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纪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

秦始皇及二世胡亥施行暴虐,导致了秦朝的速亡。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其意义十分深远。在接踵而来的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中,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7~前202年)最为激烈,最后汉胜楚败,分裂形势得以控制,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廉颇难任

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震惊了整个赵国。这场战争使赵国元气大伤,也使得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认识到自己没有听从廉颇的意见是错误的。

秦王政二年(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任命廉颇做了赵国的代理相国,由他掌管国家大事。不久,赵孝成王命令廉颇带领大军攻打魏国。这时的老将军虽然已经有70多岁了,但是打起仗来还是那么勇猛。时间不长,赵国军队就攻下了魏国的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

如果这个时候赵国没有发生变故,说不定廉颇就可以继续担任代理相国;如果廉颇继续担任赵国的代理相国,说不定就可以使赵国强大起来;如果赵国变得强大起来,说不定就不会那么快被秦国消灭掉。可是,这一切的说法都是如果,现实却并不是这样。

就在同一年,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在邯郸病逝,他的儿子赵僵继承了王位,做了赵王,称为赵悼襄王。可能这个赵悼襄王很早以前就与廉颇有怨恨,也可能赵悼襄王认为廉颇的年纪太大了,总之他刚继位不久,就下令把廉颇召回赵国,让武襄君乐乘取代了他的位置。

很快,廉颇就知道了自己被免职的消息。老将军气得肺都要炸了,他不明白为什么新任的国君要把自己换下来,他更不明白自己忠心耿耿,有什么地方对不起赵国。可是,不管怎么不满意,大王的命令已经下了,是不能收回的。廉颇心中十分恼怒,但有没办法向赵悼襄王发火。于是,老将军所有的怒气就全都发在了武襄君乐乘一个人身上。

乐乘哪里是廉颇的对手啊,他见廉颇怒气冲冲地奔自己来了,知道自己肯定会吃苦头的。乐乘还算是个聪明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还没等廉颇把他怎么样,这个刚刚上任的赵国代理相国就逃走了。廉颇知道自己闯了祸,赵王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所以廉颇把心一横,逃到了魏国。

廉颇在魏国待了很长时间,也许是因为他是赵国人,也许是因为他刚刚带兵攻打了繁阳城,总之廉颇并没有得到魏国人的信任,也更谈不上什么重用了。就在廉颇在魏国郁郁寡欢的时候,赵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秦王听说赵国的老将军廉颇被赵王赶走了,十分高兴。为什么?用“将相和”中蔺相如的话解释,那就是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现在,这个最会打仗的人走了,还有谁能保得住赵国呢?

因此,秦王派出大批军队攻打赵国,没有了老将军的指挥,赵国简直不堪一击,多次被秦国的军队围困。赵悼襄王这时才想起了廉颇,知道赵国没有他是不行的。可是,赵悼襄王又怕廉颇年岁太大了,不能再去打仗,所以就决定先派使者去魏国打探一番,看看廉颇这老头还中用不中用。

就在这时,廉颇以前的仇人郭开知道了这个消息。为了让廉颇永远不能返回赵国,他带着很多金银财宝找到了使者,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达成心愿。就这样,使者带着赵王的诏令,也带着郭开的密令,来到了魏国。

廉颇一听说赵王派使者来看他,自然是非常高兴,马上准备酒席招待使者。他怕使者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故意一顿饭吃下去一斗米,十斤肉。吃完饭以后,廉颇还特意穿上盔甲,骑上战马,意思是说“:你看,我廉颇一顿饭能吃那么多东西,而且我骑在马上还那么精神。虽然我年岁大了,但是冲锋打仗是一点都没有问题的。”

使者看了看廉颇,什么也没说,几天后就赶回了赵国。赵悼襄王问使者:“怎么样?廉颇还行吗?他还能为赵国冲锋陷阵吗?”

使者回答说:“启禀大王,臣见到了廉老将军。老将军饭量不小啊,一顿饭就吃下了一斗米和十斤肉。看来老将军虽然年岁大了,身体还是不错的啊!可是……”

赵王非常着急地问道:“可是什么?快说啊?”

使者好像很难为情地说:“可是我陪老将军才坐了一会,他就跑了三次厕所啊!”

赵王听后非常失望,摇了摇头说“:哎!看来廉颇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啊!”就这样,赵王打消了召廉颇回国的念头,把他一个人留在魏国。

廉颇知道消息后非常伤心,他心里清楚,自己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再也没有机会指挥赵国的军队了。正在这时,又有一个使者求见。廉颇听后非常开心,马上把使者迎进了府中。可是,当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廉颇又失望了。

原来,这个使者不是赵国的,而是楚国的。楚王得知这件事后,非常想得到廉颇,就悄悄派人来请他。最后,廉颇觉得自己在魏国也没什么作为,就跟随使者来到了楚国。

虽然廉颇来到了楚国,也成为了楚国的将领,可是他并没有为楚国立过战功,因为他心里面想的还是赵国。廉颇曾经感叹道:“哎!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国啊?我真想在战场上指挥赵国的军队啊!”可是,廉颇的这个想法直到他在楚国的寿春病死也没有实现。

李牧破匈奴

战国末年,北方匈奴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经常侵扰中原的各个国家。当时,赵国与匈奴离得很近,所以受到的危害也最深。为了抵抗匈奴的进攻,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带领重兵驻守在雁门郡(今山西西北部)。

李牧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非常懂得用兵打仗。他到了雁门郡之后,并没有马上带领部队和匈奴作战,而是先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考察。然后,李牧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了各种官吏,同时还把从当地征收上来的税钱全部作为军费。为了让士兵有充沛的体力,李牧每天都让人宰杀很多头牛分给士兵吃。同时,李牧还加强对士兵们骑马、射箭等作战技能的训练,派人小心监视烽火台,并派出很多侦查人员,打探匈奴方面的情况。

战士们对李牧所做的一切都非常理解,也非常拥护,因为他们知道这都是为了打败匈奴。可是紧接着,李牧却下了一道让人无法理解的命令。他对将士们说:“我们现在离匈奴很近,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我们。一旦匈奴侵入我们赵国的边境,所有人都必须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军用物资运送回营地。我们的任务是守住这些东西,并不是去和匈奴拼命。如果有谁不听命令的话,擅自和匈奴交战,一定军法处置。”

⊙身穿胡服、头戴胡帽的匈奴骑士

就这样,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的时候,赵国军队总是坚守不出,所以几年下来赵国军队没有死伤一兵一卒,匈奴也总是白费力气,没得到什么好处。匈奴人以为李牧是个胆小鬼,不敢和他们作战。因此,有时候匈奴见赵军不出营,就在外面骂李牧是个胆小鬼,缩头乌龟。赵国的士兵听后非常气愤,要求李牧允许他们出去和匈奴大战。但是李牧就像没听见一样,依然不允许赵军迎战。就这样,赵国士兵也渐渐认为,他们的主将李牧是个胆小如鼠的人。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邯郸,赵王听后对李牧非常不满,于是就派人告诉李牧,让他带领军队与匈奴决战。可谁成想,李牧根本不管你是不是大王,坚决执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赵王这次真的火了,虽然不懂得用兵打仗,可是他毕竟是赵国的大王。赵王马上从朝中选出了一位“勇敢”的将军,前往雁门郡接替李牧。

这位将军确实非常“勇敢”,一到雁门郡就马上取消了李牧的坚守策略。他才不管什么匈奴不匈奴呢,打战就要硬拼,打赢了匈奴就可以回国领赏。于是,赵国军队在这位“勇敢”的将军带领下,冲出了营寨,与匈奴交起手来。

打仗并不是靠“勇敢”就能取胜的,虽然赵国军队经过李牧的训练,骑马和射箭的技能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和那些以游牧为生的匈奴比起来,还是差很多。几场战争下来,赵国军队被匈奴打得溃不成军,死伤惨重,大量的军用物资也被匈奴抢走。匈奴一见赵国军队这么不堪一击,更是来了精神,三番五次地派兵侵扰。李牧原来精心布置下的阵营已经没有了,边境的军民们也不能安心地耕种了。

赵国军队被匈奴打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他这才明白李牧的策略是正确的,自己是个不懂军事的人。于是,赵王又派人去找李牧,希望他能够再次前往雁门郡。李牧早就料到会有今天,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计划,他并没有接受赵王的请求,而是推托说自己有病,坚决不出大门。

这时候的赵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知道李牧是在“耍性子”。没办法,赵王拿起“架子”,命令李牧必须答应。李牧见时机成熟了,就对赵王说:“我其实是不想去的,可是大王却一定要我去不可。好吧!我可以答应大王的条件,不过我要先说明白,我到了雁门郡之后,对付匈奴的策略还是老一套。如果您能够接受的话,就派我去。如果不能接受,您就另请高明吧!”赵王哪管得了那么多啊,马上同意了李牧的要求。

李牧第二次来到了雁门郡,一切又和原来一样,不管匈奴怎么进攻,赵国的军队就是不出战。同时,李牧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加大对士兵们的赏赐。赵国的军士看到每天都从国家那里获得很高的赏赐却不能为国家杀敌效力,心中十分着急,希望有一天能够与匈奴大战一场。

赵国这边是斗志昂扬,匈奴兵见赵国军队又把李牧换了回来,而且李牧实施的又是那一套坚守不出的策略,坚定地认为李牧就是个胆小鬼。因此,匈奴开始轻视赵国的军队,渐渐地放松了警惕。

时机终于到了,李牧决定与匈奴展开最后的决战。他准备了1300辆战车,13000匹战马,又从军队中挑选出50000名敢死队员和10000名作战勇士,让他们日夜操练。紧接着,李牧又发动当地的百姓,让他们赶着大批的牛羊在野外放牧,吸引匈奴。

匈奴果然上当,先派出一小股部队追击赵军。赵军按照李牧的指示,假装败走。单于心中大喜,马上带领大队人马杀了过来。李牧看准时机,将部队分成两部分,给匈奴来了个左右夹击。这下匈奴可吃了亏,10多万骑兵被赵军消灭。李牧乘胜追击,又接连消灭很多匈奴小国。

这场战争使匈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大单于也被打得落荒而逃。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匈奴都不敢再去侵扰赵国的边境。

春申君之死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年轻的时候他礼贤下士,慷慨仁义,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可是到了晚年,春申君变得越来越昏庸,而且对权势的贪恋也越来越重。

楚孝烈王一直没有儿子。为了让楚国后继有人,春申君在民间选了很多妇女进献给楚王,希望她们能给楚国王室留下后代。可惜楚王不争气,那些进宫的妇女始终没有生下儿子。

这时,赵国有一个名叫李园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就想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楚王。这个李园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才不担心楚王有没有儿子呢,他关心的是能不能通过这次婚姻,使自己变成有权势的人。

李园非常狡猾,他认为直接把妹妹进献给楚王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如果妹妹没有给楚王生下儿子,恐怕就会失宠,那么自己也就跟着遭殃。他想了想,决定先把妹妹献给春申君。见了春申君后,李园向他请假,说是回赵国探亲。

谁知这李园一去竟没有了消息,到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超过期限好几天了。春申君问李园为什么这么晚回来,李园回答说:“您不知道,齐王派人到我家来,说是要娶我妹妹。我在家多陪了使者几天,所以就回来晚了。”

春申君心想,连齐王都想娶他的妹妹,那这个女人一定挺漂亮的,就问李园:“那么齐王的使者这次有没有给你带来聘礼呢?”

李园摇了摇头,说:“聘礼倒是没带来,不过他们说很快就会送来的。”

春申君听后赶忙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么就把你的妹妹许给我吧,况且你在这之前就已经答应我了。”

李园听后,装作很为难的样子答应了春申君。就这样,李园的妹妹成了春申君的小妾。没过多久,李园的妹妹就怀上了春申君的孩子。这时,李园找到妹妹,对她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李园的妹妹听后,也认为哥哥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就花言巧语的劝说春申君,说如果将来楚王的兄弟做了大王的话,那么春申君就会失去现在的权势,不如先下手为强,把自己进献给楚王,让他的儿子成为太子,那样的话他就可以保持现在的地位了。

春申君听后认为她说的很有道理,就把她献给了楚王。不久之后,李园的妹妹就为楚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当然这个儿子其实是春申君的。楚王非常高兴,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

一切都按照李园的计划顺利地进行着,李园的妹妹做了皇后,李园也跟着显贵起来,在朝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的时候他还算老实,可是时间一长,他小人得志的嘴脸就表现出来了。他心里清楚,太子是春申君的儿子这件事绝对不能泄露出去。妹妹和自己都不会说出去,唯一一个祸根就是春申君。于是,李园在暗地里偷偷地收养了很多的死士,准备找个机会杀掉春申君灭口。正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渐渐地楚国有很多人都知道了李园想要杀害春申君。

后来,楚王得了病,卧床不起。春申君的门客硃英就对他说:“在这个世上有很多是人无法预料到的福气,也有很多是人无法预料到的灾祸。您现在正处在一个无法预料的社会中,同时又在辅佐一个喜怒无常让人无法预料的君王,您怎么能没有一个无法预料却忽然出现的帮手呢?”

硃英这几个“无法预料”把春申君搞糊涂了,他疑惑地问道:“先生说的我不太明白,请问什么是人无法预料到的福气?”

硃英回答说:“您在楚国担任相国已经有20多年了,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在楚国,虽然您名义上是相国,可实际上您就是楚国的大王。现在楚王病重,说不定哪一天就咽气。楚王死后,您可以辅佐幼主,等到他成年后再把国家交给他。当然,您也可以来个‘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己当上楚国的大王。这就是我说的人无法预料到的福气。”

春申君听后,摇了摇头说:“我还没有做叛逆的想法,那么您刚才说的人无法预料到的灾祸又是什么呢?”

硃英回答说:“现在朝中最有权力的除了您之外,就是那个李园了。他是个十足的小人,虽然他没有直接管理国家大事,但是却是您最大的敌人。我听说他暗地里收养了很多死士,一旦楚王死了,李园一定会夺取朝中大权的。那时候,他第一个要杀的,恐怕就是春申君您了。这就是我说的人无法预料到的灾祸。”

春申君似乎听出了什么,接着问“:那么谁又是无法预料却忽然出现的帮手呢?”

硃英以为春申君相信了自己,就对他说:“那就是我!您可以让我做郎中(官职),一旦李园夺权,我就先替您杀了他。”

春申君心想:“到现在我才听明白,原来你是为了给自己谋个官啊!”想到这,他对硃英说:“这件事就不用先生操心了!李园这个人我很了解,他那么软弱无能,怎么会杀我呢?先生想多了。”

硃英见春申君不听劝告,害怕自己将来被李园杀害,就逃出了楚国。17天以后,楚王驾崩。果然不出硃英所料,李园派死士埋伏在宫门里,等春申君进宫的时候砍下了他的脑袋。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就这样被一个无名小卒杀死了。

冒顿兴匈奴

秦朝灭亡后,匈奴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首领,那就是冒顿单于。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的儿子,也是当时的太子。不过,由于头曼宠爱一个新的阏氏,而且这个阏氏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所以头曼就想废掉冒顿,立小儿子为太子。后来,头曼想出了一条毒计,决定把冒顿派到月氏国做人质。

就这样,可怜的冒顿背井离乡,来到了月氏。本来,让一个孩子在外国做人质就够残忍的,可是更加可恨的是,在冒顿到达月氏后不久,头曼居然派兵攻打月氏。于是,月氏人把仇恨转嫁到冒顿身上,打算杀了他出口恶气。

幸好小冒顿聪明机智,偷偷地找来一匹马,逃回了匈奴。头曼见儿子居然能活着回来非常吃惊,就觉得这个孩子还是有一定本事的,所以就给了他一万骑兵。不过,此时的冒顿已经对他父亲没有爱了,心中所剩的只有恨,他要报仇,要做单于。就这样,一场可怕的复仇夺权行动开始了。

⊙“单于天降”瓦当 西汉

“单于”意为“天子”,是匈奴国家最高首领;“天降”意为天之骄子,表达了树立单于绝对权威的心愿。

冒顿为自己做了很多响箭,然后带领着手下的骑兵一起去打猎。冒顿对手下人说:“你们听好了,我是你们的首领,你们必须对我的命令服从!看到没有,这就是我的响箭。以后,不管我把箭射到什么地方,你们都要跟着我射!如果有谁不听从命令的话,定斩不饶!”

说完,冒顿抽出一支响箭,射向一匹自己平时喜爱的宝马。手下人一看冒顿射了,也就跟着射了!冒顿点了点头,又拿出一支响箭,这次竟然射向自己喜爱的妻子。手下人全都傻了眼,心想冒顿是不是疯了,所以有几个人并没有跟着射。冒顿一瞪眼睛,说道:“好大的胆子,敢不听我的命令,来人!把他们杀了。”

就这样,那些骑兵再也不敢违抗冒顿的命令了。有一次,冒顿带着手下人去打猎,他放出一支响箭,直接射向了头曼的一匹马,结果所有人也都跟着射了。冒顿心中暗想:“好了!是时候了!我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

过了几天,冒顿带着手下的骑兵跟随头曼出去打猎。突然,冒顿拿出一支响箭,射向了头曼。手下人早就习惯听从冒顿的命令,也跟着射向头曼。可怜的头曼变成了刺猬,也许他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要射自己。

冒顿成功了,他杀死了那个并不爱他的父亲,也杀了后母、弟弟和那些不服的大臣,成为匈奴人新的首领。

冒顿杀父夺权的事情很快就被东胡知道了,他们马上派使者表示“祝贺”。使者对冒顿说:“冒顿单于,我们东胡的首领想要得到当年头曼单于骑过的一匹宝马,不知道您能不能……? ”

冒顿看了看使者,没有回答,而是问大臣们的意思。匈奴的大臣一个个气得脸都绿了,叫喊着说:“单于,不能答应他!他们欺人太甚,那可是我们匈奴的宝马啊!怎么能随便得给了他们呢?”

没想到,冒顿却哈哈大笑,说:“你看你们,也太小气了吧!人家东胡怎么说也是我们的邻居,难道我们连一匹马都舍不得吗?我同意他们的要求了。”

于是,使者带着宝马回到了东胡。东胡王一见冒顿这么干脆地答应了自己的条件,就以为他是个窝囊废。过了几天,东胡的使者又一次到达了匈奴,傲慢地对冒顿单于说:“单于,我们大王听说您的老婆非常漂亮,他也十分喜欢。我这次来是想请您给我们一个女人!”

大臣们一听都气得跳了起来:“单于,这东胡简直太欺负人了,不能答应他啊!我们应该派兵攻打他们。”

冒顿看了看大臣,说道:“好了!又不是要你们的老婆,你们激动什么!不就一个女人吗,我给了。”于是,冒顿又在自己的阏氏中挑选了一个最美丽的送给了东胡。大臣们看到冒顿这么“懦弱”,一个个都很伤心。

其实,冒顿并不是懦弱,他之所以答应东胡的无理要求,主要是因为现在匈奴的实力还不够强大,还没有必胜的把握。

一段时间后,东胡王又派来了使者。使者撇着嘴对冒顿说:“冒顿,我们东胡王说了,那块没人居住的土地归我们了!你们就别再打它的主意了。”

冒顿冷冷地盯着使者,说道:“诸位大臣有什么意见?”

大臣们都以为冒顿肯定会答应他,就说:“单于,那是一块没人住的荒地,留着也是浪费,不如做个人情,送给他们吧!”

“胡说八道!”冒顿一拍桌子,怒吼道:“宝马、女人我都舍得,但就是不能舍这块地!土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便给别人呢?”

冒顿带领着所有的骑兵先后消灭了东胡、月氏、楼烦、白羊等地方,并且还侵占了中原很多地方。

韩非之死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国抵挡不住秦国进攻,决定向秦国投降,把土地、玉玺都献给秦国,自己则甘愿做秦国的属国。韩王叫来了非常有才能的韩非,让他担任使者出使秦国。

韩非听后心中十分不高兴,暗骂道“:想不到,我们韩国居然断送在你这个昏庸的大王手上。我韩非是韩国的公子,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却有一个颗爱国之心。以前我向你多次进谏,让你选择那些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可是你呢?完全不理会,选用的全是一群只会吃喝玩乐的蛀虫。没事的时候就宠爱那些蛀虫们,等到有事的时候才想起我们这些有才能的人和那些为国家拼命的武将。像你这样的大王保你什么用?不如去投靠秦王。”

想到这,韩非爽快地答应了韩王的要求。韩王听后非常高兴,给了他地图和玉玺,让他马上前往秦国。

当时,秦国的大王已经是嬴政了。当初,韩非看到韩王荒淫无道,几次劝谏韩王,让他励精图治,结果都没有成功。韩非觉得自己满肚子的才华没地方使,一气之下就躲在家中,闭门著书,写出了著名的法家代表作《韩非子》。这部书很快就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到后,非常赞同书中的观点,就对大臣们说:“这部《韩非子》写得太好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将来一定要见见韩非这个人。”

这一次,韩国的使者正巧就是《韩非子》的作者韩非,所以秦王政非常高兴,打算见见他。还没等秦王召见,韩非就已经等不及了,主动向秦王政上书,说道:“如今的秦国已经是非常强大了。大王可以想一想,秦国现在拥有数千里的土地,百万名士兵,而且秦国的军队军纪森严,赏罚分明,现在所有的诸侯国都比不上秦国。我是韩国人,但是如今我却要向您献计,这是要冒多大的危险啊!我请求您见我一面,如果我的计谋不能使您破了六国的连横,不能使六国全部臣服于秦国的话,就请您杀了我。”

秦王政看完韩非的书信后,十分高兴,心想:“看来这个韩非真有两下子,居然敢拿自己的脑袋做担保,说不定秦国的千秋霸业就真的要靠这个人,一定要大大地重用他。”可是秦王政转念一想:“现在我们秦国和韩国正在打仗,韩非是作为使者来到秦国的。虽然他嘴上说愿意给我出谋划策,可谁知他心里怎么想呢?别是韩王故意搞得鬼,让他到这里来游说我吧?”想到这,秦王政觉得暂时不见韩非,先观察他几天,看看他到底是不是真心归顺秦国。

这时,秦国的另一位重臣却在盘算着如何除掉韩非,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和韩非本来是师兄弟,一起在荀子门下学习治国方法。当时荀子非常看重他和韩非,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不过,李斯心里清楚,虽然老师看中的是他们两个,但是自己比韩非要差一点。如今韩非来投奔秦国,恐怕自己很快就会被他取代,所以一定要想办法除掉这个眼中钉。

这天,李斯对秦王政说:“大王,臣有件事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秦王政看了看李斯,说道:“你有什么事就直说吧,不用这么吞吞吐吐的。”

李斯回答说:“是,大王!想必大王知道,我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曾经一起在荀子门下学习。应该说,我比您更加了解韩非这个人。”

秦王政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很对,那么你对韩非是怎么看的呢?”

李斯说:“如果论才学,韩非的确是有,而且还在我之上。不过大王不要忘了,韩非可是韩国人啊!他怎么会背叛韩国呢?”

秦王政听后不以为然,笑了笑说:“你考虑得过多了!你自己也不是秦国人,当初我下逐客令的时候,还不是你的一篇《谏逐客书》,才使你自己留在秦国。如今你怎么又说韩非不会对我们秦国忠心呢?”

李斯想了想,回答说:“大王,我和韩非是不一样的。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又是韩国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六国,然后统一天下,您认为韩非会帮您吗?要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韩国的利益着想啊!”

说到这,李斯偷偷看了秦王政一眼,发现他已经被自己说得有些动心。于是,李斯加强攻势,继续对秦王说“:大王您可要想清楚了啊!您即使不重用他,把他长期留在秦国,然后再放回去,那也是后患无穷啊!为了整个秦国着想,我劝你还是把他抓起来,暗地里除掉他算了!”

秦王政被李斯的一番“忠言”搞得迷迷糊糊,马上下令将韩非抓了起来,关进大牢。李斯见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非常兴奋。为了斩草除根,他让人偷偷地给韩非送去了毒药,让他尽早自杀。

荆轲刺秦王

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并且和嬴政成为了朋友。后来嬴政做了秦国的大王,太子丹也来到了秦国做人质。没想到,嬴政当了大王之后,丝毫不顾和太子丹以前的友情,对他非常不好。太子丹一气之下,偷偷地逃回了燕国。

回国后的太子丹十分怨恨秦王,一心想报复他。他认为联合其他国家一同攻打秦国的计划太慢,不如直接找人刺杀秦王来得快,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寻找能够刺杀秦王的人。

很快,太子丹打听到有一个名叫荆轲的卫国人非常有本事,于是他放下太子的架子,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了荆轲的住处。太子丹心想:如果我对荆轲说让他刺杀秦王是为了报我的私恨,他一定不会答应。于是就对荆轲说:“当今天下的局势想必您也知道,秦国的野心越来越大。韩国已经向他们称臣,楚国和赵国也离灭亡不远了。如果赵国被秦国打败的话,下一个就会轮到我们燕国了。现在的诸侯国一个个怕得要死,都不敢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荆轲看了一眼太子丹,没有说话。太子丹接着说:“我身为燕国的太子,实在不忍心看到燕国的百姓遭受苦难啊!”

荆轲皱了皱眉,回答说:“太子心地善良,是燕国百姓的福气。可是我不知道您找我有什么事?”

太子丹赶忙回答说:“壮士!我有一计,一定可以拯救燕国。我打算找一个武艺高强的勇士,让他做使者前往秦国,然后找机会挟持秦王,让他把侵吞的土地归还给各国。如果他答应,那最好;如果他不答应,就一刀杀了他。”

听到这,荆轲明白了太子丹的用意,就对他说:“太子所说的事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幸福,我荆轲虽然不才,但是却有几分胆色,愿意为太子出一份力。不过,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先等等再说吧!”

太子丹没办法,只好答应荆轲。他把荆轲接到自己的府上,每天好酒好菜的给荆轲送,凡是荆轲提出的要求他都尽量满足。不久后,秦国的军队就攻灭了赵国,太子丹再也沉不住气了,就找到荆轲,让他尽快前往秦国。

⊙易水送别图 清 吴历

荆轲是战国时燕国太子丹手下的勇士。秦灭韩、赵之后,又向燕国进军,荆轲便携樊於期人头及地图前去刺杀秦王,后终因寡不敌众而惨死。荆轲去秦国之前,便抱着必死的决心,此图即绘荆轲上车离去的情景。

荆轲对太子丹说“:太子你太心急了,就算我现在去了秦国,也很难接近秦王,根本没有机会下手。如今,要想接近他必须先要取得他的信任,要想取得他的信任就必须有两样东西。”太子丹听后,赶忙追问道:“是哪两样东西?只要我能给的,一定给您?”

⊙荆轲刺秦王石像图

荆轲回答说:“这第一件东西,就是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带)的地图,那是燕国最肥沃的土地。”

太子丹笑了笑,回答说:“壮士您为了天下连性命都可以不要,我怎么会吝啬那么点土地呢?我答应您的要求,那么您要的第二件东西又是什么呢?”

荆轲顿了顿,说道:“听说前段时间,秦国的大将樊於期因罪逃到了燕国,投奔了太子。现在秦王最恨的就是他,如果能得到他的脑袋,那么秦王一定会相信我的。”

太子丹一听,摇头说:“您这是什么话啊?樊将军有了难来投奔我,我怎么能杀害他呢?壮士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我不能答应您的请求。”

看着太子丹离去的身影,荆轲心想“:为了天下的百姓,必须有人做出牺牲。”于是,荆轲来到了樊於期的府上,对他说:“将军,秦王对您如何您心里最清楚了,您的父母宗族都被秦王杀害,如今又悬赏重金来要您的人头。这个仇无论如何是要报的啊!”

荆轲的话刺痛了樊於期的心,他痛哭流涕,说道:“难道我不想报仇吗?可是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杀的了他呢?”

荆轲说:“我已经和太子商量好了,愿意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现在计划已经布置得很周详了,唯独缺的就是将军的人头。只要我把将军的人头献给秦王,那么他就一定会信任我,到时候我就可以替将军和天下百姓报仇了。”

樊於期听后仰天长啸,喊道:“这正是我日夜在想却做不到的事啊!”说完他就自刎而死。这样,荆轲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就齐全了。接着,太子丹又拿出一把十分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在上面涂上剧毒的毒药,然后又挑选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勇士做荆轲的助手。几天后,荆轲和秦舞阳一同前往秦国。

到了秦国国都咸阳之后,荆轲用重金贿赂了秦王的宠臣蒙嘉,通过他见到了秦王。秦王听说荆轲带着燕国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来,非常高兴,就以隆重的仪式欢迎荆轲。荆轲把地图送到秦王面前,一边展开地图一边为秦王讲解。当地图完全展开时,那把涂有毒药的匕首也就显露出来,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拿起匕首刺他。

秦王被吓坏了,赶忙拉断了袖子。荆轲冲了过去,追得秦王绕着柱子跑。这时,秦国的大臣也非常着急,赶紧冲上前去用双手和荆轲搏斗(秦国的法律规定,臣子不能带兵器上朝),并喊道:“大王,您背着剑呢!”

群臣的话提醒了秦王,他拔出宝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见自己已经残废了,就奋力将匕首扔向秦王。谁成想,匕首一下子却刺到了柱子上。荆轲摇了摇头,大骂说:“这件事没有成功,完全是因为我想要秦王亲口答应把土地归还给各国啊!我辜负了太子对我的厚爱。”结果,荆轲被分尸示众。

王翦破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任命王贲为大将军,攻打楚国。很快,王贲的军队就攻下了楚国十几座城池。秦王尝到了甜头,就想一举消灭楚国,于是就问李信将军“:秦国军队所向披靡,楚国军队不堪一击。如今我想一举消灭楚国,李将军认为需要派多少兵呢?”

李信是个年轻的将领,十分气盛,夸口说:“大王,攻打楚国这样的国家不需要费多大的力气,依我看,20万兵就已经是富富有余了!”

秦王听后非常高兴,说道“:好!李将军果然智勇双全。不过,我还应该听一听老将军王翦的意见。”于是,秦王又问了王翦同样的问题。

王翦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性格沉稳。他想了想,对秦王说:“大王,楚国是六国中实力比较强的国家,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得了几座城池就骄傲自大起来。依我看,要想把楚国消灭,至少也要60万兵。”

秦王一听,非常不满,心中暗想:人家李信只和我要20万,你却和我要60万,真是老糊涂了。想到这,秦王就说:“哎!看来王翦将军是老了!明明20万人就能办的事,却偏偏要用60万人。这次攻打楚国的事情,我看你就不用去了,交给李信将军吧!”

王翦知道秦王在挖苦自己,也不多说话,眼看着李信和蒙恬带领着20万大军前去攻打楚国。他干脆以有病为理由向秦王提出辞职,回家乡养病。秦王觉得现在有李信一个人就足够了,也就没阻拦他。

第二年,李信和蒙恬带领秦国军队开始进攻楚国。由于兵力不足,很快秦国军队就有些支撑不住。后来,李信和蒙恬又中了楚国的计谋,结果秦国不但没有消灭楚国,自己反而吃了不小的败仗。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气得暴跳如雷,这时才想起当初是错怪了王翦。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秦王亲自来到王翦的家乡,向王翦道歉。秦王笑呵呵地对王翦说:“老将军在家养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病也养的差不多了吧!哎!都怪我一时糊涂,没有听从老将军的计谋。现在李信被楚国打败,让我们秦国军队的威名受到了玷污。”

说到这,秦王装出一幅可怜的样子,对王翦说:“老将军虽然有病在身,可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您总不会忍心把我一个人丢下吧!秦国的军队还需要您指挥呢!”

王翦听后心中暗笑,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很为难地说:“大王,不是我王翦不愿意为大王出力,实在是疾病缠身,没法带兵啊!”

秦王知道王翦还在埋怨自己,就对他说:“老将军一向气度非凡,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何必那么耿耿于怀呢?”

王翦见时机成熟,就对秦王提出了要求:“大王想让我带兵也不难,不过必须给我60万人马。否则我是不会答应的。”

秦王见王翦答应带兵,马上说道:“老将军说的是,老将军说的是!只要老将军肯带兵出战,什么事都听你一个人的。”

就这样,王翦带领着60万大军,准备出发。临行前,秦王亲自送王翦到了霸上(今西安东南)。王翦回过头说:“大王放心,臣一定会完成您交给的任务。不过请您先赐给我大片的肥沃土地和田宅吧!”

秦王推笑说:“老将军真是会开玩笑!你如今带领我们秦国的士兵攻打楚国,如果凯旋的话那将会是大功一件,难道还怕以后没有好日子过?”

王翦却一本正经,很严肃地对秦王说:“给大王当将军,即使立了再大的功劳也封不了侯爵。如今,大王正信任我,我只好趁机和您要点东西,好为我的子孙后代留下点产业。”

秦王听后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目送王翦离去。

这个王翦还真是个“执著”的人,在前往楚国的路上,他先后五次派使者给秦王送书信,向他讨要田宅。这时,王翦的部将对他说:“将军,您是不是有些太贪了,怎么可以这样呢?”

王翦笑了笑,回答说:“你当我真是看上那点田宅啊!咱们的大王是个多疑的人,今天他把全国的兵力都给了我,心中难免会对我有所猜忌。如今,我派人去和他要田宅,那是表示我对秦国是忠心的,没有别的想法。”部将听后,心中暗暗佩服王翦做事周全。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带领秦军攻取了楚国陈以南直到平舆一代的地方。楚国一听说这次带兵的将军是王翦,而且还带来了足足60万人马,吓得赶紧把全国的兵力集中在一起,拼死抵抗王翦的队伍。

王翦一看两军僵持下来了,也不着急。他命令秦国部队与楚国部队对峙,但就是不出兵应敌。这下可难坏了楚国,他们接二连三的派人挑战,可王翦理都不理他们。王翦非但不派兵出战,反而好吃好喝招待自己的士兵,没事就让他们洗洗澡,和自己说说话。时间一长,秦国的士兵也就放松了。

这天,王翦问部将“:现在我们军队的士兵都在做什么呢?”

部将回答说:“他们整天没什么事可做,现在正玩投石和跳远的游戏呢!”

王翦一听,笑了笑说:“好!时机已到,可以出兵了!”

再说说这时的楚国军队,他们见找不到战机,已经开始向东转移。当王翦带领着秦军追击楚军时,楚国军队根本没来得及防备。结果,楚国军队全线撤退,连将军项燕也被秦军杀死。王翦大获全胜,趁机占领了很多城池。

蒙恬兄弟遇害

蒙恬和蒙毅两兄弟是秦国有名的大将,同时也是秦始皇最宠信的两个人。秦始皇在位时,蒙恬驻守边疆,抵御匈奴,蒙毅则在朝中做官,掌管国家大事。那个时候,秦国的上上下下,包括诸侯百官在内,没有一个人敢小看蒙氏兄弟的。

可是这两个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猛将,却在秦始皇死后不久就接连被杀,而害死这两个人的居然是一个宦官。那么害死蒙氏兄弟的宦官是谁?蒙氏兄弟又是怎么得罪这个人的呢?

原来,这个害死蒙氏兄弟的宦官就是秦朝最有名的奸臣赵高。赵高这个人虽然是个太监,却天生神力,而且还很好学,十分精通秦朝的律法。秦始皇听说后,就喜欢上了赵高,而且还赏给他个中车府令做。后来,秦始皇觉得赵高十分“可靠”,又让他教自己的儿子胡亥学习秦国的律法。这个赵高还真是八面玲珑,不出几天就把二王子搞得晕头转向,越来越宠信他。由于觉得自己有皇上和胡亥撑腰,赵高有些张狂起来。

有一次,赵高犯了法,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毅处置。也许是蒙毅早就看不惯赵高的所作所为,所以马上判了赵高死刑。秦始皇知道后,并没有同意蒙毅的判决,反而放了赵高,并且还让他官复原职。原来,秦始皇这么做是有私心的,他认为赵高非常聪明,做事也很机警,所以舍不得杀他。赵高捡回了一条命,心里自然高兴。不过从那时起,他也开始怨恨蒙氏兄弟,总想找机会报复,只是蒙氏兄弟势力很大,又深得秦始皇宠信,所以一直没有机会下手。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游,没想到在半路上病倒了。因为秦始皇很忌讳谈论死,所以直到病危的时候才让赵高给公子扶苏写诏书,让他回来治丧,然后做自己的接班人。为了让自己能够永远地享受荣华富贵,赵高没有把诏书给扶苏送去,而是悄悄地藏了起来。

同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驾崩。为了防止天下大乱,丞相李斯秘不发丧,而是将秦始皇的尸体装进车里,偷偷地运回咸阳。路上,赵高突然来找李斯,说是有大事和他商量。李斯不知道赵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忙问是什么事。

⊙秦始皇陵陵园

赵高看看了左右没人,就悄悄地说“:如今皇上已经驾崩,他留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又都在胡亥手上。您想想,立谁为太子,还不是你我说了算?”

李斯听后大惊,说道“:你……你怎么可以这么想呢?那可是会使天下大乱的啊!你身为臣子,怎么可以说出这种话来?”

赵高也不着急,笑了笑说:“丞相先别着急,听我把话说完。我问您,您和蒙恬比起来谁更受扶苏宠信?您和蒙恬比起来谁更有才能?您和蒙恬比起来谁又更有谋略、功劳更大而且还任劳任怨呢?您照实回答我。”

李斯想了想,说:“这……这我自然比不上蒙恬将军,可是……”

还没等李斯把话说完,赵高就说道:“就是啊!您想,将来一旦扶苏做了皇上,那么丞相这个位置恐怕就不是您的了吧!我看您啊,终究还是不能怀揣着列侯的印玺风风光光地回归故里啊!”

说到这,赵高偷偷看了李斯一眼,发现他的脸色已经变得很难看。于是,他接着说:“不过,胡亥一向是忠厚仁慈,如果他做了皇上,一定会让天下太平。同时,您也会受到重用。怎么样?您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

李斯听后,想了想,认为赵高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更改了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他们又伪造了一封假的诏书给扶苏,说他不思进取,没有能力,只会天天在那里想着做太子。另外,大将蒙恬也没有好好监督太子,反而参加谋划,所以让他们两个自杀谢罪。

扶苏接到诏书后,放声大哭,进了内室就想自杀。蒙恬却十分清醒,对扶苏说:“先别着急,您想想,陛下一直在外巡游,从来没听说过立太子的事情。如今我驻守边境,您在旁监督,这是多大的责任啊?怎么会说赐死就赐死呢?我看这一定是个阴谋。不如这样,我们给皇上写一封信,请求他收回圣旨。如果那时皇上还是坚持,我们再死也不迟。”

扶苏这时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听不进任何劝告,哭着说:“父亲让儿子去死,那是天经地义的,我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啊?”说完,扶苏就自杀了。

这时,站在一旁的使者又催促蒙恬自杀,可是蒙恬就是不肯。没办法,使者只好缴了蒙恬的兵权,等待胡亥的新指示。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就想放了蒙恬。正巧,这时蒙毅也从外边出游回来。赵高趁机对胡亥说:“有件事您不知道,其实你父亲早就想立你为太子。可是那个蒙毅老是劝谏,说你根本不是当太子的料。如今他回来了,不如斩草除根,把他杀了。”于是,胡亥就把蒙毅囚禁起来。

秦始皇安葬以后,胡亥打算杀掉蒙毅。他的侄子子婴劝他不要杀害功臣。可是,胡亥这时就只听得进赵高的话,就先把蒙毅杀害了。蒙恬听到消息后,也服毒自杀了。

陈胜吴广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国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征发900名百姓前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驻守,阳城人陈胜和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吴广被选为这些人的队长。

当时正好是七月,这900人走到大泽乡的时候(今安徽宿州东南),正好赶上天降暴雨,道路被雨水冲刷得不能前行,没办法他们只好在当地停留,等待雨停。

可是老天似乎在捉弄他们,暴雨一连下了几天,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照这种情形下去,肯定是不可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渔阳了。秦朝的法律是非常严格的,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延误了期限,一律斩首。

900名百姓心中清楚,不管怎么样,都是必死无疑了。因此,他们更加怨恨起秦朝的暴虐。这时,陈胜和吴广两个人趁机杀掉了押送他们的两个将尉,然后把那900人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如今已经延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我们都会掉脑袋的。退一步讲,就算朝廷这次发了善心,老天爷保佑了我们,我们赶到渔阳的时候没有被杀头。可那又怎么样呢?结果还不是一样要死,有几个驻守边疆的人能活着回来呢?”

那些被征发的人听完他们的话后,也都表示赞同。陈胜见他的话起了作用,接着说“:我们都是热血男儿,大丈夫不应该怕死,就算死也要死得有价值,也要为我们崇高的目标而死。大家想想,我们因为没有生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家,所以才会遭受到这样的苦难。难道那些所谓的王侯将相们,他们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吗?我们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和他们一样。”

陈胜的一番话说得那些百姓们热血沸腾,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和陈胜吴广一起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假借公子扶苏和楚国的大将军项燕的名号,自己号称“大楚”。同时,陈胜还把自己立为将军,把吴广封为都尉,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开始了。

陈胜他们是在大泽乡起义的,所以第一个攻打的也是大泽乡。很快,大泽乡就被起义军攻克,很多人加入了起义军。然后,陈胜带领起义军又杀向蕲县,结果蕲县也很快就被起义军攻占。紧接着,陈胜命令葛婴带领一部分人马,沿着蕲县以东,接连攻下了铚、酂、苦、柘、谯等城池。在起义军的号召下,很多人归附了起义军。当起义军杀到陈县(今安徽淮阳)时,已经拥有战车六七百辆,战马1000多匹,士兵几万余人了。

在攻打陈县的时候,起义军并没有费多大力,因为陈县的郡守和郡尉都不在,只有那可怜的郡丞带着人在谯门苦苦地死守。区区一个郡丞,怎么能抵挡地住越战越勇的起义军呢?很快,陈胜就带人攻下了陈县,并把那里作为根据地。

⊙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

这时,有两个人来拜见陈胜,一个叫张耳,一个叫陈馀。陈胜询问他们的来历,二人回答说,他们原来是魏国国都大梁人,两个人因为脾气相投,所以结成了生死之交。秦国灭了魏国以后,曾花重金聘请他们,为了躲避秦朝的骚扰,张耳和陈馀两个人就隐姓埋名,来到了陈县,甘心在这里做一个守城门的小官。

陈胜听完两个人的叙述后,十分高兴,就把他们收留下来。几天后,陈县的百姓们向陈胜联名上书,表面愿意拥护陈胜自立为楚王。陈胜拿不定主意,就征询张耳和陈馀的意见。

两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们认为这件事不能答应。那秦国专横无道,依靠消灭其他国家来强大自己,而且对自己的百姓又十分残暴,搞得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如今您为了让天下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脱离秦国的暴政,不惜冒着死亡的威胁,带领百姓起义,反抗秦国的统治,天下人是会万分感谢您的。可是,您还没有推翻秦国,却自己在陈县称王,天下人岂不是会认为您起义是为了一己私利吗?”

陈胜听后很不高兴,不过他也没有说什么,而是继续听两个人说。张耳和陈馀见陈胜没反对,还以为同意了他们两个的说法,就接着说道:“现在您应该做的不是称王,而是赶紧带领着部队向西进攻。同时,为了瓦解秦国,给我们的队伍增添几分力量,您应该派人去找六国的那些后人,让他们和您一道反抗秦国的统治。您想,如果多一个人帮助您,那么秦国就多一个敌人;秦国多一个敌人,那么我们就多一个朋友。到了那时候,您就可以很轻松地推翻秦国了,等到占领咸阳以后,您再号召那些诸侯一起帮助您复国。诸侯们一个个感激您的恩情,还会不听从您的安排吗?”

本来,张耳和陈馀的这一番话都是为了陈胜好,可是陈胜就是听不进去。相反,他答应陈县百姓的要求,自立为王,号称“张楚”。

刘邦起兵

秦朝末年,百姓们因为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所以纷纷起来反抗。一时间,各地出现了很多起义军。这些起义军的首领有的是以前六国的贵族,有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总之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其中,有一个姓刘的“市井无赖”也趁机在沛县(今江苏省沛县)起兵,他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小时候的刘邦非常懒,不愿意和父母兄弟一起下地干活,经常说自己胸怀大志,是不能干那些养家糊口的粗活的。不过刘邦这个人也有优点,别看他是个无赖,但是对人却很好,做起什么事来也不那么死板、严苛。虽然他家里没什么钱,但是却喜好施舍财务,而且心胸宽阔,做事不拘小节,因此很招人喜欢。

刘邦长大以后,在泗水(沛县境内的一条河)谋了个亭长的差事,平日里没什么事可干。有一个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人名叫吕公,非常会给人相面。他见到刘邦以后,觉得这个人长相太奇特了,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所以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有一次,身为亭长的刘邦按照上级的指示押送沛县的一些刑徒赶往骊山(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骊山)。没想到,很多刑徒在半路上都逃走了。刘邦心里想:“这可怎么办才好啊?已经跑了这么多人了,恐怕到了骊山以后,就剩不了几个人了。唉!反正怎么都将是一死,还不如在死前快活一番呢!”

就这样,刘邦带领着剩下的刑徒在丰地(今陕西沣水西岸)西面一个沼泽中的亭子停了下来喝酒。这酒一直喝到晚上,刘邦越喝越生气,越喝越失落,心想:这叫什么世道啊!老子带人去骊山,没到呢人就走光了。这样的话,即使交了差事,恐怕我的小命也保不住了,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泗水亭

此亭在今江苏省沛县,据《沛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做过泗水亭长。

想到这,刘邦把剩下的刑徒全部都放了,并且对他们说:“快走吧,你们都走吧!别去骊山那个地方送死了,赶快自己逃命去吧!你们走后,我也要开始逃亡的生活了。”

刑徒们一听非常惊讶,有些人想都没想就赶紧逃走了。可是,在这些刑徒中,也有十几个年轻力壮不愿意扔下刘邦一个人,不愿意离开刘邦,发誓要跟随他。刘邦点了点头,说:“好兄弟,我们以后就同甘同苦了!现在天色也不早了,赶紧逃命吧!”

刘邦借着酒劲,想要在晚上穿过沼泽。突然,前面几个人惊慌失措地跑了回来,说是有一条大蛇挡在路中央。刘邦生气地说:“亏你们还自称是英雄好汉,大丈夫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一条蛇吗?”说完之后他提着剑就把蛇砍死了,带着手下人继续赶路。

于是,刘邦就带领着手下人在芒砀山隐藏起来,秘密起义,他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全国很多地方都想去归顺,沛县的县令也想以沛县为根据地,响应陈胜。沛县的县掾萧何和主吏曹参对县令说:“这件事还是从长计议,您身为秦国的官吏,如今想要带领百姓背叛秦朝,恐怕理由站不住脚,得不到人们的响应吧!”

县令点了点头说:“你们二人说得很有道理,那你们就出个主意吧!”

萧何和曹参又说“:不如这样,您征召那些在外逃亡的人,我们估计最少也能得到几百人吧!之后,用这些人胁迫沛县的百姓,让他们跟着您一起造反,到时候他们就不敢不听了!”

县令说:“好!就按照你们的主意去办吧。”接着,县令把樊哙找来,让他去找刘邦。

很快,刘邦就来到了沛县。这时的刘邦已经不是以前的“穷酸相”了,手下已经有几百人了。县令一看刘邦手下的人个个都跟凶神恶煞似的,害怕他会杀了自己,所以就把城门关了起来,想杀了萧何、曹参。萧何、曹参知道后非常害怕,就连夜跳出城墙,投奔了刘邦。刘邦接受萧何、曹参的建议,给沛县的百姓写了一封信,然后射到城内。信中陈述了各种利害关系,最后沛县百姓们一起杀掉了县令,迎接刘邦入城,并立他做了沛公。就这样,刘邦在沛县正式起义,人马也壮大到了3000多人。

巨鹿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国派出大批人马攻打各地的起义军。秦国大将王离带领大军包围了赵王和张耳驻守的巨鹿(河北平乡西南之平乡镇)。第二年,秦国的援兵赶到,秦国大将章邯把军用的甬道一直修到了黄河,这下王离部队的军粮可就充足了。王离非常高兴,下令加紧攻打巨鹿。

王离的士兵是吃饱了,巨鹿城内的士兵们可就惨了。秦军已经包围巨鹿城几个月了,打也打不退,逃也逃不了。现在,粮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再加上连续作战,城内的士兵人数也已经不足了。张耳实在坚持不住了,就派人去陈馀那里搬救兵。可是,陈馀认为,自己的兵力也不是很充足,就算赶过去也救不了巨鹿,所以尽管张耳多次派人求救,他就是不发一兵。

几个月过去了,张耳再也受不了了,就派张黡、陈泽前往陈馀那里兴师问罪。张黡、陈泽见了陈馀后,对他说:“我们将军说,你和他是生死之交,难道就一点也不顾旧情吗?现在赵王和将军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你手中掌管着几万大军,为什么不肯出兵救援呢?当初那同生共死的誓言到哪里去了?不管能不能打败秦军,你都应该发兵。即使全部战死又怎么样呢?那也是遵守了当初的誓言。更何况未必一定会输给秦国。”

陈馀听后,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将军错怪我了,我不会忘记当初的誓言。据我估计,即使我把所有的士兵都带上,也一样救不了巨鹿的赵军。既然这样,何必让那些士兵白白送死呢?我之所以不发兵,是想留着我这条命,将来好为你们将军和赵王报仇。真不明白,他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你们想想,我带兵去和他同生共死,那不等于是把肉往老虎的嘴里送吗?”

其实,陈馀说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张黡、陈泽这时根本就听不进去,非逼着他发兵不可。没办法,陈馀只好给了他们5000人,让他们试着和秦军拼一下。果然不出陈馀所料,这5000人是“肉包子打狗”,还没怎么样呢,就被秦军全部消灭了。

正在这危急的时刻,齐国和燕国也接到张耳的求救信,带领援兵赶到了巨鹿。此外,张耳的儿子张敖也带领1万多士兵赶来营救父亲。可是,当他们到达离巨鹿不远的地方时,一下子就被秦军庞大的阵势吓坏了。那些带兵的将领,也包括张耳的儿子张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出兵攻打秦军。碍于情面,这些人只好装装样子,把军营扎在巨鹿附近,全都等着别人先出兵。

这时,楚国也接到了张耳的求救信。不过,楚国的上将军宋义怕惹火上身,说什么也不出兵。楚国的另一位将军项羽知道后,一怒之下就杀了宋义,请求楚怀王让自己前去救赵国。楚怀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的这一壮举传遍了楚国,楚国上上下下都在称赞项羽。

项羽首先挑选了2万精兵,让当阳君和薄将军带领他们作为先锋,先渡过黄河去解救赵国,自己则带领大队人马随后赶到。当阳君和薄将军到达巨鹿之后,马上和秦军展开了较量。虽然楚军只有2万人,可还是给秦军来了个不小的打击。章邯当初辛辛苦苦修建的运粮甬道,如今也被楚军切断。这样一来,王离的部队就和其他国家的部队一样缺吃短粮。

几天后,项羽的大部队也渡过了黄河。项羽想“:虽然我的部队不少,可是和秦国的军队相比还是差很多。更何况,其他国家的将领一个个都贪生怕死,他们肯定不愿意和我一起攻打秦国军队。现在想战胜秦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我的士兵抱着必死的决心,以一当十。”

想到这,项羽下达命令,让士兵们把所有的船全部凿沉。士兵们一个个都傻了眼,不知道这位项将军要干什么。让人惊讶的还在后面呢,船全被凿沉后,项羽又命令士兵们把随身携带的锅全部砸烂,把营房全部烧毁,而且每个人只能带够3天吃的干粮。然后,项羽带着楚国的敢死队与秦军展开了战斗。

试想一下,楚国的军队如今已经是没有退路了,士兵们如果在3天之内攻不破秦军,那么他们不战死也要饿死。因此,楚国的军队斗志昂扬,士气大振,一下子就把秦国军队打败了。结果,秦国的将军苏角被杀,主将王离也成了楚国的俘虏。只有一个叫涉间的人,死活不肯投降,最后自焚而死。

这一战不仅重创了秦军,同时也使其他诸侯国受到了震撼。当项羽带兵攻打秦国时,其他国家的将领都在旁边观战。他们看见楚国士兵一个个以一当十,喊杀声震撼天地,早就吓得心凉了半截。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在巨鹿召见其他国家的将领。这帮人一个个提心吊胆,心中害怕,在穿过辕门的时候,全都跪下前进,没有一个敢抬头的。

巨鹿之战后,项羽不仅是楚国的上将军,而且也成了诸侯国的上将军,各地的诸侯全都听从他的指挥。

陈胜之死

陈胜,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可以说的上是一个胸怀大志、有勇有谋的人。在天下百姓“苦秦久已”的时候,他振臂一呼,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带领千千万万的贫苦百姓一起作战,誓要推翻暴秦的统治。

可是,他却在起义的第二年就被叛徒给杀害了。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陈胜已经是张楚的大王了。就在这一年的腊月,陈胜带着手下的军队来到了汝阴(今安徽阜阳)。

在此之前,陈胜的部队在和秦军作战时,由于指挥失利,损失了很多人马。本来,陈胜是想在汝阴这个地方边打边退,可是当军队行进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这个地方时,陈胜的手下,御者庄贾却趁机将他杀害,然后投降了秦军。

有人可能会想,这个庄贾真是太可恨了,怎么能够背叛自己的主人呢?真是个十足的小人。的确,庄贾这件事做得是不光彩,是很可恨。但是,陈胜被他亲信的人杀死并不是偶然。庄贾之所以要背叛陈胜,是和陈胜当上楚王后的所作所为分不开的。

在刚刚起义的时候,陈胜还是一个平易近人,愿意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人。可是当他做了楚王以后,却变得骄横霸道,不懂礼貌了。原来,自从陈胜做了楚王以后,很多他以前的朋友都来投奔他。当然,也不能否认,其中确实有一些人是想占陈胜的便宜,好得到荣华富贵。

这天,有人禀报陈胜,说是又有人来投奔他。陈胜问是谁,使者回答说是他的岳父。陈胜撇了撇嘴,并没有太往心里去,只是吩咐手下人以招待普通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岳父。老人本来挺高兴地来投奔陈胜,可一看陈胜的待客之道,心里立刻就埋怨起来。不过他转念一想,也许陈胜是不想让别人说闲话,所以先暂时忍了下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陈胜从里面出来了。只见他拱起双手,作了个揖,算是拜过岳父了。老人这下可忍不住了,心想:“好你个陈胜啊!这才当了大王几天啊,见了岳父就不行叩拜大礼了,我非要好好教训你一下不可。”于是,陈胜的岳父破口大骂道:“呸!你这个臭小子!你现在长能耐了是吧!你还真以为你自己了不起啊!你以为你是什么,你不过是凭借叛乱而起家的暴徒而已。你做的事超越了你的本分,你是凭借叛乱才登上帝位,获得张楚王这个称号的。如今,你还没有夺得天下,就开始对长辈如此无礼,我看你的叛乱是不能长久的。”说完后,老人甩手离去。

陈胜这时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了,所以就赶紧追了出去,打算向岳父道歉。可是,陈胜的岳父已经伤透了心,根本不理睬他。没有办法,陈胜只好让他离开了。

后来,投奔陈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是草莽出身,哪里懂得那么多礼仪规矩啊。因此,这些人经常在一起谈论陈胜,而且谈论的话题又是以陈胜没当楚王以前的事情为主。时间一长,陈胜对他们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

这时,有一个小人对陈胜说:“如今您已经是堂堂张楚的大王了,怎么能够随便让别人评价您呢?况且您的那些客人一个个都是愚蠢无知的人,平时正事不做,就知道在那里胡说八道,损坏您的名声。像这样的人留着他们只会浪费粮食,不如把他们杀了算了。”

陈胜想了想,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从那以后,陈胜以前的朋友都主动的离去了,再也没有人愿意亲近他了,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和那些客人一样。按理说,这时的陈胜应该醒悟了,应该知道自己错了。可是,陈胜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已经听不进劝谏了。

为了更好的“树立威信”,陈胜任命朱防做中正,胡武做司过,专门监督手下大臣,看看他们是不是对自己不忠,是不是居心不良。就这样,朱防和胡武开始掌握大权。当时,在外打仗的将领们虽然为陈胜出生入死、拼死拼活,可是每次打完仗回来之后却都要向朱防和胡武复命。如果有谁敢不听两人的话,那么就马上抓起来治罪。

这些还不算,朱防和胡武更是打着忠于陈胜的旗号,采用严苛的手段纠察同僚们的过失。其实,他们两个人哪是效忠陈胜啊,分明是借着这个机会排除异己。凡是平时和他们关系不好的人,他们总会找借口把这个人秘密处置掉,而不是送交有关部门。就这样,陈胜身边的人越来越怕他,越来越不愿意亲近他,最终使他落了个众叛亲离,被杀失败。

陈胜的被杀和失败既是可悲的,也是可恨的。他死了以后,很多部下都逃跑了。后来,陈胜的老朋友吕臣在新阳(今安徽太和西北)组织苍头军起义,并且很快就攻下了陈县。接着,吕臣杀了庄贾替陈胜报了仇,把陈胜埋葬于砀郡(今安徽砀山南),谥号为“隐王”。

秦二世之死

赵高害死李斯后,自己做了中丞相,朝中的大权渐渐地全都落入他的手上。当时,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很多人都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本来这正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可是这个赵高却对秦二世说:“那些反贼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成不了什么气候。”既然丞相都说没事了,那么皇帝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秦二世依然像以前一样,终日沉迷于酒色。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几万大军攻破了武关(今陕西商县)。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大发雷霆。赵高也知道这次自己闯了大祸,生怕皇上一怒之下结果了自己的小命,于是就推托说自己身染重病,不去上朝。

这天晚上,秦二世梦见自己坐着马车出外巡游。突然,不知从哪里窜出一只白色的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把自己座车左边的马给咬死了。秦二世从梦中惊醒,回想了一下刚才的噩梦,认为这一定不是什么好兆头。第二天早晨,秦二世找来了会占梦的人,让他给自己卜了一卦。

占梦人摇头晃脑地嘟囔了半天,然后对他说:“皇上,这梦可是凶兆啊!从梦境中推断,应该是泾水在作怪。”

⊙宇宙锋 年画

赵高欲害大臣匡洪,他得知二世赐予匡洪一口“宇宙锋”宝剑,便将女儿赵艳容嫁给匡洪之子匡扶以图盗剑刺杀二世,再嫁祸于匡洪。一天,胡亥夜幸赵府,见赵女貌美,想纳为妃子,赵女扯破衣衫,披发装疯,上殿大骂胡亥,二世无奈只得回宫。由此不难看出二世贪淫之性情。

二世听完赶忙在望夷宫举行了一场斋戒仪式,同时把4匹白马投入了泾水中,希望通过祭奠来讨好泾水的神灵。同时,二世还认为,这次泾水神灵发怒,一定和赵高隐瞒叛贼的情况有关系,于是他又让人到赵高的府上传令,说是要处罚他。

赵高一听可坐不住了,知道这次自己是凶多吉少,十分害怕。他心想:要不是我,你能当上皇帝?哼!与其在这里等死,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他找来了自己的弟弟赵成和女婿咸阳令阎乐,一起商量如何应对这场灾祸。

赵高对两个人说:“皇上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也不想想,没有我他怎么能有今天。以前的时候我就劝过他,说是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反贼,让他别再吃喝玩乐,关心一下国家大事。可是他呢?根本就不听我的。现在战事紧迫了,他自己知道没法开脱,就想拿我开刀,把罪名全都加在我一个人身上。你们说是不是太可恶了。”

赵成和阎乐知道赵高是在给自己找理由,也不敢笑,只是一个劲地说对。赵高接着说:“你们都看见了,子婴这个人是很有才能的,而且他平日比较节俭,百姓们也都爱戴他。我想不如把秦二世废掉,立子婴为皇上。你们觉得如何啊?”

赵成和阎乐听后,都表示赞同赵高的说法。就这样,一场新的宫廷政变便拉开了序幕。

首先,赵高他们找到了郎中令(官职),让他在宫廷里做内应。郎中令按照赵高的吩咐,在宫中散布谣言,说是有一些很厉害的反贼混入了宫中,然后命令阎乐召集百官,带领着士兵进宫追捕,也好“勤王护驾”。所有人都知道,宫廷守卫那么森严,怎么可能进去什么反贼呢?可是大臣们一个个畏惧赵高,都是敢怒不敢言。

接着,赵高又派人把阎乐的母亲劫持到自己的府上,然后命令阎乐带兵杀进望夷宫。这下阎乐是没有了退路,自己的母亲在人家手上,怎么敢不听人家的安排呢?于是,阎乐带着1000多士兵,杀气腾腾地来到了望夷宫门口。

还没等守门的卫士明白过来,阎乐就下令把他们全部捆绑起来,并对他们说:“现在有反贼潜入了望夷宫,你们这些废物为什么不阻止呢?”

卫士长十分委屈,辩解道:“您说的是什么话?这望夷宫到处都设有哨卡,怎么会有反贼呢?”

谁管你真的有没有反贼啊?阎乐那么说只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阎乐二话不说,一刀就把卫士长杀死,然后带领士兵冲进了望夷宫。宫中的郎官和宦官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个个都吓得惊慌失措。阎乐也不管那么多,一边冲一边朝那些郎官和宦官射箭,射死了几十人。最后,阎乐和郎中令冲进了寝宫,命人用箭射秦二世睡觉的帷帐。

此时的秦二世早已吓破了胆,大声命令身边的侍卫保护自己。可是侍卫们一个个也都很害怕,没有一个上前动手的。秦二世跑进内殿的时候,身边就只剩下一个宦官了。二世对他说:“都是你们害了朕,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呢?”

宦官回答说:“正是因为我没说才能保住这条小命啊!”

这时,阎乐走到二世的面前,对他说“:你残暴不仁,滥杀无辜,如今天下人都起来反对你,你还是等死吧!”

秦二世请求见赵高一面,可是阎乐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为了活命,二世对阎乐说,自己甘愿做一个郡王、诸侯乃至草民。可是阎乐哪管你这么多,根本不听。没办法,二世只好自杀。

政变成功了,赵高召集了百官,先是痛陈秦二世的罪过,然后又宣布由子婴接替胡亥。不过因为这时秦朝已经分裂,所以子婴只能是秦王,不能是皇帝。至于那个胡亥,赵高则将其以庶民的身份草草地埋葬了。

常言说“善恶有报”,就在同年的九月,子婴设计杀了赵高,连他的三族都没能幸免,这就是奸臣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