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qī]

【姓氏来源】

戚姓的起源比较单一,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后裔。周文王的小儿子康叔,因封于康,故称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原来商都附近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即卫国。春秋时期,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有子名惠孙,根据周制,惠孙的后代以祖父的字命氏,即为孙氏。惠孙的第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后因失宠先后去了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回国被封于戚邑,孙林父的支庶子孙世居戚邑,遂以封邑名为氏,称戚姓。

【郡望堂号】

戚姓的郡望主要有东海郡等。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城(今山东郯城北一带),东晋时移治海虞县(今江苏常熟)。

戚姓的主要堂号有“享伦”、“三礼”、“景文”等。

【繁衍变迁】

戚姓发源于河南地区。秦汉时期,卫国灭亡后,戚姓子孙有逃至山东、江苏等地避难的。南北朝在江苏和山东之间地形成了东海郡望,并以此为中心向安徽、浙江等地散播。唐五代时,战乱北方的戚姓族人向江南地区迁徙。两宋时,戚姓的繁衍中心移到浙江和江苏地区,元朝之后,戚姓人散居在华东、华南、西南各省。明朝初期,山西境内的戚姓人分迁至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明朝末期,戚姓人开始渡海赴台。清康熙年间,山东地区的戚姓人开始向东北三省迁徙。

【历史名人】

戚同文:字文约,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家,与范仲淹共创高平学派。

戚文秀:宋朝杰出画家,善画水,画有《清济灌河图》。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将,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姓氏名人故事】

戚继光与戚家军

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来自日本的强盗的侵扰。古代时,日本被称为倭,因此从日本来的海盗就称为倭寇。倭寇以当地奸民为向导,以海螺号为联络方式,用武士刀埋伏偷袭,百姓深受其害。

戚继光出生在山东沿海地区的将门世家,受到父亲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在练习武艺的同时不忘读书识字,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长大后考中武举。在蒙古兵围攻北京城时,戚继光担任京城九门守卫的工作。后来被提升都指挥佥事,管理山东部分地区的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在戚继光的领导和训练下,山东沿海的防务有了很大的提高。几年后,戚继光被调往浙江,与倭寇作战,多次取得胜利。但是戚继光认为,明军缺乏作战训练,作战效率低,多次向上级提出练兵的建议。得到上司同意后,戚继光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最后从中招募了四千人,进行了严格的教导和训练。这支军队战绩辉煌,就是后来以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著称的戚家军。

戚继光平息倭患。

戚继光根据地形和倭寇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鸳鸯阵”战略,率领着戚家军以先后十三战十三捷的成绩,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基本解决了浙江的倭患问题,其中台州大捷,使戚家军闻名天下。

后来,戚继光带领着戚家军,历时十余年,扫平浙、闽、粤沿海各地的倭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