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学而立世,博学谦恭

《学而篇》开篇明意,统领孔子儒学之要。『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而篇》如顶门悬鞭,学者可执而约己;又如临渊撒网,可捕滚滚历史长河之大鲫。

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人以德为重。学以致用,学以安身,学以孝悌,学以富国。学而乐,君子应快乐地学习,反复地学习,终身不断地学习;慎交友,得一益友,在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中开阔视野;学贵养德,博爱仁德,重孝道,加强对自身品德的修养,培养良好的情趣和美好的操守,谦虚恭敬,守信于人。无论贫贱富达,唯有学习为安身立世之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语译读

孔子说:“学过之后,要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古语智慧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因此,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大事。学无止境,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更加地充实,不断进步。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知心好友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善交友,交益友,这样才能让更多志趣相投、有高尚情怀的人成为我们的朋友,与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打拼事业。同时,在交朋友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包容,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若有人因为不了解我们而对我们产生误解,也不必挂怀,君子之气度和胸襟更在于“人不知而不愠”。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暂时的误解或不理解就去做有损于自己道德修养的事,更不会以恶行对待他人。一时的失意只是人生的一种磨砺,它可以为我们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古语译读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和悌,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古语智慧

“以仁为本”“以孝为先”,孝道为中国传统美德。然而,当下有很多人对父母轻则语言顶撞,重则弃之不管不顾,孝道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人乎?何况君子乎?

因此,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给父母端一杯水、洗一次脚等一些点滴的小事做起,重视孝道,以孝为荣,以孝为乐,把孝道变成一种风尚,向古代有孝行的君子学习:入则孝悌为先,出则恭敬诚信。仁孝行之于家,必受乡邻之称颂,受他人之敬重,也必定会得到他人之友善。这样的人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同学、邻人、亲朋的好感,才会积聚人脉,受众人喜爱和拥戴。假如人人如此,家家其乐融融,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人物链接

有子:名若,字子有。春秋时期鲁国人,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因此在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古语译读

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仁德是不多的!”

古语智慧

诚实、守信不仅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更是一个人性格成熟、人格完美的体现。善于阿谀谄媚者,大多巧舌如簧,满脸堆笑,手脚殷勤,表面看起来这种人似乎不会“犯上作乱”,听话又忠心,实则却大多居心不正。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一定时刻警惕这类人,不要让他们成为埋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我们要提防巧言令色的人,同时更不要成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应该多一分踏实,多一分努力,这样才会做出成绩,成就人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语译读

曾子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温习?”

古语智慧

在这个世上,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不间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或是扪心自问,今天有没有进步一点点,今天有没有虚度时光,今天有没有做过伤害别人的事,今天的作业或是工作是否圆满完成了……发现身上点滴的不足,时时拂拭心灵的暗尘,这是对自己品德最好的一种修为方式。

人物链接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其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古语译读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工作,恪守信用,诚信无欺,节省开支,爱护有身份的人,顺应农时役使百姓(不影响他们生产)。”

古语智慧

作为领导,首先要修领导之德,身在其位,就得谋其职、做其事,谨慎地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问题能身先士卒,多体恤下属,如若不然,则很难服众。另外,除了要用人格和诚信的魅力获得属下的信赖和忠诚,你还要学会勤俭持“家”,推行不浪费的经济原则,还要合理适时地调动不同的人做好不同的工作。做到了这些,你才能算是一个合理的领导,一个真正为民谋利的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古语译读

孔子说:“年少后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古语智慧

朱子曰:“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孝悌父兄既是人之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不能孝养其亲,又何以敬事于人呢?亲近有德行的人,时时拂拭心灵的暗尘,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人的品德修养是从日常生活中累积而来的,每一个点滴的细节,都将决定和改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修为。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古语译读

子夏说:“对待妻子,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豁出性命,交结朋友说话守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古语智慧

真正的才学不一定来自于课堂,辨识一个人的品德优劣,既非文凭或是职务,也非偌大的别墅或是银行卡存款的位数,更不是漂亮的脸蛋或是曼妙的身姿。有些人貌不出众,学历不高,却能恪守欲望,守信朋友,孝养父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一些人穿越了道德的底线,但有更多的人则愿意做理想与道德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人物链接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小孔子44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孔门十哲之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古语译读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和信两种道德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古语智慧

做人不可虚妄,更不应装腔作势。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正如夫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工作经验不足的应该虚心向前辈学习,学习后进的应该讨教学习优良者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做人要自重,持重养德,摒弃轻浮与乖张,尊重他人。比对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改进。

对于职场中的管理者来说,孔子的这番话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为领导想要树立威信,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做到言而有信;第二,不要与下属太过亲近,尤其是私下里,毕竟生活中可兄弟,但职场却有上下;第三,工作中下属出了差错要勇于为其承担,自己犯了错误也要敢于面对并积极去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语译读

曾子说:“慎重对待死亡,追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

古语智慧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植树等风俗来缅怀先祖、追思故人。曾子所讲的这句话意在告诫人们要慎重对待长辈的丧事,以恭敬、虔诚的态度去追忆去世的先祖,这才是清明节的真正意义。然而,如今在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传承过程中,却渐渐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比如,简单地将清明等同于上坟,在这一天,把扫墓理解成焚烧祭品、燃放鞭炮等。其实,纯粹烧一些祭品,比如说纸钱等,也无可厚非,但是如今焚烧的物品却在不断“与时俱进”,有烧楼房的,烧汽车的,甚至还有烧奴仆、烧二奶的,如此乌烟瘴气的烧法,已经严重扭曲了清明节原有的意义。

因此,于清明时节,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扫,正是提高广大民众公民素质和文明素养的好时机。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古语译读

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定听得到政事,这是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凭着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此五者得到这些的。因此咱们老师获闻的各国政事,自然与别人获闻的各国政事是不同的。”

古语智慧

为道义而非利禄经世,为正义而非庙堂问政。温良恭俭让,修养高雅的品行,反躬自查,修持己德,则能异于常人。古人正是用这些品德去获得别人的尊敬和信赖的,正如孔子也是因此得到许多君主的礼敬一样。

时光流转千年,温良恭俭让之风在华夏大地依然没有褪色,只不过,新时代的温良恭俭让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更丰富了一些。温,是指对人的态度温和,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指标;古时人们对良的理解更侧重于思想品质方面,认为“良”是善良、高尚、仁义、忠诚的标志。而现代社会中,人们说到“良”时,更多的是指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恭”在古代汉语中本义是指“严肃”,包括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而在现代汉语中,“恭”则逐渐和“敬”字趋于一致,即为“恭敬”, “恭敬”一词除了包含“恭”原有的含义之外,更着重表现为对同志特别是对长者的尊敬;千百年来,“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是国人立身为本的重要品质和原则;“让”的含义古往今来一直未变,除了礼让、谦让之外,还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等含义。

做为新时期的中国人,应该坚持恪守和奉行先贤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让温良恭俭让成为我们修身齐家的“最佳武器”。

人物链接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生于公元前511年,蒙人(今安徽蒙城),小孔子40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古语译读

孔子说:“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

古语智慧

孔子所言之“孝”是在特定环境之下,子女对于父母的一种依顺,这种孝无可厚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孝已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诚然,父母在世时有好的志向,父母离世后有好的行为,这样的人不失为孝道之人,但是,父母的为人处世也并非全部是对的,也有有过失的地方,继承父母好的遗志是孝,但对于有过失的地方,如果依然一味遵从,那就是愚孝了。当然,无论父母是错是对,在世时我们都应该尊敬他们,离世时我们也应该怀念他们,至于在遵从他们的观念的时候,则要分清是非黑白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孝。

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古语译读

有子说:“礼的用处,以和谐为贵。古代圣贤君王的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古语智慧

礼与德是不相同的,礼不是个人修养,而是习惯和传统,用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礼”是原则,“和”是方法,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的使用方法,偏执于一端而无法变通都是办不好事情的。做人也是同理,既要有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信念,也要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更加地游刃有余。

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古语译读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古语智慧

诚信交友,礼法待人。向别人许诺时,一定要弄清自己许的诺是否合乎正义,不能实现的诺言最好不要轻易说出口,而说出口了就一定要践行。当然,也会有不能自查的时候,如果发现了,就要及时地改正错误,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必须去践行的。与人交际时,不是面对所有人都必须温良恭俭让,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调整与之相处的方式方法。当然,有一个前提必须遵守,那就是要合乎礼数,这样才能向别人显示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

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古语译读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饮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古语智慧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在孔子看来,活着却并不仅仅是为了吃得饱,住得安逸,这样做只能是碌碌无为而已。做人是要积极入世的,不仅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更要探寻生存的意义,推而广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道理延续至今天,是在告诉我们,首先要做好人,然后再去增长学问能力,如果不再局限于学习只是为了三餐温饱的境界,而是有了更高尚的追求,那我们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人人如此,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才会迎来复兴的曙光。

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古语译读

子贡说:“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不错了。但比不上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不停地切、磋、琢、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呀,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举一反三,加以发挥了。”

古语智慧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徒弟,他曾这样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由此可见,安贫乐道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一种品质。

世上富有的人与贫穷的人的比例总是失衡的,也就是说贫穷是大多数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但贫穷又是相对的,单纯以金钱的多寡而来衡量是有失偏颇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时常以乐道好礼来鞭策自己,精神就会愉悦。贫穷不可怕,可以通过努力让生活得以改善,真正让人痛苦的是,虽然拥有很多财富,但在行为上却骄横无礼,那样他的内心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喜悦的。

因此,做人要有一点精神,不要将自己的道义泯灭在物欲横流的洪流中,成为物欲的奴隶。君子当自强,居清贫而不失尊严,处富足而不骄奢。不沉沦,不丧志,不为富而不仁。

人物链接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31岁。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孔门十哲之一。

十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古语译读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古语智慧

有人成天哭喊:“没人了解我!”哀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试问一下,曾经这样哀叹过的人,何曾真正去了解过自己,了解过他人,了解过社会?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怨自艾,除了会显示出你的不明事理之外,更有损君子的气度和学养。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才华,立足于自身的德行、才能的培养,这样才有资格和资本去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