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明自心者智慧无穷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 弘一法师
- 12763字
- 2016-11-02 21:49:26
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
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心智和需要都有所不同,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有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不会迷失方向。
不要被别人或者外物牵着鼻子走,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明了自己的目的才会有主动的决定和正确的选择与做法。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像羊群里跟着走却不会识别方向的羊。
只有那些有明确目标的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只不过,这种人少之又少,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未知的变数里,今天想要得到的,明天却未必再想要;现在梦寐以求的,将来又可能弃之不顾。这里面所有的角色在不停地变换。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是简单的想要就能得到,想不要就不要,而是很可能在想要的和不想要的之间,会发生许多矛盾和纠纷,于是难免又要发生断裂。到最后,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让自己在奉献中享受到生命本身所应该得到的幸福和快乐。如果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我们这一生就是在疲于奔波,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就体会不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人们必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才不会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虚云大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早年修建寺庙传播佛法时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没有压倒他,使得他为佛学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1912年,虚云大师应僧众的邀请,抵达上海联络僧界,并做为代表赶赴南宁拜谒孙中山先生。第二年,参加筹组中华佛教总会并出席成立大会,后来返回滇省,主持该省分会会务。1918年主持昆明云栖寺修复,同时参与或主持兴福寺、节竹寺、胜因寺、松隐寺、太华寺、普贤寺等的修复。为此艰辛操劳,长达十余年。到1934年,应闽省主席扬幼京等的邀请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从此,又积18年心血,全心护持祖庭。兴规矩,肃寺风,颁规约,创办佛学院,培育僧才。同时,应结外缘,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楼阁,添买田亩,兴办林场,弘扬农禅。数年之后,寺庙都焕然一新,名闻遐迩。大师在建寺宣扬佛法期间受到很多的刁难,但是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修建寺庙宣扬佛法的真善美,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可是人们不会都像虚云大师一样,他们不知道自已的目标,不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从某一个阶段来讲,他们的目的似乎是明确的,但终抵不过时间的磨砺。
比如,一个女孩子,好多人都在追求她,那么第一个手捧玫瑰的表白者成功率最低,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女孩子只要答应,这件事就算成功了,与其他几个追求者就不再有关系了,选择的时候她就不再那么关注表白者的优点了,甚者换而用他的缺点跟其他几个的优点相对比,所以她会犹豫,无法抉择。最终的结果是放弃,因为她突然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那么她究竟想要什么,有时候她自己也弄不清楚。作为智者,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无数事实都告诉我们,给自己一个定位,明白自己的目的才会主动地作更正确的选择。
我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迷惑,不要因为盲从某些信条而活在这些信条里;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是要有跟随内心直觉的勇气,你的心与直觉知道你想要什么,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所干扰,你就不会成为一只没有主见、在羊群中迷失自己的羊。
当我们徘徊在十字街头,迷失了行动的方向,或者寻寻觅觅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就要静下心来,给自己一个定位,明确一下自己想要什么,把握住现在,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丝毫必争不如通达相让
抬手相让是一种气度,心境通达是一种通透的智慧。这气度和智慧能让你摆脱心灵上的束缚。
丝毫必争,己对人错,是很多人对某些事情的第一反应。但有时候吃亏是福,这福说的就是智慧,是一种大气。人只有大气才能达到心境通达,心境通达是一种通透的智慧,这种智慧能让你摆脱心灵上的束缚。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何必去跟别人解释你为何代人受过,修炼心境就是修炼人生。
事实上生活中有些人是本着这个原则去做的,但往往有时候人们缺乏修为,无法坚持到最后。
有一位绅士,急着去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在途经一座独木桥时遇到了麻烦。
到了独木桥之后,绅士刚上桥走了几步,就看到桥的对面来了一个孕妇,于是绅士很礼貌地退了回来。
孕妇过了桥后,绅士再次上桥,急忙向对岸赶去,但是走到桥中央时,一个挑着两大担柴火的樵夫匆忙地迎面走来,绅士什么也没说,又退了回来,让樵夫过了桥。
有了这两次的经历,绅士在上桥之前,等了几分钟,桥对面确实没有人时,他才又上了桥。上桥之后,绅士迅速地向桥对面赶去,眼看着马上就要过桥了,谁知这时候,桥对面赶来了一位推着独轮车的农夫。
绅士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过桥了,而且已经让过两个人了,不应该再让了,于是摘下帽子,非常有礼貌地向农夫说道:“尊敬的先生,你看我马上就要下桥了,能不能先让我过去呢?”
农夫生气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吗,我正急着去集市呢!”两人协商不妥,于是争吵起来。
这时候,河上驶来了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于是二人同时叫住和尚,让和尚来评评理。
和尚两手一合,看了看农夫问道:“你真的那么着急过桥吗?”
农夫说:“我真的很着急,晚了怕赶不上集了。”
和尚说道:“既然你那么着急赶时间,为什么不给绅士让一下路呢?只要你稍微让一下,绅士过去了,你不就可以早点到集市了吗?”
农夫无话可说,但还是不愿意让路。这时,和尚对绅士说:“你为什么要让农夫给你让路呢,仅仅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感觉非常委屈,辩解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两个人让过路了,如果这样一直让下去的话,我可能永远也过不了桥。”
和尚反问道:“那你现在过去了吗?你既然给那么多人让了路,给农夫再让一次又何妨呢,既然过不了桥,至少应该保持绅士风度啊,你何乐而不为呢?”绅士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让一让别人又有何妨呢?做人不能太自私,如果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和解。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罪恶和过错,要多审视自己的言行,努力学会通达相让。
有反思自己的勇气
虚怀若谷的心胸能让我们更勇敢地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反思自己。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这世界。
挑别人的错,一挑一箩筐,但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没错,错全在别人,但一件事情发生了,对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你就要反思。也许就是自己错了,那就改,也许真的错不在你,但这反思仍然有价值,你可以反思一下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法,能让自己避免不利影响的处理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自己的无知寻找无数的借口,例如:大家都很浮躁;那人自己有病;就是喜欢这样做又怎样……说来说去都是自己没有错,但究其根源,我们却从来都不去寻找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反思。
其实反思自己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年轻人更要善于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更长,反思自己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的话,道出了反思对于人生的意义。
反思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索和总结。反思不理智之情、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入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并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反思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做自己的教训。倘若青年人不但能反省自己,还能反思别人,善于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就可能取得成功,避免失误。反思,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然而人往往不容易做到反思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妇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生气,和邻居、朋友的关系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恼火,想改吧,一时又改不了,于是终日闷闷不乐。
有一天,她和一个好友聊天时,说出了心中的苦闷。朋友听完后就告诉她,听说南山庙里的老和尚是个得道高僧,他也许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她去找那个和尚。问老和尚自己为什么总是生气?和尚笑而不答,把妇人带到了一个小柴房的门口让妇人进去,妇人很奇怪,又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但她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柴房!这时老和尚迅速把门关上并上了锁,继而转身走了。妇人一看,气就不打一处来,就骂起和尚来。
骂了很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最后妇人总算是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现在还生气吗?妇人回答说只是在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会到这鬼地方来受罪。高僧说,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够原谅别人呢,之后离去。过了许久高僧问妇人还生气吗,妇人说生气也没法子啊,没法出去,高僧再次离去。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立即上前说自己现在不生气了,原因是不值得气了。高僧笑着说妇人心中还是有气根的。高僧走后,妇人在屋子里反思自己,终于有一天当高僧迎着夕阳站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何为气呢?”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倾洒在地上。妇人看了很久以后,顿悟,叩谢后回去了。
妇人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之后恢复了平和,认清了自己,从而达到了“不知气为何物”的境界。
如何反思自己?第一,要认真思考,挖掘根本的原因,看看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更要懂得反省自己,不要总是数落别人的不对。第二,是要正确地衡量自己。错误是不是全部出现在别人身上,自己到底有没有错误?假如事情的方向发生了转变,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哪些方面没有顾及到,导致了事情的改变。
要取得反思自己的成效,关键在于善于将反思后的认识付诸于实践。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思,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为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虚云大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有书记载:“清光绪十年,正月初二大师由洪福寺起拜香,抵怀庆府,城内小南海不许挂单留宿,不得已出城外宿路边;是夜腹痛极剧烈,初四早继续拜行,晚发冷病;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强拜行;到十三日抵黄沙岭,山顶只一破庙,没有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进饮食,日夜泻数十次,起动无力,又无过往行人,只有暝目待毙而已。十五深夜见西边墙下有人燃火,初疑心是匪徒,仔细一看,原来是文吉,心中大喜,呼文先生,文吉执火来照,问大师怎么还在这里,大师将经过情形一一告诉文吉。当晚文吉坐在大师身边,又拿来一杯水给他吃,十六日文吉又将大师身上污秽衣服予以换洗,并给一杯药。十七日病退,食黄米粥二碗,大汗,内外轻快,十八日病势减轻不少。大师对文吉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文吉说这是小事,不必挂齿!并且又说看你从去年腊月到今,拜路不多,不知哪一年才能拜到;你的身体又不好,决难进行,不必定拜,朝礼也是一样。大师谢过文吉的美意,告诉文吉自己出世就没有见过母亲,母亲为生自己而死,父仅得自子,自己却背父而逃,父又因自己而辞官,而短命,昊天罔极,耿耿此心,已经数十年了。自己昼夜反思,特此发愿朝山,求菩萨加被,希望父母能脱苦,早生净土;任凭百难当前,如果到不了圣境,死都不会退。文吉见他已经决定,就帮他担着行李一起上山,在文吉照料下,大师的病痊愈,最终使得大师如愿为父母拜愿。
大师为父母拜愿,一是因为他从小未见过生母,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才这样做,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师反思自己16岁离家,让父亲伤心欲绝,后来父亲又因为无法寻到儿子而辞官,忧思短命。功德加深后,他反思自己为人子的过失,所以才发心拜愿。
正是由于大师的反思才成全了自己的孝心。
反思很有价值,鼓起勇气反思一下自己,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与人为善,要留一颗清净心
人在善恶之间做选择的时候,要留一份善心给他人,留一份质朴的人性之美、一颗清净之心给自己。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两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种种慈善事业。
梁武帝是一代国君,但却一向笃信佛教,早已皈依佛门。他在全国修建大小佛寺两千八百多座,亲手剃度的僧尼就有八万二千多人,组织文人学士翻译佛经三百多卷。
公元520年—527年,达摩大师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梁武帝召见了他。
梁武帝问他:“我在江南建了那么多座寺庙,度出家人数万,我的功德大不大?”
达摩摇头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问:“那么怎么才算有功德呢?”
达摩说:“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净心是德,清净心是功夫,开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点钱,你的戒就得到了吗?出一点钱你就得到定了吗?出一点钱就开智慧了吗?功德不是福德,出钱出力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出钱能够帮助一个人得到戒定慧,那么他的行为也是功德。如果不能,就只能算是福德。”
如果我们所做的善事中包含着执著、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们必须要无私地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欲无求,有一颗清净心,这种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辉的善,才是人们在灵魂深处作出的最质朴最真实的选择。
抚平内心的躁动
躁动总是让人作出错误的决定,所以遇事情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只有不急躁,保持冷静才能应万变。
人的躁动不安有时候是因为心中有鬼。心中无鬼,世则无鬼,人就会保持淡定。
在一座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寺庙,在这座古刹中,有一处偏僻的小屋,寺众和香客都对这个小屋敬而远之,原来这个小屋不但阴冷潮湿,而且时常闹鬼,使来往挂单的客僧不能安心修行,所以只好将其搁置不住。
一天,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时,所有的客房都已住满了,带路的小和尚只好将他安排在了那座传说中的屋子里,并对他说:“传说这个屋子里有鬼,经常出来吓人,你一定要当心啊!”
这位客僧觉得自己经常四处云游,什么鬼狐仙怪没有见过,就对他说:“这里的小鬼没有什么可怕的,要是他真的出来了,看我怎么收拾他!”说完就进房休息去了。
晚些时候,又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小和尚只好也把他带到了这间小屋里,也同样嘱咐他说:“这屋子闹鬼,住的时候一定小心!”这位后来的僧人也是见多识广之人,他对小和尚说:“好了,我知道了,要是有鬼出来我一定能降伏它。”
先进去的那位僧客正在打坐,等着鬼怪出来,听见有人轻轻地敲门,以为是鬼怪出来了,所以就坐着没动,没想到那后来的僧人见门总是不开,便越发用力。一个使劲地敲,一个就是不开,两个人就这样僵持着。最后还是外面的僧人力气大,把门撞开了。
里面的僧人抄起门杠就打,二人一直扭打到天亮才认出了对方。原来他们还是曾经在一起学佛法的旧相识呢,二人把自己疑神疑鬼的事情说了一遍,彼此又是道歉又是愧疚。
只要我们心中无鬼,世界也不会有鬼。人的思想和观念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只要心中淡定当然不会躁动不安。
淡定自若的人从来都不会感到孤立无援。因为静下心来我们会发现援助就在身边。
有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和菩萨并肩在一个沙滩上行走着,天空中忽然闪现了他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他发现在每一个镜头里,都有两对脚印,一对是他的,另一对是菩萨的。
当最后一个镜头划过之后,他回头看的时候,发现沙滩上只有一对脚印了,而且镜头里好多时候都是这样!而且他还发现那些日子刚好是他生命中最谷底、最难过的时候。
他很困惑,于是前去问菩萨:“您不是曾经答应过我吗,您说您会寻声救苦的,如果我发誓一生一世地追随您,您就会一直在我身边护佑我。但是为什么我发现,在我生命中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却只有我的脚印而已啊?那时候您去了哪里啊?”
之后,他继续痛苦地说:“我不明白,您那么慈悲,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您安慰和帮助的时候,偏偏舍我而去呢?”
菩萨默默地听完了他的抱怨后,温和地回答说:“我当然惦记着你、护佑着你,而且始终都不曾离开过你!在那些你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你所看到的、仅有的那一对脚印,是我抱着你走时所留下的……”
当我们经历人生磨难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一直在孤军奋战,事实上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头看时,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一直都在旁边陪着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如果你败了,不是败给困难,不是未曾获得帮助,而是败给了你心中的浮躁。
坚固信心开发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才能更深层地发现自己的优点。佛说:向自己寻宝,你就找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藏。
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有着无穷的能量,认同自己的能力,开发自己的能量,发现自己的优点,人便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们总是很难认清自我。他们认为自己没本事,所以不思进取,一辈子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也因此会被动地走过一生。这种人会为自己的不成功感到郁闷愤怒,怀疑自己没有天赋,走向绝望。
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人们只是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失败后就失去了信心,难以再前行。英国的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这句话道出了信心的重要性。人们没有了信心就不会认同自己的能力,不能发现自己的优点。许多人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就有着超人的智慧,而是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自信心,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定。信心坚固了才能把握住机遇成就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才能更深层地发现自己的优点,更好地开发自己。
虚云大师在指点人们修行的时候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若信根不深,只凭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学智慧;或记得几个名相,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是论非,只是增长业习,到生死关头,依旧循业流转,岂不可悲。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
虚云大师教导修行的人要坚固信心,才能得圆满,而我们平时也要坚定信心,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信的认定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坚固信心才能更好地开发自己,想要更好地开发自己,我们就还要有自我鉴定的能力。譬如说,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那么就会发挥出符合你认定的一切天赋;同理,你认定自己为窝囊废、疯子,那么你就会丧失信心和希望。无论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必须在内心中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才能做到正确的自我认定。
人生实在是奇妙,不管我们怎么地认定自己,最终我们的人生必然会跟着那种认定走。所以我们都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自信的认定,再跟着自己的认定走就会少走弯路。
说起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认定,大家会想,怎样做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认定?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时人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脾气性格等,带着好奇心深深地探究自己。其次,认清自己,对自己有各方面的了解,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优劣对自己能力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认定自己的情况下更要坚固信心。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能量,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了自己,才会达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尊自爱才能得到尊重
每个人都有一颗自尊自爱的心,都有自己的尊严,这一点要时刻谨记并在行动上做到自尊自爱,一个懂得自尊自爱的人才能博得他人的尊重。
自尊自爱是一种对自我的关注与肯定,是一个人的快乐之源,更是成功之始。
如果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做棵山谷里的小树,但要做最好的小树;如果不能是一只麝香鹿,那就做尾小鲈鱼,但要做湖里最活跃的小鲈鱼。人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是水手,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你。
自尊自爱就是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就是要告诉自己“我能行”,就是要表现出自信。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的青年男子漂洋过海到了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录取他。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道旁,勒紧裤带在一棵树下拉响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停下脚步听曲。饥饿的青年男子最终捧起了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出钱来,放在了琴盒里。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青年男子看了看无赖,弯下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对他说,先生,您的钱掉在了地上。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青年男子再次看了看无赖,深深地对他鞠了个躬说,先生,谢谢您的资助!刚才您掉了钱,我弯腰为您捡起。现在我的钱掉在了地上,麻烦您也为我捡起!无赖被青年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围观的人群中有双眼睛一直默默关注着青年男子,他就是刚才的那位主考官。他将青年男子带回学院,最终录取了他。这位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成为挪威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当我们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时候,有时会招致一些无端的蔑视;当我们处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遭遇某个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人。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人更加变本加厉。我们不如以理智去应对,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展示并维护我们的尊严。那时你会发现,任何邪恶在正义面前都将无法站稳脚跟。这位青年做到了,他虽然弯下了腰,拾起来的却是无价的尊严。
自尊自爱就是要成为一个精神的富翁,从现在开始,像一个富翁一样行动,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会有怎样的人生。只要你坚信自己拥有“无限的能力”与“无限的可能性”,你就可以创造出和谐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自己理想的“自我形象”,体现自己人格行为应具有的魅力。不为周围艳色所诱惑,不在虚荣里面流连忘返。
对自己的自信程度决定对自己尊重、爱护的程度。只有先尊重、爱护自己,才能尊重、爱护别人,别人也才尊重、爱护你。
人贵有自知之明
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这世上最无价的不是黄金白银,而是我们心里盛开的莲花。
要明白自己在一件事情或一个团体中的价值。只有知道自己在这个团体中起到什么作用,才能找好自己的位置,明确该做的事情,提出自己的条件,或者找到自己的方向。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的不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人要想在一个团队中做得出色做得合格,必须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不足,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我们自己所懂得的东西实在是微乎其微,即便是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业务,自己不懂的东西也有很多。有些东西我们学到的是理论,并没有在实践中实施过,需要学习团队中其他人的优点以达到能出色完成自己任务的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存在着某些缺点和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缺点和过错不能正确认知。
有一位哲人说过:“诚实地向自己展开自己,这是人生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在一个团队中,人们都喜欢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这些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也没有考虑说这些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在团队中,自高自危,自满必溢。古时候的哲人们都深知这个道理,曾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话语。孔子就曾问过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回答说,自己不能和颜回相比,颜回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情,只能知道两件事情。子贡是明智的,但子贡胸怀博大。他虽然不及颜回以一知十,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人贵有自知之明,真正了解自己是人的明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使自己在团队中生存下去,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有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愚蠢的人,他所持的观点总是与常人不一样,并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一次,他与团队中其他的几个人在一起争论日出的问题。周说,太阳是在东边升起来的。吴说,太阳是在西边沉下去的。郑说,太阳是在早晨升起来的。这个愚蠢的人听了说,不对,太阳是夜里从西边升起来的。众人都笑他,并约定晚上看看太阳会不会出来。于是,众人一起等到次日早晨,太阳才在东边出来。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个愚蠢的人是错的,可是,他仍不认错,说:“这只是巧合,太阳平时在夜里是在西边升起来的。”
不自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或不敢正视。就像一个人得了病,先要承认病情,看清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倘若讳疾忌医,一个劲儿拖着,躲着,掖着,藏着,很可能导致从病入肌肤到病入腠理,最后病入膏肓,呜乎哀哉了事。京剧《法门寺》中的贾桂说了句“老爷的大褂儿脏了”的话,就被老爷塞了一嘴马粪。这固然是奴才的悲哀,更是主子的不幸。因为他不敢正视自己的大褂儿脏了。其后果很可能是,哪怕他衣衫褴缕甚至一丝不挂也不会再有人说他了。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从贾桂的故事里吸取教训,总是千方百计地回避缺点,掩饰错误,甚至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他们自己却不敢照镜子。对领导的批评,或百般辩解或满腹牢骚;对下级的意见,或充耳不闻或横眉冷对。久而久之,满耳朵听到的全是恭维的话、奉承的话、顺从的话、在一片肉麻的吹捧声中分不清南北,看不出是非。以至于长了疥疮,听到的也是“脓肿时美若乳酪,溃烂处艳如桃花”的奉承之词。
要想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自身,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不要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变得睿智,你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过自己的人生。
荣誉是别人送的
荣誉如过眼云烟,我们要留住的是这颗清澈如水、不染烟尘的心。
荣誉能托起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所以要客观地看待,要知道这荣誉只是来自外界的光环,是生活对自己的垂爱。荣誉、称赞就像礼物,是别人送的,千万要自知自明,不自知者很容易害了自己,将再无成就可言。
荣誉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自信,甚至金钱。它可以鼓励我们上进,但也可能让我们坠入深渊。有些人为了获得荣誉不择手段。他们不惜去偷、去骗。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身败名裂。因此荣誉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幸福,而且也能给我们带来不幸。
这里说的所谓的不幸是说在荣誉面前,人们会变得盲目而失去自我。人往往喜欢在荣誉面前自傲,甚至飘飘然起来,开始自我膨胀,从而逐渐失去了自我。假如自己升职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就是最耀眼的星星,从而脱离自己的团队,倾听群众的声音少了,自己发表的高谈阔论多了;与同事、下属协商的少了,要下边按自己的指示办的多了;开会时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的民主少了,任由自己拍板决定的事情多了。自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强并因此洋洋得意,其实他已经走上了独断专行的道路,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照此下去会给自己带来不幸。自知者明,当人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时,不要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头上,不要一个人躺在功劳簿上陷入自我陶醉之中,而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知。请抛开荣誉的光环,做回自我。
在结束了长征后,彭德怀切断了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的进攻,为此毛泽东写了“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以赞扬彭德怀,彭德怀看了就把最后一句改成了“唯我英雄红军”,他把胜利的功劳归给红军战士,而不是独自享有,他用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为怎样正确对待荣誉作出了表率。
虚云大师1953年5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的大会上,被礼请为名誉会长。他获得重大殊荣,但并没有因这些荣誉而放弃对佛法的研究和对众生作贡献的决心。
他曾发表感想,盛赞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会议结束后,大师专程赶往山西云岗石窟礼拜,后来从武汉经过,在6月份来到了江西庐山,在大林寺养病。此时,大师有意在江西住下,却感到大林寺人来人往很难清静,于是在当年10月2日带着侍者冒雨登上了云居山,住进茅蓬。当天夜晚他与僧众商议,想当职事。数日之后,他率领众人开垦荒地。并且主持成立了真如禅寺僧伽农场,将僧众分为农林与建筑两队。农林队开春就从事开垦,开垦出水田数十亩,旱地十余亩,当时就种下稻种,秋天收了稻谷数百担,旱地种的红薯也获得了丰收。建筑队挖土烧砖,用火炉铸铁瓦,重修了很多的楼。众人在大师的带领下白天忙农活,晚上修行。就这样年复一年,日继一日,真如禅寺重建修复工程大体完成。同时,大师主持整顿寺规,严肃道风,每年夏天讲经,冬天禅七,创办了佛学研究院,培育僧才。后来他应众戒子之请,开示受戒方便法门,为数百戒子授受三坛大戒。与此同时,以百余岁高龄,亲率僧众实践“农禅并重”,经营数千亩山林,水旱田地百余亩。到1957年,寺内实现粮食自给有余,每年产竹木和茶叶也获可观收入。
大师没有留恋自己所得的荣耀,却避开来往人数众多的寺院,冒雨到达云居山,不提荣誉,一生为佛法的弘扬和众人的丰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荣誉只是外界的光环,只是生活对自己的垂青,当我们戴上这个光环时,就要想想自己现在所处的立场,认清自己现在的位置,不能无知地一味去追求虚无的荣誉。
给内心一份自由
自由是太多人一直的追求,但有多少人能一辈子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让心自由飞翔呢?给心一份自由,坚持你最初的自由的理想。
人们的物质条件虽然越来越好,但是压力也越来越大,既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人们之所以有这些困惑是因为内心被束缚了,不自由。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排除内心的困惑,人们需要修行自己的内心,给内心一片自由的天空。
心宽世界就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前来拜师学道的修行之人问禅师,要怎样才能丈量出心的大小。师父缓缓地对他说:“现在你把眼睛闭起来,在心里面用你的意识去铸造一根毫毛,记得要用一分钟的时间造好。”于是,修行人闭起了眼睛。一分钟后,师父问道:“你心里面的毫毛造好了没有?”修行人回答说:“造好了,我在心里造的这根毫毛又尖又细,而且完全将它的形状想清楚了。”
师父对他进行了一番表扬之后,又对修行人说:“现在你重新在心里面造一座宝塔,也要在一分钟之内完全塑造好。”修行人又遵照师父的指示,闭上眼睛重新在心里塑造了一座巍峨的宝塔,而且他将塔的形状、大小、颜色,甚至哪个地方用琉璃瓦搭盖,塔内的装潢设计、摆设等,都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父微笑着对他说:“现在,你该知道心到底有多大了吧!在同样的时间内,既能塑造一根毫毛,也能造一座高楼大厦,所以心的大小,是完全可以掌控的。如果我们把心收缩的很小,那么只能塑造毫毛;如果把心无限大地扩张,跟虚空、宇宙一样浩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无穷无尽,就能承载下任何的事物。”内心的自由,在于心量的大小、心胸的开阔。
我们要在平日里扩大自己的心胸,包容天地,给内心一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