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宋代朱熹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中庸》的内容,论述了人性、社会、政治、哲学,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

所谓中庸,宋代程颐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的核心思想,写出了天地和谐的自然天性,是宇宙的本来状态,而天地之间的人一旦拥有这样的和谐状态,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天地万物达到一种和谐无碍的境界,人与天地合为一体,行事自在,万物欣欣向荣,人则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中庸》还提出了“诚”的概念。人要想与天地并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要“至诚”。曾子也把“诚”作为达到最高理想的必要修养,子思把诚发挥到极致。只有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才能发挥事物最大的能力,才能参与天地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