候上的差异,南部为六盘山阴湿区、北部为清水河谷平原区、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原州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横跨原州,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兰文化、神秘的西夏遗存文化、粗犷的草原文化、苍劲的大漠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环境。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坐落在城北55公里处六盘山支脉的东,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与龙门、云冈石窟齐名,为中国十大著名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被誉为“宁夏敦煌”。

须弥,是梵文山音译,意为“妙光”“善积”等。现存洞窟162座,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躯,汉藏文刻记12处,碑刻3方,残碑11块,尤以北周和隋唐开凿的大型庙窟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8座山峰的东南崖面上,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黑石沟区。须弥山石窟造像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二十里铺拱北又名五原山南古寺拱北,位于固原县城南郊10公里处银平公路、宝中铁路东侧,依山势矗立在树木葱郁的幽雅环境中,是一座集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寺院。全部建筑为六进式,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院落,第三进为砖坊,第四进为内门,第五进为墓室,第六进为后院。有楼、塔、亭、阁、照壁、六角八卦等,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典雅、肃穆神秘。

安西王府是元世祖忽必烈三子忙哥剌在六盘山的避暑府邸,也是当时西北地区行政中枢。

原州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的三角中心,101省道、312国道交会于此,福银高速公路、宝中电气化铁路纵贯南北,固原支线机场已通航。

原州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6种,岩盐、煤炭、硅砂、芒硝储量可观,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区正在建设。有药用植物91科400余种,粮油作物有小麦、玉米、土豆、莜麦、胡麻、葵花等20多种;主要特产有枸杞、蔬菜、瓜果、马铃薯等;清真牛羊肉深加工、酿酒、制药、铸造等一批产业享誉区内外近年来,原州区区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宁南山区统筹城乡示范区、产业聚集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和谐区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围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县(区)”的目标,引进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开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9.66亿元,增长8%。一是坚持走园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充分利用冷凉气候资源,采取引进良种、强化“农超对接”、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等方式,蔬菜种植规模迅速扩张,效益明显提升,总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建成万亩露地蔬菜基地3个,新建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园区13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万亩,成为宁南山区种植规模最大的冷凉蔬菜示范基地。中河万亩供港蔬菜基地生产技术程序通过欧美认证,产品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原州区被授予“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称号。二是围绕建设“国家级马铃薯种薯繁育县(区)”目标,创新机制,引进企业,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速,新建组培室5000平方米,繁育原种4000万粒,发展原种田3500亩,一级种薯田6.25万亩,带动全区种植优质马铃薯53万亩。建成中河、张易、三营3个万亩种薯示范基地,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种植水平大幅提高,示范区种薯亩均产量2800公斤以上,得到全国马铃薯大会观摩团的充分肯定,原州区被授予“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称号。“六盘山”牌马铃薯种薯、鲜薯获得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

工业经济增效提速。按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求,倾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着力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工业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1亿元,增长95%。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打造西兰银交会中心物流集散地和宁夏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改造提升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中介代理、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9.74亿元,增长10.6%。

农田水利建设成绩卓著。突出水利基础地位,认真做好“水”文章,组织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调度扬黄水,全面推广喷灌、滴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新建扬黄调蓄水池13座,调蓄能力达到410万立方米,极大地提高了扬黄水利用效率。农田水利建设连续五年获得自治区“黄河杯”竞赛奖。

科技服务成效显著。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科技入户及农村信息化工程,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30项。在全区11个乡镇及30个示范村实现了信息化服务基本数据共享和应用。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4%。原州区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和“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认真实施全民健身及文化惠民工程,安装卫星地面接收系统1万余套,放映农村数字电影2000余场(次),为全区194个行政村和50个社区自乐班采购配备了文化体育活动器材。新建农家书屋135家,实现了全区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充分发挥区民族艺术团和街道社区文体协会文化宣传主力军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全民健身登山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40余场次。全区文化体育事业呈现繁荣发展良好势头,荣获“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中国文学之乡——西吉县

西吉县以境内席芨滩演化得名,位于固原市西部,总面积3130平方公里,总人口50.73万人,其中回族28.67万人,占总人口的56.5%。目前已享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西芹之乡”“中国文学之乡”的殊荣。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

西吉县土地类型多,土层厚,适宜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夏粮作物有小麦、豆类,秋粮作物有莜麦、荞麦、糜谷、玉米、燕麦、马铃薯,经济作物有胡麻、芸芥。野生植物有69科155属430多种,其中有70余种药材和野生蕨类等;西吉县彩鲫是世界珍贵而稀有的鱼种之一。西吉县境内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三条水系,但年径流量很小,夏季多枯竭。境内气候温和,雨量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和温度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冷暖变化大,多有倒春寒;夏季短暂,气温适中;秋季雨量较多,降温快,霜冻早;冬季长,严寒干燥。四季交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5.3℃,年平均降水量350~500毫米,无霜期仅有100~150天。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以打造西北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为目标,狠抓种薯研发、培育和基地建设,种植马铃薯125万亩,实现总产153万吨。生产脱毒原原种4200万粒,建立原种繁育基地5000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加大地膜覆盖、标准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标准化栽培90万亩,机械化作业70万亩。展示品种青薯9号实现亩产5544公斤,创历史新高。在将台开工建设了年产原种2亿粒、交易量20万吨的西北最大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和交易中心。在银川成功举办了西吉马铃薯宣传推介活动,西吉马铃薯首次打入新华百货等大型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采取开辟绿色通道等十项措施,促进了马铃薯销售。预计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850元。积极推广“华林”模式,在将台明荣、东坡、马莲北山、吉强万崖、黄家川建成两个拱棚示范园区和西芹、胡萝卜、西红柿三个万亩特色蔬菜示范园区。西芹、胡萝卜、西红柿种植面积分别达5.2万亩、1.68万亩和0.86万亩,总产量达39.5万吨、5.88万吨和0.53万吨。产品远销重庆、武汉等20个大中城市,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600元。初步构建起一带多园的现代农业格局。以示范乡(镇)、专业村和规模养殖户培育发展为重点,走“以牛为主、多畜并举”的草畜产业发展路子,推广饲草料调制、畜品种改良等技术,狠抓基础母畜扩繁、圈舍改造、饲草基地建设和疫病防控等重点环节。完成人工种草43.7万亩,新建暖棚圈舍4.86万平方米,青贮池1.45万立方米。建设肉牛冷配改良点48处。发展肉牛养殖专业村10个,示范园区2个,百头养殖场2个,5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30个。全县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18.5万头和35万只。动物防疫密度和标志率均达100%。预计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370元。

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标准化厂房18栋3.6万平方米的宁夏(西吉)闽宁产业园区,成为西吉建县69年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目前,道路、供排水、供暖、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国圣食品等4家企业注册入园,鸿威电子等3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协议,汇丰天塑业已建成投产。全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9个,到位资金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3%,是前4年招商到位资金总和的1.1倍,到位资金额和增幅均居全市首位。建成华电月亮山风电一期工程,二期工程进展顺利;计划投资18亿元的国电宁夏分公司200兆瓦风电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新型工业迈出了新步伐。

旅游服务业日趋活跃。抢抓大六盘旅游带建设机遇,投资7300万元,开工建设了火石寨地质博物馆、游客中心及景区道路、停车场、广场、景观等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单家集红色革命遗址和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改造修缮工程。火石寨景区“农家乐”初具雏形,参加了宁夏旅游春光万里行、精品线路采购和宁蒙陕甘毗邻经贸洽谈会等旅游推介活动,提升了西吉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全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600万元。

火石寨位于宁夏南部的西吉县境内,由于它的山峦呈现暗红色(也就是地质学上的丹霞地貌),在绿树的掩映下,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每当春夏时节,满山遍野花草丛生,色彩斑斓,蜂恋蝶舞,生机盎然。在稀疏的林木间,还生长着一簇簇箭竹,为北方山水增添几分南国姿色。在火石寨方圆百里之内,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扫竹岭、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为奇特。火石寨不但有令人神迷的自然景观,还有十多处石窟建筑,和须弥山石窟一脉相承。

将台堡位于西吉县城东南的葫芦河东岸,战国秦长城在这里向东转折。古代称西瓦亭,为军事要塞。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团与一军团二师在将台堡会师,宣告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伟大的长征,将台堡也闻名于世。

1996年10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二、四方面军会师60周年而修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纪念碑坐西朝东,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构成,坐落在多级台阶的墩台上,碑身通高22.8米,碑顶雕有3尊红军头像、象征着三大主力会师,花岗岩的碑身正面镌刻由江泽民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纪念碑背面是中共西吉县委、政府撰写的碑文。基座是由代表中国革命胜利的8组浮雕组成。纪念碑东侧有5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

震湖位于西吉县城西南的苏堡乡党家岔村,是1920年宁夏海源大地震后形成的湖泊,是世界第二大地震湖。西吉震湖形状狭长,总面积达186万平方米,平均水深约12米,最深处达27米。

党家岔堰湖是目前同原地区最大的地震堰塞湖,也是宁夏最大的堰塞湖。湖内生长着鲢鱼、鲤鱼、草鱼等近10种鱼类,其中最为奇特的是五彩缤纷的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