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前辈李桂芳同志二三事

杨培林

李桂芳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位质朴的老人,他叫李桂芳,祖籍陕西蒲城人。1952年,李桂芳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毅然决然告别家乡,来到宁夏,投身宁夏农垦的建设事业。当时宁夏农垦刚刚组建,缺人才,缺技术,基础设施差、一穷二白。为了尽快改变宁夏农垦的落后面貌,李桂芳与成千上万农垦人一道,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将青春年华奉献给宁夏农垦建设事业,用自己的汗水,培育和浇灌了宁夏农垦这棵参天大树。

李桂芳作为一名宁夏农垦的建设者,见证了宁夏农垦的发展历程。他在农垦工作的40多年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足迹踏遍了宁夏农垦的每一个场站。农垦这片热土锻炼和养育了他,他也深深地热爱着这片曾经为之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土地。

从1952年大学毕业到1992年退休,李桂芳先后在灵武农场、农垦局农业试验站、前进农场、黄羊滩农场、玉泉营农场工作过,为农垦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40多年里,他在水稻良种繁育与推广,盐碱地改造,棉花、葡萄、啤酒花种植等领域颇有建树,是宁夏农垦系统知名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专家。1984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四部门联合表彰的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曾多次受到农垦局党委的表彰。李桂芳在农垦的开发建设中积极探索、奉献智慧,这里给您挑拣几件事情具体说说吧。

1973年,李桂芳任宁夏农垦国营前进农场生产股副股长期间,负责盐碱地改良和水旱轮作技术攻关工作。前进农场当时的土地不仅盐渍化严重,而且土壤中夹有不利改造的白僵土,盐碱地改良的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高。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李桂芳一方面查阅资料,进行土壤分析,研究前进农场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另一方面,利用在灵武农场改造盐渍化土地的经验和技术手段,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大胆采用以水稻种植为主,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进土壤理化成分等手段,成功将5万余亩盐渍化白僵地改造成“种稻”或种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不仅使前进农场的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也为大面积、大规模改造宁夏银北地区土壤盐渍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8年李桂芳(右一)在黄羊滩农场啤酒花基地现场指导啤酒花割芽

1979年,李桂芳调任国营玉泉营农场任副场长。农场系部队交农垦系统的农业生产单位,基础条件差,环境恶劣。为了迅速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按照以粮为主的原则,根据扬水灌溉、土壤瘠薄、单产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大胆提出了种植葡萄、建设葡萄酒加工厂,实行种植基地和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农垦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1982年,玉泉营农场在经历了1981年试种50亩葡萄失败后,农场领导班子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东北引进有葡萄种植经验的老职工,采用火炕催根等措施,提高了保苗率。由于葡萄种植栽培措施先进,种植的3000亩龙眼等葡萄品种当年总产达到30万斤。在此之后,玉泉营农场不断研究加强葡萄种植的栽培管理措施,不断引进和优化葡萄品种,加大优质葡萄品种自主繁育,不仅保证了本场葡萄酒加工厂的原料供应,还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葡萄酒原料基地,成为宁夏葡萄酒加工生产的先行者,为基地和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

1987年,李桂芳调农垦局啤酒花公司工作,专营啤酒花公司技术指导。当时,宁夏的啤酒花生产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上一穷二白,毫无经验可谈。为了加速推进宁夏啤酒花产业发展,1988年,农垦局领导委派李桂芳到山东等省学习考察,并调进啤酒花根芽60余万根,并在灵武农场等农垦企业大面积栽种。在李桂芳等人的科学指导下,由于栽培措施正确,技术操作规范彻底,种植效果十分明显,全农垦系统14个种植单位啤酒花总产达到423吨,平均亩产103公斤,当年收回成本,当年赢利1400万元,为全农垦系统扭亏增盈发挥了及其重要的关键作用。由于宁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宁夏农垦系统生产的啤酒花品质高,成为全国啤酒花市场在宁夏的唯一供应基地,全国各地啤酒生产企业纷纷订购,成为山东青岛、烟台、济南、日照等啤酒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基地,宁夏生产的啤酒花随之闻名全国。

岁月如梭。如今李桂芳已是88岁高龄的老人,退休在家,但他始终关心宁夏农垦事业的发展,农垦系统每一次的改革发展都牵动着老人的心,农垦系统取得的每一项成果和每一次飞跃,都让老人欣喜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20余年来,李桂芳一直坚持在宁夏老年大学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公园里,每天都能看到他晨练的身影,学英语、习书法、唱歌成为老人每天必备的功课。知足常乐是他的座右铭,情趣健康的生活是他长寿的秘诀,豁达开朗的性格使他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1965年李桂芳带领农校学生田间见习

作者简介:

杨培林,自治区统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