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党的号召就是命令!赤诚报国的我,毫不犹豫地打起背包出发了,这一去就是40年。64岁高龄的我和常人一样,不时地怀念起那风风雨雨的日子。宁夏兵团那十一年的戎马生活,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1965年9月8日,我踏上飞驰的列车,奔向遥远、神秘的回乡。那里有蓝天白云,那里有骏马奔驰,那里有腾格里大沙漠……从那天起,我成为一名宁夏兵团的战士,穿上绿军装,将要扛起枪,多么骄傲,多么自豪。
列车上大家放开歌喉:“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有志者,志在四方……”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车厢里说笑着,打闹着,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安静一下,有的同学需要休息。”连长发话了。是呀!快12点了,为什么一点困意都没有?这天刚好是八月十五,望着圆圆的月亮,我依稀看到树下的小白兔,看到了嫦娥。当时我嘴里还嚼着白天连长发的月饼,别有一番风味。这一天,虽未与家人团聚,我并不后悔。我有了新的集体,新的兄弟姐妹,新的父母——团长、连长……从这天起,生活上需要自理了,衣服需要自己洗了,被子不用妈妈叠了,24元生活费学着自己支配了……彻夜未眠的我,第一次看到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28小时后,列车减慢了速度。连长告诉我们银川快要到了,一时间,车厢里沸腾了,大家拥挤着,都想把头伸出窗外,最早看到那神奇回乡。
车站看上去不大,倒还显得干净。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许多头戴白帽的人群,他们敲锣打鼓,口中喊着听不清的口号,透着股热情、憨厚,而这更增加了我们感情的冲动。
我们换上了汽车,连长说用不了一小时就到目的地了。
根据太阳判断,汽车是在向西行驶。通过一条不宽的马路,街上人很少,有几个小商铺,门前放着几个笸箩,看不清卖的什么东西。一路上没见到一座楼房,也没见到一个警察。路是石子垫起的,虽然有些巅,但不影响大家好奇的心情。慢慢地没有了房屋,进入了“无人区”,汽车四周被沙子包围着。“我们进入沙漠地带,马上快到了。”连长话音未落,汽车突然不走了。车轱辘在沙子里打着转,越陷越深。“我们下去推车吧!”不知谁的提醒,大家纷纷下了车,用力推着,挤不到车跟前的人,使劲地推前面人的后背,都想助一臂之力。但事与愿违,车子罢工了,没一点前进的表示,轱辘仍在原地打着转,我们只好步行。大家很快排好队出发了。
知青和连领导合影
知道吗?这不是学校的操场,更不是北京的大马路,这是沙漠。一脚踏下去,沙子马上没过你的脚面,甚至没过脚脖子,那真是难往出拔。开始队伍还整整齐齐,口中高唱着“:……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过一会儿就有人挺不住了,毕竟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呀。
队伍乱了,体力好的同学在前面紧跟着连长“,加油!加油!”鼓励着大家,后面的人使劲追着。“听!连里的人欢迎你们呢,马上就到了!”我所听到的只是脚下的沙沙声和旁边人粗粗的出气声,哪听得到别的声音。我大口喘着气,真想停下来听一听,又怕落到别人后面,继续吃力地走着。听见了!好像有一个鼓在敲,嗯,还有锣声、镲声。这时迈不开的腿、拔不出的脚又有了动力。到了冲刺阶段了!我努力地向前追着,想赶上前面的人,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前面的同学停下来休息!”连长的话终于使我“得救”了!当我追上前面的人后,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一直顾不上抬头的我,这时才发现,我的后面还有一些人仍在努力地赶着。看看他们,我就知道自己的狼狈样子。虽然已是9月天,可大家汗流浃背,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整齐的队伍又继续出发了,大家抖擞精神,向着锣鼓声的方向走着。我们跟着感觉,走在没有道路的沙子上,是呀,这就是我们将要征服的地方。锣鼓声越来越近,听起来单调,但能感觉到是在用力敲打着。翻过一个沙丘,十几排雪白的房子突然出现在眼前,还有十几个高矮不同、年龄不一的老乡,三个人敲打着三只乐器,其余的人鼓着掌,不停地喊着欢迎的口号。每个人红扑扑的脸上都展现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师一团九连,也就是宁夏兵团。
我们班被分到东边第一排中间的房子里。屋子布置很简单:地上铺着草,就是我们的床,草边挡着一排砖,屋中间的桌子是用砖和水泥砌成的,抬头看看,没有灯,墙边齐齐地摆着一排小板凳。这时,排长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两盏小油灯,两个暖水瓶。他说:“食堂大锅里的水是开的,水井就在院子中间。”
新的生活,新的起点。大会上,师长、团长分别致欢迎词,知青们各个慷慨激昂,摩拳擦掌,争着、抢着表决心:“地球手中攥,黄河腰上缠,誓做新愚公,塞北变江南!”顿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啊,简短的、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不就代表了我们北京知青建设宁夏的坚定决心,并做好了愚公移山的思想准备吗?
挖沟会战中,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你看他,轻而易举地把一大锹一大锹的土扔到三米多高的渠坝上,虽然已经挥汗如雨,却看不出一丝累意,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大勺”;你再看她,刚刚还被封埋在土洞里,被大家救出来后,又很快消失在会战的人群中……收工后,大家拖着疲惫的腿,仍排着队,唱着“日落西山红霞飞……”
有人编了个顺口溜:“一三五,馒头粥,扛起铁锹去挖沟。修渠埂,拍渠边,紧紧张张就一天。”这就是那段生活的写照。“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就是我们的口头禅。
看看今天的宁夏兵团,早已旧貌换新颜,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沟渠,通向了每一块田间地头。被我们修出的羊肠小路,变成了如今宽敞、平坦的柏油大道,彻底改变了原来“年年挖沟沟不通,年年修路路不平”的落后面貌,这里有我们北京知青的点滴汗水呀!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后来,我被调到学校工作。第一天走进教室,我给同学们发了张卷子,想摸摸底。站在讲台上,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那么认真,仿佛看到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我暗暗下了决心:要把书本上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都教给他们,我要教他们说普通话,我要给差的同学开小灶,让他们成为最棒的……
我融入了这个集体,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谁知他们摸透了我软弱的性格,上课时开始交头接耳,更有甚者在考试时竟然交了白卷。不,不是白卷,是在卷子的背面用铅笔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篮球。我快要疯了!拿给当地的李老师看。欲哭无泪的我刚要冲出办公室去“提审”这个学生,一把被李老师拽住了。她拿过卷子,看看卷子上画的篮球,不紧不慢地说:“画得不错嘛!”啊?还表扬他?“你要看到他的长处,会画画,爱劳动,助人为乐,做好事……”轻声细语的一席话平息了火冒三丈的我。教人育人先要交心,简单粗暴只能形成师生隔阂。我用李老师教我的方法,使这次谈话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首先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李荣生登香山
我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交心,放学后进行家访,一边聊天,一边发挥自己的特长——推广普通话。孩子们把我们看成自己的父母,家长们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记得那是冬季的一天,我发高烧,嗓子说不出话来,只好让同学们上自习。放学后我躺在宿舍里,“先生在吗?”吴奶奶轻轻地敲了两下门,我跳下床把门打开。“听孙子说你病了?”她把右手哆哆嗦嗦地伸进怀里,掏出一个干干静静的、洗得发旧的手绢包,鼓鼓囊囊的,不知里面包着什么。我正在纳闷,看到她小心地打开包,两个鸡蛋出现在我的面前。“热乎的,快吃了它,你的病就会好的!”多么淳朴的语言。一时间我哽咽了,热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发烧难受的吗?不是,想家了吗?更不是。看着她迈着蹒跚的步子渐渐远去的身影,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呀!这种鱼水之情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抹不去。
在学校里,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平吉堡多年高考零的突破。一批有志之士进入到财政、法院、检察院、医院等重要工作岗位上,他们的启蒙老师就包括我们北京知青。
连队里有这么一批人,年龄虽然三十来岁,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我们自觉、主动地担起了扫盲的业余教学任务。牛大姐老家来信了,开始,我一遍一遍地念给她听,再帮她给老家写回信。我虽耐心,觉得自己在做好事,可后来想想不对,我为什么不能教她自己学着写信呢!我一边叫她和我一起看着来信,一边教她识字,慢慢地教她给老家写回信。经过多次锻炼,她再来我这里时,就变成了她自己念信给我听,不认识的字我提醒她,虽然结结巴巴,不成句子,但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忆往昔,十一年里,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但在宁夏兵团我们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我学着修路挖沟,种地养牛;学着老乡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学着书本上学不到的一切一切……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鼓励和教诲,使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人民教师,后又被选调到宁夏财政厅,走上经济警察——会计师的道路,成为了一名较优秀的注册会计师。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宁夏兵团及兵团领导给我的启蒙教育。
我爱我的第二故乡——宁夏,我更爱宁夏兵团!对兵团的回忆永远抹不去。
作者简介:
李荣生,女,1965年9月8日支边到农建十三师一团九连八班,1976年9月调宁夏皮革厂,1989年2月调宁夏财政厅,2005年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