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的现象

在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整辆车突然间剧烈地振动起来,大有散架的趋势?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洗衣机也会突然间急剧地振动起来?这都是共振现象的表现。如果你细心观察,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很多这种现象。早在古代,这种现象就被人们注意到了。关于共振现象,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唐朝时,洛阳寺院里有一个奇妙的磬。磬作为一种打击乐器,本来应该在敲击下才会鸣响,可是这个磬非常奇怪,它经常自己就鸣响起来。这件事把负责管磬的一个和尚吓出了病。恰巧这个和尚有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叫曹绍夔。他得知这件事后,就特意去看望这个和尚。事也凑巧,这时随着寺内的钟敲响,和尚的磬又自己鸣响起来了。曹绍夔一下子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他对和尚说:“明天就可以给你除去‘妖怪’,治好你的病。”并且还半开玩笑要和尚好好招待自己一顿。

第二天,曹绍夔按时赴约,来到寺院,吃饱喝足后,曹绍夔用先前带来的锉刀在磬上锉磨了几下,从此以后这只磬非常听话,再也不不敲自鸣了。后来,和尚的病也好了。和尚就向他朋友打听这是怎么回事。曹绍夔向他解释道:“你的这个磬和寺里的钟的振动频率刚好是相同的,当敲钟时,由于共振的原因,这个磬也就自己振动起来,不敲自鸣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我虽然只把它锉去一点,但由于改变了它的振动频率,所以它就不能和寺内的钟共鸣了,原先的特异功能也便消失了。”原来,在自然界中如果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同,共振的现象便会产生,如果是发声物体,就会产生共鸣。人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的这种原理来辨听远处微弱的声音的。

候风地动仪

早在我国汉代,张衡就利用共振原理发明了候风地动仪,用来监测地震。

我国古代在军事上运用共振原理的事例非常多。比如兵临城下时,为了监视敌人的动向,监听敌人是否在城墙下挖地道,每隔一定距离就在城墙里面的地下挖下深坑,然后在坑内埋上蒙着皮革的大瓮。这样蒙上皮革的瓮便成为了共振器。士兵通过在瓮口听声音就能够判断敌人的动向。一旦从瓮口听到声音,就能确知敌人在挖地道攻城,甚至攻城的方向和位置也可以确定。明代名将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时,把长竹去掉节,埋在地下让士兵听筒口,及时地发现和消灭了倭寇,也是利用了共振的原理。

知识窗→共鸣

大多数物体都能振动。物体自然振动的频率称作共振频率。在物体附近发出一个频率与其共振频率完全相同的声音,物体会从声波中取得能量随之振动,这就是共振,在声学中叫共鸣。在房间内播放声音较响的音乐时,你经常能听到共鸣。某个音符会引起门板或喇叭附近物体的共振。如果歌唱家唱歌时的频率与酒杯的共振频率相同,玻璃杯可能会由于共振而破裂。

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共振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大夫用的听诊器、收音机里的调频、音乐家使用的琴等都是对这一原理的巧妙运用。在工业生产中还可以应用共振原理来进行振动检测、振动焊接、振动去渣及用激振器消除金属内部的残余物等。

赫兹捕捉电磁波

电磁理论的建立是一项系统而又繁复的工程,它的完善几乎耗尽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法拉第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1831~1879年)最早预言世界上有电磁波的存在,而赫兹则是向世界推广麦克斯韦的理论并使其得到世界公认的科学家。

1857年,亨利希·赫兹诞生于德国汉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中学毕业后,他继续在德累斯顿高等技术学校学习工程学。当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1877年秋天,赫兹在柏林铁道兵团服役满一年退伍后,进入慕尼黑大学,继续攻读工程学。在此期间,赫兹选修了著名物理学家菲利浦·冯·约里的物理课和数学课。教授授课深入浅出,非常生动,使赫兹获益匪浅。从此以后,赫兹对物理和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听到著名的数学家亥姆霍兹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的课,赫兹申请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很快,这两位老师就将赫兹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并决定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培养。

1880年3月,赫兹获得了柏林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亥姆霍兹研究所做了两年半助手。此时正值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场理论。下面介绍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在变化的磁场中放一个闭合电路,电路里将会产生感应电流(图1),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从场的观点研究了电磁感应现象,认为电路里能产生感应电流,是因为变化的磁场产生了一个电场,这个电场驱使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做定向的移动。麦克斯韦还把这种用场来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观点,推广到不存在闭合电路的情形。他认为,在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电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跟闭合电路是否存在无关(图2)。

图1

图2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磁场增强时)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既然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是否也可以产生磁场呢?一个静止的电荷,它产生的是静电场,即空间各点的电场强度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另一方面,运动的电荷在空间要产生磁场。用场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就可以说:这个磁场是由变化的电场产生的。例如在电容器充放电的时候,不仅导体中的电流产生磁场,而且在电容器两极板间周期性变化着的电场也产生磁场(图3)。

图3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这是麦克斯韦理论的两大支柱。按照这个理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这就是电磁场。电场和磁场只是这个统一的电磁场的两种具体表现。

遗憾的是,该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公开非难。1879年,亥姆霍兹以“用实验建立电磁力和绝缘体介质极化的关系”为题,设置柏林科学院悬赏奖金,希望通过实验证明麦克斯韦的理论。

赫兹参与了这一课题,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对有关电磁波的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为了深入研究“电火花实验”,赫兹做了大量的比较和鉴别工作,在此基础上他精心设计了一个电磁波发生器,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麦克斯韦曲高和寡的电磁场理论。

知识窗→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是继法拉第之后电磁学的集大成者,他依据库仑、高斯、欧姆、安培、法拉第等前人的一系列发现和实验成果,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奠定了现代的电力工业、电子工业和无线电工业的基础。

麦克斯韦出身于英国爱丁堡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个律师,但主要兴趣在于制作各种机械和研究科学问题。父亲这种对科学的强烈爱好,对麦克斯韦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麦克斯韦小时候记忆力惊人,8岁就能背诵密尔顿的长诗,而且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动手制作小玩具。麦克斯韦在10岁时作为插班生进入爱丁堡中学,15岁那年就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椭圆之制图法》,初次显露出数学才能。

1854年,他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麦克斯韦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光学色彩理论的研究工作。后来,又转而从事电磁学研究。

1856年,为了照顾父亲,麦克斯韦辞去了剑桥大学的工作,到家乡附近的学院担任自然哲学教授。

1871年,麦克斯韦应聘到剑桥大学任实验物理教授,负责筹建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工作。

1873年,麦克斯韦的代表作——《电磁学理论》终于出版。它全面地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前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

太阳是电和磁的巨大波源。它每时每刻都在发出光、热、电、磁,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球。

赫兹首先在2块边长为0.4米的正方形锌板上分别接上2个0.3米长的铜棒,然后在铜棒的一端又焊上一个金属球,让铜棒与感应圈的电极相连。通上电后,只要2根铜棒的金属球相互靠近,就会有电火花产生,并从一个球跳到另一个球。这些火花说明电流是循环不止的,在金属球之间产生的高频电火花便是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电磁波由此就能被送到空间去。

赫兹为证明该理论,又制作了一个电波环,以捕捉这些电波,确定它能否被送到空间。顾名思义,电波环是一个环状物,是用粗铜线弯成的,环的两端有2个小金属球,球的间距可以调整。赫兹就是用这个装置来接收莱顿瓶辐射的电磁波的。小金属球之间一旦产生火花,就表明接收到了电磁波。在实验中,只要改变金属球的间距,就可以调整接收天线的谐振波片,而谐振的时候,火花就产生了。赫兹把这个电波环放到离莱顿瓶10米远的地方,当莱顿瓶放电时,果然不出所料,铜丝线圈两端的铜球上产生了电火花。赫兹解释道,电磁波从莱顿瓶发出后,被电波环捕捉住,也就是说,电磁波不仅产生了,还传播了10米远。

1887年,赫兹完成了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他在论文中对以往有关电磁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以实验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这篇论文很好地解答了亥姆霍兹提出的悬赏难题,并因此而荣获柏林学院的科学奖。赫兹用自制的简易仪器有力地证实了麦克斯韦深奥的电磁场理论。

自此以后,赫兹开始专门研究电磁波,还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作了测量。实验时,他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教室,该教室长15米、高6米、宽14米。赫兹把一块4(米)×2(米)的锌板安装在了离波源13米处的墙面上,当电磁波从波源发射出来,经锌板反射后,便在空间形成了驻波。赫兹首先用检波器对电磁波的波长进行检测,接着根据直线振荡器的尺寸计算出电磁波的频率,最后通过驻波法计算出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赫兹于1888年1月发表《论电动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文中提出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同光一样快。

接下来,赫兹又进行了电磁波的折射、反射、偏振等一系列实验。实验证明,同光波一样,电磁波同样具有折射、反射和偏振等物理性质。

赫兹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极负责任感的老师。1893年12月,作为波恩大学的教授,赫兹抱病坚持上完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堂课。第二年元旦,年仅37岁的赫兹便因病去世了。

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赫兹矢量”、“赫兹波”、“赫兹函数”等物理学概念,并以“赫兹”作为频率的单位。

知识窗→电磁波的产生及特点

电磁波的产生: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可以知道: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了变化的电场,就会在空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又会在较远的空间引起新的变化的电场和磁场。这样,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并不局限于空间某个区域,而要由近及远向周围空间传播开去。电磁场这样由近及远地传播,就形成电磁波。

电磁波的特点: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电磁波在与二者均垂直的方向传播。图1表示做正弦变化的电场或磁场所引起的电磁波在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波峰表示在该点的电场强度E或磁感应强度B在正方向具有最大值,波谷表示在该点的电场强度E或磁感应强度B在反方向具有最大值。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电磁波的波长。在传播方向上的任一点,E和B都随时间做正弦变化,E的方向平行于x轴,B的方向平行于y轴,它们彼此垂直,而且都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因此电磁波是横波。

图1 沿z轴传播的电磁波在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电磁波在空间以一定的速度传播,其波长,频率f(或周期T)和波速v之间的关系遵从波动的一般关系,即:

图2表示经过一个周期T电磁波向前传播的情形。经过一个周期T,电磁波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y。

图2 电磁波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为求简单只画出了E矢量)

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见,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 × 108m/s。这个预见后来得到了证实。

从场的观点来看电场具有电能,磁场具有磁能,电磁场具有电磁能,电磁波的发射过程就是辐射能量的过程,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电磁能就随着一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