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
-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编委会
- 287字
- 2024-12-23 01:08:56
历史地理
古代地方区域的划分,情况比较复杂。朝代不同,区域的划分也就往往不同,有时差别还很大。例如区域名称相同,但可能涵义大不一样。有的名称后来废弃不用了,有的名称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古代一些基本地理名称,作简单的介绍。
“国”的概念
古代侯王的封地,指诸侯国。《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意思是使敌国整个降服是上等策略,用兵击破敌国是次等策略。这里的“国”,即指诸侯王国。周代的国,往往指都,迁国就是迁都。
说九州
传说尧帝时,大禹平定洪水后,把天下分成九州,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汉代时,中国的疆土范围得以大大拓展,到了东汉,就形成了东汉十三州,十三州是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九州总图
晋代初期,天下分成十九州。晋代十九州是在东汉十三州基础上进行的再划分。具体是,把凉州分为雍、凉、秦三州;把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把幽州分为幽、平两州;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南北朝时,州的区域逐渐缩小了。到了唐代,全国总计有三百多个州,宋代和元代的州,大体上和唐代一致。明清时,开始改州为府,从而有 “扬州府”、“兖州府”这类名称,但是也有少量直隶州和散州被保留下来了,直隶州直辖于省,散州隶属于府。
郡县制
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体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完善于秦代。春秋初期,楚、秦、晋等国已经在边地开始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其长官可以世袭,不尽同于后来的县。春秋末年,各国在边地设县,战国后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属行政区域。秦代时,天下分成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郡有陇西、颖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后来在三十六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桂林、象郡、南海、闽中,共计四十郡。一郡辖若干县。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下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军事;又置监察史,掌管监察,实际上为中央在地方上的耳目。县分大小,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掌管全县事务,受郡守节制。另置县尉,辅佐县令、县长并掌管全县军事;置县丞,掌文书、仓储、刑狱。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领取俸禄,不世袭。郡县的行政、军政和监察诸权分立,特别是中央通过考核和监察,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秦代以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却逐渐变小了。隋代时取消了郡,唐代时州郡迭改,宋代又再次废郡。以后历代行政的建制和名称虽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所置略同。
什么是道
唐代的道,大致和汉代的州相当,是监察区。太宗贞观年间,全国一共分成十道:1.关内道,即古雍州;2.河南道,即古豫、兖、青、徐四州;3.河东道,即古冀州;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5.山南道,即古荆、梁二州;6.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7.淮南道,即古扬州;8.江南道,即古扬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9.剑南道,即古梁州(剑阁以南);10.岭南道,即古荆州的南部(今广东、广西省)。
玄宗开元年间,在十道的基础上,又分为十五道:1.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治长安);2.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畿(治洛阳);3.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4.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什么是路
宋代的路,最初设置是为了征收赋税、转运漕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全国最初分成十五路,后来分成十八路、二十二路,大致和今天的省区相似。例如河北路、陕西路、湖北路、湖南路、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大小也大致相当。
元代也有路,不过元代的路比起宋代的路要小,只和州府相当。
什么是省
省本来是称呼官署的。元代时设置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到后来,发展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
什么是行中书省
元代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这是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也设丞相、参知政事这类官员,体制上和中央类似。
明初沿袭了元朝的这一制度,也设行中书省。后来名称变了,行中书省改称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司的长官有两个,是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但名称虽然改成了布政司,人们习惯上还是称为“省”。
说说行省制
行省制是元代以后中央集权政体的地方行政体制。元代中央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除河北、山东、山西等腹里地区直属中书省,吐蕃直辖宣政院外,其他地区划分为十个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或省。有陕西、甘肃、辽阳、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诸省。行省的长官也称丞相,统管全省的军政要务。行省以下设府、州、县。
明代,撤销行中书省,设承宣布政司掌管民政、财政,另设按察使司掌管刑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合称“三司”,不相统属,各自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分府(直隶州)、县(州)两级。宣德时,在中关、江南等地专设巡抚,职权驾于三司之上。后来为了军事目的,一些地方增设总督,巡抚也成了他的属下。
清代复行省之名,省下设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州、厅)三级。督府制成为各省的常制。巡抚为一省的地方长官,综理军、民、政事,而以主持军事为主。这种地方行政建制是秦以来郡县制的进一步发展,它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府的建制
唐代时,大州叫做府,这是因为这些州里面,都设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的缘故。唐代的府隶属于道,宋代的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隶属于路的,也有直辖于中央的。明清时,开始改州为府。
什么是军
军是宋代时的行政区域,一个军和一个州或府相等,军直辖于路。军和州府是差不多的,宋代的南安军便是清代的南安府,平定军便是清代的平定州。
什么是县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的名称。秦汉的县隶属于郡,汉代封国以下也置县,后代的县隶属于州或府。
古今地名的变化
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某些具体的地名,在不同时代,可能指的是不同的地点,例如:
蓟——蓟在南北朝以前,指今天的北京一带,唐以后,蓟州指今河北省蓟县一带。
桂林——桂林在秦代指今天广西贯县南,三国时指今天的梧州市,西晋时指今天的柳州市东,南北朝、唐五代时的桂林,明清两代的桂林府,都指的是今天的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