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以前的答案(2)

内在论唯心主义

内在论唯心主义,因了它的整个体系表现出对理想的崇拜,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一直与宗教并行存在,这种被宗教视为异端的流派,不断地补充着宗教不足,同时也成了宗教的反对者,它的主张可以逃避宗教立场中的各种困难,而不必去牺牲生活的深层次意义。唯心主义同宗教一样,让人类的生活有一个看不见的基础;但就唯心主义的理论来讲,它认为那个无形的世界并不是与有形世界并存的,两者之间有一条非常明显的鸿沟相隔离着;那个无形世界恰恰是有形世界的基础,是其真正深层意义上的本质所在。这种深层意义上的本质在宇宙里确实存在,如此才使得宇宙外在的形貌形成完整和统一,这不仅是一切唯心主义的信条,同时也是它们存在的前提。依据唯心主义的观点看,人和宇宙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在宇宙里占有独特位置,被赋予独特的任务。从表面上看,他们属于可见的世界,但内心又有另一种更深刻的意识存在着。由于这种内心意识的存在,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有了清醒的自由意识,不过这种自由意识的获得是个体主动性与合作生发出来的,离开了这些,人类是不可能发现这种自由意识的。人们必须靠自己去主动争取,必须通过不断的劳动和奋斗。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都取决于他自己,他可以合理地希望通过运用自己的能力推动整体利益的提高。这种让人信服和崇拜的唯心主义首要前提,是通过自然倾向相对的精神活动,给人们找到一种全新的生活,一个精神价值观念组成的王国,这个王国里充满着真实、善良和美好。人们让精力全部倾注到这些事情上,完全被它所吸引,将生活的种种琐事置于一旁,专注于与这个王国亲密接触。这样他的生活便不再需要除自身以外的其他目标。它在发展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满足于成功之后带来的喜悦中。在这里,自发性与强制成为对立,崇高与平凡互不相容,实现自我与纯粹功利相互排挤。热衷于工作、蔑视享乐成为这种生活的主体。最具有远见的人能获得精神上的富有,特别在科学与艺术的领域内,人们的才能通过创造性工作发挥了出来,使他们的判断成为合理的、正确的。确实,最初的人们依赖的是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世界的发展,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的生活开始进入更大的范围内,他们不愿意在自欺中堕落。他们胸怀理想,并充满信心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生活模式正是古希腊思想家的理念,他们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让这种理念不断地出现,来解释人们的生活。从歌德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看到它最现代派的表现。那些试图用人类的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的人都会感受它的影响。对于人类所有的真正的文化,它的影响力都是长远的。

然而,内在论唯心主义作为人类的生活指导者和解释者而言,它的成功率并不比宗教多多少。现在它的根基已经发生了动摇,以它的理论为依据的生活正在失去力量和深度,而这些恰恰是它的核心部分,它的缺失就无法给人们带来启蒙的福音。那些以为可以依赖精神、可以凭借自身的洞察来实现创造性事业的人,即使是现在的最平凡的人,都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和宗教行为一样成为问题,值得怀疑。事实上,内在论唯心主义的学说是那个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在人类罕见的好日子的结果,在某个欢乐的时刻,某个大人物发现了这种适合人类当时环境的刺激因素,在那样的时期里,艺术创造了激情和喜悦,虚无世界无可争辩地成为了生活的中心,占据了人们的全部精力和激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精神的创造同时也造就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道德行为。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再良好的愿望也无法延长它们的寿命,也无法使它们再次复兴。当现代各种互相冲突的理念迅猛发展之际,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所发展出来的愿景正在退色。现实世界不再需要由一个虚无世界来显现。人们开始认为现实世界具有它完全的精神价值独立品性。现实世界在不断地抵制着人们的种种努力,甚至连人们内心也不只是在依赖精神追求。从批判的眼光看,人们现在的生活好像突然被两种对立的东西撕裂破坏,似乎找不到可以合理生存所需的依赖对象。这个问题与唯心主义精神力量一样难以解决,人们可能始终在用一种很严厉的标准检验着品质的高低,当这种挑战混乱人的内心时,人就会感到困惑和虚弱,低下的本性阻止着他们前进,此时他的信仰就开始崩塌,不再认为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尽管他也在进步,但内心深处的向往与渴望却无法满足。如此下去唯心主义的整体理念就变成了人生的附属品,因为人们的主要生活兴趣并不在于此,它对人生问题变得无能为力。

内在论唯心主义不得不一直面对这样的批判,但把它论述清楚的任务却要由我们这一代完成,我们已经从两个方面完成了对它的分析和阐述。首先,它过分强调了宇宙盲目的必然性和人类生存的非理性,以及人类总体上对崇高理想目标的冷漠。其次,它灌输了人类能力局限,这些局限阻碍了我们直接参与世界的活动。现代主观主义则是把人类的自身发展条件和环境分离开来,让人类与世界形成对立关系,进而把人类作为不同的类别与世界疏远。久而久之,人类确实无限地扩展了他们的精神领域,但永远也无法摆脱它而扩展出属于自己的领域。在这些诸多的局限之下,人类的创造精神怎么可能发展出来,去证明自己,去探索宇宙的根源,进而改变人生的意义呢?

这些对内在论唯心主义的质疑虽然很严重,但就它的影响力而言,仍然不是致命的打击。但是,如果它的灵感不能再现,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不再有统治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本身不再产生新东西,只是占据和拥有那些原来的东西,没有了创造性,那么它就不得不退化,只剩下教化作用了。虽然教化的功能也可以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但它只能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法满足整体生活的需求。它可以给生活增添喜悦;它能够使人类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它可以成为消遣品让人们快乐地生活而忘记阴暗面;但它不能激励人类去采取伟大的行动和崇高的目标;它不能把我们带入一种可靠的普遍的生活;它无法教给我们那些必须履行的重大职责,而这一切全凭我们的想象和爱好去履行,那它怎么能证明我们的生活可以进行下去呢?从它的观念里我们不是经常发现一些虚幻和虚伪吗?人们被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精神世界里并为它献身;人们被告诫要像别人一样无私地服从于这一命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同自然和社会的自我保护这些大目标相比,与人们日常的各种兴趣和热情相比,教化对精神的价值是较小的,充当第二位的作用。教化却一直在借助社会功能和智谋掩盖这种矛盾,至少从表面上看它的掩盖还是相当成功的。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建立在表面上的,只能作为附带品的信仰,无法让我们去消除忧患和匮乏,无法让我们摆脱心灵的空虚。这种只是充当第二位的教化,永远也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

内在论唯心主义的一些观念在某些方面和宗教观念相同,两者都在向人们证明,努力创造的新生活只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它展现给我们的生活前景注定是一种虚幻。那些让我们怀抱的高远目标,往往会适得其反,因失败带来的沮丧和质疑也更为强烈。生活赋予我们的愿景和希望竟然是不管付出多大努力都无法实现的,这可能吗?当人们不满足于眼前的世界、放弃这个世界而追求一种宗教信仰或创造性生活而进入崇高的精神领域时,他就只能成为这个虚幻的牺牲品吗?不,答案是否定的!没有哪一种信仰只靠虚幻就能鼓舞人心,更不能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生活。

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内心世界,全仰赖于宗教对我们的启示,让我们的动机变得纯洁,让我们的生活有一种高尚的严肃性,从否定痛苦中让我们体验到了信仰的喜悦,是那么的充满紧张和趣味性。是宗教改变了人们自然主义的生活模式和狭隘的限制,从此对爱情和不朽充满了向往,第一次让心灵拥有了真正的精神世界,并让这种精神世界成为世界的核心。内在论唯心主义则再一次将人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同时保证了这种力量和平地使用;它让人们心灵得到了超越,摆脱了特定自我条件下的渺小与平凡,与宇宙建立起一种精神的交流,并且,通过把真、善、美完美地结合,它创造出了一种可以拥有巨大力量和高尚声誉的生活模式,而这一切伴随着诸多重大的主张纠缠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感到必须承认它。但是,如果某一观念已经没落而它还在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话,我们该怎么去应对这些主张和因这些造成的混乱呢?离开根和其他有机整体的植物,它还能生存吗?那些观念也一样如此,离开了根基和激发它的原则,就会丧失它们的本质和生机,它们还有生命力吗?它们像个苍白的幽灵纠缠在生活周围,仍强大得可以摧毁我们在现实世界的幸福,却又不能给我们打开另一扇门,不能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奋斗目标和生活价值与意义。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现代的政策却在回避这些问题,采取权宜之策暂时将它们束之高阁,尽可能把它们压制在幕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到其他地方,这种手段最明显地表现在19世纪从唯心论向实在论的转变中。现在人们对内省问题的厌倦与日俱增:年轻人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凭借于此我们可以专心于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正逐步向我们展现,而且,在这里,只有在这里,才有可能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人们这种兴趣的转变,让生活摆脱了阴暗如幽灵般特性,而展现了一种旺盛的形式。当然,我们的自身爱好必须在宇宙的规律面前谦卑地低头,必须付出更大的牺牲,因为虽然现实世界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多样性,但人的内心世界却在萎缩,种种限制会把他包裹得更紧。不过在这种包裹之内,人的生活会更宽容和自在。善恶之分不必泾渭分明,也不必抑制任何感官使之困乏。他可以自由地实现一种冲动,不必顾忌地展现一种能力。到那时,我们重组生活还会困难吗?其次,尽管我们总是失望于旧观念中无法保证的诺言,难道就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可以让我们快乐的理由吗?无论怎样,人类已经在全身心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了。这段寻找问题答案的历史向我们表明,它已历经了不同的时期,尝试过各种的方法,下面对它们做一下必要的分析。

①传统的、教会式的:是本书翻译成英文版时,应作者本人的要求加上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作者的意图表达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