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论(2)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造就人。这个接受了教育的“人”,已不同于此前没有受过教育的那个“人”。那么,这个“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基本的高等人文教育,至少应当成为一位“人文”意义上的人。所谓“人文”意义上的人,应该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这个人不同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虽然也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已经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的普通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人、知识人、文明人等,即他已成为“文”的人;二是这个人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文化及技能等,永远不能脱离“人”这一根本目的,也就是知识是为人自身服务的,人是知识的目的,知识、文化具有“以人为本”的特质、要求,即他所掌握的文已经成为“人”的文。故而,“人文”教育的两翼就是“人”和“文”。离开了“人”,文不能更好地“使人成其为人”,这个“文”毫无意义和价值;失去了“文”,人也就沦为自然、本能、功利的行尸走肉,不能实现文化或文明意义上的人的本质,人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一个人成为文化意义上的真正的人,使人类的所有知识和文化成果成为造福于人类生活和生命个体的智慧源泉。人类自古至今的所有教育形式,无论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社会教育等,其最根本的基础在于人文教育。“人文”是所有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偏离了人文宗旨的教育,是单向度的教育,是非生命的工具化教育,是把人作为手段的异化教育,不符合教育呵护人性于全,培养“完整的人”、文化人、文明人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亦因此,现代以学科、专业领域划分的不同高等院校,都不可能忽视对培养对象进行适当而必要的人文教育。当然,重视人文教育并不是就要偏废专业知识教育,只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齐头并进,才可能培养出真正眼光远大、具有人文情怀、技能精湛、造福人类的栋梁之才。

由于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类知识积累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现代高等教育突出专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物极必反”,现代以专业构建的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局限与不足。许多娴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受教育者,却在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茫然无措,甚或为一己之私“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扼腕,不但不能施展其专业才能,而且连做一个普通人的可能都丧失了。近年国内外频现的发生在高校校园中的举世震惊的一些事件,已经能够充分说明:当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教育理念与方法是存有偏颇与不足的。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却忽视了人性和文化的维度。受过高等教育的某些人身上所发生的事,甚至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狭隘的功利追求和世俗流行意识的诱导,使得人们对一个人是不是成才和人生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也出现了错乱和混淆。一些古今中外人类都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为人品质,比如良知、诚实、善良、诚信、爱、尊重生命、坚忍不拔、责任、勇敢等,往往被人忽略,而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物质占有的多寡等,却成为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功”与否的标尺。整个社会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甚至莘莘学子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多选择能立竿见影见实效的热门专业,以能否找到好工作为选择专业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科愈益边缘化,有的学科专业甚至寡人问津。人们追逐看得见的利益,却忽视了精神和文化对生命滋养的重要性。

人文学科本身即有“无用之大用”的特点,虽不能很直接看到其实用效果,但其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道德、人格、理想、文化、精神、信念、审美等价值判断与智慧启迪,却会“润物细无声”地作用于人的终生,安妥人的身心,影响人们生活道路的选择,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丰富的人,成为有灵性的生命、有意义的存在。偏重知识技能传授的专业教育,尤其是知识领域切割细密、自足性较强的专业教育,若教育过程只以追求“智慧”、知识和技能为主,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品德塑造,最后只能培养知识专才和技术工匠,却很难造就出真正人文意义上的人才。一个人格卑劣、缺乏道德伦理约束和基本人性的“专家”,其专业技能越高,对人类社会的危害越大。虽然人类任何时候都无法避免与客观存在的“假、丑、恶”较量,但设若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更多具备“真、善、美”的精神象征力量和人格感召力,而不是轻易倒向世俗社会“假丑恶”一边,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难道不会变得更加美好?专业教育应当以人文教育为底垫,才会使所培养的人不偏离人性基础——真善美的轨道。事实胜于雄辩,现实已经给了我们沉重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偏废人文教育而仅仅强调专业教育,这样的高等教育是畸形的,是必须改善的。目前,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重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但这些教育的实效如何,还应当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艺术院校的人文教育,本身就是需要永无止境不断探索的育人艺术。艺术院校以培养艺术人才为己任,人文教育在专业艺术人才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如前所述,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看来,“艺”是不应脱离“道”、“德”、“仁”而孤立存在的。“艺”最终是为了体证“道”,因此须以“德”为根基,以“仁”为依据。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情感记忆和经验的选择与表现,是人类追求自由与真善美的确证,是人类精神与灵魂不朽的印迹,是人类情感与审美文化的最微妙传达。人类创造艺术,人类研究艺术,人类离不开艺术。艺术生命是人类永恒的精神生命、文化生命。艺术的薪火需要代代相传,艺术的高峰需要永无止境的登攀。“江山代有才人出”,一时代必有一时代之艺术家。在“全球化”、“地球村”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艺术观念交流激荡,艺术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艺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不仅仅是家庭、社会和艺术院校的事情,也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艺术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成为时代热切呼唤的具有艺术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为人格品德高尚、艺术技巧精湛的艺术从业者,就需要艺术院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视和思考当下艺术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而人文教育,作为培养“全人”教育的根本和基础,就更不能在艺术教育中缺席。

艺术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更具针对性地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补充、对接,促进艺术生人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的重点应该落在什么上面?艺术院校人文教育应采用何种方式方法?这些都是艺术院校人文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自然,艺术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只是以一颗真诚的,对广大艺术学子负责任的心,对我们所从事工作的一种热爱,在一种使命感与探索欲的推动下,尝试思考与总结我们在艺术院校从事人文教育工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期得到同行呼应,彼此借鉴、学习、提高,共同努力,把艺术人文教育工作做实做好,不辜负学子求知求艺的热诚,也使我们每一位人文教育工作者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迸涌出对艺术人文探索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无限热情,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诗意、更艺术,更有价值意义和光彩,更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