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驱逐舰全史:1919~2014
- 刘杨
- 2803字
- 2024-11-02 07:22:36
第一章 和平时期的英国驱逐舰发展
回头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情况,参战各国都设计建造了吨位和火力更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也纷纷上升到16至18英寸(406毫米至457毫米)。为了避免包括战列舰在内的主力舰设计建造和维护带来的高昂费用与财政负担,同时也为了避免海军强国之间在战后再次引发代价沉重的军备竞赛,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条约中限制了各国主力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即406毫米),在役主力舰舰龄须满20年后各缔约国才可以建造替代舰,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5:5:3:1.75:1.75。此外还规定了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以及美国、英国和日本各自在太平洋领地上的海军军事基地和设防区域。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的1922年至1936年的15年,是大战后难得的“海军假日”时期,根据条约规定建造的战舰史称“条约战舰”。表面上看,由于旨在防止军备竞赛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各国海军大量裁军,大量作战舰艇的建造计划被取消,但在“海军假日”时期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却是暗潮涌动,各国都在这一时期积极地扩建海军。《华盛顿海军条约》只对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数量及吨位进行了限制,而对巡洋舰仅仅限制了单舰最大吨位(10000吨)和火炮口径(8英寸即203毫米),所以各国海军对驱逐舰、巡洋舰这类受条约限制较少的舰艇的发展投入了很大精力,各国纷纷设计排水量和火炮口径均达到上限的巡洋舰。但在英国,出于不同舰种间建造数量的平衡和财政方面的考虑,从1929年开始,英国海军开始了对配备6英寸(152毫米)口径火炮的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并且从1929年到1932年初,设计了一系列排水量从3000吨到7000吨不等的新型巡洋舰。不过,当时英国的工党政府对于海军拨款极为保守,新巡洋舰的拨款和建造进度严重受阻。早在1919年的计划中,英国人曾计划建造多达70艘的巡洋舰。但英国人很快发现这一计划耗资甚巨。于是到了20年代末,英国政府已将巡洋舰的建造数量削减为50艘。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对象显然只是各国建造中或计划中的新舰,而非在役或即将退役的老舰,因此条约主要是为了维持各国海军军备现状。特别是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受制于财政困难而接受的裁减海军军备条款,在各国纷纷扩充造舰计划的同时显得极为不合时宜,可以说英国皇家海军只在巡洋舰的规模上保持着优势。时光转向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极力限制各国关于新型战列舰的造舰竞赛,英、日、美、法、意五国又开始了下一轮海军裁军的谈判。英国更为关注的是配备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10000吨级巡洋舰的建造——皇家海军需要用于保护其海上贸易线的巡洋舰,其本土舰队也需要用于舰队作战的侦察和保护战斗的主力巡洋舰。与此同时,对于英国皇家海军来说,在即将到来的海上战争中,来自空中和水下的威胁将比以往更为严峻和急迫。特别是对于潜艇,一战带给英国皇家海军的教训实在是太过深刻——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几乎将英国击败。如果在未来的海上战争中,德国潜艇再次利用其隐蔽性的优势潜入己方水域,那给英美这样依赖海上贸易线的国家带来的就将是毁灭性的后果。因此在条约谈判期间,英国极力主张对各国潜艇加以严格限制。然而一些欧洲国家对此并不认同,如法国就认为潜艇仅仅是一种海岸防御性武器,法国海军有能力抵御其威胁。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除了对战败国德国的潜艇建造进行限制外,并无对其它各国严格的约束。
无奈之下,英国人的解决方案是确保驱逐舰的足够规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时期,除了意大利和日本,大部分参战国都中止了海军舰艇的建造计划,因此英国在战后初期并未大量建造新型驱逐舰,而是以一战时期的在役驱逐舰为主。根据海军部的估算,未来英国皇家海军对于驱逐舰总的吨位需求至少是15万吨。于是英国代表在海军会议上提出各国只允许建造1500吨级的驱逐舰和不超过16%的1850吨级驱逐舰,同时到1936年12月31日为止各国所拥有的驱逐舰吨位总和不超过15万吨。这一标准至少对英国人较为有利,因为这是确保皇家海军海上战略能够有效实施的数值。与此同时,海军部还要求,在1921年1月1日以后开工的各型驱逐舰,其服役寿命至少要达到12年。这样就能保证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力量可以在30年代中期以前维持充分的战斗力(这一点也被列入了《伦敦海军条约》的舰艇替换限制条款中)。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中最终定义了驱逐舰的标准为排水量不超过1850吨(1880公吨),并且主炮口径不超过5.1英寸(130毫米)的水面舰艇。在驱逐舰当中,吨位超过1500吨(1524公吨)的驱逐舰不得超过驱逐舰总数的16%。1930年4月1日前完工或在建的驱逐舰不受此限制,但在吨位超过1500吨(1524公吨)的驱逐舰比例削减到16%前不得再建造此规格的新驱逐舰。条约的限制赋予了各国重新考量新型水面舰艇设计指标的机会。《伦敦条约》限定了A类巡洋舰(203毫米口径主炮)的总吨位(146800吨)和数量(15艘),但是B类巡洋舰(152毫米口径主炮)仅仅限制了总吨位(192200吨),却并没有限制数量。英国人自然是力图用有限的吨位建造更多数量的巡洋舰。而与轻巡洋舰相比,英国驱逐舰配备的是同样的通讯设备,二者最大的区别也许只存在于后者没有装甲防护。例如V级驱逐舰领舰最初就是按照巡洋舰的设计方案改进而来的,只是按照驱逐舰的标准建造,而其建造成本仅仅是轻巡洋舰的一半。同时轻巡洋舰尽管适航性更好,但在恶劣海况下的火力发挥可能并不比一艘大型驱逐舰高多少。而且对于英国15万吨的总吨位数而言,最多可以用于组建一支由10支分舰队组成的驱逐舰力量,每支分舰队配备1艘领舰和8艘驱逐舰。而实际上,由于一战时期的大量在役驱逐舰的存在,战后英国并未大规模建造新型驱逐舰,到1934年也仅仅订购建造了7艘新型驱逐舰。
尽管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对各国驱逐舰吨位作出了严格限制,但面对上世纪30年代的严峻国际形势,几乎没有哪国海军真正地遵守条约去设计和建造驱逐舰。日本的“吹雪”(Fubuki)级驱逐舰就是典型代表。由于日本主张在条约严格限制下的主力舰只能用于舰队决战,强化不受条约限制的轻巡洋舰以下的作战舰艇就成为日本扩大海军军力的唯一方法。而日本驱逐舰的任务被准确地定位为在远海夜间对敌主力舰队实施鱼雷偷袭,并在敌舰队已经遭受很大损失的有利情况下再进行舰队决战。可以说,在这一主导思想下的日本海军对驱逐舰的设计建造和战术武器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强化训练。相比之下,英国则按字母顺序发展了从A级到I级和“部族”级等一系列新型驱逐舰。英国人的想法很简单:这些驱逐舰每一级舰服役后就可以直接组成一个由英国皇家海军上校指挥的驱逐舰支队,而这种由同级舰组成的驱逐舰支队也十分有利于作战指挥与协同。到了3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阳炎”级、德国的Z级驱逐舰相继开建,伴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到期,各个海军强国再次卷入了海军军备竞赛的大潮,曾经的条约也实际上变成了一纸空文。
大战后的初次尝试:“伏击”号和“亚马逊”号
一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关于驱逐舰战术和装备发展的思考与讨论处在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的思想也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受到了很大的怀疑。而随着海军《裁军条约》的签署,各国海军的整体舰队实力也受到了很大削弱。1923年11月,英国海军部向各驱逐舰造船厂下达了需求,要求为大战结束后的皇家海军设计建造第一型新型驱逐舰。在具体设计指标上,海军部要求新型驱逐舰应配备与战时W级驱逐舰相当的武器装备(如4门120毫米主炮和6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巡航时速下的航程至少应达到5000海里(9300千米),设计时速则应至少达到34节(63千米/小时)。
经过竞标,实力强大的亚罗船厂和桑尼克罗夫特船厂赢得了设计建造合同。1924年6月开始,两家船厂各自负责建造一艘新型驱逐舰。亚罗船厂的设计方案名为“伏击”号(HMS Ambuscade),桑尼克罗夫特的方案得名“亚马逊”号(HMS Amazon)。“伏击”号1924年12月开工,1926年1月15日下水,1927年4月9日服役。该舰标准排水量1192吨,满载排水量1585吨,全长98.15米,宽9.45米,吃水2.59米。该舰采用了独特的内倾式倾斜舰尾,亚罗船厂认为这种设计相比传统的V形舰尾将至少提高1节的航速。为了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伏击”号驱逐舰配备了3部装有空气预热器的亚罗型锅炉,其工作压力为每平方英寸(645平方毫米)290磅(2000千帕),过热器温度为93℃,该齿轮传动式蒸汽轮机驱动两轴双桨推进,最大功率35500轴马力(26500千瓦)。在1927年3月2日的一次试航中,“伏击”号驱逐舰曾达到36.88节的最大航速。
武器装备方面,“伏击”号驱逐舰的主炮为4门120毫米(4.7英寸)口径BL Mk.Ⅰ型火炮,发射50磅(23千克)弹药,射程144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5至6发,备弹190发。防空武器方面包括2门2磅防空炮(每门备弹100发)和4门“刘易斯”式高射机枪。鱼雷武器则为2部三联装21英寸(533毫米)口径鱼雷发射管。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伏击”号的武备配置根据需要进行了多次改动。1941年4月,后方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改为1门3英寸(76毫米)口径防空炮。后期的改装还包括增加了2门“厄利孔”20毫米口径防空炮,同时拆除了2门120毫米炮。此外还为该舰配备了测距仪和雷达射击指挥仪,并因反潜作战的需要而加装了“刺猬”反潜火箭发射装置以及重型深弹发射架。到了1943年5月,为了加装新型的“乌贼”(Squid)反潜迫击炮,“伏击”号再次拆除了原有的“刺猬”装置和其余的鱼雷发射管。
1926年时的“伏击”号驱逐舰
1935年时的“亚马逊”号驱逐舰
“亚马逊”号驱逐舰两视线图
展示在德文波特海军基地内的“乌贼”反潜火箭发射装置
服役后,“伏击”号(舷号D38)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经过短暂的试验航行后,同年9月至11月间在查塔姆码头进行了维修和改装。1928年4月至8月,“伏击”号和“亚马逊”号一同远赴南美和西印度群岛海域以检验两艘新型驱逐舰在热带地区的性能表现。不出意外地,两艘舰几乎同时暴露出了机械振动的问题,航程也完全没达到设计指标的要求。相比之下,“亚马逊”号的总体机械性能较“伏击”号更为令人满意。返回本土后,“伏击”号加入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第3驱逐舰支队。1929年8月,“伏击”号因舰上涡轮机故障,前往马耳他进行维修,这次维修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方才完成。1932年,“伏击”号加入皇家海军本土舰队,驻地位于爱尔兰。同年12月,“伏击”号奉命担任“弗农”号鱼雷训练舰的支援舰,并一直持续到1937年2月。这一年年初,“伏击”号的涡轮机再次发生故障,在朴茨茅斯的大修中则干脆更换了涡轮机,维修工作直到1940年5月才结束。
二战的战火将“伏击”号招入英军战阵——改舷号为I38的“伏击”号重新服役并加入到位于哈里奇的第16驱逐舰支队。1940年6月10日,“伏击”号奉命承担撤走位于勒阿弗尔的英军第51步兵师的行动,行动中遭到了德军岸炮的炮击。返航途中,“伏击”号还负责拖曳被德军俯冲轰炸机击伤的英军驱逐舰“布狄卡”号。1940年7、8月间,完成简单修理后的“伏击”号再次出航执行反登陆巡逻和护航任务。9月,该舰加入第12驱逐舰支队,此后直到1942年1月间,“伏击”号因发动机故障多次返港维修。1942年3月,勉强完成维修的“伏击”号加入到PQ14北极航线商船队的护航行动,负责从苏格兰至爱尔兰一线的护航,此后又奉命为返航途中的QP9商船队护航。这两次护航行动中,“伏击”号机修故障不断的毛病终于令人忍无可忍——这已明显不适合再执行相当重要的护航任务。于是,“伏击”号撤出一线战斗序列,转而承担起武器试验靶船的职责。1942年底,英国皇家海军在“伏击”号上进行了“防风草”(Parsnip)反潜火箭发射器的试验,但结果并不成功。1943年5月,“伏击”号又试验安装了“乌贼”反潜火箭发射器以及147型测深声呐。这次,英军对“乌贼”系统十分满意,随后便开始大量部署在皇家海军护航舰艇上。此后,“伏击”号仍承担了大量的武器试验任务,大战结束后才退役。
桑尼克罗夫特的“亚马逊”号诞生的过程较为复杂,起初设计方案共有4套,分别是两套舰长94米和两套舰长93米的方案(后者采用单锅炉舱设计),推进功率也在28000至33000马力间不等。海军部经过审视,批准了其中两套方案,并计划用于多达77艘的后续舰只(包括所谓的“和平时期标准型”驱逐舰和后来的新“部族”级驱逐舰)的设计建造参考,而根据桑尼克罗夫特船厂的A方案建造的便是“亚马逊”号驱逐舰。
“亚马逊”号于1925年1月29日开工,次年1月27日下水,1927年5月5日服役。该舰全长95米,宽9.6米,吃水2.9米。舰上安装2台布朗-寇蒂斯单级减速齿轮蒸汽涡轮机,3台亚罗型锅炉,双轴推进,最大推进功率42000马力,最大航速37节。在15节航速下,该舰最大航程为3400海里。
从外观上看,“亚马逊”号较容易区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桑尼克罗夫特舰型标志性的细长平直的烟囱和高干舷设计,此外在内部设计上与“伏击”号也存在较大不同。与该船厂适用于皇家海军本土海域作战的早期设计方案所不同的是,“亚马逊”号更侧重于海外殖民地的部署,巡航性能和舰上的生活与通风设备也更为完善。
安装在英军舰艇上的“刺猬”反潜火箭发射装置
1942年在盟军“支柱行动”中严重受损但仍坚持抵达的美国油轮“俄亥俄”号
“亚马逊”号的武器装备包括4门120毫米口径BL Mk.Ⅰ高平两用炮、2门Mk.Ⅱ型2磅速射防空炮以及6部鱼雷发射管,舰员138人,这一武器配置与一战后期设计建造的V级和W级驱逐舰相似。该舰还装备了测距仪和新型“驱逐舰指挥控制塔”(DCT),后者后来广泛应用到了皇家海军C级到U级驱逐舰上。早在最初的试航期间,“亚马逊”号仅达到34.5节的航速。1927年1月3日的试航中,经过改装调试后的“亚马逊”号顺利实现了37.5节的最大航速,同年3月更是将航速指标一举提升至38.71节。
为了适应二战时期海上作战的需要,“亚马逊”号经改装后奉命执行护航任务。舰上的A和Y炮塔以及尾部鱼雷发射管被拆除,增加了1门76毫米口径Mk.Ⅴ型12磅防空炮和1套安装在艏楼的“刺猬”反潜火箭发射器。与此同时,在主桅顶部加装了286P型雷达,在舰桥上配备了测距仪和射击指挥仪,取消了原来用于搜索水面潜艇的271型分米波雷达。此外,原有的2磅炮也被20毫米口径“厄利孔”防空炮所取代。1943年,舰上剩余的12磅炮和鱼雷发射管也被拆除,代之以1部备弹10枚的深弹发射器,同时用291型雷达换装了原有的286P型雷达。
相对于“伏击”号的服役经历,“亚马逊”号则简单得多。从服役开始直到1942年,该舰都一直在北大西洋海域和苏联附近海域执行商船护航任务。1942年8月,“亚马逊”号驱逐舰参加了位于地中海的“支柱行动”,1943年返回英国本土。从1944年起,该舰转为靶船用途,1949年在苏格兰报废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