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并称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代的印度人民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印度河全长3200千米,河水丰沛,印度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为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古印度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南亚次大陆的国家合称。中国在西汉时称它为“身毒”,东汉时称“天竺”,唐朝时才称它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印度考古学家发现。因为遗址最先在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发现,所以古印度文明通称为“哈拉巴文化”。由于发现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因此又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陆续发现了250多处遗址,分布的区域十分广大,东起今印度的北方邦,南达今印度的古吉拉特邦,西到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北抵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北部以哈拉巴为中心,南部以摩亨佐·达罗(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为中心,东西约1550千米,南北约1100千米,面积超过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的总和。

哈拉巴文化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前1750年,大体上与我国文献记载的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同时。

一般认为,哈拉巴文明的创造者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但也有专家认为是从中亚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还有的认为是来自西亚的苏美尔人。根据遗址中出土的人骨和各类人像分析,专家们发现当时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有蒙古利亚人种、原始澳洲人种和地中海人种等。由此可知,哈拉巴文明是几个种族的人共同创造的文明。

从遗址的发掘来看,哈拉巴文明属于青铜时代的城市文明,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面积和布局很相似,其中摩亨佐·达罗保存得更完整。摩亨佐·达罗城占地约85万平方米,人口大概有3万~4万人,城市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有护城河和城墙,城墙上建有塔楼,还有公共建筑和大型粮仓。城中心有一个大水池,专家分析这可能与城中居民举行宗教仪式有关。下城的街道成南北或东西走向,或平行排列,或直角交叉,建筑物的墙角都砌成圆形。城中街道两旁的房屋一般用烧制的红砖砌成,排列非常整齐,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其中有住宅、店铺、饭馆等。从挖掘的墓葬来看,当时已经有了贫富分化。富人住在两三层的楼房里,庭院宽敞,甚至小孩子的玩具上都镶着金银珠宝。而穷人则住在低矮的简陋小屋里,只能使用由泥土和贝壳制的粗劣的生活用品。

哈拉巴文明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斧、镰、锯、刀、渔叉等,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了冶炼金、银、铜、青铜、铅等金属,但没有发现铁器。居民们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棉花、椰枣等,牲畜主要有牛、羊、马、猪等。

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明的商业盛极一时,国际贸易特别频繁。遗址里发现的大量文物充分证明了它与波斯、两河流域、中亚,甚至缅甸、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在波斯湾的巴林岛(古代称为狄尔蒙)发现了许多哈拉巴文明物品,表明巴林岛在当时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转站。从楔形文字的记载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哈拉巴文明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铜、木料(如柚木)、石料(如闪长石、雪花石膏)、象牙制品、天青石、红玛瑙、珍珠等。

哈拉巴文明已经出现了文字,主要刻在石头、陶器和象牙制成的印章上,但这种文字至今没有被解读。

哈拉巴文明存在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亡,但衰亡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有的专家认为是遭到了雅利安人的入侵,因为城市中的巷道和房屋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刀痕的骸骨,有的骸骨呈痛苦挣扎状,而且城市也遭到了毁坏。有的说是火山爆发,大量的泥浆把城市吞没。还有的说是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土地退化,致使哈拉巴文明衰亡。

摩亨佐·达罗的舞者

吠陀时代

哈拉巴文化消亡以后,印度进入了“吠陀时代”。之所以称为“吠陀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丰富的传说资料都收集在“吠陀”文献中,因此得名。“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文献汇编,共分4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时期最早,因此它所反映的时期被称为“早期吠陀”(约公元前14世纪到前900年),相应地,其余3部反映的时期称“后期吠陀”(约公元前900~前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