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时代

恐龙出现前的生物

恐龙并非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恐龙存在前的亿万年里,就有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进化。动物最早出现在水中,后来进化到可以在干燥的陆地上生存。爬行动物进化后便开始主宰陆地,很多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在竞争中求生存,这也为恐龙的出现提供了背景。

» 陆地动物的祖先是什么

腔棘鱼,最早出现于大约3.9亿年前。它们的鳍和肌肉都非常有力,并最终进化为陆地动物。最初人们认为腔棘鱼于大约7000万年前灭绝,然而1933年有人在马达加斯加岛不远处捕捉到一条腔棘鱼。当时人们认为腔棘鱼的数目一定非常稀少,然而据当地渔民说,多年来他们一直都能捕捉到这种鱼,而且从未意识到这种鱼有何特别之处。现在,人们得知,印度洋的深海中也可以发现这种鱼,不过它们已经濒临灭绝,数量很少。

» 鱼什么时候开始进化的

大约4.5亿年前。最早的鱼的骨架由软骨构成,因而没有颌。后来,鱼不仅有了多骨的骨架,还有了颌,这使它们更善于游泳,而且可以捕食更大的猎物。所有后来的脊椎动物都是由早期的鱼类进化而来的。

» 其他的海洋生物是什么样

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鹦鹉螺是最常见的一种海洋生物,与现代鱿鱼和章鱼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有外壳,外壳里面充满了空气,有助于它们浮在水中,而触须有助于它们捕捉小动物。后来有些鹦鹉螺拥有笔直或弯曲的外壳。所有的鹦鹉螺大约都于6500万年前与恐龙同时灭绝。

鹦鹉螺是进化非常成功的一类海洋生物,它们存在了数百万年,但现在已经完全绝迹。

» 什么时候出现了第一种爬行动物

大约3.1亿年前。爬行动物是由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更加适应陆地上的生活。它们孵出硬壳蛋,硬壳可以在陆地上保护幼崽免受侵害;它们的皮肤粗糙,可以防止身体干裂。异齿龙生活在大约2.7亿年前的北美,这种爬行动物约有3米长,以捕猎其他爬行动物为生。它们的后背上有很大的脊鳍,有助于在温暖的阳光下加热身体。某些其他爬行动物也进化出类似的脊鳍,这有助于调节体温,例如棘龙。

» 哺乳动物的祖先是什么

兽孔目爬行动物,它们于大约2.6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在后来的1200万年里,这些爬行动物进化为不同的形式。有些兽孔目爬行动物以植物为食,而其他的捕食其他动物。它们逐渐进化出了毛发和具特殊用途的颌肌肉等特征。2亿多年前,一群很小的兽孔目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这些生物历经恐龙时代,快速扩展并进化为多种多样的形式。

爬行动物坚硬的皮肤外覆盖着鳞片,可以防止水渗入皮肤。爬行动物拥有四条腿,然而某些爬行动物仅利用两条后腿走路,两条前腿则被用做“手臂”。

恐龙时代地球的变化

恐龙时代的地球与现在的地球迥然不同。从那时候起,新海洋形成了,大陆改变了位置,新山脉从平地隆起。这些都是由组成地球表面的巨型岩石——板块的运动所引起的。

» 漂移的大陆

地球由不同的地层组成。板块组成了地球的表面或者说地壳,它覆在地幔的上面。地幔的一部分是熔融的,它们在不停地运动,带动上面的板块。板块的移动速度大约每年5厘米,但经过数百万年的时光,这足以令大陆漂移一段极远的距离。在恐龙生活的年代,这些大陆所在的位置与今天大不相同。

» 运动的山脉

在恐龙存活的时候,今天的一些山脉还尚未形成。比如说,喜马拉雅山脉在恐龙灭绝500万年之后才形成,是由亚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产生的。地壳产生褶皱隆起,从而诞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像这样由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被称为褶皱山。

图中地球的各个板块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为了表示板块下面的地幔,我们将一个板块移到了旁边。

» 海洋的改变

板块运动也改变了海洋的形状和大小。当两个板块在海底相互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被挤到另一个板块底下,并在那里融入到地幔中。而在其他地方,板块与板块互相漂离,产生裂缝。岩浆从裂缝处溢出,并把它填满,从而加宽了海洋。

» 化石证据

化石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大陆是如何漂移的。古生物学家们经常能在几个被海洋分离的大陆上发现同一种动物的化石。之所以该种动物分布在各个大陆,是因为这些大陆在它们存活的时候是连在一起的。

这张示意图表示两个板块在海底发生碰撞的情形。一条深深的裂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海沟,在两个板块之间形成。

这是一具棱齿龙化石。这种化石同时在北美洲和欧洲被人发现,表明欧洲和北美洲曾经是相连的。

中生代的世界地图

这些地图揭示了中生代海洋和陆地所在的位置,它们涵盖从三叠纪到白垩纪晚期各个时期的世界地图。在这个过程中,各大陆不断改变位置直至趋近于今天的大陆分布。

» 超级大陆

刚进入三叠纪的时候,大多数大陆是连成一片的,就像一块辽阔无比的超级大陆,被称为“泛古陆”。泛古陆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泛古洋,它覆盖了地球2/3的表面。那时只有中国和东南亚的一部分与泛古陆相分离。

这张图表显示了中生代的时间标尺。左侧的数字表示每个时期在距今多少年前。

这幅图表示的是三叠纪早期时的泛古陆。白线环绕的地方形成了今天的大陆。部分现在大陆当时被水覆盖着,这就是为什么白线画在海里的原因。

» 大陆的分裂

在三叠纪晚期,组成泛古陆的大多数大陆依旧连成一片。但是,非洲、北美洲和欧洲的某些部分开始相互漂离。北非和北美洲东海岸之间的裂隙成了北大西洋的雏形。

» 大陆的离析

进入侏罗纪时期,泛古陆一分为二,形成了北面的劳亚古陆和南面的冈瓦纳古陆。海平面上升,浅海淹没了部分大陆。北大西洋继续扩大,而北美洲和非洲则继续漂离。

» 分散的大陆

在白垩纪早期,浅海继续把原本相连的大陆分成相互隔离的岛屿。南极洲和澳洲变得更加远离非洲和南美洲,而大西洋持续扩大。

在侏罗纪的大多数时期,欧洲被划分为一连串的岛屿。

某些板块的地壳在北美洲和欧洲之间互相碰撞,形成了一连串的深邃宽广的谷地,即通常所说的“地堑”。

» 上升的海洋

在白垩纪晚期,海平面要比今天的高很多。一个内海把北美洲分成东、西两部分,而大部分的欧洲已被海水淹没。北非也被一个巨大的内海分割。多数的主要大陆都被海洋隔离开来。

印度继续向远离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的方向漂移。

在白垩纪时期,在北美洲和亚洲之间曾经存在过临时的大陆桥。

中生代植物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灭绝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灭绝,菊石类全部灭绝。

生物进化与恐龙的起源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物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改变,这种思想被称作“生物进化论”。科学家们试图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恐龙的起源和它们的灭绝。

» 化石档案

至今发现的全部化石统称为化石档案。化石档案向我们表明,在漫长的年代里动物和植物是如何演变的。从化石档案我们得知,最早的生物是一种细菌,它们在35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这些细菌最终进化成了最初的动物和植物。

» 进化的过程

生物是从单细胞开始的,经过上亿年的时间,海洋中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蠕虫、水母,带壳的软体动物以及晚些出现的带骨架的鱼类。陆地也逐渐被各种生物占据,一开始是简单的单细胞植物,如藻类;后来则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动物--蠕虫,以及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5亿年前,出现了鱼类。它们拥有粗厚的皮肉,没有颌部。当时,地球上还不存在陆生动物。

3.75亿年前,一些水生动物也许为了躲避捕食者离开了水体。它们是最早的两栖动物。

3亿年前,诞生了爬行动物。它们的身体更适合陆生生活。它们长有龟裂的鳞状皮肤,用来防止强烈阳光的照射。

大约2.4亿年前,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足以支撑它们的身体离开地面的腿部,成了最初的恐龙。

这是三叶虫化石,它们是最早长有骨骼的动物之一。它们已有5.5亿年的历史了。

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进化出厚厚的皮毛,帮助它们在冰天雪地里生存。

在2.45亿年前,陆地上居住着许多爬行动物,其中包括后来进化成哺乳动物的似哺乳爬行动物——缘头龙和祖龙类。最早的祖龙都是肉食者,有一些是长得像鳄鱼的生有能匍匐前进的腿的动物,有一些则发展出半匍匐的站姿和特殊的可旋转的踝关节。

体形小一些的、轻盈的祖龙类动物是最早发展出可以用下肢进行短距离奔跑的动物。其中有一些发展出成熟的站姿,它们依靠身体下方直立的腿永久地站了起来。来自阿根廷的体长30厘米的祖龙类兔鳄在解剖学上处于这些完全直立的祖龙类及两类由它们发展出来的动物--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和恐龙之间。

进化的过程

早期匍匐前进的祖龙类(1),进化成带有可旋转脚踝的不完全进化的行走者(2)。小型、轻盈的祖龙,例如兔鳄(3),进化成能够完全直立的两足动物。由它们进化出早期的恐龙,例如艾雷拉龙(4)和始盗龙(5),它们是目前所知最原始的肉食恐龙。所有的兽脚类恐龙都是由长相相似的祖先进化来的。

» 变化的世界

生物随着时间改变是因为环境总是在发生变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存活下来的动物将它们的优良基因遗传给后代。这就是著名的“自然选择”。一些至今存在的动物能很好地支持这一学说。例如,许多生活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厚厚的皮毛,这样可以帮助它们保持体温。

» 外形和大小

大陆漂移同样影响了恐龙的进化。在三叠纪时期,各个大陆连成一片泛古陆,全世界的恐龙都很相似。当泛古陆分裂成各个大陆时,恐龙们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进化出不同的外形和大小。

» 进化的特征

一些恐龙的特征是因为环境中的其他动物而衍生的。例如,甲龙为了抵御肉食恐龙的袭击,逐渐地进化出骨板和骨钉。古生物学家们还认为,恐龙为了繁衍后代会进化出某些特性。长角的恐龙,如五角龙和开角龙,可能是为了吸引异性才进化产生角的。

从加斯顿龙(甲龙的一种)的骨骼化石可以看到,它有着坚不可摧的骨板和骨钉。有的骨钉长达1米。

这是一幅典型的三叠纪时期的场景,一只后鳄龙(一种似鳄祖龙)正在湖边捕猎。

被称为翼龙的会飞的爬行动物,首次出现在三叠纪。

腔骨龙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它们成群活动,以抵御更强大的肉食动物的袭击。

三叠纪——恐龙出现时代

在三叠纪时期,动物和植物与现在的大不相同。爬行类动物统治着陆地和天空,地球上没有禾本植物或有花植物。就在这个时期,恐龙出现了。

» 燥热的气候

地球的赤道部分最为炎热,恐龙出现的时候,赤道从泛古陆的中部穿过。这意味着陆地的大部分都受到太阳光的直射,因而比今天的陆地更炎热。大片的沙漠在泛古陆的中部延展,极地也没有积雪。

» 在海边生存

近海的地方有着比内陆更温暖湿润的气候。泛古陆巨大的面积意味着大部分陆地都位于远离海岸的地方。这些内陆地区罕有降水。三叠纪时期的化石表明,大部分恐龙生活在泛古陆靠近海岸相对潮湿的地区和灌木丛林地,只有少数在沙漠里生存。

苏铁树是三叠纪最常见的植物。

板龙属于草食恐龙,它们能用后肢支撑起身体,从而吃到高处的树叶。

» 三叠纪爬行类

在三叠纪时期,陆地上有3类最主要的爬行动物:恐龙、似鳄祖龙和翼龙。似鳄祖龙是四条腿行走的庞大动物,在三叠纪晚期,它们在陆地上曾普遍存在。这时,恐龙只占陆生动物的5%。

» 时代的更替

最初的恐龙十分弱小,被体形大过它们数倍的似鳄祖龙捕食。但到了三叠纪末期,恐龙的体形开始增大,而似鳄祖龙开始减少。恐龙的时代来临了!

侏罗纪——恐龙繁荣时代

在侏罗纪时期,恐龙开始遍布整个大陆,鸟类也开始出现,但会飞的爬行动物仍掌握着天空的主导权。河里栖息着大量的鳄鱼和一种叫蛇颈龙的大型爬行动物,外形酷似海豚的鱼龙和鲨鱼则在海洋里遨游。

翼手龙以昆虫为食。和所有其他翼龙一样,它具有敏锐的视力,用来定位捕杀猎物。

» 暖湿的气候

当泛古陆在侏罗纪四分五裂时,汪洋大海在大陆之间形成。海平面上升,大片的陆地被海水淹没。那时的地球与三叠纪时期相比,温度更低,湿度更大,但仍比今天的地球温度要高。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那些在三叠纪时期还是沙漠的地区已被繁茂的植被覆盖,地球大部分陆地表面都布满了森林。

» 素食恐龙

新的、独特的草食恐龙在侏罗纪时期迅速崛起。例如,剑龙和甲龙,它们身上长有保护性的骨板和骨钉。

在侏罗纪中期诞生了名为棱齿龙的草食恐龙。它们小巧敏捷,依靠速度逃避掠食者,是最迅捷的恐龙之一。

» 恐龙中的巨人

体形庞大、以植物为食的蜥脚类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但直到侏罗纪时期,它们才开始遍布整个世界。蜥脚类恐龙是动物史上最大的动物,它们生有极长的脖颈,这让它们可以吃到其他恐龙无法够到的高树上的叶子。

华阳龙是一种剑龙,它们尾部长有尖刺,能帮助它们抵御敌人的进攻。

» 侏罗纪杀手

许多侏罗纪时期的兽脚类恐龙都是巨型的。它们有的长达12米,能够杀死最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其尖锐、致命的牙齿和强有力的下颌能够击溃几乎所有对手。小型兽脚类恐龙可能比较常见,但它们的化石并没有大型兽脚类恐龙多,这是因为它们轻巧、中空的骨骼容易粉碎、消散。它们主要依靠速度和利爪来捕杀猎物,有的则依赖集体行动。

这具兽脚类气龙的骨架展示了它巨大尖锐的牙齿,可以用来撕咬猎物身上的肌肉。

气龙脚上长有锋利的爪子,能轻易地抓伤猎物。

白垩纪——恐龙极盛时代

在白垩纪时期,恐龙已遍布整个世界,并有很多新的种类诞生。许多至今存在的动物和植物也在那个时期首次出现,包括哺乳动物和昆虫的全新类群,同样也有各种鸟类的出现。

这是白垩纪晚期常见的一幕,其中有胁空鸟龙(一种原始鸟类)和犸君颅龙(一种大型阿贝力龙)。

» 变化的气候

白垩纪时期的气候温暖,干湿季交替。热带海洋向北延伸,直到今天的伦敦和纽约,而温度从来不会降到零度以下。然而,就在白垩纪末期,气候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海平面下降,气温变化,火山喷发。这些气候的变化也许是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之一。

» 最早的花

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有花植物。到了白垩纪中期,它们已经遍布了整个世界,也演化出许多不同的种类。蜜蜂、黄蜂和蝴蝶等以有花植物为食的昆虫也首次在地球上出现。

这是一具驰龙骨架,它是一种小马大小、迅捷无比的肉食恐龙。“驰龙”的意思是“奔跑的蜥蜴”。

鸭嘴龙之所以是一类成功的草食恐龙,是因为它们长有几百颗臼齿。图中显示了位于鸭嘴龙颌部后端的牙齿。

» 迥异的恐龙

在白垩纪晚期,地球上的恐龙种数比其他任何时代都要多。蜥脚类仍是最常见的草食恐龙之一,而鸟脚类恐龙,比如鸭嘴龙,则分化出许多不同的种类。

兽脚类更是多种多样,包括南方大陆的长角的阿贝力龙、北方的巨型暴龙,以及迅捷无比的驰龙等。

最早的恐龙

恐龙最早大约出现于2.4亿年前的南美。当时,恐龙只是几种爬行动物中的一种。它们很快遍布世界各地,并进化为数目庞大的物种。到1.9亿年前,恐龙成为主宰地球的动物,这种局面持续了约1.2亿年。

» 最早的恐龙

已知最早的一种恐龙为艾雷拉龙,它大约生存于2.4亿年前的南美。它大约有4米长,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它的颌内布满锋利的牙齿,而且牙齿都向后弯曲,这使它可以紧紧咬住挣扎的猎物。其颌部的肌肉强健有力,可对任何捕捉到的猎物狠狠咬上一口。艾雷拉龙可能是后来出现的蜥脚类恐龙或兽脚类肉食恐龙的祖先。与此同时,地球上还生存着其他种类的恐龙,例如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体形更小的肉食恐龙始盗龙的化石。

» 恐龙的祖先

恐龙起源于一群名叫祖龙的爬行动物,这群动物中包括鳄鱼和现在已不复存在的几种爬行动物。有一种早期祖龙与恐龙的祖先有一定的关系,它约有4米长,拥有强健的肌肉,以捕猎其他动物为生。

» 最早的数目庞大的恐龙

腔骨龙是一种数目庞大的恐龙。在北美已经发掘出数百具腔骨龙的化石,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当数1947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幽灵牧场的考古行动。科学家发现了这种恐龙整个群落的化石,大约有100具,其中包括年龄各异(从幼小到年迈)的腔骨龙。成年腔骨龙约有3米长,下肢强健有力,上肢虽短小却有着锋利的爪子。科学家认为这群恐龙是在沙暴中丧生的。

» 腔骨龙的捕食

腔骨龙以捕猎草食恐龙和其他动物为生。它们可以快速奔跑,长长的尾巴有助于快速奔跑中要改变方向时保持身体平衡。腔骨龙还捕食蜥蜴等小型动物,甚至从一只腔骨龙的化石中发现它的胃中有一只幼小的腔骨龙,据此推断,它肯定吃了它的同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嗜食同类,在动物中极为罕见,但现在还不确定腔骨龙是捕食同类作为日常饮食,还是一种个别的行为。这个化石的发现地当时是一处沙漠,因而成年动物吃幼崽可能仅仅是因为食物短缺,不过只有科学家发现更多的证据后才能对此下论断。

艾雷拉龙是一种庞大而有力的肉食恐龙,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龙种类之一。

科学家发现了成群的腔骨龙骨架,因而这种动物很有可能聚居在一起,或成群结伴地捕猎。

» 鳄鱼和恐龙的关系

最早的爬行动物祖龙是鳄鱼和恐龙的共同祖先。腔骨龙生活在大约2.2亿年前的南非,它大约可以长到4.5米长,在捕猎其他爬行动物时可以以相当快的速度奔跑。其颌内布满几十颗锋利的圆锥形牙齿,专用于攻击其他动物。腔骨龙和许多类似的动物已经拥有长长的下肢,这成为后来几乎所有的恐龙和鳄鱼的显著特征。

腔骨龙是早期恐龙中最为敏捷的,依靠速度捕猎蜥蜴和其他小型动物。进食猎物前,它们会用牙齿和颌将猎物的肉撕开。

巨型恐龙

恐龙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最大的恐龙是草食性的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的种类繁多,长有庞大的身体、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有些蜥脚类恐龙甚至有4层楼房高。

» 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至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是腕龙化石,它高达13米。一条腕龙的体重可以超过10头大象的重量。

» 体重最大的恐龙

我们只发现超龙和极龙的部分残骨,但是它们的重量都超过了腕龙。极龙至少有30米长、12米高,体重超过130吨,是20头大象重量的总和。

» 骨头最重的恐龙

蜥脚类恐龙的骨骼最大最重,人们发现了一块重达450千克的蜥脚类恐龙股骨。早期的恐龙猎人要想方设法把发现的化石运回家,现在人们则求助于直升机来运输化石。

» 恐龙有多大

由于我们只发现恐龙的一些残骨,所以很难推测出最大的恐龙有多大。科学家认为在所有的恐龙中,极龙是最重的,地震龙是最长的(39~52米)。地震龙比今天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还要长。

» 最大的恐龙脚

蜥脚类恐龙的前脚很大,例如腕龙的前脚就有1米多长。一些蜥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大到足够一个人坐在里边。为了支撑庞大的身体,蜥脚类恐龙的脚必须长得肥大。古生物学家能够根据恐龙的脚印推测出恐龙的体积、重量和行走速度。

庞大的蜥脚类恐龙比今天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还大许多倍。

有些蜥脚类恐龙的髋骨比一个成年人还要大。

» 恐龙与水

恐龙不能生活在水里。人们曾经以为庞大的腕龙生活在水里,它靠水的浮力来支撑身体,通过头顶的鼻孔呼吸。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水的压力会挤断腕龙的肋骨,让它无法呼吸。

没有恐龙可以在水中这样生活。

蜥脚类恐龙的脚印,足够一个人坐在里边。

小型恐龙

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是庞然大物,也有像现在的蜥蜴大小的恐龙。

科学家很难找到小型恐龙的化石,因为它们经常被别的恐龙吃掉,它们脆弱的骨头也容易被破坏。

» 最小的恐龙骨架

在南美阿根廷发现了一块只有巴掌大小的鼠龙骨架化石。它是一具小鼠龙的骨架,有眼睛、脚和大大的头。在它的旁边还发现了一枚2.5厘米长的鼠龙蛋。成年鼠龙大约有3米长。

» 最小的恐龙

萨特龙是早期最小的肉食恐龙之一,它只有60厘米长,身体大小跟今天的鸡相似。萨特龙的速度很快,能够捕捉到灵活的蜥蜴和飞行的昆虫。

1984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块很小的草食恐龙雷利诺龙的化石,大小跟萨特龙相似。但是一些科学家认为化石中的雷利诺龙并没有发育完全,成年雷利诺龙应该有2米长。

鼠龙骨架化石与钥匙对比图

萨特龙身体大小跟今天的鸡相似。

蕨类是很多食草恐龙爱吃的食物。

雷利诺龙

美颌龙

棱齿龙

窃蛋龙

» 小型恐龙吃什么

有的小型恐龙吃植物,而有些则吃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雷利诺龙是草食恐龙,它们成群生活,依靠速度来逃脱掠食者的追捕。

美颌龙只有今天的宠物猫般大小,它的速度很快,捕捉那些同样快速灵活的蜥蜴和昆虫为食。人们发现了一块美颌龙骨架化石,里面还有它最后的晚餐——一条蜥蜴。

棱齿龙是小型快速的草食恐龙,大约有2米长。棱齿龙生活在森林中,以植物多汁的叶芽为食。

狼形的窃蛋龙每小时可以行走50千米,它捕捉蜥蜴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窃蛋龙会偷袭别的恐龙的巢穴,盗取恐龙蛋,所以人们称它为窃蛋龙。

»小恐龙有多大

小恐龙很小,人们甚至可以用手捧住刚孵化出的小原角龙。小伤齿龙只有7厘米长,大小跟一枚鸡蛋差不多。

草食恐龙

许多恐龙都是草食动物,这意味着它们不吃肉,只吃植物。草食恐龙种类很多,从小型的鸟脚类恐龙到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植物比较难消化,草食恐龙为了从食物中得到足够的能量不得不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进食。

» 草食恐龙的食物

植物的叶子是草食恐龙的主要食物。鹦鹉嘴龙在进食时,先用鸟一样的嘴把叶子咬断,再用剪刀一样的牙齿把它嚼碎。跟今天的长颈鹿一样,腕龙用它的长脖子摘取树顶的叶子食用。

» 蜥脚类恐龙很庞大的原因

蜥脚类恐龙庞大的身体内大部分是它的内脏。蜥脚类恐龙中的腕龙每天要吃200千克左右的植物,它们需要一个巨大的胃和足够长的肠子来消化这些食物。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只能猜测恐龙的内部结构。1998年,在中国发现了两具内脏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这为我们研究恐龙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禄丰龙头骨化石

» 草食恐龙的牙齿

大部分草食恐龙都有牙齿,科学家可以根据它们的牙齿推测出它们吃的食物。禄丰龙是一种早期的蜥脚类恐龙,它长有许多锯齿状的牙齿。这样的牙齿可以咬断树叶,但是不能把叶子嚼碎,所以禄丰龙会把食物整个吞下去。

1

2

3

4

5

» 恐龙牙齿的形状

恐龙牙齿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它们吃的食物。鸟脚类恐龙中的异齿龙有锋利短小的前牙(1),可以切断食物。板龙(2)、梁龙(3)和迷惑龙(4)有钉子状的牙齿,可以撕碎食物。剑龙(5)有叶状的牙齿,可以咀嚼食物。

» 恐龙吞石头

在一些恐龙的胃中可以发现小碎石。只有极少数恐龙能够移动上下颌咀嚼食物,大多数恐龙都是将食物整个吞下去。所以恐龙需要吞一些碎石,利用它们在胃里搅拌磨碎食物,帮助消化,这跟鸡吞食沙粒的道理一样。

» 恐龙是不是吃草

草在2500万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现,那时恐龙早已经灭绝了,所以草食恐龙只吃当时存在的其他植物。长脖子蜥脚类恐龙,例如蜀龙,用它们钉子状的牙齿去嚼食树叶、松针和叶芽。鸭嘴龙科中的栉龙选择开花植物的叶子和松球作为食物,它用角状的喙咬断树叶,再用扁平的后牙咀嚼。三角龙用它们锋利的喙和牙齿食取蕨类植物和木贼。

肉食恐龙

所有的肉食恐龙都是兽脚类恐龙。它们用双腿行走,每只脚上长有3个脚趾,脚趾上有锋利的爪子。在肉食恐龙中,有一些是凶残的猎杀者,它们追踪并捕杀猎物;另一些是食腐恐龙,食取动物的腐尸。

» 肉食恐龙的牙齿

巨齿龙锋利的、略向后弯的牙齿是典型的大型肉食恐龙的牙齿,它能够帮助恐龙咬住和撕裂猎物。其他的食腐恐龙长有小而锋利的牙齿。

» 成群行动的恐龙

跟今天的狼一样,像恐爪龙这些小型恐龙,会在捕猎时成群行动。这样它们就可以攻击一些较大的猎物,比如离群的小梁龙。

» 肉食恐龙的体形

巨齿龙锋利的、略向后弯的牙齿

从60厘米长的萨特龙到12米长的暴龙,肉食恐龙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大型兽脚类恐龙,如

恐龙捕猎时会成群行动。

狼群

暴龙、异特龙和双脊龙捕食大型草食恐龙,而灵活快速的伤齿龙专门猎取小型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似鸵龙、拟鸟龙和窃蛋龙用它们坚硬的喙啄杀昆虫和叼取恐龙蛋。

左:恐爪龙的视觉 右:猫头鹰的视觉

» 肉食恐龙的视觉

许多猎杀者,像恐爪龙,都有很好的视觉。它们可能跟今天的猫头鹰很相似,有朝前的眼睛和敏锐的双眼视觉,这可以让它们只看到猎物的一个影像,从而帮助它们判断猎物的距离。

» 偷蛋的恐龙

像伤齿龙这样小型快速灵活的肉食恐龙经常会潜入其他恐龙的巢穴偷取恐龙蛋。恐龙蛋是很好的食物。伤齿龙每小时可以跳跃50千米,行动迟缓的草食恐龙很难追上它们。

偷蛋的伤齿龙

角龙

大约8500万年前,进化产生了一种新的恐龙——角龙。起初,这些恐龙体形非常小,只有1.8米长,然而它们很快得到进化,体形增大不少。最大的角龙为三角龙,它可以长到9米多长。到6500万年前,角龙成为恐龙中数目最庞大的一族。

» 角龙的种类

科学家已经确认的角龙约有30种,可能还有很多别的角龙,但目前还没有被发现。早期的角龙相当矮小,而且没有长角,例如原角龙,它大约生活在8500万年前的亚洲。后来的角龙体形增大,长有很多支角,例如80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的戟龙。

» 角龙的成功进化

多亏了牙齿和颌,才使角龙变得数目众多、分布广泛。头骨后面的巨大装饰有助于强健的肌肉带动颌运动,而颌内又布满很多锋利的切牙。角龙可以切开并吞下大量植物作为食物,而这些植物是其他恐龙不会去吃的。

» 角龙蛋

原角龙的蛋约有20厘米长,为长椭圆形。大多数其他角龙蛋都孵在地上挖出的巢穴中,沿着巢穴成圆形排列。每个巢穴可容纳12~18枚蛋。

原角龙的蛋为长椭圆形,这样可防止蛋从巢穴的边缘滚落出去。

三角龙

» 最有名的角龙发现

1922年,有一个美国探险队旅行至戈壁沙漠,探寻古人类的化石。然而,他们发现的却是数百具恐龙化石,其中有一个完整的恐龙巢穴,里面不仅有恐龙蛋,还有雌恐龙。这种恐龙为原角龙,这第一次证明了恐龙会孵蛋,而且雌恐龙会照看巢穴。探险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挖掘并将消息传到外界。当化石抵达美国时,引起了轰动。不久,其他的探险队也直奔戈壁沙漠,探寻更多的恐龙巢穴,然而收获甚微。

» 角龙的迁徙

随着季节的更替,至少某些恐龙可能会像现代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从一个区域迁徙到另一个区域。因植物性食物在夏天和冬天在一个地方的可得量明显不同,以植物为食的角龙就有可能为了觅食而迁徙。迄今为止,还没有很多直接的证据证明恐龙有迁徙的行为,然而在当时的沙漠中发现了本应生活在森林中的恐龙的化石。

» 犄角的作用

角龙长有长而锋利的犄角,犄角从头骨上长出,可用做强有力的武器。三角恐龙长有3支极为锋利的犄角,可用来抵抗暴龙等猎食类恐龙的袭击。犄角也可能用来平息对立角龙之间的纠纷,因为它们会为进食的地域以及恐龙群的领导权而发生争斗。

三角龙在利用它的犄角抵抗暴龙的袭击。它长而锋利的犄角可以给猎食类恐龙带来沉重一击,但其身体两侧和尾巴易受攻击,容易成为敌人的目标。

长有犄角的恐龙在白垩纪变得更为普遍。

鸭嘴龙

大约1亿年前,亚洲进化产生了一类新的恐龙——鸭嘴龙。它们的体形都很大,是一类草食恐龙,依赖四条腿或两条腿行走。鸭嘴龙是禽龙的近亲,然而前者脚上长有蹼,而且牙齿的种类也略有不同。科学家迄今已发现40多种鸭嘴龙。所有的鸭嘴龙都生活在6500万~1亿年前的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 鸭嘴龙的名字

鸭嘴龙的嘴巴前部宽阔平坦,和现在的鸭子的嘴无异,因此将之称为鸭嘴龙。然而,鸭嘴龙的喙锋利有劲,有强健的肌肉带动,这与鸭子柔软的喙不同。

» 鸭嘴龙的与众不同

鸭嘴龙的上下颌内长有数百颗牙齿,排列得非常紧密。鸭嘴龙合上嘴巴时,上颌会沿下颌向外滑动。其牙齿间彼此相磨,能将食物碾成糊状,以便于消化,这使鸭嘴龙可以以其他恐龙都不吃的植物为生。

» 鸭嘴龙中最大的头冠

鸭嘴龙以长有奇怪的多骨头冠而闻名,迄今所知拥有最大头冠的为副栉龙,它的头冠有1米多长。科学家认为其头冠上覆盖着彩色的皮肤,可用来向其他同类发出信号,也可以用来击退敌人或吸引异性。

» 鸭嘴龙的头冠

不是所有鸭嘴龙都有头冠,很多鸭嘴龙头顶上没有任何头冠。鸭龙有10米多长,约3吨重,和其他鸭嘴龙一样,它与尾巴相连的部分也有强健的肌肉,主要用于游泳。

» 鸭嘴龙照顾小恐龙

成年鸭嘴龙会将食物带回巢穴给小恐龙喂食。化石显示小恐龙在孵出后的几周里都会待在巢穴内或巢穴附近,成年恐龙必须给小

鸭嘴龙颌上模糊的痕迹显示出这种动物两颊上长有肌肉。

鸭嘴龙可能很擅长游泳,有人认为它们可以跳入很深的水中,以躲避成群捕猎的肉食恐龙。

很多科学家认为,鸭嘴龙(如图中的副栉龙)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生活在水边。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可以作为鸭嘴龙的食物。

恐龙喂食,并保护它们远离危险。

» 鸭嘴龙的筑巢

鸭嘴龙在地上筑圆形的土墩以作为巢穴。1978年,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慈母龙(一种鸭嘴龙)的成片的巢穴化石,这说明鸭嘴龙会将巢穴建在彼此临近的地方。

小恐龙(例如慈母龙)在孵出后几周内都会待在巢穴内或巢穴附近。

甲龙和肿头龙

长有盔甲的恐龙的化石极为罕见,至今只发现为数不多的化石,而且通常只有恐龙身体的一部分以化石的形式保留下来。长有盔甲的恐龙存在于6500万~1.8亿年前,大部分陆地上都有它们生存的痕迹,因而它们的进化非常成功。不过它们生存的区域(例如多山的地区)可能难以形成化石。

» 骨板最多的恐龙

骨板最多的恐龙为甲龙,生活在大约7000万年前的北美。其整个后背都覆盖着坚实骨头构成的骨板,骨板上的尖刺和圆块以不同的角度向外探出。其头上也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骨头,即使是眼皮上也有骨质骨板保护。

» 甲龙的体形

甲龙后背上布满骨板,是一种大型草食恐龙,可以生长到11米多长,近3米高。它们的下肢非常稳固有力,然而只能非常缓慢地行走。它们的牙齿适于以植物为食,但其上下颌的肌肉很无力,只能进食非常柔软的植物。

» 甲龙的自我保护

甲龙主要依靠身体上覆盖的骨板进行自我保护,它还有一个更为有力的武器可以使用,那就是其尾巴末端由坚实骨头构成的骨锤。甲龙可能会利用强有力的尾部肌肉向袭击者挥动这个沉重的骨锤,这可以给任何袭击者包括最大的肉食恐龙带来沉重打击。

» 肿头龙

肿头龙即头骨顶部有一层厚重而坚实骨头的恐龙。其中的剑角龙大约生存于7000万年前的北美,有2米长。和其他肿头龙一样,它也以植物为食,并依靠两条腿走路。

棘龙在袭击甲龙,而覆甲的甲龙正用尾巴末端的骨锤反击。

图中为两只巨型肿头龙在争斗。它们可能是最大的肿头龙,体长达8米左右。

» 最小的肿头龙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知的最小的肿头龙为皖南龙,它大约生存于7000万年前的中国。皖南龙大约仅有60厘米长,而最大的肿头龙可以生长到8米多长。由于极少会发现完整的化石,其他肿头龙的体形还无法确定。目前仅发现了肿头龙厚重的头骨。

» 肿头龙的厚重头骨

因为肿头龙要利用头部进行争斗,所以长有厚重的头骨。当两只肿头龙交战时,它们会低下头,径直扑向对方,然后头部会以巨大的力量撞击到一起——显然厚重的头骨可防止它们受重伤。最终,势力较弱的一方会放弃并退出战斗。

甲龙尾巴的末端含有融合在一起的几块大骨头。

肿头龙撞击的动作可能会非常猛烈,几次相撞后,势力较弱的一方会放弃战斗并撤离。

暴龙

暴龙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是一类大型肉食恐龙,从白垩纪的末期一直生存到6500万年前。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强大有力,可以捕杀当时最大的草食恐龙;其他的科学家则认为它们行动太过缓慢,无法捕捉猎物,只能以自然死亡的恐龙为食。

» 暴龙的模样

暴龙仅依靠两条腿走路,它强大的尾巴可用以平衡身体和头部的重量。它是一种肌肉发达的动物,血盆大口里布满长而锋利的牙齿,上下颌也非常宽大,使它成为可怕的肉食动物。

» 暴龙的食物

暴龙在北美生存时,那里存在数量巨大的草食鸭嘴龙,暴龙可能就是主要以捕食这种恐龙为生。暴龙可能也捕食角龙,因为角龙也存在于同一时期,不过其角的保护使它们可以有效防止被暴龙捕杀。当然,暴龙也会捕食更大型的草食动物,这样它们才能保证每餐有足够的食物。

暴龙有着圆圆的眼睛,它可能主要依靠视觉进行捕猎。

暴龙要高于年轻的副栉龙。很多科学家认为暴龙捕猎时一般采取伏击策略,而非远距离追赶。

» 暴龙的上肢

暴龙的上肢可能主要用于帮助身体站立起来。暴龙拥有细小的上肢,只有1米长,而它的整体体长可达13米。有人认为,暴龙休息时会将上肢支撑在胃部上,站立时会收起狭小的上肢,利用有力的下肢肌肉抬起笨重的身体。

» 暴龙强韧的头骨

暴龙的头骨如此强韧是因为它所采用的捕猎方式。暴龙的头骨在主要的受力点有强有力的骨节加固,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可以张大嘴巴追捕猎物,以便给猎物沉重一击。另外,暴龙强韧的头骨也可以防止它受伤。

» 关于暴龙的错觉

人们以为暴龙是最大的肉食恐龙,其实不然。迄今为止,科学家发现的最大的肉食恐龙为南方巨兽龙。这种恐龙约有14米长,重量可达8吨,比暴龙重2吨。现在仅发现了少量南方巨兽龙的化石,与暴龙一样,它们也很少为人类所知。

暴龙可能生活在森林中,并成群捕猎。

最完整的暴龙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暴龙化石是“苏”。“苏”的身长12.8米,臀部高度为4米,这个数据仅次于最大的棘龙。

水里的爬行动物

在恐龙统治陆地的同时,海洋也出现了惊人的海洋爬行动物。它们只能算是恐龙的远亲,但和恐龙一样,它们到白垩纪末期也灭绝了。

» 从陆地到海洋

大约2.9亿年前,某些陆生爬行动物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海里活动。它们逐渐演化,最终适应了海底的生活。但是,它们并没有进化出能够在水底呼吸的身体构造,必须要浮出水面才能换气。一些最早的水生爬行动物是肿肋龙科。它们的四肢间覆有蹼,就像桨一样,因此它们既能在陆地上行走又能在水里遨游。

» 形似海豚的爬行动物

鱼龙高度适应了海底生活,它们生有流线型的躯干,还有在幽深的海底也能看清东西的大眼睛。我们对于鱼龙的大部分认识都来源于在德国霍斯马登发现的保存完好的鱼龙化石,其中有几块显示了鱼龙的整体轮廓,包括鳍和鳍状肢。那里还有一具正在生蛋的鱼龙化石。

这是一具在中国发现的肿肋龙科贵州龙化石,它有2亿年的历史。

» 吞吃石头

蛇颈龙是一类多种多样的肉食性爬行动物,它们的化石在全世界都有发现。蛇颈龙长有两对似翼的鳍状肢,并有着巨大的肺脏,能帮助它们在海底停留很长的时间。某些蛇颈龙被发现胃里填满了石头。科学家认为当这些蛇颈龙全力吸气时,会因为体内充满了太多的空气而只能浮在水上,因此它们会吞吃石头增加体重,从而得以沉入深海。

鱼龙是快速的游泳健将,它们游动时左右摆动尾巴,就像今天的鲨鱼一样。

潜隐龙是一种长颈蛇颈龙,它们可以快速地转动脖子从各个方向追捕猎物。

» 细长的脖颈

某些蛇颈龙有着细长的脖子和纤小的头部,并长有尖利的牙齿。它们可能以小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科学家认为它们会一次性吞入大量海水,连猎物带海水,然后用舌头把海水从牙齿缝隙排出去,把猎物留在嘴里。

» 巨大的头部

有一类蛇颈龙有着粗短的脖子、巨大的头部和满嘴致命的尖牙,它们便是上龙。上龙是那个时代海洋的统治者,以各种鱼龙和长颈蛇颈龙为食,有时甚至还捕食海滩上的恐龙。

滑齿龙是最大的上龙之一,最长可达15米。它长有巨大的桨形鳍状肢,帮助它在水里快速游动。巨大的颌部和匕首状的牙齿使它成为致命的捕食者。

■ 会飞的爬行动物

翼龙是长有翅膀的爬行动物。在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末期这段时期,它们曾在地球上存活过。它们的体形从小到一只鸽子,大到一架小飞机,一应俱全。翼龙化石已在各大洲被发现,也包括南极洲。

» 外皮翅膀

除了昆虫,翼龙是最早能够拍翅飞行的动物。它们有着相对瘦小的身体,中空的骨骼,这使它们很轻。它们的翅膀由粗糙的革质皮肤组成。一些翼龙还长有骨质头冠,可能带有明亮的斑纹用来吸引异性。

» 三叠纪时期的翼龙

三叠纪时期的翼龙化石十分罕见,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三叠纪翼龙化石遗址靠近意大利的贝加莫。那里发现了最早的翼龙之一真双齿翼龙。真双齿翼龙是典型的早期翼龙,它的翼展不到1米,有着短小的脖子、尖利的牙齿和细长的尾巴。晚期翼龙的尾巴十分短小。

» 多毛的魔鬼

世界上有许多侏罗纪时期翼龙化石遗址,最重要的两个位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卡拉泰伊山脉。这两处发现的翼龙化石颈部和身体上都有明显的发状结构。哈萨克斯坦发现的一种翼龙身上覆有类似兽毛的皮毛,很可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它被称为多毛索德斯龙,意思是“多毛的魔鬼”。

» 巴西化石

上百具翼龙骨骼化石和鱼化石在位于巴西东北部阿拉里皮高原的坡地上被发现,这个遗址始于白垩纪早期。当时,该地区被一片水浅鱼多的泻湖覆盖,众多翼龙聚集在这里捕食。

和其他翼龙一样,多毛索德斯龙也用四条腿行走。翼龙能把翅膀折叠起来贴近身体,从而帮助它们行走。

示意图上的方形标记表示世界各地的翼龙化石遗址。翼龙图形表示各个遗址发现的翼龙代表。

↗真双齿翼龙以捕捉空中飞行的昆虫为食。

掠海翼龙捕食时会低低地从海面上掠过,伸入水里的下颌可以捕捉水里的任何鱼类。

披羽蛇翼龙拍打翅膀飞上天空。一旦飞到空中,巨大的翼展使它能够乘着暖流在天空滑翔。

» 巨大的翼龙

白垩纪时期出现的翼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飞行动物。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翼龙之一是披羽蛇翼龙,它最先在得克萨斯州被发现。披羽蛇翼龙有着细长的颈部和头部,还有长达11米的奇大无比的翼展。它还长有特别巨大的脚,帮助它在行走时保持身体的平衡。科学家认为,它在进食时会掠过水面,用巨大的喙捞起浅水里的鱼、蜗牛和贝类。

■ 恐龙的灭绝

在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一次大灭绝。在陆地上,体长超过2米的动物全部灭绝,70%的海洋生物也没有幸免。没有一只恐龙在大灭绝中存活下来。科学家们仍在努力探究其中的原因。

» 中生代之谜

并没有多少证据可以向我们表明,6500万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杀死了所有的恐龙,而部分科学家坚持是气候的剧变或火山的喷发使恐龙从地球上消失。

» 相关证据

为了发现更多关于生物大灭绝的真相,科学家们研究了从白垩纪末期(6500万年前)到第三纪初期这段时期里的岩石。如果记白垩纪为“K”、第三纪为“T”,那么这些岩石来自“K-T”分界期。

» 气候原因

恐龙时代的恐龙很可能是逐渐灭绝的。在恐龙时代末期,北美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冷,由热带气候转变为多季节气候,这使得夏天更热,冬天更冷。热带植物逐渐被林地植物取代。恐龙为了找寻新鲜的食物,不得不向南迁移,所以可能它们是因为无法适应气候和植物的改变而灭绝的。

» 熔岩流

在白垩纪末期,世界范围内的火山活动加剧。比如,在印度,大片的火山熔岩汇成了洪流。熔岩流硬化成为岩石,今天这些岩石能在“K-T”分界期中找到,即著名的德干岩群。

夏威夷的火山喷发出蔓延数千米的熔岩流。类似这样的白垩纪末期的火山大爆发可能为当时的生物带来了浩劫。

» 火山致死

熔岩流可以彻底地破坏恐龙的栖息地,也可以杀死所到之处的每一只恐龙。火山喷射出的有毒气体更加致命,甚至可以危害尚在蛋中的幼小恐龙。火山气体还可以改变气候。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气体可能使气候变得太热或者太冷,致使恐龙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哺乳动物

有一个理论认为有可能是哺乳动物致使恐龙灭绝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据说白垩纪晚期的小型哺乳动物会偷吃恐龙蛋,如果它们吃掉足够多的恐龙蛋,就会阻止小恐龙的出生,从而导致恐龙灭绝。然而,当时似乎没有足够多的哺乳动物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如果以恐龙蛋为食物的哺乳动物吃光了所有的恐龙蛋,也就断绝了其赖以为生的食物来源,这意味着它们自身也会灭绝。很难相信,白垩纪的哺乳动物会违反这样一条生存的基本法则。

» 飞来横祸

大约就在恐龙灭绝的那个时期,一颗直径10千米的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地球。科学家们认为,在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发现的巨大陨坑就是这颗小行星造成的。更多支持小行星撞击论的证据来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含有金属元素铱的“K-T”分界期岩石。铱在地球上属于稀有元素,却在小行星上大量存在。

» 致命的撞击

大型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后果足以杀死所有的恐龙。这样的撞击会将熔融的残骸散落在地球的表面,造成全球性的火灾。它也能引起一连串的毁灭性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它们产生的尘埃遮蔽了阳光,带给地球一段长达数年的冰冷且黑暗的岁月。

偷吃恐龙蛋的哺乳动物

最近的研究表明,小行星撞击可能发生在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底。

这个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陨坑直径为1.2千米,有170米深。这是一颗小陨星撞击的结果。然而,“K-T”分界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形成的陨坑,直径应在180千米左右。

这幅图描绘了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可能的样子。它会在坠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燃烧起来,发出炽烈的火光。

生物大灭绝的幸存者

并非所有生物都被“K-T”分界期的大灭绝抹杀。小型蜥蜴、鸟类、昆虫、哺乳动物和蛇都存活了下来,虽然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科学家们仍对为什么一些生物存活而另一些灭绝的原因抱有怀疑。

» 小生还者

科学家们认为体形相对较小的动物从大灭绝中存活下来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饮食习惯。小型动物的食物构成非常复杂,而大型动物往往依赖某种固定的食源。如果这种食源灭绝了,以之为食的大型动物也将面临灭绝。

» 新生命

地球上每次生物大灭绝之后,紧随其来的都是物种进化的大爆发。中生代之前的二叠纪以造成95%的地球物种大灭绝而告终。这次大灭绝导致了恐龙的进化,而恐龙的消亡则给其他动物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从此,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兴起,发展演化成许多不同的种类。

» 中生代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大约在2.03亿年前出现,但与恐龙相比,它们只是矮小的侏儒。最早的哺乳动物能够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们体形很小,并且大体上只在夜间活动。与恐龙不同,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超过1亿年的岁月里,它们始终保持着矮小的个头。

» 哺乳动物的崛起

恐龙消亡之后,哺乳动物逐渐进化直至占据了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一类以昆虫为食的哺乳动物进化成为蝙蝠,它们长长的趾骨之间长出了翼状的表皮,使它们能够飞翔。一些陆生哺乳动物迁徙到了海洋,为了适应水生生活演化为流线型的身体。哺乳动物还占有食源丰富的优势。它们中的一些依旧以昆虫为食,另一些则转为草食或肉食来适应环境。

» 人类的起源

有一类哺乳动物被称为灵长类,它们在树上生活。经过几百万年,灵长类进化成猿,然后又进化成为人类。最早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30万年前。相比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75亿年的恐龙,人类在地球上还只是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中生代哺乳动物的食源十分复杂,包括昆虫、坚果和种子等。这一点帮助它们在大灭绝中得以存活。

大型肉食恐龙只以草食恐龙为食。一旦它们的捕食对象灭绝了,它们也会消亡。

恐龙的后代

通过比较已知最早的鸟类和小型兽脚类恐龙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们得出结论: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和恐龙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因而许多科学家把鸟类称为“鸟恐龙”。

» 共有特征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鸟类是从一类被称作驰龙的恐龙进化而来的。这种恐龙拥有鸟类的特征,包括中空的骨骼和长有长羽毛的前肢。

驰龙和鸟类还长有相似的腕关节。驰龙的腕关节使它们能够折叠前爪紧贴臂部,以保护爪上的羽毛。而鸟类在扑打翅膀时有同样的动作。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弛龙发现它们能轻易地跳到空中或树上,以此捕捉食物或逃脱追捕。这样它们就拥有了真正的羽毛和可以飞行的身体结构。

» 早期鸟类

已知最早的鸟类是始祖鸟,出现在侏罗纪晚期。古生物学家视始祖鸟为恐龙和鸟类中间的分界点。

和恐龙一样,始祖鸟长有长长的、由骨节连成的尾部,并长有尖利的牙齿和纤长的弯爪脚趾。但是,它的特征相对更接近现生鸟类,并已进化出飞行的本领。由于与翅膀连接处缺乏强健的肌肉,它可能并不擅长飞行。

驰龙的身体上进化出了羽毛,特别长的羽毛长在上肢上。

长羽毛的上肢进化成为翅膀。与恐龙相似,早期的鸟类长有牙齿,并有着沉重的身体。它们几乎可以飞行。

现生鸟类没有牙齿。它们的身体更轻,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飞行。

这些图片告诉我们,恐龙在经历了怎样一连串的变化之后,进化成为鸟类的。

这是始祖鸟化石。它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是在德国索侯芬发现的。

» 进化的断链

某些化石,如在中国发现的白垩纪时的孔子鸟,揭示了中生代似恐龙鸟类是如何逐渐演变成为现生鸟类的。与现生鸟类不同,孔子鸟的翅膀上长有爪子,也没有现生鸟类特有的扇状尾羽。但它长有和现生鸟类一样的脚趾,令它能够栖停在树枝上。孔子鸟也是已知最早长有无齿喙的鸟类。

» 学习飞行

古生物学家对于鸟类最初是如何起飞并飞行的不太确定。有的认为鸟类进化出翅膀,帮助它们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然后才进化出了拍翅飞行的能力。另一种理论则认为,鸟类在陆地上助跑然后跳起来扑食猎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学会了飞行。最新的一种观点是,它们起初是为了爬上斜坡而拍打翅膀的。

雄性孔子鸟长有两根长长的尾羽,帮助它们吸引异性。

» 成功的物种

据说,从地球上第一种鸟类出现至今已有15万种鸟类存活过。如今,世界上生活着超过9000种的数千亿只鸟。鸟类是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动物之一。它们全是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后代,这一点让人难以置信。

早期的鸟类跳起来捕食昆虫,能趁势从地上扑飞起来。

通过拍打翅膀,鸟类能推动自己爬上陡坡。早期的鸟类可能是通过这样学会飞行的。

麝雉

和始祖鸟、孔子鸟一样,它的翅膀上长有爪子。它是唯一在翅膀上长有爪子的现生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