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
- 胡开宝
- 817字
- 2021-03-29 07:26:46
1.3.2 莎剧汉译的语言学视角研究
除了传统的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研究视角外,以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为理论基础的莎剧汉译研究也相继开展。莎剧汉译研究因而获得新的广度和深度,其研究内容涉及莎剧中的语词、语句、独白、典故、修辞格、意象、称谓语、话语标记、双关语、颜色词等等。可以说,莎剧汉译的语言学视角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李虹(2005)从顺应论视角比较分析了《李尔王》的林纾译本、朱生豪译本(以下简称朱译本)和方平译本(以下简称方译本)在语言、语域、禁忌语、修辞手法翻译、翻译方法的选择以及脚注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动态顺应论论述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动因。该文认为译者会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而采取不同的翻译共性,所以莎剧翻译是一个不断顺应的过程,新的译本不断产生,并不存在永恒的定本。遗憾的是该文并没有就莎剧顺应翻译提供具体阐释方案。刘翼斌(2011)以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概念整合理论和原型范畴观为基础,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哈姆雷特》源语文本、朱译本和梁实秋译本(以下简称梁译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穷尽性检索,并以“悲”、“仇”、“喜”、“玄”主题下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认知解读,力图找到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认知理据和心理机制。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基础,在翻译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刘映希(2012)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以《哈姆雷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评析朱译本、梁译本、方译本和卞之琳译本中的优劣与得失,对剧中人物的认知语境、话语关联以及译本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分析,从而重构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最佳关联,以达到准确理解和翻译《哈姆雷特》的目的。
不过,目前此类研究大多只是探索莎剧某一语言层面的翻译,或者莎剧几个译本对某一语言现象翻译处理的策略与方法,进而指出不同译者之间的差异,甚或推测具体译者或译作更佳或更贴切。只有部分研究真正把握莎剧语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翻译莎剧中的某一具体语言现象,甚或推出戏剧翻译中该类现象翻译处理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