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浅谈绘画(4)
- 李叔同全集之文艺·诗词(06)
- 弘一法师
- 4846字
- 2016-11-02 21:48:42
他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处所绘制佛教壁画,作品有隋朝官本《法华变相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白麻纸》《弋猎图》《南郊图》《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收录入《贞观公私画史》之中;还有《朱买臣覆水图》《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等画迹,收录入《历代名画记》中;又有《北极巡海图》《石勒问道图》等二十余幅,收录入《宣和画谱》中。
他传世之作有《授经图》《游春图》。据称,《游春图》乃我国现存最古之卷轴山水画。
(2)阎立本
《步辇图》所绘之景为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者。
画中,太宗威严平和,端坐于宫女所抬的步辇上;红衣虬髯者为宫中执掌礼仪之官员,其后着藏服者即为吐蕃使者。
此画的作者阎立本是唐代画家,陕西西安人氏。其父阎毗及其兄阎立德都擅长绘画及建筑。而立本则擅长绘画人物、车马和楼阁,后人有称为“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言;其传世之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
《步辇图》记录了一千二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此画特色在于,画家将人物的仪态与身份、气质与心境刻画得至为鲜明,尤其是衣纹展现圆转、流畅至为突出,人物之五官亦勾画精细。其中,人物的发式与服饰颇具初唐时期之特点。
(3)周昉
周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出身显贵家庭,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学不倦,擅长仕女画。初学张萱,后取长而自创;其绘画多为贵族妇女,所画人物多优游闲佚、容貌丰满、衣褶劲简,且色彩柔和艳丽,为当时宫廷贵族、士大夫之所重。后来,唐德宗李适闻其名,诏至章明寺绘画,经月余始成,德宗推为“第一”。他所绘制的、具有华丽优美的“水月观音”像颇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称“周家样”。
其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
《簪花仕女图》以四位贵妇人为表现,分“戏犬”“漫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而中间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较小以示其身份,与贵妇人形成身份对比,其中人物发型、眉毛及体态都以丰腴肥硕为主,故能体现唐代之审美风尚,勾线流畅、笔画有力,色彩也很艳丽丰富,突显出肌肤之质感和服饰的轻薄感。
(4)李思训
李思训,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氏,是唐朝皇亲宗室,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彭国公”。
他是唐代杰出的书画家,工书法、绘画,尤擅长绘画山水树石,其笔力遒劲、格调细密,喜写“云霞缥缈”之景色,鸟兽草木皆能穷其姿态,亦爱用神仙故事点缀幽曲、寂静之岩岭。他喜以青绿为质、金泥为纹的山水画,作品多富装饰性。
他的绘法技巧源于隋代的展子虔,并继承和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玄宗皇帝曾评其画作为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更推他为“北宗”山水画之祖。唐代张彦远总结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其父子为“大、小李将军”。其传世的画作有《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等,收录入《宣和画谱》。
《江帆楼阁图》所绘长松秀岭,翠竹掩映,群山层迭,朱廊碧殿,江天阔渺,风帆近流,有着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画融山水树木与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辉映,一派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后以绿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画松树以交叉取形,整体则势态葱郁;他用笔工整,山石青绿,着色艳丽,安歧评之为“傅色古艳,笔墨超轶”,表明山水画到这一时代已趋成熟。
(5)王维
王维,自幼聪颖,据载他九岁即能作诗写文,后成为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诗人;其人书法工于草书、隶书,亦熟娴丝竹音律,擅长绘画,乃多才多艺之才子;其青年时便已名享京师,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就有记载:“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王维对于绘画的贡献有二:一是融诗情于画中,开创了绘画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风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国“水墨山水画”之基础,而至元、明、清三代发展为最重要之绘画形式,故他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南宗之祖”。
《伏生授经图》卷所绘为汉代的伏生授业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画。所绘人物形象逼真、清癯苍老,所用笔法清劲有力。此画无画家之自款,但画上有南宋高宗所题“王维写济南伏生”般字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而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手段以统治人心,诸多宝贵之书籍顿遭损毁。
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据说当时焚书时,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书》,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知伏生,其时年已九十余,不便行使,故汉文帝遣晁错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画上有南宋高宗题的“王维写济南伏生”字样。
王维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所绘物景颇为传神,笔法精深入微;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吟诗作画、谈禅说佛的隐逸生活。此人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绘制山水松石,北宋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有“不衣文采”之创作理论,对后世文人画影响甚大。
(6)李昭道
李昭道,甘肃天水人,字希俊,唐代著名画家。曾任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等官职,后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继承其父李思训之长,亦擅长“青绿山水”的绘画创作,世称“小李将军”。亦擅绘画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图”。其画风巧妙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主要画作有《海岸图》《摘瓜图》等作品,收录入《宣和画谱》。
《明皇幸蜀图》描绘了“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难的情形。画家有意加强了春天山岭间之诗意,于层峦叠嶂描绘飘浮白云,树木亦秀丽动人;此画之妙处在于,人物虽小却分毫可辨,能使观者轻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国国画之类别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鸟;其中,人物画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画科,早于山水与花鸟。大家皆知西洋画注重造型,而国画注重传神,可谓不注意精确之造型“由来已久”。我国最早创作的人物画,多重人物之刻画,力求逼真、传神,讲求气韵之灵动,形神要兼备,故古代论画著作中称其为“传神论”(顾恺之)。
而分门别类中,人物画又分为道释画(宗教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历代之著名代表画家,有东晋的顾恺之,五代的顾闳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费丹旭等大师。
2.宋元时期
(1)夏圭
夏圭,南宋画家,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初学人物画,后改绘山水;他将范宽、李唐的斧劈皴进一步发展,创立了“拖泥带水皴”;其创作时除师法李唐而讲求阳刚之风外,更讲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与马远同为“北方山水画派”之杰出代表。宁宗时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画人物酝酿墨色如傅粉之色,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所画雪景,全学范宽。画院中人凡画山水的,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与当时大画家马远齐名,故称“马夏”。
他喜以长卷横幅表现情景,而画面变化亦十分复杂,多以线、面或干、湿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丰富,故艺术效果极强。其创立的“拖泥带水皴”法,在当时不仅对南宋绘画有所影响,而尤其对后世的“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影响更大,且后人在继承其法的基础上,不单用在人物画上,花鸟画中亦被广泛运用。
夏圭的画法多受佛教禅宗影响,故他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现出了虚实和空气感,用笔清劲,简练概括,简劲苍老而墨气明润,给人浑厚朴实、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尘之鄙格。”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虽对“北宗”山水颇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说“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
夏圭更善于表现烟雨朦胧的江滨湖岸景色,其点景人物亦简括生动,楼台等建筑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极为精练。亦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故有“夏半边”之说。山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南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曾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山水十二景》《江山佳胜图》《西湖柳艇图》《观瀑图》《梧竹溪堂图》《烟岫林居图》《松崖客话图》《钱塘秋潮图》等,其中《钱塘秋潮图》,描绘的是钱塘江秋潮初至,浪涛翻滚奔腾之情景,左边山上有座塔,当为观潮的最佳地点,通过潮水和近山的比例,我们易于体会潮水之势,给人来势凶猛之感。而整幅画面色彩鲜丽、清秀明朗,图中的树、石、浪潮全用中锋勾勒,视觉上明快刚劲,似有跳跃之感,就是“马夏画派”的典型风格。
(2)米芾
米芾所处的时代,正是画院写实派山水画大行其道之时,而他却只想表达心中的“意气”,以天真、颠狂手笔来表现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画面上自由发挥,因他这类举止类同“颠狂”,故人称“米颠”。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书、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世人评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画山水,出自董源,天真发露,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画家,师承其画法,自称“墨戏”,画史上称“米家山”“米氏云山”,因其传承而有“米派”之称。
他亦画梅、松、兰、菊等花卉画,晚年兼画人物,自称“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米芾好模仿名迹,能以假乱真;并以行、草书最著,博取前人所长,用笔俊迈豪放。《宣和书谱》论其书“大抵初效羲之”,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
他传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诗》《蜀素帖》最为著名。《蜀素帖》为米芾书法精品,为他38岁时所作,其书法苍老凝练、行笔涩劲、沉稳爽利、清雅绝俗,可谓“超神入妙”。其书体为“二王”及唐、五代书风之延续,但与前人书法无一相似之处,是米芾自家风格之明证。明画家董其昌题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3)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长子,故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长书画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提举两浙西路茶盐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世称“米敷文”。
其为继承家学,少即以书画知名,擅画云山,略变其父之风格成一家之法。所绘画作,多以云烟变灭为法度,而风格看似草成,实则法度森严,自称“墨戏”;且性格耿直、不附时风,自重为珍。善书法,“酷似乃风,亦精鉴赏”,但自有自家风格。
《潇湘奇观》为米友仁所绘山水画之代表作。图绘江边雪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只见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云气之游动变化,山形可隐可显。群山重迭起伏,远处峰峦终于出现于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远近、层次清晰,显露真实;但末段一转山色,隐入淡远之间,体现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画作者以“没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来之“双勾法”,给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变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手法。作品主要运用泼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晕染来塑造形象,很少用线勾勒,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忽明忽晦,朦胧又富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垢《画鉴》),笔与墨之巧妙结合,使得米氏之云山兼具“滋润”与“沉郁”之特色。
(4)赵孟頫
山水画,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绘画,其最早只是作为人物画之背景而创作,后独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国画艺术成就之画种。山水画注重整体构图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摆放、神韵之表达,以及笔墨之浓淡为要点。
就风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绿山水等小类。历代代表之人物有:唐之李思训;宋之李成、范宽、董源;元之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
赵孟頫,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后裔。宋亡后,隐归乡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宋朝“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