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这种传奇从他出生就开始了,不仅伴随着他的幼年时光,甚至一直伴随了他的整个人生。在出世之前,他的母亲怀孕一年有余,出生比正常小孩晚了好几个月。在出生当晚,他的祖母梦见仙女从彩云间飘来,递给她一个婴儿。在五岁以前,他不会说话,直到祖父给他改了名字,才开口说话。在九岁时,他写下“打破维扬水底天”的诗句,一鸣惊人。在十五岁时,他独自到居庸关外“考察”边防,甚至到鞑靼部落里“卧底”。在新婚之夜,他抛下新婚妻子,在道观畅谈养生之术。在二十七岁时,他考中进士,尽管如此,他却并不认为科举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因为他的理想,是成为孔子那样的“圣贤”。
一、从云彩中来的婴儿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十月怀胎”,意思是按照正常的生育规律,胎儿在娘胎里孕育满十个月,就可以出世了。但是,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家住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的二十六岁书生王华对这一“定律”却有些怀疑,因为他的妻子郑氏怀孕已经有整整十四个月了,胎儿还是没有出世的迹象。这让他有些紧张。在医学上,这种孕期超过十个月的不正常现象被称为“晚产”,由此可以断定,这个孩子就是“晚产儿”了。
到了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的立秋时节,因郑氏久孕不生而感到紧张和焦急的,已经不止王华一个人了,他的老父亲王伦也是心急如焚,坐立不安。王伦是余姚王氏的族长,当地有名的学问家,可谓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虽然他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胎儿都能赶在整好十个月时出世,一些早产的胎儿在七八个月时就能出生,也有一些晚产的过了十个月才出生,但如自家孙儿这样晚产到十四个月还不见动静的,还真是很少见。
少见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就出现过很多晚产儿。第一位建立了大一统帝国的皇帝秦始皇嬴政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且据说也是在十四个月时才出生的。此言非虚,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记载。除了秦始皇,还有一个神话人物也是晚产儿,而且晚得还相当离谱,在娘胎里待了整整六六三十六个月才出世,这个人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长着三头六臂的哪吒三太子。
这个孩子还没有出世,就跟秦始皇、哪吒三太子这等大人物扯上了关系,难道这孩子日后也能成为大人物?王伦还知道,在古代,伟大人物的出世总是带有奇异的色彩,如祥云罩顶、紫气东来、满屋红光,甚至还可能出现蛟龙飞腾等异象。这样想来,孙儿晚产也未必就是坏事。他有些激动了,或许这个孙儿还真有成为大人物的命运呢。但是眼下,王伦、王华父子还顾不上想象将来的事情,成得了大人物成不了大人物另说,得先平平安安地生下来才好。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这一年的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时节,天气也转凉了。
在这个月的最后一个夜晚,王华的母亲岑氏早早睡下。正当她睡得迷迷糊糊之时,突然睁开了眼睛,看到有人打开了“天门”,一时之间,天光放亮,彩云缭绕,耳畔还响起了只有在天宫中才能听得到的音乐声。紧接着,伴随着音乐声,一位身穿绯衣的仙女从彩云中缓缓地飘下来,她的怀里还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岑氏望着眼前的一切,分不清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正当她纳闷之时,绯衣仙女已经径直飘落到她的床前,将怀里的婴儿递给了她,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岑氏猛地惊醒了,才意识到刚才只是做了一个梦。她觉得这个梦真是奇怪,于是努力地回想梦中的情景。正在这时,屋外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她有些恍惚,以为自己还在梦中呢,以为是梦里的那个婴儿发出的哭泣声。接着,屋外又传来一阵更加洪亮的啼哭声。这一次,她听清楚了,啼哭声是从儿媳郑氏的房间里传出来的。她心头一惊,难道是儿媳生了?想到这里,她马上清醒了,急忙坐起身来,推醒了身旁的丈夫王伦。王伦听到啼哭声,激动地说道:“是生了!是生了!”
这时,家人也赶过来报告,说郑氏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王伦和岑氏急急忙忙从床上爬起来,赶到郑氏的房间,迎接这个“迟来”的孙儿。岑氏将孙子抱在怀里仔细地打量着,她望着孙子的模样,觉得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见过。她猛然惊觉:这个孙子跟自己刚才梦中看到的那个婴儿一模一样!她惊讶地说道:“他就是梦里的仙女送给我的那个孩子!”随后,她将刚才做的那个梦告诉了王伦。王伦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么说来,我的孙子是从天上的云彩里来的!”于是,便给孙子取名为“王云”。
后来,邻居们听说了王云出生时发生的故事,认为郑氏居住的那栋小阁楼是一块风水宝地,便称它为“瑞云楼”。瑞云楼修建于明朝前期,余姚王氏原本居住在城内的秘图山旁,在王伦时代才分居到这幢小楼里。王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幢小楼里度过的。瑞云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大致格局。
王云出生时,父亲王华正在外教书,得到消息,欣喜不已,心里的一块石头也总算落了地。
二、父辈的故事
千呼万唤的孙子王云终于出世了,王伦想起了另一件心事:这个孩子将来真的能成为像秦始皇嬴政、哪吒三太子那样伟大的人物吗?在历史上诞生过无数伟大人物的这个家族,迁居到浙江余姚已经有几百年了,也到了应该诞生一位大人物的时候了,会是这个孩子吗?
如果要追溯王云祖辈的事迹,就要从遥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589年)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常年陷入战乱,渴望安定和平生活的北方百姓纷纷南迁,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地位尊贵的北方士大夫家族。当时,王云的祖辈居住在山东,是山东的名门望族,称“琅琊王氏”,位列“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之首,随着南迁大潮,也迁居到了浙江绍兴。
王云的祖辈中可谓人才辈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官至西晋光禄大夫的王览、东晋王朝的开国功臣王导、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书圣”之子王献之等。这几位全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王祥和王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王祥是哥哥,王览是弟弟。在兄弟俩小的时候,王览的母亲经常无故打骂王祥,王览总是设法袒护哥哥。一天,母亲想要毒死王祥,被王览及时发现,打翻了母亲想给王祥喝的毒药,救了哥哥一命。王祥感激不已。后来,有人送给王祥一把宝刀,说是能给人带来好运的“神刀”,王祥便转送给了王览。事实证明,那把刀的确是“神刀”,佩带上它以后,王览时来运转、官运亨通,最终做到了光禄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的辉煌历史。
王导是王览的儿子,与晋元帝司马睿关系密切,积极地为司马睿出谋划策,提出多项政治决策,还利用自己出身士族的特殊身份,帮助司马睿团结南方士族,安抚南迁的北方士族,为东晋王朝的建立和司马睿的称帝立下汗马功劳。在登基大典上,司马睿有感于王导的功绩,请他与自己一道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在民间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导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而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也由此日渐深远。据说,在南朝梁武帝萧衍统治时期,东魏权臣侯景向南梁求亲,萧衍特意提醒侯景,琅琊王氏门第太高,东魏高攀不上,因此不许他选择琅琊王氏的女子。
琅琊王氏举家迁居浙江绍兴的时间是东晋末年,带路人是赫赫有名的“书圣”王羲之,当时的绍兴还被称为“山阴”。这个显赫的家族在绍兴居住了大约七百年以后,在两宋交替之际,又在王羲之第二十三代世孙王寿的带领下,举家搬迁到浙江余姚。
到了明朝初期,余姚王氏的族长名叫王纲。王纲与明朝开国功臣刘基是故交,在刘基的举荐下,到兵部任职,后来被叛兵杀害。王纲之子叫王彦达,他亲眼看着父亲被杀,认为当官不是好差事,于是立下祖训,不许子孙当官。王彦达之子王与准谨遵祖训,拒绝当官,甚至为了逃避当官而摔断了腿。王与准之子叫王世杰,起初也拒绝当官,但是除了当官,他又没有其他养活家人的本事,迫于经济压力,只好违背祖训,当了几年地方小官。王世杰之子就是王云的祖父王伦。
王伦在骨髓深处继承了魏晋名士的风范,为人不拘小节,潇洒豁达,饱读诗书,还精通音律,总之是儒雅之极。据说,王伦很喜欢竹子,不仅在自己居所的前前后后种满了竹子,还不允许别人砍伐竹子,如果看到有人砍伐竹子,他必然痛心疾首,苦言劝阻。正因为这个缘故,他被人们称为“竹轩先生”。在“竹轩先生”的带领下,王家人都以读书、唱歌为乐,生活得其乐融融。
王伦是个坦荡洒脱的人,既不追求功名利禄,也不羡慕荣华富贵,就像过着归田园居生活的陶渊明。此外,他还是个热心和负责任的人,周围有人遇到困难,不论是贫穷还是饥饿,他都慷慨相助,毫不迟疑;有人请他教育小孩,他也尽心尽力,唯恐误人子弟。尽管他没有做官,却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
王云的父亲王华,从小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处处表现得跟别的小伙伴不一样。六岁时,他和几个小伙伴在河边玩耍,期间从远处走过来一个喝醉酒的人,坐在河边洗脚,洗完脚就走了。后来,王华在那个人洗脚的地方,发现了一个装满银子的布袋,推测是那个人丢失的。为了防止被别人发现,王华便把布袋放到了河水里,自己则守在旁边等那个人回来。一直等到中午时分,小伙伴们都回家吃饭了,那个人才一路号哭着找到河边。王华见了,问明来意,便从河水里提出布袋,还给了那人。那人感动不已,从布袋里拿出一两银子,要酬谢王华。王华坚决不接受,说道:“我连你的几十两银子都不看在眼里,又怎么可能接受你的一两银子呢?”
十四岁那年,王华在余姚城外的一座名为“龙泉山寺”的寺院里读书。与他一起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余姚当地的富家子弟。这些孩子们知道,龙泉山寺依靠的是他们父母的资助,便以寺院的衣食父母自居,不仅傲慢无礼,还以欺辱寺院里的僧人为乐。僧人们苦不堪言,决定借助寺院曾经闹过鬼的传言,假扮成鬼怪吓唬他们。孩子们早就听说寺院里闹过鬼,心里本来就很害怕,遇到僧人假扮的鬼怪,更是被吓得屁滚尿流,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去了。
但是,王华没有害怕。僧人们不肯善罢甘休,便变本加厉地吓唬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雷雨夜,他们一面学着鬼哭的声音,一面敲打撞击王华的门窗。王华还是没有害怕。他们无计可施了,便问道:“你独自一人留在这里不害怕吗?”王华反问道:“我为什么要害怕呢?”他们说道:“你不知道这些天寺院里总是闹鬼吗?”王华回答道:“我只见到有几个和尚在装神弄鬼。”僧人们听了,知道把戏被揭穿了,只好作罢。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王华不仅胆量大,而且还有处变不惊的本事!不怕鬼的人不止王华一个,但他们跟王华较量处变不惊的话,肯定还差一大截。据说,若干年以后,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有人从南昌带来消息,说王阳明被叛兵杀死了。他听了,竟然毫无反应,就跟没有听见似的。
身为品行高洁的一代名士王伦的儿子,王华的品行自然也不会差。据说,当时浙江一带的年轻学子中盛行酗酒嫖娼之风,王华也酗酒,却坚决不嫖娼。有几个同伴不相信,便将他灌醉,然后找来两个青楼女子,放到他的床上。那天晚上,王华住在江边的亭楼上。当他发现自己被人算计以后,便奋力卸下一块门板,将门板扔到江面时,然后纵身一跃,跳到门板上,连夜渡江而去。这等定力,实在令人敬佩。
成化初年,浙江布政使宁良请浙江学政张时敏为他推荐一位学子做家庭教师。张时敏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华,理由是“论品学兼优者,唯王华为最”。于是,王华便被宁良请到自己出仕以前居住的梅庄,教导他的子弟读书。
宁良早年曾在梅庄埋头苦读,梅庄因此有数千卷的藏书,这令王华喜出望外。在梅庄的三年,他过着白天给宁府的孩子教书、晚上在灯下苦读的生活。这三年里,他在梅庄几乎足不出户,但学业却有了巨大的进步。
王云出生时,王华已经二十六岁了,正在梅庄给宁府的孩子教书。九年后的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他赶赴京城参加殿试,名列第一,中了状元。这是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声名显赫的余姚王氏中的第一个状元。王华中状元是早晚的事情,早在成化初年,张时敏就断言王华要中状元,还说他的福德不可限量。王华被留在了京城,担任翰林院修撰,成为朝廷着重培养的年轻才俊。之后,王华一路高升,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如果从王寿将王氏家族搬迁到余姚之时算起,一直到王云出生之前,王氏家族在余姚已经居住了六百多年,繁衍了十代子孙。尽管这个家族始终保持着魏晋时期中原士大夫的传统,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但始终没有再诞生过堪比王导、王羲之这样的大人物,这真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