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楚辞之体,非屈子所创也①。《沧浪》②《凤兮》③之歌已与三百篇④异,然至屈子而最工。五七律始于齐、梁而盛于唐。词源于唐而大成于北宋。故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
注释
①屈子: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自称颛顼的后裔,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官左徒、三闾大夫,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等。由于屈原自身的耿介和对贵族权利的限制,受到了楚国贵族官僚的迫害,被楚怀王疏远并流放外地。屈原一生遭到两次流放,第一次被流放到汉水以北,第二次被流放到江南的荒僻地区,最后自沉于汨罗江。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诗篇,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辞”。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这样评价:“《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②《沧浪》:出自《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③《凤兮》:出自《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又见于《庄子·人间世》:“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乎轻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卻曲卻曲,无伤吾足。”这里当指《论语》中的这首。
④三百篇:指《诗经》。
译文
楚辞这种体裁,不是屈原创造的。《沧浪》《凤兮》等诗篇已与《诗经》中的诗歌不同,然而楚辞到了屈原那里才变得精致成熟。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开始于南朝齐、梁时代而兴盛于唐代。词起源于唐代而北宋集其大成。所以精致成熟的文学,不仅仅是要善于创造,还要善于继承。
赏析
“楚辞”的体例在孔子、庄子的时代已经有了雏形,譬如孔子到了楚国,当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曾迎孔子之车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与后来屈原的楚辞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带“兮”字,带有强烈的感伤情调,都通过浪漫的手法表达出来。但楚辞发展到屈原那里,屈原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开拓,并结合自身的不幸经历和当时的民歌,创造出《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名篇,使楚辞焕然一新,成为与《诗经》并驾齐驱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源于南朝齐、梁之间,到唐代而盛极一时。词源于唐代而兴盛于宋。其实再往后看,元曲不也是起源于宋代而到元代大放光彩吗?王国维在这里论述关于文学的开创和继承的关系,对于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依然是值得认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