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①间,吾乡周松霭先生春②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迦蓝记》③之“狞奴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得声;慢、骂二字,皆从m得声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④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⑤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⑥也。自李淑⑦《诗苑》伪造沈约⑧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⑨之二,后世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释
①乾嘉:即乾隆、嘉庆年间。乾隆,清高宗弘历,乾隆是其年号。嘉庆,清仁宗颙琰,嘉庆是其年号。
②周松霭先生春:即周春,字屯兮,号松霭。
③《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此书记叙了北魏鼎盛时期,洛阳城内外佛寺(在梵语中,即称为伽蓝)的兴隆景象,同时叙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等。
④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在位48年。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他勤于政务,奉行节俭,重视官吏选拔,官员政绩显著。晚年由研究儒家转向了研究佛教,推行吃素,精心研究佛理,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和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⑤刘孝绰(481—539):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能文,善书草隶,人称“神童”。十四岁时就能代父起草诏诰。仕途波折。辑有《刘秘书集》。
⑥ian:应该为iang。
⑦李淑:字献忠,北宋人。著有《诗苑类格》《宋史》有传。
⑧沈约(441—513):字休文,卒谥隐,故后世称其为“隐侯”,南宋文学家,对南朝永明体的兴起有推动作用。
⑨诗中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诗中八病一说出自沈约,一直为古代文学史学界争论不下的议题,至今仍无定论。
译文
双声、叠韵的理论在六朝时期非常盛行,唐代文人依然推崇。到了宋代以后,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以至于不知二者是什么意思了。到了清代的乾嘉年间,我的同乡周春先生写就了一部《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纠正了千百年来的谬误,可以说对文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书中说:“两字声母相同称为双声,两字韵母相同称为叠韵。”我的解释是:用现在各国文法通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两字的子音相同就是双声。比如《南史·羊元保传》中的“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都从k中得声母。《洛阳迦蓝记》中的“狞奴慢骂”,“狞”“奴”二字皆从n得声母;“慢”“骂”二字,皆从m得声母。两个字母音相同,称为叠韵。比如梁武帝的“后牖有朽柳”中,“后”“牖”“有”三个字不仅双声,而且还叠韵;“有”“朽”“柳”三个字的母音都是u。刘孝绰的“梁皇长康强”中,“梁”“长”“强”三个字的母音都是ian。自从李淑著《诗苑》伪造沈约的理论,把双声叠韵当作诗中八病之二,其后的诗人多不再讲究双声叠韵,也不将其用在词的创作上了。我认为词在音律悠扬的时候采用叠韵,在音律急促的时候用双声,这种铿锵可诵的音乐效果一定要大大超过前人。可惜的是,现在专门研究音律的人还不能体悟到这个道理。
赏析
古典诗词在当时多是用来配合歌乐的,或用以吟诵,因此,形式美和音乐美尤为重要。在《诗经》中,双声词有二十六个,叠韵词有四十一个,双声叠韵词有七个,屈原的《涉江》中也有很多双声叠韵词出现。自沈约的《诗苑》提出“八病说”,将双声叠韵称为诗病,后世的诗人即废止不再使用,一直否定。直到现在,双声叠韵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即使是对于新诗、现代诗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于词之荡漾处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是王国维的观点,可以在以后的诗词创作中得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