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专用教材: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新大纲)
- 华图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研究中心
- 48字
- 2024-12-23 13:21:09
第二章 金融基础知识
视频精讲
视频内容:本章考点串讲
扫描二维码,免费观看精讲视频,助您轻松高效备考!
思维导图
第一节 货币基础知识
考点精讲
一、货币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起源与演变
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商品是商品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而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并最终产生货币。所以,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后,伴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表2-1 货币的职能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②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一部分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可以节约现金流通费用。其消极作用表现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存在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二、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表2-2 货币需求及影响因素
(二)货币供给及货币层次划分
1.货币供给的含义
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一般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应的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构成。
2.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
根据货币层次划分的一般原则,各国的做法略有不同。同一个国家,因时间不同,货币层次的划分也不相同。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起正式推出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按季度公布。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3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名师点拨
在实践中,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尽相同,但所依据的标准基本一致,即货币的流动性。流动性是其他货币形态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的多少,即金融资产转化为货币而不损失的能力。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M2被称为广义货币;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由于M2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在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中,货币供应量三个层次包含的具体内容会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存款货币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
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在现代信用制度中,活期存款是存款人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存款。一般来说,只有商业银行才有权经营活期存款,在此基础上,形成商业银行创造存款即创造信用货币的能力。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在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的情况下,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银行将吸收的原始存款中的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客户取得借款后,不提取现金,全部转入另一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接受这笔新存款的银行,在存款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准备金。它在保留一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可将超额准备金部分用于发放贷款。这样,又会出现另一笔存款。如此不断延续下去,即可创造出大量的存款。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现代各国的银行制度,一般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2.货币乘数及影响因素
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作用而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如前所述,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首先取决于原始存款的规模。在原始存款基础上,派生存款的规模还取决于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越少,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则越大。因此,许多国家都把调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紧缩或扩张信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2)现金漏损率(c)。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客户总会有提现的行为。如果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有客户提取现金,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派生倍数也必然缩小,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下降。
(3)超额准备金率(e)。实际上,银行的实有准备金总会多于法定准备金。因为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不能动用的,所以,总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金不会贷出,以满足银行经营活动需要。留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用于贷款的部分就越少,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削弱。超额准备金和活期存款总额是反向比例关系。
(4)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rt)。企业等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既会持有活期存款,也会持有定期存款。一般地说,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当企业持有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时,银行对定期存款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金率(rt)提留准备金,所以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t)和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t)的变动,可视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d)的进一步调整。由于按照rt·t所提存的准备金是用于支持定期存款所需要的,尽管它仍然保留在银行手中,但它却不能支持活期存款的进一步创造,会使活期存款创造规模下降,对货币乘数K产生影响。
由上可知,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即:
三、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因此,世界各国多用物价指数测量通货膨胀率。
1.通货膨胀的原因
表2-3 通货膨胀的原因
2.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表2-4 通货膨胀的影响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①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达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也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贷款能力减弱,货币乘数降低,派生存款数量减少,达到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②提高利率。中央银行提高基准利率如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筹资成本提高,减少融资规模,导致贷款规模下降、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提高后,市场存款利率会相应提高,这会对集中社会储蓄、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起到激励作用,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2)紧缩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增收节支、减少赤字。增收的措施主要是增加税赋,目的在于抑制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使企业和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购买力减弱。节支的措施主要是压缩政府机构费用开支,抑制公共事业投资,减少各种补贴和救济等福利性支出。通过控制财政支出,削弱社会集团购买力,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紧缩的收入政策、积极的供给政策以及货币改革等措施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二)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也是货币供求失衡、物价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对整个经济增长也同样有着不利的影响。
对于通货紧缩的含义,尚有不同的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单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
第二,双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
第三,三要素说: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①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②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③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1.通货紧缩的原因
表2-5 通货紧缩的原因
2.通货紧缩的影响
表2-6 通货紧缩的影响
3.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1)扩大有效需求。扩大投资需求的对策主要是: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企业及民间投资;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消费需求的对策主要是:消除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组合,引导社会消费稳定增长;提高公众收入水平,增加其购买能力以提高消费需求;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扩大财政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增加财政赤字,减免税收。扩张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买入有价证券等于段,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货币乘数,增加社会货币供给总量;降低基准利率,以减少商业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总需求。
(3)引导公众预期。通过公开宣传等措施对公众进行政策性引导,调整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可以对扩大投资需求和增加消费需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第二节 货币政策
考点精讲
一、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图 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名师点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也是这四大目标。
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要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有所侧重。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存在高失业率的国家,中央银行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增发货币、扩大信用投放等途径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稳定物价要求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货币量与信用量,这不利于经济增长;要使经济有较高的增长速度,则要求增加投资,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又不利于物价稳定。因此,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难以兼顾。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币值和国际收支都会受到其他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国内利率往往比其他国家高,容易引起外国资本的流入,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在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汇率稳定)两个方面。这一政策目标既规定了稳定货币的第一属性,又明确了稳定货币的最终目的(促进经济增长)。
(二)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在具体实施货币政策时,从中央银行认识到需要采取货币政策,然后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到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为了缩短货币政策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在最终目标的框架内,进一步确定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它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在于: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为中央银行提供一个追踪观测的指标;便于中央银行调整政策工具的使用。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它们与货币政策终极目标关系密切,并且中央银行又可直接控制,通过观测和控制这些指标,就可以间接地控制终极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①可观测性。这种指标能够观察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和实施进度,反映这种指标的数据资料能够准确及时获取,便于定量分析。②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能按政策意图对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要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之内。③相关性。这种指标既要与货币政策工具密切相关,又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紧密相连。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表2-7 法定存款准备金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因此,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以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为基础的,其效果也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来实现的。
(二)再贴现
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行为。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机制是: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减少,整个社会的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调控经济。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证券,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同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具有主动性、灵活准确性、可逆转性、可微调、操作过程迅速、可持续操作等优点,所以成为中央银行常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利用基准利率、再贷款以及窗口指导、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传导,进而影响企业和家庭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最终对总需求和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
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其传导渠道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等。
表2-8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第三节 利息与利率
考点精讲
一、概念(★★★)
利息是指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也就是资金的价格。利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是从属于信用活动的经济范畴。从本质上看,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利息反映所处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它是计量借贷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
二、利息率的主要种类(★★★)
表2-9 利息率的主要种类
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对金融机构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存款利率越高,存款人的利息收入越多,银行的融资成本越高,金融机构集中的社会资金数量越多。
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越高,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越多,借款人的筹资成本越高。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即为存贷利差。存贷利差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的经济效益,对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流通也有重要影响。
基准利率一旦发生变动,金融市场其他利率也相应地同向变动。基准利率有两重含义:①基准利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是金融机构系统制定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有价证券利率的依据;②基准利率表明中央银行对于当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总体判断,基准利率的变化趋势引导着一个国家利率的总体变化方向。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可以理解为我国目前的基准利率。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反映资金价格的利率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达到均衡,以期实现对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深化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调控体系;有利于促进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目前,全球除了少数国家和地区外,绝大部分都已经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①市场基准利率体系;②以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利率调控机制;③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重要内容。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后,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拆借利率管制。
1996年和1998年,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相继实现利率市场化发行。
1997年,债券回购利率实现了市场化。
2000年9月,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币存款利率放开。
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
2004年11月,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
2004年10月,放开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金融机构根据规定的存款基准利率,结合自身经营目标,具体制定本机构的存款利率。
2008年4月,银行间市场利率市场化。
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2014年3月1日,在上海自贸区已先行取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
2015年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也进行了调整,其中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5倍。
截至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中,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及租赁融资等非贷款类融资业务,以及银行体系贷款都已经实现了由市场主体自主定价。主要表现在:①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利率的市场化;②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外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水平将受到市场资金供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定,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调剂资金余缺的信用中介机构,存贷款利差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必然对商业银行资产收益、负债成本、资本管理、战略发展等各方面带来重大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包括: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银行存贷差的利润空间,尤其对国内银行高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冲击;把定价权交给了市场,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风险;改变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影响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使竞争日益激烈;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资本管理难度。
同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市场上肯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机遇。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手段。
面对上述影响和机遇,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对策包括: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调整盈利模式及收入结构,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调整存贷款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方法和相关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避免信用风险增加带来的潜在危机;丰富和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和水平,完善管理体制,为银行取得收益提供保障。
第四节 外汇与汇率
考点精讲
一、概述(★★★)
(一)外汇的概念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我国2008年8月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做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①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②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⑤其他外汇资产。
外汇一般常指自由外汇,作为自由外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征:以外币表示的外国金融资产;在国外能够得到偿付的货币债权;可以兑换成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二)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的折算比率,是以一国货币来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在确定两种不同的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时,最通常使用的是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币的标价方法,又称为应付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的数额作为标准保持固定不变,应付本币金额随着外币和本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动。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成的本币数量比原来增多,说明外币汇率上升或本币汇率下跌,即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反之,一定单位的外币折算成的本国货币数量比原来减少,说明外币汇率下降或本币汇率上升,即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人民币汇率也采用这种标价方法。
2.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外币的标价方法,又称为应收标价法。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的数额作为标准保持固定不变,应收外币金额随着本币和外币币值的变化而变动。一定单位的本币折算成的外币数额比原来增多,说明本币汇率上升或外币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或者外币贬值。反之,一定单位的本币折算成的外币数额比原来减少,说明本币汇率下跌或者外币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或者外币升值。目前,只有少数国家的货币如英国和美国等采用间接标价法。
(三)汇率的种类
表2-10 汇率的种类
二、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因素。当一国存在较大国际收支逆差时,说明本国外汇收入比外汇支出少,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供给,会造成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当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时,说明本国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而进口减少、外汇支付减少,这时,外汇供给大于支出,从而造成本币对外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二)利率水平
当一国提高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流入,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大,使本币升值,外汇贬值;反之,当一国降低利率或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从本国流出,由此对外汇需求增大,外汇升值,本币贬值。
(三)通货膨胀因素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是根据各自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决定的。因此,在一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其实际购买力也随之下降,于是其对外币比价同样趋于下跌。
(四)政府干预
各国政府为了稳定外汇市场,或者使汇率的变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常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形式主要是直接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以改变外汇供求关系,促使汇率发生变化。其影响汇率变动的能力,取决于该国金融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多少。
(五)一国经济实力
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奠定其货币汇率高低的基础。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低、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合理,则标志着一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既形成本币币值稳定和坚挺的物质基础,也会增强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导致本币对外不断升值。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率高、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外汇储备短缺、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失衡,则往往标志着一国经济实力比较弱,使本币失去稳定的物质基础,人们对其信心下降,从而导致本币对外不断贬值。与其他因素相比较,一国经济实力强弱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长期的。
(六)其他因素
一些非经济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波及外汇市场。比如一国政局不稳、有关国家领导人更替、战争爆发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有关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秩序和经济前景,从而造成外汇市场上人们的心理恐慌,人们或者寻求资金安全保值,或者进行投机获利,都会引起外汇市场行情的波动。另外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变化也会引致外汇市场汇率波动。
三、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一)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民币跨境被广泛使用。较为完整的定义是,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逐步成为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金融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2009年6月后,我国开始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的试点,扩大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外币品种,发展香港等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近几年,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结算规模迅速扩大;②资本与金融项下人民币业务不断突破;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加快,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已经初具规模;④外经贸领域人民币计价扩大;⑤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持续扩大;⑥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⑦人民币与外币直接交易扩大;⑧人民币开始进入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逐步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双轨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发展为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严格外汇集中计划管理,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沿着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不断培育和增强市场机制在配置外汇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方向转变。1978年以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这一阶段以增强企业外汇自主权、实行汇率双轨制为特征。这一阶段,外汇管理体制处于由计划体制开始向市场调节的转变过程,计划配置外汇资源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市场机制萌生和不断发育,对于促进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创汇、支持国内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此后,中国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二阶段(1994—200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汇管理体制框架初步确定。1994年初,国家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变动主要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此后不断改进外汇管理体制。这一阶段,我国初步确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制度框架。
第三阶段(2001—),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对国民经济影响日益增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经济的新形势,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健全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2005年7月21日,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市场对汇率形成的决定作用进一步加强,为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和个人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更加便利,外汇市场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外汇管理方式加快从重点管外汇流出转为流出入均衡管理,逐步建立起资本流动双向均衡管理的制度框架,在2008年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确立了均衡监管思路,并在行政法规层面明确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外汇管理体制,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冲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②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③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2014年以来,我国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银行挂牌汇价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有关管理政策的通知》《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开展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通知》等外汇管理相关文件,不断规范外汇管理,推进外汇管理改革。
高频考点预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相应选项,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被( )所调控。
A.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愿望
B.社会的信贷资金需求
C.中央银行政策
D.财政收支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所具有的特点是( )。
A.不需要具有十足价值,可以用符号代替
B.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C.必须是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D.可以是观念形态的货币
3.下列不属于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的是( )。
A.支出水平
B.利率水平
C.汇率
D.信用制度发达程度
4.下列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中错误的是( )。
A.紧缩的货币政策
B.紧缩的财政政策
C.扩张的货币政策
D.积极的供给政策
5.社会各阶层的货币需求不包括对( )的货币需求。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6.货币的本质表现在( )。
A.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B.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商品的不同所有者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D.货币首先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被称为中央银行“三大传统法宝”的是( )。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
B.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及公开市场业务
C.窗口指导、再贴现及公开市场业务
D.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及汇率政策
8.下列对利息率的分类不是按同一标准的是( )。
A.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B.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C.基准利率和基础利率
D.基础利率与浮动利率
9.下列选项不属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是( )。
A.利率渠道
B.投资渠道
C.信贷渠道
D.资产价格渠道
10.下列不属于《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的外汇的是( )。
A.纸币
B.银行存款凭证
C.债券
D.信用证
11.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作用不包括( )。
A.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
B.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C.增加了现金流通费用
D.存在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12.公众的预期和偏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列对其具体的表述中有误的是( )。
A.货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影响
B.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时,会减少货币持有,则货币需求减少
C.人们偏好货币,则货币需求增加
D.人们偏好其他金融资产,则货币需求会增加
13.下列关于基准利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准利率是指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
B.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是我国目前的基准利率
C.基准利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D.基准利率的变化趋势引导着一个国家利率的总体变化方向
14.中央银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及利率等方针和措施的政策是(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收入政策
D.供给政策
15.( )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求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A.通货膨胀
B.物价不稳定
C.通货紧缩
D.货币供求失衡
16.下列关于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固定利率的借贷双方都可能会承担利率波动的风险
B.浮动利率是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变动的利率
C.浮动利率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更好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
D.浮动利率不便于计算与预测成本和收益
17.在纸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不包括( )。
A.国际收支
B.利率水平
C.通货紧缩
D.一国经济实力
18.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和( )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后,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A.《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人民银行法》; 《商业银行法》
C.《人民币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D.《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人民币管理条例》
19.( )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不合理的扩张和投资而导致通货紧缩。
A.货币供给减少
B.有效需求不足
C.供需结构不合理
D.国际市场的冲击
20.下列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B.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
C.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不同
D.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可能的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相应选项,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择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可观测性要求指标能够观察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和实施进度
B.反映可观测性这种指标的数据资料能够准确及时获取,便于定量分析
C.相关性要求指标既要与货币政策工具密切相关,又要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紧密相连
D.可控性要求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之内
E.可控性即中央银行能按政策意图对所选择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2.现阶段,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下列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有( )。
A.M0
B.M2
C.M1
D.狭义货币
E.广义货币
3.下列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中,正确的有( )。
A.扩大有效需求
B.引导公众预期
C.增收节支、减少赤字
D.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E.适当增加国家税收和提高市场利率
4.货币的职能有(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等价交换
5.下列对资产价格渠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另一种是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
B.资产价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化,进而对宏观经济主体的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
C.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中,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q同投资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
D.莫迪利安尼的“消费财富效应”,是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众持有的以股票市值计算的个人财富变动,从而影响其消费支出
E.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股票价格上涨,q值增大,企业愿意增加投资,全社会总产出增加
6.下列选项会影响货币供给总量的有( )。
A.财政收支
B.社会各部门的现金需求
C.社会的信贷资金需求
D.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愿望
E.中央银行所持的现金总量
7.下列对多种汇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
A.固定汇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汇率制度
B.市场汇率是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在自由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交易的汇率
C.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
D.名义汇率是由官方公布的或在市场上通行、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汇率
E.浮动汇率制度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由浮动、管理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浮动等
8.下列关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影响或控制的目标变量
B.通常被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
C.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D.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利率
E.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介于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是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的传导桥梁
9.通货紧缩的原因有( )。
A.货币供给减少
B.有效需求不足
C.供需结构不合理
D.国际市场的冲击
E.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外汇分为( )。
A.外国货币
B.外币存款
C.外币有价证券
D.外币支付凭证
E.外币结算凭证
三、判断题(请判断以下各小题的对错,正确的用“A”表示,错误的用“B”表示)
1.利息是资金的价格。( )
2.在实践中,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货币的可支付性。( )
3.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
4.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
5.在一般情况下,货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