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虎贲雄姿(6)

不白之冤

1935年,中日双方又签署了一个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国民党政府眼也不眨地又把在华北驻军、行政的权利给丢掉了,中央军全部撤离华北,不属于嫡系的29军再次临危受命,担当起了驻防华北的重责,张自忠出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察哈尔省省主席、第38师师长,后又改任天津市长,第38师亦移防天津。

眼见中国军人严阵以待,局势一触即发,狡猾的日本人又放出了“和平”的烟幕弹,邀请冀察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访问日本。这不过是日本人为全面的侵略战争拖延时间而已,但是为了“曲不在我”,宋哲元还是下令让张自忠率团访日。日本人这条计策可谓相当之恶毒,因为按当时的舆论情形,谁敢去日本,肯定会背上一个“亲日派”、“汉奸”的骂名,属于往火坑里跳的行为,但是张自忠别无选择,因为不去就会给日本人以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这种责任他担不起,老长官宋哲元也担不起,为了给这位西北军的老大哥分忧,这个黑锅只能他张自忠来背了。

1937年4月23日至5月29日,张自忠访问了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奈良、名古屋等地,虽然他一再强调此行仅仅是考察日本工业,但在日方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此行就变成了“代表团在日期间受到各方面热烈的招待,满载而归,每个人都满脸喜气,亲日气氛的造成已收到相当效果”。国内舆论也是一边倒,访问伊始张自忠就被国人骂为汉奸。当然我们不能指责媒体记者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终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张自忠、宋哲元那种在巨大政治压力下左右为难的心境,又有几个媒体报人能心有戚戚焉?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虽然现在普遍认为这是全面抗战的起点,但是当是时国民政府发给宋、张二人的电报却是含糊其辞,强调以“应战而不求战”为应付事变的基本方针。而从这一方针当中,冀察当局看不出蒋介石发动全国抗战的决心,所以张自忠一时也不敢做主将38师拉到战场跟日军决战,结果这更坐实了他“主和派”的骂名,平津舆论界乃至29军当中都广泛流传着“37师打,38师看”的难听说法,言语中透着对张自忠的不满。

接下来的形式又峰回路转,认清形势的国民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全面抵抗。7月17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拒绝对日方做进一步的让步,表示“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讲话虽然大快人心,但客观上等于是把之前严格遵循中央“不扩大”命令的张自忠给卖了,尤其老百姓看到佟麟阁副军长与赵登禹师长壮烈殉国,宋哲元带领损失惨重的29军撤到保定,而张自忠却毫发无损地出面代理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北平市长的“善后”职务。一时舆论哗然,张自忠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张自忠必称“张逆自忠”。这时,张自忠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是昔日战友袍泽的鲜血让他不能辩解,也无力辩解,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早脱离虎口,南下抗战,用事实来回击舆论对他的误解和指责。

一雪前耻

当年8月,待第29军的袍泽平安撤出平津之后,张自忠便试图逃离北平,但一直到9月3日才成功。据这时见到他的人讲,沉重的精神压力下,张自忠一直面黄肌瘦,疲惫不堪,常常一个人凝目沉思,呆呆地坐在一旁一动不动。

10月10日,在29军副军长秦德纯与张樾的陪同下,张自忠在南京市与蒋介石见面,以军政部中将副部长的身份留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于12月迁至武汉后,下令张自忠升任为第59军军长,编入第五战区战斗序列,张自忠终于有机会在战场上证明自己了。

1938年年初,徐州会战打响,华北的日军第2军开始分东西两路南下向徐州开进,其中东路的板垣第5师团从山东潍县出发,一路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战略要地临沂。而当时守卫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3军团(名为一个军团,其实只有一个军五个团的兵力),也是老西北军出身,装备低劣,交战二十余日后伤亡近半,急需援军。看过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影迷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场面:张自忠来到徐州的五战区指挥部,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贻询问他是否可以增援庞炳勋,李宗仁却岔开话题,表示自己准备让廖磊的21集团军(桂系部队)增援临沂。而这时张自忠却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道:“李长官,如果信得过我张自忠,可否让我增援临沂?”李宗仁听完后哈哈大笑,连说:“你能去就太好了,我是怕强人所难啊!”电影中之所以会这么讲述,其实是有原因的,按照《李宗仁回忆录》的记载,在中原大战期间,庞炳勋被蒋介石重金收买,叛冯投蒋,曾经袭击过张自忠的指挥部,张自忠身负重伤,全靠部下拼死抢救才保住性命,张、庞两人之间可谓有杀身之仇。然而在张自忠看来,私怨必须让位于国仇,他率领部队以一昼夜行军180里的速度赶到临沂。仅仅休整了一天一夜,第59军就强渡沂水,向日军侧后发动猛攻,试图以攻代守,吸引板垣集团回军,减轻第3军团的压力。然而日军同样是孤注一掷,死战不退,张自忠所部经过3天苦战,伤亡超过7000人(第59军全军不过2.5万人),一半的营长因为伤亡被更换,连级军官伤亡近800人。眼见张自忠所部伤亡过大,徐祖贻询问张自忠是否需要后撤,停止进攻,张自忠却认为59军伤亡虽大,日军伤亡也不小,59军在苦撑,日军同样在苦撑,谁能坚持最后5分钟谁就能击溃对方。就这样,经过五昼夜激战,张、庞两部合力保住了临沂,日军第5师团最终被击溃,板垣征四郎不得不率残部向莒县方向逃窜。

由于第59军在临沂的奋战,日军第5师团与第10师团夹攻徐州的企图没有达成,这才有了矶谷廉介带着第10师团孤军深入台儿庄,最后被中国十万大军围歼的景象。对于台儿庄大捷,张自忠可以说功不可没。经过这次战役,社会舆论对张自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汉奸”的帽子被彻底甩空,这是一位忍辱负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击非议的大丈夫,真正的军人。不久之后,张自忠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在潢川与敌血战十日,重创日寇于河南潢川,随即又被晋升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进驻鄂西荆门县一带,在汉水两岸与日寇展开了周旋。

壮烈殉国

武汉会战过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基本就是中日双方沿着中国的地理第二棱线展开拉锯战的争夺,尤其在湖北鄂西山区,因为是进入战时陪都重庆的门户,所以双方在这里的战斗尤其激烈。

从1939年往后,张自忠一直便战斗在此地,5月的随枣会战,年底的冬季攻势,张自忠都指挥部队给予日军很大打击,他本人也因战功加为上将衔,并颁四等宝鼎勋章。按常理来说,有这位悍将的存在,日军应该放聪明点,避其锋芒。但是因为突破鄂西攻入重庆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所以尽管一次又一次失败,但第二年鬼子总会卷土重来,大有不击败张自忠誓不罢休的意思。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打通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6个师团,在飞机、坦克、重炮的掩护下,向张自忠部驻守的枣阳与宜昌一线气势汹汹地杀来,拉开了枣宜会战的序幕。此时张自忠所部因为连续作战不得补充,缺编情况十分严重,虽然番号有5个师之多,但实际作战人员仅有两万余人,面对日军十几万人的大部队,兵力捉襟见肘,张自忠只好把部队集中使用,以集团军司令的身份捏合队伍,四处“救火”。张自忠本来的计划是,以主力暂时规避日军南下的重兵集团,寻机集中力量分别围歼来犯之敌,也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但是在重庆的蒋介石被假情报迷惑,错误判断形势,居然下令第五战区部队同时围歼南北两路日军,而张自忠的部队,其实却连敌人兵力的一半都不到。

但凡失败的军事统帅,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好插手前线的军事指挥,希特勒如此,蒋委员长也是如此,这种瞎指挥的电文经常就断送了一员虎将和一次胜利。张自忠虽然知道命令荒唐,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只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部署。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又被日军截获破译,他的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

得知张部兵力空虚,大喜过望的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四个大队奔袭而来。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当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由于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战斗异常惨烈,至下午三时,张自忠身边士兵已大部阵亡,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右腿,不得不撤至杏仁山,与剩下的十几名卫士奋勇抵抗。激战一直持续到16日拂晓,日军伤亡也很大,但是因为知道包围了张自忠,所以也攻势不减,一昼夜发动冲锋居然达九次之多,张自忠所部损失殆尽,血战殉国的时刻已经到来。按照战后缴获的日军资料记载:在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一个名叫藤刚的日军一等兵和他所在的小队冲上了杏仁山阵地,忽然见阵地上一个大个子的中国军官站起,其人衣服已经被鲜血浸透,眼睛却死死盯住藤刚,后者被吓得愣在了原地。这时,藤刚身后的日军士兵向中国军官开枪,后者的脸上微微露出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刚也被枪声惊醒,向那个高高的身躯刺出了一刀,这位中国军官失去了最后的力气,像一座大山一样轰然倒地。这就是张自忠将军留在这个世界最后的一段影像。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辨认出了他的遗骸,以一口上等棺木好生收敛,对这位壮烈殉国的将领表示出了极大的尊重,据说日酋还曾集合部队向将军鞠躬致敬,以示对其武勇的尊崇。随后,侵略者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停止了日常广播,播出了发现中国将领张自忠遗体的消息。蒋介石获悉后,命令前线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将军的遗体。当天夜间,38师师长黄维刚亲自带领便衣队,突袭南瓜店,几进几出终于抢回了张将军的遗体。5月28日,张将军的灵柩运抵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何应钦、于右任、孙科、宋子文等国民党高级官员前往迎接,蒋介石扶棺痛哭,在场人员无不落泪。

同年11月16日,张自忠被以国葬之礼安葬于重庆雨台山。后来,冯玉祥在墓畔种植梅花,并仿效明代史可法所葬的扬州梅花岭,将此山改名为梅花山,一代名将就此长眠于国土,而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后人。

沪江上空的鹰——高志航

说起抗日战争时期守卫中国天空的英雄,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也有人会说出驼峰航线和殉职于此的美国援华飞行员,甚至还会有人津津乐道“中国空军之母”宋美龄女士在开拓飞行事业上所做的贡献,但是若要论到是谁打响了中国空中抗日的第一枪,则有一个名字非提起不可,那就是高志航,时任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一位壮烈殉国的空战英雄。

追风少年

说起高志航的家庭出身,总会让人联想起一部电视剧,那就是曾唤起无数人回忆的电视剧《闯关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高志航的父亲高景文几乎与这部电视剧中的主角朱开山有同样的人生经历:同样的山东大汉,同样的闹过义和团,又同样避难来到东北,淘金、挖参,垦殖土地,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像一座山一样给儿女树立了坚实的榜样。高志航的母亲也并非等闲的家庭主妇,据说当年家里遇有冤屈,16岁的她就敢独自上府城告状,这份胆气和见识,远不是一般的小脚女人所能比肩的。

父母都是宁折不弯的性格,高志航自然也不例外,他从小便活泼好动,思维敏捷,遇事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敢于抗争到底的骨气。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可能此时的高志航还从没有想过他以后会驰骋于蓝天,但是一个优秀飞行员所应有的一切性格特质,他已经具备了。高志航的父母一共养育了8个孩子,作为家中的长子,高志航很早就懂得了持家的艰辛,小时候为了省下纸笔的花销,他就用草木烧成灰练写字,稍大后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虽然家距离学校很远,可是放假回家,他从不坐车,而是省下钱来买几个馒头回家给弟妹吃,即使鞋穿坏了,也从不声张叫苦。

13岁那年,凭借过人的天赋和毅力,高志航考入了著名的奉天中法学校,这是一所中国跟法国合开的教会学校,高志航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法语底子。4年后学业期满,同样是为了减少家庭负担的考量,高志航没有报考大学,而是转入了免费的东北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攻读,正式投身行伍。

东北陆军军官学校是当时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所办,虽然这位张大帅是胡子出身,但是见识却不差,十分注意军官素质的培养和军队装备水平的提高,在他的一力倡导下,东北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空军,装备水平也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