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
- 胡开宝
- 8字
- 2021-03-29 07:26:54
3.4 隐化的实证研究
3.4.1 引言
隐化(implicitness/implicitation),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共性,是指译者在目的语文本中将源语文本中明示的意义或信息以补偿手段加以概括或省略(Kenny,1998a:14;Klaudy,2005)。Vinay和Darbelnet最初将隐化作为显化的对立翻译技巧提出。他们将隐化界定为将源语中明确表述的信息在目的语中转换成依赖语境或情境来传达的隐含信息(Vinay&Darbelnet,1995:344)。关于隐化的研究有很多。(1998)从形式化的角度研究隐化,指出从形式化程度高的语言翻译成形式化程度较低的语言的过程中,隐化现象普遍;反之,则较少。此外,他还强调译者、社会文化和文本等因素对隐化的制约作用。Klaudy和Karoly(2005)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提出了隐化现象的具体分类:词汇笼统、词汇压缩、词汇省略、语法笼统化、语法降格和收缩以及语法省略等。柯飞(2005)从形式化及翻译方向的角度探讨了隐化现象,指出“鉴于汉语在连接词等衔接手段和指称形式上都不同于英语等印欧语言,所以应该有一定隐化现象发生”。他认为考虑到汉语表达习惯而做相应隐化处理的翻译通常比不做隐化的仿译更为地道。在第3.3小节,我们对莎剧《哈姆雷特》梁译本和朱译本中的语篇功能信息的翻译情况进行分析,发现“it”、作主语或宾语的“this”、“that”、“the/this/that+上位概念名词”和充当代词的“so”等的汉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隐化趋势。不难看出,隐化现象的研究均从形式化角度切入,且多作为显化研究的副产品进行分析,而关于语义隐化的研究则不多见。有鉴于此,本节拟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从英语逻辑关系连接词的汉译角度切入,对莎剧梁译本、朱译本和方译本中的隐化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阐述这些隐化现象的特点、种类及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