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禅宗理论的基石

作者简介

《金刚经》成书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察,传为佛教弟子阿难听释迦牟尼说法,记述佛与须菩提的问答而成,属般若部,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公元1世纪的作品。曾经许多人增补,渐成现在的规模。公元402年,中国佛教著名的翻译家鸠摩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支持下,首次将它翻译为汉文,其后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陈真谛、隋朝达摩笈多、唐玄奘、义净等人也先后翻译此经。鸠摩罗什译本最早,文字流畅,简明,流传最广,是人们最常用的译本。鸠摩罗什(343~413年),祖籍印度,其父是一婆罗门,他从小聪明异常,记忆超群,7岁出家,遍学经乘,崇尚佛法。鸠摩罗什在后秦姚兴的礼待下,在长安逍遥园讲法译经,一生翻译经书35部294卷,是我国佛教的四大翻译家之一。

背景介绍

《金刚经》一直受到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喜欢和推崇,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全国颁布了他的《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把《金刚经》和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相提并论,还认为此三经是释、道、儒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在明太祖、成祖时也编撰了《金刚经集注》,下令天下百姓读诵奉行。

金刚经图 唐

名著概要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断金刚”喻此经中所阐发真理如同金刚,无坚不摧,无往不利。“般若”意为“智慧”,指用以成佛的特殊方式,“波罗蜜多”原意为“到达彼岸”,指佛教所说的解脱一切烦恼、痛苦而求超度彼岸,解脱一切苦厄烦恼。《金刚经》是学佛唯一必读的佛典,其经义是成佛唯一无二的无上妙道。故经言“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金刚经》阐发的义理是:万物本原是无形象的,世间所见物不过是本原在瞬间内虚幻的表相,尽管人们赋予它们各种名称,但本质上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了解这一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解脱苦恼;只有弘扬这一真理,才是功德无量的布施。《金刚经》所阐发的义理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因此历来受到中国佛教各宗派重视。特别是禅宗,将其视为首要经典。

《金刚经》全文5000余字,约与我国传统的道家尊奉的根本经典《道德经》的字数相当,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般若经典的主要思想。它的32个主题不外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理论,可以这样说,它是一本般若思想的纲要性著作,自其问世以来就受到大乘佛教徒的重视和推崇。所以然者,学佛成佛必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从果上说,成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自在、大解脱者;从因上说,是要修大菩萨行,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以及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总起来说,就是要悲智等运、福慧双修、真俗圆融,久久行持,才能证得觉行圆满的伟大佛果。而《金刚经》所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以简驭繁、守约施博。

名家点评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作品评价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着重谈学佛的修证功夫。但修证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故从经中某些精炼的言说章句,即可窥见其理论的卓越。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诸如此类的言说章句,其义理幽微,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金刚经》卷首述如来乞食的生活细节,因为佛与凡夫都是活着的人,都要吃饭、穿衣、行路、睡觉、工作、学习,这是佛与众生没有差别之处。但是,凡与圣毕竟有巨大的差异,就是一般凡夫不达缘生如幻,在吃饭时,执有能吃的实人,即是我执;执有所吃之食物,即是法执。由有我法二执,故在吃饭上沉迷颠倒。在睡眠时,执有我这个实人在睡,有实在的卧具等物,为我受用,而亦有严重的我法二执,迷惑颠倒。《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所谓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就是教学佛者必须在现实中生清净心,迅速入道。

学佛修菩萨行,首须兴大悲心,发宏誓愿,广度无边众生。同时,又必须在度众生的实际生活中了知缘生如幻,我法本空,而时时生起无漏智慧。如是悲智等运,即是自觉觉他盘的大乘佛学始终不移的最高准则。《金刚经》即坚持这种准则,而于卷首、卷中、卷末都强调这一准则。

相关链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知”、“无所见”、“无所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达涅槃起,证得菩提果。该经首尾都说到般若能度苦厄,经末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多,以之为大神咒、大明咒等。由于经文短小精悍,便于持诵,一直很流行。

精彩语段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阅读指导

《金刚经》的内容比较深奥,哲学性强,不易读懂。读者在读此经时,如古代汉语比较好,可以阅读古文的《金刚经》,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经的哲理;如古代汉语一般,可以阅读白话文的《金刚经》,可以理解别人翻译后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