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
-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编委会
- 62字
- 2024-12-23 01:10:45
《春秋》
《春秋》是世界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下至公元前481年,合计242年鲁国的历史。
《春秋》是鲁国史记的名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为什么叫《春秋》呢?因为,说到春,就兼及了夏,说到秋,就可以想见冬,所以用“春秋”两个字,就包括了春夏秋冬四时,万物繁育,尽在其中。四时之事,无物不包,无事不记,所以当时把一国的历史称为《春秋》。在西周,“春秋”是各国国史的通称,当时有“周之春秋”、“晏之春秋”、“齐之春秋”……有所谓“百国春秋”。
现在我们所读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国史,经过孔子的修订,成为了儒家的经典,《春秋》成了这部经典的专用名称。
《春秋》的内容
《春秋》是记述鲁国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间的鲁国及所关系于各国的大事。
《春秋》的价值
1.保存了史料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不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2.“寓王法”——提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我们知道在古代,史官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其作用非常重要,凡君王的言行,都要由史官记下来,作为国家臣民的法典和榜样,这样君王就必须言行谨慎。
孔子在修订鲁《春秋》时,用“微言”寄托了“大义”:“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候所用的“微言”,就是微妙精深而又含蓄的言辞,发挥的是治国的大道,社会的秩序,是非的标准,目的是扬善去恶,拨乱反正。
孔子的这种《春秋》“笔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守正不移,把对理想的坚持,对人格的保持,对荣誉的珍视,对正义的维护,看得比生命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