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时刻牢记谦虚二字,傲气太重伤人害己——改掉骄傲自满的性格(2)

3.学无止境,自满则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我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如果因自满而放弃学习,必将随着知识的变化而成为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

谦虚好学的人会因为善于学习而获得进步,走向成功,盲目自大的人会因为自以为是与成功渐行渐远。古代的大学问家都如此谦虚,自认为无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所知道的东西就更加有限了。假若没有一点自知之明,有了点成就便沾沾自喜,而不知进一步学习,这样的表现不但是无知,而且还很可悲。成功的人都善于学习,只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又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认真揣摩,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长处,何况人呢?

相传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看到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在祠庙里。守庙的人告诉孔子和他的学生:“这个东西叫欹器,是放在座位跟前用来警戒自己的器皿,作用跟‘座右铭’差不多。”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不多不少时就会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了。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欹器装满水就如同骄傲自满的人那样容易倾倒。因此为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几千年前的孔子从一个容器里就能有“做人不可以骄傲自满,为人要谦虚谨慎”的认识,我们怎能不懂得“恃才傲物寸步难行,谦虚好学可成器”的道理呢?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太过谦虚了?”

笛卡儿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就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就显得更多了。”

懂得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有些人会觉得这很矛盾,其实一点儿不!笛卡儿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识多的人,在于他知道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浅薄。

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一旦你觉得自己无所不知,那么正是你无知的表现。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妄自尊大、自鸣得意。聪明的生意人总会经常向别人请教,不管人们把他评价得多么高,他都会清醒地对自己说:我知道的还远远不够,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有人说:“虽然我谦虚地向别人拜师,但别人好像并不愿意教我。”如果真是这样,不妨反省一下自己。要知道,“拜”只是虚心求教的第一步,如果在以后的语言和行为中不知不觉流露出自大情绪,即使不断地拜师也难以得到真传。因为没有人愿意和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的人交往,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传授给这种人。唯有时时谦虚、处处谦虚,事情才会出现转机。

人类有着几千年浩瀚的文明史,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大海中的一滴水,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就算是再怎么努力的人,也无法掌握其中之万一,更别提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了。只有不断学习,时刻保持谦虚上进之心,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就。

4.屈身向人请教,低头聆听教诲

如果成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以谦虚的态度向人请教。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此话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因为吃苦只是成为人上人的一个必须条件。其实,要想成为人上人,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勤奋刻苦地学习、积累,谦虚同样重要。

成功虽然没有捷径,但却可以借助外力,而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向人请教。在请教他人的过程中,只有把自己放在低处,以恭敬的态度谦虚地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真心的指点和教诲。

为了学到上等的丹青技巧,一个年轻人到处拜师学艺。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尽管自己不辞辛劳,但却毫无所获。不过,年轻人并不放弃,继续跋涉寻求名师。

一天,年轻人来到了一座名寺,向该寺擅长丹青的大师请教。见到大师后,他就开始抱怨:“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丹青水平,我已经走遍千山万水。虽然拜见了无数个有名的丹青高手,但却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我佩服的老师。”

待年轻人停止说话后,大师笑着问他:“真是这种情况吗?”

年轻人满脸无奈地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经历了这么多年后,我才发现世上不乏徒有虚名的人。每次拜师,我都是慕名前往,结果总是带着失望离去。虽然这些所谓的高手没有在我面前提笔,但我已经从他们的画帧中看出了他们的拙劣。”

大师仍然笑容可掬:“虽然与施主刚刚见面,但老僧已经感到施主并非常人,对丹青应该有很深的造诣。老僧虽然对丹青一窍不通,但对名画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希望施主不吝墨宝,为老僧作幅画。”待小和尚端来笔墨纸砚后,大师又说:“老僧酷爱品茶,烦请施主画一幅倒茶图,一杯、一壶、一水即可。”年轻人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幅栩栩如生的倒茶图呈现在大师的眼前:一股冒着热气的茶水从倾斜的精致水壶中泄向同样精致的茶杯。

年轻人见大师沉默不语,于是问大师是不是有不满意之处。大师说:“画是不错,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有所不妥,茶杯应该高出茶壶才是。”

年轻人不解地问道:“大师是不是在装糊涂。水往低处流,如果按照大师所说,那么如何倒茶呢?”

大师微微一笑,开导年轻人说:“你说得很对。其实,拜师也是如此。丹青大师如同茶壶,你如同茶杯。”

正所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对于大海来讲,只有保持较低的位置,才能容纳百川的水流;对于一个想成为人上人的人来讲,只有把自己放低点,时时保持谦虚,才能在生活中得到各位大师智慧的浇灌,从而博采众长、步步登高。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就是这样一个懂得谦虚、不断学习的人。

1994年,杨澜从一个学生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她把一个有着良好家教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青春少女形象和富有女性细腻情感的职业妇女形象统一在一起,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既高雅又清纯,既轻松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风格。

在完成了《正大综艺》200期制作之后,杨澜没有因为自己的成绩而骄傲自满,她知道人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应该不断攀登新的台阶,于是,她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当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因为杨澜已经取得了成功,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地位上享受已经获得的荣誉。

但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不断学习就会落后于她人,更无法做到人上人。当杨澜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时,她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境界提升了,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有些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时的成功。他们虽然值得庆贺,但不值得人敬佩。只有那些谦虚上进、不断进取的人,才能够成为耀眼的“明星”。

成就的获取固然离不开吃苦,但如果能够借助外力使自己少吃点苦,自然是件好事。比如,如果有了足够的资本,就不用像众多白手起家的商人那样需要为积累资本而付出大量的努力,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如何投资上面;如果能够从他人那里学到一些经验、窍门等,就不用白白花费体力和脑力去钻研、探究这些既成的东西了,正如人们会放心大胆地用他人总结出来的真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样。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不要因自己有几分才能就目空一切,否则只会错过成功的最好机会。时时保持和完善谦虚的品性,就会在有意无意间得到他人的指点和教诲,从而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5.胜败无期,骄傲必败

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有傲气。傲气不仅会引起他人的不满,而且会被竞争对手利用。一些高明的竞争对手常常会在你自满的时候,更加放纵你,使你变得更加妄自尊大。一旦你疏于防范,对手便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你。

前秦王苻坚在贤臣王猛的竭力辅佐下,把前秦治理得国库充盈、民安物阜。因此,苻坚对王猛的话言听计从。好景不长,王猛得了重病,临终前,王猛仍不忘国事,向世祖进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然而,前秦王苻坚虽然在王猛生前处处听其建议,但却没有将王猛关心社稷的遗言记住。见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都在前秦版图之内,苻坚渐渐妄自尊大,遂有一统山河之志,并把东晋作为了第一个攻打目标。

尚书左仆射权翼进谏说:“往日商纣王昏聩无道,周武王考虑到其朝中有‘三仁’,遂未立即发兵。如今东晋虽然微弱,但东晋国主并没有大恶,再加上谢安、桓冲等文臣武将都是江表人杰,此时的东晋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不可以图取。”由于群臣持有异议,苻坚难以决断,遂与其弟阳平公苻融单独商讨。苻融认为前秦讨伐东晋有“三难”,一是“天道不顺”,二是“晋国无衅”,三是前秦“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苻坚急于灭掉东晋,不听其劝。他说:“前秦攻打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然而朝廷内外都说不可,真不知是何原因。”太子苻宏又劝道:“如今前秦不得天时,东晋国主又没有罪过。如果大举进攻而无功而返,将会使威名外挫、财力内竭,这就是群臣认为不可的原因。”苻坚反驳道:“当年我灭前燕时,同样不得天时,最终还是凯旋而归。秦灭六国时,难道六国君主都是暴虐之主吗?”

永坚二十七年(383年),苻坚下诏征兵备战,除了从百姓中征兵外,还赐封愿意参军的良家少年为官。朝臣都持反对意见,唯有朝中的鲜卑领袖慕容垂、羌人领袖姚苌赞成。苻融不忍苻坚糊涂下去,说鲜卑、羌虏是前秦的仇敌,“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劝他不要接受他们的策略;而良家少年都是富饶子弟,对军旅毫不知晓,只会察言观色、附会迎合。此时的苻坚已经失去了理性思维,根本不愿意去思索敌我双方的实力,结果草率宣战。

淝水一战,前秦联军溃败,苻坚负伤只身而逃。随后,慕容垂、姚苌先后反叛。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前秦开始分崩离析,曾经叱咤风云的苻坚只能扼腕叹息。

永坚二十九年(385年)八月,气数已尽的苻坚被姚苌杀害。

一个人一旦骄傲起来,就会高估自己的实力,低估对手的实力。此时,即使有人在身边劝阻,他也会认为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非但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反而会责怪他人。苻坚之所以会一败涂地,使得前秦帝国毁于一旦,就是因为他的骄傲自大。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领大军攻齐,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连克齐城70余处,并快速向齐仅剩下的莒城和即墨城推进。当时,燕军分为前、后、左、右四军,将莒城和即墨城团团围住。此时,齐发生内乱,齐闵王在内乱中被杀,其子法章即位,是为齐襄王。齐襄王下令军士固守两城,顽强抵御燕军。当时,齐襄王在莒城,齐名将田单在即墨城。在他们的引导下,齐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不降。乐毅见屡次围攻皆没有进展,于是有了打持久战的想法。不料,两军竟然对峙了整整三年。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燕惠王。乐毅虽然受到燕昭王的信任,但却与燕惠王早已产生矛盾。于是,了解到这一情况的田单立即采取了反间计,派人入燕散布谣言,说乐毅既然能够一鼓作气,攻下齐城70余处,肯定有能力攻克已经苦苦支撑了三年的莒城和即墨城,但他却迟迟不肯行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田单知道燕惠王与乐毅有旧隙,乐毅担心胜战归国后被诛杀,于是通过延长攻城的时间来控制兵权,进而伺机自立。燕惠王果然中计,下令乐毅迅速归国,由将军骑劫前去接替军务。身经百战的乐毅也有自知之明,逃往赵国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