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秦汉三国卷(13)
- 年轻人要熟知的100位中国帝王
- 志刚
- 4915字
- 2016-03-15 17:23:47
汉明帝刘庄——一心治国,英年早逝
少有伟才 中年即位
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正月,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出生。光武帝见其出生时面生赤色,为其取名为阳。刘阳虽然为光武帝嫡妻阴丽华所出,但由于出生较晚,没能成为皇太子。不过,光武帝废长立幼的做法让他成为了皇太子,并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阳在母亲阴氏的教导下,变得知书达礼,深受光武帝喜爱。10岁时,刘阳已经熟读《春秋》,对其颇有领悟。光武帝好几次向他询问政议,他皆能够“应对敏达”。刘秀见皇子有如此奇才,将其比作季札。季札何许人也?春秋吴国贵公子也。他是吴王诸樊的弟弟,为人处处谦虚礼让,数次对君位推辞不就。不仅如此,他饱学多识,与晏婴、子产等相国皆有交流,是个治国之材。光武帝将刘阳比作季札,可见对他的期望之高!
建武十五年(39年),12岁的刘阳得到东海公的封号。此时的他更加明白事理,能够看清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当年,光武帝在全国颁布了“度田令”,要求各州郡长官详细清查登记各地人口数量和各户所占有的土地面积。由于此令直接威胁到豪强地主的根本利益,在执行过程中招到了强烈抵制。各地官员只得“优饶豪右,侵刻赢弱”,向朝廷虚报调查结果。一次,光武帝在理政时看到了陈留郡官吏递上的一封特殊信件,里面写着“额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这样一句话。光武帝追问缘由,此官吏闪烁其辞。当时,站在光武帝身后帷帐内的刘庄见该官吏不敢吐露实情,于是向光武帝陈述了缘由。他说这封信是上级官吏对该官吏的训诫,河南、南阳分别是朝中大臣和外戚的集中居住地,而这两部分人所占有的土地面积肯定超过了规定,于是没有人敢于过问。
建武十七年(41年),刘阳被封为东海王,从此有了爵号。同年,光武帝废了心胸狭窄且难以与后宫妃妾相处的郭皇后,转而立刘阳生母阴氏为后。
建武十九午(43年),有人利用巫术聚众造反,并占据了原武城(今河南原阳)。消息传到京城后,光武帝立即发兵攻城,见久攻不下,于是召集朝中诸臣商议。当时有人提议诛灭叛党,刘阳则不这样认为。他对光武帝说城中很多官吏和百姓都是一时糊涂才被妖人欺骗,一旦醒悟后肯定不会助纣为虐,而会想法设法逃出城外。如果不围攻城池,他们就有逃脱的机会。到最后,少数的谋反者自然不足畏惧了。光武帝采纳其建议,在没有滥杀无辜的情况下攻下了城池。
同年,皇太子刘强恳请光武帝废掉他的皇太子身份,光武帝允许后,另立16岁的东海王刘阳为皇太子。刘阳做了皇太子后,改名为“庄”。
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死,30岁的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
平定四方 传播佛教
汉明帝即位后,在对外方面采取了讨伐策略。东汉边境的少数民族如东北的乌植族和鲜卑族、北方的匈奴、西北羌人、西南夷、南蛮等经过西汉衰落期的蓄势后渐渐强大起来,其中有些民族已经蠢蠢欲动,对东汉边境的安定构成了威胁。
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刚刚去世,西羌人见东汉刚立新主,遂以为东汉局势不稳,立即举兵反叛。汉明帝见汉军初败,立即令开国功臣马武引兵四万赴陇西讨伐。从这年十一月至次年七月,汉军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击溃西羌人。不久,乌桓人也开始叛乱,汉明帝又发兵镇压。此后,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叛乱,先后被汉军平定。
王莽在位时认为边国既然向汉臣服,就不应该称王,于是将汉朝发给各边国的印玺收回,然后发给各边国臣子使用的章,曾因昭君出塞与西汉交好的南匈奴对汉朝开始心生不满。同时,北匈奴在王莽时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阻截了汉朝与西域的通道,影响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永平八年(65年),汉使郑众奉命出使常扰汉朝边境的北匈奴,其单于竟令郑重朝拜,公然向汉朝挑衅。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调集大军,兵分四路北击北匈奴,把北匈奴逼退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南匈奴此后不敢轻举妄动。北匈奴大败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通道再次畅通无阻。班超奉命出使西域,西域各国纷纷遣王子入汉,以此表示对汉朝的臣服。永平十七年(74年),汉朝再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班超前去赴任。
在外交上,汉明帝除了安抚了汉朝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外,在佛教的传播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以佛教闻名的大月氏国(今中亚一带至阿富汗边境)使臣来汉传授浮屠经,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汉朝。不过,佛教虽然传至汉朝,但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汉明帝在此基础上大力引进佛经,开创了佛教在汉朝传播的新纪元。
永平八年(65年),汉明帝派汉臣十余人不远万里出使大月氏国。永平十年(67年),汉使臣不仅带回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而且带着在大月氏国遇到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回国。
汉明帝以厚礼接待印度高僧,并安排他们暂住于外交官署鸿胪寺,然后于次年在京师洛阳城西雍门外建造僧院。由于佛经是由白马驮回,而印度高僧又暂住于鸿胪寺,遂将此僧院命名为“白马寺”。经过不断的演变后,“寺”字逐渐成为了寺院的泛称。
此后,白马寺成为了佛教在中国的发源地,中国也因此有了和尚。
严猛治国 实现“永平”
汉明帝即位前,常常与光武帝讨论国事,帮助光武帝处理政务,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发展动向非常熟悉。他见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治国安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于是决定不再进行改革,按照光武帝时的政策和方针把已经安定繁荣的社会变得更加安定和繁荣。从这一点来说,汉明帝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值得钦佩。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更何况是一国之君。然而,为了顾全大局,他愿意活在光武帝的光辉下,没有独树一帜来显示自己如何的英明神武。
不过,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光武帝的怀柔政策,而是处处显得严猛,在对待外戚、皇族宗室和官吏上显得尤为突出。他的这种手段与光武帝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光武帝时对外戚不得干政有明文规定,如“后宫之家,不得封候与政”。汉明帝严格按照此规定行事,毫不怠慢。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令人图画了“云台二十八将”,以此来表彰开国功臣的丰功伟绩和激励后人。马援虽然堪居首功,但由于其女身为皇后而未被列入其中;李通和邓晨同样是疆场勇将、开国功臣,汉明帝考虑到他们是自己的姑父,遂将他们排除。不仅如此,虎贲中郎将马廖和黄门郎马防、马光,皆因是马皇后兄弟而未被提升;尚书闰章博学多识,但因其二妹被封为贵人,一直没有晋升。
除了杜绝外戚干政外,汉明帝还密切注意着外戚的势力扩展。一旦发现外戚动机不纯,立即采取间接或直接的应对措施。比如,少府阴就身为国舅,因贵而骄,经常呼朋唤友,以致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然而,朱晖并不趋炎附势,对阴就的邀请置之不理,阴就对其怀恨在心。一次,东平王刘苍入朝拜贺,此时在刘苍手下做事的朱晖跟随主人进京。按当时规定,凡入朝拜贺者,必须要持有专用玉璧。负责发放玉璧的主簿是阴就的一个属下,他见朱晖来领取玉璧时,故意拖延时间,迟迟不给朱晖玉璧。朱晖见状,立即从其手中夺来玉璧,然后入宫朝贺。汉明帝闻听此事后对朱晖大加赞赏,并提拔他为卫士令。汉明帝的这种做法侧面打击了外戚的权势,同时也起到了为其他正直官吏壮胆助威的作用。对于一些明显的叛乱,汉明帝决不姑息放纵。舞阴公主的丈夫虎贲中郎将梁松因得宠而生异心,欲与山阳王刘剂图谋造反。汉明帝得到密报后,立即将其处死,然后迁徙其家人。
除了对待外戚严格外,汉明帝对待皇子同样苛刻。永平十五年(72年),在汉明帝的调整下,被封为诸侯王的皇子的待遇只能与光武帝时被封为侯的功臣相提并论,以至于马皇后发出“于制不亦俭乎”的慨叹。
为了防止光武帝时受封的诸侯王的作乱,汉明帝采取的手段近乎残酷。光武帝共有11个儿子,除汉明帝本人和早逝的临淮公刘衡外,还有九人:前太子刘强、沛献王刘辅、山阳王刘荆、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济南王刘康、中山简王刘焉、东平宪王刘苍和琅邪孝王刘京。在这九人中,有郁郁而终者,有“谋反”被诛者,有犯法坐罪者,也有自沉堕落者。这些皇兄皇帝在汉明帝的抑制下,能保住性命都难,更何况犯上作乱。不仅如此,汉明帝同样没有放过这些皇兄皇帝的后裔。稍有“行为不端”者,要么被治罪,要么被削藩。
对于朝中官吏,汉明帝要求更为严格。三公九卿虽是朝中重臣,但在汉明帝掌朝期间皆被责罚过。当时,有位尚书郎不知因何事使得龙颜大怒,遂被汉明帝杖打。这位尚书郎承受不了汉明帝的责罚,情急之下躲到床下。汉明帝气急败坏,以杖击床,令其立即从床下爬出来。该尚书郎死活也不愿意爬出来,在床底诵道:“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以杖撞郎。”汉明帝听了他的这段话后,不好意思再拿他出气,遂不再责罚他。为了让官员尽忠职守和保证清廉的官场风气,汉明帝极尽苛刻之能事,甚至会因片面之言而定夺生杀。
在明帝的控制下,开国功臣们的后裔也不敢放肆。因为一旦有飞扬跋扈、作威作福之处,就有可能遭到汉明帝的打击。
汉明帝采取的这些严猛措施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他的这些措施导致的矛盾也将在以后暴露出来。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48岁的汉明帝病逝。
汉章帝刘炟——有德无能,埋下祸根
宽厚治国 长者风范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明帝第五子刘炟出生。同年,光武帝死,明帝即位,于第二年改元永平。永平三年(60年),4岁的刘炟被立为皇储。
永平十八年(75年),明帝病逝,19岁的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刘炟的即位,成为了汉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物极必反、盛久必衰虽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历史规律,但一个朝代由盛而衰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则与帝王本身有关。
无论是后来的帝王还是史学家,在评价汉章帝时,几乎不约而同地认可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的确如此,汉章帝的治国手法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在减轻赋徭役方面,汉章帝比在他之前的光武帝和明帝都要做得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连连发生的地震、干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汉章帝先后二十余次颁布有关减免租税、减少劳役的诏令。每逢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又主动赈济受害比较严重的百姓和安置流民。至于鳏寡孤独者,汉章帝更是表现出了无限的仁慈和宽厚,使百姓纷纷感到皇恩浩荡。
为了保证长期推行轻徭薄赋的惠民政策,汉章帝削除各种繁文缛节,力求简约行事,而且下令在出巡时不允许扰民。
在司法方面,汉章帝一改明帝时的严切刚猛,慎重运用刑罚,尽量用德行来感化子民。为此,汉章帝多次颁布了改革法制的诏令,先后进行了禁施酷刑、减刑、取消诛连刑罚等法制改革。
在选拔官吏上,汉章帝选拔了一批能够体察民情、敢于直言进谏的贤士,如蜀郡太守廉范、兰台令吏孔僖、司空第五伦等。
在思想教育上,汉章帝推崇儒学。他不仅祭拜了孔子和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而且还亲自接见了孔子的后代,并为他们封侯。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采纳了校书郎杨终的建议,仿效汉宣帝召开儒学经学会议的做法,在白虎观召开儒学会议,通过群儒的辩论来“正经义”。后来,班固等人奉命将辩论记录加以整理和编撰,起名为《白虎通义》。有了这次会议,儒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剖析,从而变得更加完善。
在对待诸侯王方面,汉章帝的做法与光武帝和明帝背道而驰。汉章帝认为,光武帝、明帝对诸侯王的抑制不利于维护皇族宗室的利益,于是对诸侯王显得极为宽厚。他将诸侯王的食俸由明帝时的两千万改成八千万,各诸侯王立即变得显贵起来。汉章帝并不担心皇兄皇弟会作乱犯上,为他们分封后竟不忍与他们分别,后来索性将他们留在京师。尽管尚书宋意、奏记宋由等人数次上谏,汉章帝始终充耳不闻,没有令他的皇兄皇弟各回封地。
另外,汉章帝还积极安抚曾被明帝欺压的诸侯王及其子孙后代,将明帝削去的封地复封给他们。其中,汉章帝对东平王刘苍的安抚更是令人惊叹。
刘苍是明帝的胞弟,光武帝阴皇后的第二胎。大概是由于遗传的缘故,刘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明帝在位时,刘苍曾尽心辅佐明帝治理天下,后担心引起明帝猜疑而主动要求退回藩国。汉章帝对刘苍的才德极为敬重,于是格外恩宠他。另外,对于刘苍提出的建议,汉章帝会果断采纳。一旦朝中有未决之事,汉章帝则派人去询问刘苍。为了报答汉章帝的知遇之恩,刘苍尽管年老体弱,但仍然竭尽全力为汉章帝出谋划策。他的这种做法令原本感情就比较丰富的汉章帝更加感动,使得汉章帝更舍不得失去他这个“老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