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外圆内方,为人处世之本

真的做到“世事洞明,外圆内方”,还需要知道,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也就是说不仅能努力改变环境,而且还能努力改变人际关系。这也就离不开你的聪明和你的智慧。要把握生活方向,知道自己的根本追求,知道自己最应该做什么,并且不会为了一点琐事而烦恼。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前途充满阳光。

要说到外圆内方,刘备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在赢得人心方面,刘备绝对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曹操率军想要占取荆州时,就派曹仁等将领带领三万兵马向新野进攻。

这时候,刘备与曹操的实力根本无从较量,刘备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十分着急,徐庶当时就是刘备的军师,连续出谋划策,刘备听从了他的建议,接连两次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在曹军损兵折将之后,曹操断定刘备定有高人辅佐,否则绝对不会被实力不足的刘备打得如此狼狈。

于是,曹操就派人前去打探,经打探得知这位高深莫测的用计之人就是徐庶。

曹操想到这样的人才在刘备身边,会坏了自己的大事,便决定把徐庶招揽到自己这边来为己所用。为了达到目的,他对徐庶的情况进行详细打探,得知徐庶为人忠孝,幼年丧父,现在只有老母在堂无人侍奉。在知道这一情况之后,便差人将徐母骗至许昌,还要徐母写信招降徐庶。此举遭到徐母的拒绝。无奈之下,曹操只好伪造徐母手笔,写了封信送至新野交给徐庶,说要让徐庶赶来伺候左右。孝顺的徐庶见到信后,哭着向刘备辞行。

刘备自从使用徐庶为自己的军师之后,作战一直很有信心。因此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他深知徐庶此去很可能再也无缘相见,并且这样一位出色谋士的离去不仅是自己成就霸业的损失,更可怕的是,徐庶到了曹操的集团,就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这样自己不就等于养虎遗患?但是,刘备也知道要拉拢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只有这样人才才会为自己所用,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做强夺的小人,如果非要强留的话,说不定就会弄巧成拙。

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强留,反而流泪劝慰徐庶:“母子的亲情是天下人共有的天性,你就不要对我念念不忘了。”

孙乾等人知道了刘备准备就这样将徐庶放走,就对刘备说:“徐庶不仅是天下奇才,他在我们这里也待了一段时间,很清楚我军虚实,今天若放他走,一定会为曹操所用,不如留住他,如果曹操情急之下杀其母,他一定会为他母亲报仇,就会尽全力来辅佐您对付曹操。”

刘备忙说:“不可!使曹操杀其母而我用其子,这就是不仁;如果强留住他,不让他去见他的母亲,这就是不义。我怎么可以做这样不仁不义之事?绝对不可以!”

第二天,刘备备酒为徐庶饯行,在离别的时刻,二人都是十分不舍,相对而泣。马至长亭,刘备又下马相送。想到刘备竟然这样对自己,看到刘备的这些行动,徐庶深深为刘备的知遇之恩所打动,于是当即向刘备表示,就算是自己去了曹营,纵使曹操相逼,自己也绝不为其出谋划策。刘备听到这些后并没有什么表示,只是叮嘱徐庶到曹操那里以后尽心侍奉老母,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千万不要以自己为念。

徐庶挥泪上马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告诉刘备,自己有一位好友,非常有才能,他就住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有经天纬地之才,对刘备有很大的帮助,正好可以为刘备出谋划策,完成兴复大业。

刘备听到后高兴地请徐庶为之引荐,徐庶却说:“我的这位朋友生性淡泊名利,他不会为利而来求仕,除非您本人亲自前去邀请,他才可能出山。”说完这些之后就走了。

徐庶到曹营后,他的老母就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自己这样连累儿子,心里十分懊恨,并责怪他不该对伪书不加详察而信以为真。

为了不让儿子受到威胁,趁徐庶不注意,自缢于梁间。

徐庶在丧母后,始终如一地守着自己的诺言,面对曹操的威逼利诱,自己也不曾为曹操出一个谋略、献一个计策。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刘备不会只考虑自己当时的形势是多么危险,如果当时自己强行将徐庶留住,这就会使孝顺的徐庶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憎恨,说不定就不会再为自己尽心尽力出谋划策。

但是,就是因为刘备将这件事情看得开,即使徐庶不会再为自己出谋划策,也绝对不会为敌人效力,刘备不仅对自己所用之人很友好,还会使外人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圆内方,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要想真正达到为人处世的顶峰,就得讲究外圆内方,把方与圆的智慧充分结合起来,做到该方时就方,该圆时就圆。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塑造成功的个性,使自己在走向成功的路途上立于不败之地。

内方是自己的决断和原则。这是由自己的利益所决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所以我们就会有所坚持;而外圆则是灵活多变的,也就是说根据对方的反应来适时调整,尽量与对方保持和谐的关系,避免正面与对方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必须对对方有相当的了解,还需要换位思考,想想你如果是他的话会怎么来处理你们之间的事情,考虑他的利益和要求,进行合理的推理和猜测。只有做到这样,你才会与对方的关系保持在和谐稳定的状态,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导致你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产生裂痕乃至破裂,因而这个换位思考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能否达到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利用外圆内方战术的时候,往往很多人都不会运用其中的道理,所以就会吃很多的苦头。想想在自己努力做过的事当中,为什么有很多都没有做好,没有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结果呢?其实分析一下原因的话,就会发现往往是我们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将事情办砸的。刚猛有余,柔韧不足,就会使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变成了“外方内圆”。现实生活中,有人在学校时成绩是一流的,进入社会却变成了打工的;有人在学校时成绩是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恪于自己的认识,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或者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就自认为是绝对正确了。这就患上了自以为是的毛病。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不同,就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往往为此而发生很多争执,导致事情难以完成或者不可能去很好地完成。因此,我们需要好好地苦练内功,加强学习,让自己成为有内涵的文化人。学识和涵养就是“外圆内方”的基础。只有自己有了知识,有了技术,有了底气,有了这些之后才能修成“外圆内方”的智慧人生。

外圆内方的智慧只有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能够做到圆润变通,处变不惊的人就可以称为一位人际关系方面的大师,这也是重视外圆内方的修养的必然结果。

人作为社会的高级群居性动物,尤其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分工协作高度细致的情况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与周围的人息息相关。而要想使自己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游刃有余,则必须对为人处世进行深入的思考,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技巧,使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能够顺利一些。我们不可能做到事事顺利,只能尽力而为。所以,做事情时我们就要尽量做到外圆内方,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水平,在什么样的场合就要有什么样的表现。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在创业的路程之中走向成功。

达到个人目的的必要手段,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人脉关系网,要讲究处世的原则技巧。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就是说,为人处世是一门非常重要也是极为高深的学问。也正是由于它的重要与深奥,从古到今,人们关于为人处世的探讨从未间断过,更有层出不穷的种种学说,各执一端,各执其言,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中华传统关于为人处世最权威的方式就是外圆内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柔内刚。并且这种说法是有来由的,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代的铜钱,在古代人们把钱币铸成外圆内方,象征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的处世素养,懂得了这一点,你就会走上成功之路。

“外圆内方”的内方也就是内刚,说的是为人处世要有个人原则、个人主见,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到行前三思,思则后定,定则不疑、不悔、不改。要明白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味迁就别人或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必须要有自己的决断和底线,有着自身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在大原则方面不要轻易动摇和更改。外圆所说的就是在内方的前提之下,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势利而随机应变;还要善于观察,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对方的反应以及实力,根据情况的改变做适当的调整,找到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与别人一同做事,当彼此利益达成共识的时候,一切都好处理;相反,在彼此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认识上就会产生分歧,这时候不要任由分歧扩大,这就需要很好地运用外圆的智慧,尽量减少或者说是消除彼此间的摩擦,也只有这样,才会最终达到双方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