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威夫特/奇幻的历险

背景介绍

《格列佛游记》表面上酷似奇幻而诙谐的儿童读物,实际上却是一部对当时英国政治、社会、法律、风俗、习惯暴露深刻、极富战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他曾经提出过一个文学创作主张,认为“有许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惩罚,宗教与道德的约束也都不足以使这些干坏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们的罪孽以最强烈的字眼公之于世,才能使他们受人憎恶。”显然,《格列佛游记》这部讽刺文学巨著正是作者文学创作主张的体现。据说这本书的构思源于作者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斯威夫特在席间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嬉笑怒骂,信笔开始了本书第一卷的创作。成书后经过多次的删改,终于在1726年底发表。

名著概要

雷米尔鲁·格列佛生于洛丁加姆州,从十四岁开始在英国与荷兰的大学中念书,后来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到船上工作,经过数次航行后在伦敦定居,和一位叫做玛丽·巴尔顿的女孩结婚。1699年5月4日,他乘着“羚羊号”轮船向南太平洋出航。

格列佛第一次出航,船起初平安无事,后来便遭到狂风暴雨的袭击,不幸在顺达列岛遇难,漂流到全国居民身高仅20厘米左右的小人国里里帕岛上。岛上居民身高都只有6寸左右,因此,和这些小人相比较,他就像是一座“巨人山”。当他苏醒时,发现自己全身被细绳捆绑,牢牢地钉在地上不得动弹。但是,当格列佛获得这群小人们的信任后,他们便将他解开,引领他到宫廷中,殷勤地招待他,他也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不久,邻国布列弗斯卡帝国以战舰进攻小人国,格列佛独自发动攻击,把敌国最大的50艘战舰拖回小人国的港口,立下了大功。但是,这次胜利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更好的运气,因为接连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格列佛回家不久,又随“冒险号”再次出航。但这一次船却阴错阳差地在居民全是高壮的巨人岛——布罗布丁鲁那克岛搁浅了。那里的国王身高有60尺之巨,只要用食指和拇指,便能将他举到半空中。这会儿格列佛又变成“小人”了。该国有一名农夫将格列佛捉住,带着他到处“卖艺”,供人观赏,把他累得奄奄一息,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了两年之久。最后,农夫将他送入宫廷。他在同大人国国王交谈中,竭力夸耀英国社会各方面的完善和优越,但是大人国国王对此一一作了尖锐地抨击。到了在巨人国的第三年,思乡心切的格列佛趁陪同国王视察边疆的机遇企图逃跑。但是藏在木箱中的格列佛被一只巨鹰抓起又丢落海中。幸好,一艘路过的船发现了他并最终带他回到自己的家乡。

格列佛回家呆了一段时间,又随“好望号”进行了第三次出海历险。这一次,他乘坐的船被日本海盗船攻击而在海上漂流。不久,他来到了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那是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这里的人们相貌非常奇特,观念也很闭塞。在岛上盘桓数日后,格列佛来到巴尔尼巴岛上进行访问,参观了那里的“拉格多科学院”。随后,他又到过日本,也到过那古那古国。在那古那古国又见到另一个奇怪的民族,这些人无论死神怎么纠缠,他们只需发出一种奇怪的哀鸣就不会死了。格列佛对这种情形感到十分惊讶!

在第三次航行结束数月后,格列佛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航行。这次他受聘为“冒险家号”的船长,但是在航行途中却遭到水手叛变,他被这一群海盗船员们囚禁了几个月,最后被流放到具有优异理性和语言能力的慧国。这里的人外形好像马,有高度的智慧、自制力、礼节,就像生存在幻境中似的。格列佛知道他们是亚佛族,对人类十分排斥。在慧国,格列佛被当成家畜般饲养,幸亏有一个马民替他解了围,于是他开始学习这里的语言。最后,他竟然爱上了这个理想的国度,并期望能在此安度余生。然而,慧国决定驱逐格列佛。所以他只得无奈地重返英国。回到故乡之后,他竟被传染似的,一辈子都与马为友,连他的家人他都觉得十分怪异。

作者简介

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由于父亲早逝,从小由叔父抚养长大。15岁时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他在大学里的主业是哲学和神学,但他个人更偏爱文学和历史。1699年,斯威夫特曾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附近的一个教区担任牧师,并担任过《考察报》主编。此后,他曾积极支持并投入争取爱尔兰独立自由的斗争,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最后都破灭了。

斯威夫特的文学才能很早就显露出来,他写过一些诗和文章,但真正使他扬名的是讽刺散文《一只澡盆的故事》(1704),在这篇故事中他讽刺和抨击了英国各教派的虚伪和无耻。此后他又写了《布商的信》(1724~1725),抨击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货币政策;《一个小小的建议》(1729),讽刺英国对爱尔兰人民利益的压榨和情感的欺侮。斯威夫特一生写的大量作品几乎都是不署名出版的,只有《格列佛游记》例外。

阅读指导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因此该书也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卷小人国游记和第二卷大人国游记写于1721~1722年之间。第四卷慧国游记先于第三卷,写于1723年。第三卷比较松散,铺的面较开,以勒皮他(飞岛)游记为主,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4个地方的游记,从1724~1725年写了两年。四个部分应该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表面上的某种联系或者对照也许只存在于第一卷和第二卷之间;格列佛由小人国中的“巨人山”,一下变为大人国中的可怜的矮子。这种相对独立的分散性故事实际上也是很方便读者去进行选择性阅读的。

《格列佛游记》的内容虽然是一些非常奇特的幻想,但仔细体会,里面却处处揭露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总体来看,不论从正面歌颂,还是从反面讽刺,斯威夫特的情感和思想在四个部分中都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不留情面地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做痛快淋漓的鞭挞。这种批判和鞭挞的声音在第四卷慧国游记中甚至达到了凶野暴烈的程度,批判和鞭挞的范围也似乎要越出18世纪初期的英国,而将矛头直接指向罪孽深重、愚蠢肮脏、毫无理性的整个人类。有评论者据此认为作者是一个“厌世主义者”,但这种情绪显然是作者对其所处时代和人性本质不满的认识和宣泄。其中的部分内容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倾倒了很多读者。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段、寓言的笔法、不留情面的批判,为我们塑造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而这种幻想和现实又是和谐统一的,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常常会为其中的故事情节发出会心的一笑。凡此种种,都使该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常备书,里面的很多有趣的故事,也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