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2)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力量,因为他们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基础和力量。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使那些适合基层工作、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留在基层,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使用。要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修养和锻炼,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社会管理的七大任务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是有内在联系的。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前提;促进社会公正是目标和关键;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途径。因此,理解和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要注重其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全面统筹社会管理基本任务的方方面面。

一、协调社会关系

当前我国的社会关系,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政治的稳定,从总体上看,社会关系是协调的、和谐的。但地区、城乡、行业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关系紧张,凸显协调社会关系的艰巨性。

协调社会关系,首先要正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关系的新特点。社会关系的变化是由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变化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经济改革引发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利益主体多元、利益主体差距扩大、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加剧。因此,要及时正确分析和判断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走向,为协调社会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及时调整社会政策,高度重视协调社会关系。我国当前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利益关系不协调有关。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关键是协调好以下社会利益关系:

1.协调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大阶级——工人和农民阶级,由于文化、经济、历史条件、社会地位和所处区位优势的差异,已形成、分化为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有的社会学家将其分为十大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私营企业主、失业半失业阶层等,广大农民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各阶层的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在明显拉开,导致各阶层的弱势群体心理的失衡,利益矛盾日益显现。阶层的分化将严重导致社会的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因此,如何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又不至于破坏社会主义的公正和效率,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急迫任务。

2.协调城乡的利益关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人口到2010年已增加到6亿多人,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但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城乡发展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10年的3.23倍。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民工再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福利等与城乡居民差别明显,农民土地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不满情绪和城乡矛盾加大,群体性事件增多。因此,加大力度协调城乡利益关系刻不容缓。

3.协调区域的利益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各地区的区位、政策、资金、人才等多种因素,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此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差距促使区域利益的不平衡仍需加大协调力度。

此外,劳资利益关系、干群利益关系、行业利益关系的不平衡也是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社会管理最基本的任务,党的领导关键是在制定政策、理论方面的宏观指导;政府重在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方面协调社会关系,改革社会分配、社会保障、区域发展制度安排,用制度把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利益的和谐因素最大化地凝聚起来,化解社会矛盾,最大化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二、规范社会行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规范社会行为是增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的长久的、基础性工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传统的社会行为会被新的有利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行为替代,促进社会公正,改善民生需要规范符合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的行为,社会管理的创新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行为规范体系。

为什么要规范社会行为?我们讲的社会行为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多种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构成的一切行为。社会行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社会行为是多样的、有意识的、有意义的行为。而规范社会行为的目的,就是运用社会习惯、道德、宗教和法律,根据人们的需求、好恶、价值判断,确立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用其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管理规范的社会行为对全体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是社会和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该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社会管理中规范的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价值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是对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利益关系普遍规律的集中反映,也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基本要求的本质概括。另一方面,它是通过民主协商、社会认可,构成了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其表现形式就是社会认可的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规范的社会行为具有普适性、标准性、强制性。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规范社会行为面临的任务是:一要健全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是通过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等确定共同行为准则来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规范体系不健全,或不遵守共同行为准则,是产生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危害正常的社会生活的重要根源。要在各个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

二要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对违反社会共同行为准则的,要有相应的惩戒制度。

三要抓规范社会行为教育。要把规范社会行为作为一个社会教育的长效和艰巨的工程列入国民教育计划,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小学基础教育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认知,包括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规范社会行为意识的教育应该从儿童抓起。

三、解决社会问题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出现了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的一种现象。解决社会问题,就是要适时加大进行社会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抓住人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以改善与保障民生为主要任务,构建新的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和建设体系。任何社会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了不比不发展问题少。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社会问题要抓住主要的、关键的、全局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有就业问题、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群体性事件问题等,但在所有社会问题中,对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威胁最大的问题就是腐败问题。

腐败是指国家的官员运用手中的权力,在政府垄断的资源领域里寻租获得的非法收入。腐败问题既有国家官员价值观扭曲问题,也有市场经济改革和安排不到位的问题,更有我们的权力结构变革和设计存在缺陷的问题。官员的腐败,有对其权力制衡不到位的原因,更有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的不科学不完善的原因。只要权力得不到人民的民主授权和有效监督,腐败就难以遏制。政治学原理告诉我们:没有制约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没有制约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目前权力腐败是人民最不满意的问题,就是因为权力对市场和资源垄断和控制的空间太大,权力缺少有效地制衡。

社会管理是与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公共权力。人类需要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共权力。任何社会都做不到保证每一位权力的代行者廉洁执行公务,保证对授权者的忠诚。但从社会管理角度讲,解决社会腐败问题,首先就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审批权,降低政府官员寻租的空间和机会,建立科学有效地反腐败的长效机制。

社会发展面临的第二大问题是社会结构失衡问题。目前的中国是经济发展快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趋向,经济发展缺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发展,经济发展直接危及了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社会改革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城乡发展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10年的3.23倍。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镇居民20%最高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5.4倍,农村居民的20%最高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7.5倍,城乡平均为6.5倍,比1990年的4倍扩大了2.5倍,比1978年的2.7倍扩大了3.8倍。不同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高管和普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这样的收入差距,很难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

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只有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解决发展的途径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推进改革开放,按照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