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具备敬业精神吗

1.随处可见的“不敬业”

你肯定看过这样的漫画:一位护士对着熟睡的病人大声喊叫:“喂!醒醒!吃安眠药的时间到了!”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情景:医院在救治急诊病人前,要求患者将宝贵的时间花在填写大量的表格上。

你也许读过这样的报道:昨日,在强风的袭击下,某发电厂的三座巨型冷却塔倒塌了。你一定会奇怪,这些造价高达上百万美元的冷却塔为什么连一阵强风的袭击也承受不住。

或许有人还“有幸”目睹过一座看似结实的大桥坠落江中(尽管那座桥被一再勘验过),原因是桥墩的设计根本不合理。

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被“不敬业”包围着,无处不在,使我们备受困扰和折磨。诸如器械毛病百出,服务人员疏忽大意,计算机老出差错等。

我们知道,在数学上,“100-1”是等于99,然而工作中,“100-1”有时却是等于0。一千次决策,有一次失败了,可能让企业垮掉;一千件产品,有一件不合格,可能失去整个市场;一千个员工,有一个背叛公司,可能让公司蒙受无法承受的损失……曾经有一家电热水器生产厂,声称自己的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各项指标安全可靠,并有双重漏电保护措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然而一位消费者购买了该厂的电热水器,却不幸摊上了1%的失误。

跟往常一样,他未关电源就开始洗澡,没想到,热水器漏电,而漏电保护装置又失效,以至于他被电流击倒,一条胳膊就废了。一般来说,带电使用电热水器属于正常操作范围,不应出现这一故障,即便发生漏电,漏电保护装置也会立刻断电,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然而,这家企业满足于99%的合格率,却给那位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由此不禁令人担心,是不是还会有下一个、再下一个消费者也会遇上这样的不幸呢?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这1%的质量失误,不仅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的生存也难以延续下去。试想,人们知道后有谁还敢买这样的“危险品”?肯定无人购买。那么公司也无法发展下去,只有关门大吉。

一位记者这样记述自己深受“不敬业”之苦的经历:“前些日子,我订购了60平方米的玻璃用作装修,当时我站到订购柜台的职员身旁以确定她写的数量是否正确,结果还是枉然!建材公司开给我90平方米的账单,送来的货却是80平方米。”

也许,当你抱怨世界上充满“不敬业”时,会被人误以为你是具有成见的极端挑剔者。事实上,我们身边之所以充满“不敬业”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做事情不细心,对工作不负责。

对此,海尔公司则深有体会,并且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做法。

一次,海尔公司副总裁杨绵绵在分厂检查工作时,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她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开会,有的人私下议论说一根头发又不会影响冰箱质量,拿掉就是了,何必小题大做呢?杨绵绵却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和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也不放过!”

又有一次,一名洗衣机车间的职工在进行“日清”时,发现多了一颗螺丝钉。职工们意识到,这里多了一颗螺丝钉,就有可能哪一台洗衣机少安了一颗,这关系到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为此,车间职工下班后主动留下,复检了当日生产的1000多台洗衣机,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查出原因——发货时多放了一颗螺丝钉。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以说,工作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说,在工作中,假如我们缺乏敬业精神,总是无视小错,而不去关注它、改正它,那么,失败和低水平表现就会变成理所当然的事。

在美国的一份地方报纸上曾有这样一则招聘教师的广告:工作很轻松,但要尽职尽责,重视教学工作中的小事与细节,具备敬业精神。

其实,不仅教师如此,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尽职尽责,重视工作中的小事与细节,具备敬业精神。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原则。

如果一个人干什么事情没有了敬业精神,他肯定是不胜任的。你是书店的营业员吗,你是否勤于擦拭书架上的灰尘?你是公交车司机吗,你是否让车天天保持整洁?你是教师吗,你是否耐心批改了每一份作业或试卷?你是技术人员吗,你是否认真编写了每一行程序或者细心焊接了每一块电路板?

当我们在工作凡事都能尽职尽责,具备敬业精神时,我们就将会与“胜任”、“优秀”、“成功”同行。

2.“差不多先生”的悲剧

德国人以讲究精确闻名,在墙上钉一幅画也会拿尺子量,以确定钉子的具体位置。中国人做事则常常抱着“差不多”的心理,在工作中,很多人不求进取,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存在的问题懒得思考,对隐患不去克服,总觉得问题“差不多”解决了就行。

每个企业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但是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精益求精。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差不多”。几十年前,胡适先生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深刻地描绘了这种心理: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现在看看我们周围,“差不多”心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在工作中,如果领导要求一位员工将手中的工作做细,换来的回答(虽然只是嘴上咕哝)最常见的是:“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差不多”所反映出来的是没有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更高目标,这种严重缺乏敬业精神的风气将会弥漫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一个由许多人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连续差1%的“差不多”的。由上到下传达一项任务,如果一个人差1%,下一个人又差1%,这样传下去,等到真正执行任务的人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恐怕这项任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而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工作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样,当由下向上传递一项建议的时候,每一层的人都抱着“传递得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心理,最后到最高层领导那里,你的建议就可能变成了一项对你的惩罚措施了。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在描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反复强调,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差不多”心理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

消灭“差不多”心理,完善自己的责任意识系统,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有时,我们所缺少的不是技术、设备、流程和理念,而是敬业精神,消灭这种“差不多”心理的决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抱有消灭“差不多”的决心,把事情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那么,公司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将指日可待。

3.“不值得定律”背后的人性弱点

心理学家总结出一条非常简单但又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值得定律”。对“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即如果一个人做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冷嘲热讽、敷衍了事。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佼幸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在客观现实中,太多的人只关注有光环的大事情,能够满足虚荣心的出人头地的“大事业”,却将本职工作中的许多具体事情归类为不值得做的小事情,即便这些小事情是通往大事业的必经之路。

小陈是一所著名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中医治病基本靠的是经验,但小陈和很多中医学院的教授、专家一样,只想研究中医理论,而不会用药、看病。只是由于竞争激烈的缘故,刚踏出校门的他只好“屈就”到一家医院工作。

由于医院主要缺乏一线临床大夫、药剂师等人才,所以小陈被安排到门诊部实习,而他认为这简直是浪费人才。他想即使做不了理论权威,至少还可以做个领导什么的。当然,不服归不服,他最终还是屈从于现实,怀着“不值得”的懊悔,极不情愿地去了。

可是,小陈干了几天就感到索然无味,那些一板一眼的老中医、难闻的中药味道、烦琐的诊断和单调的生活都让他非常不舒服,他整天怨天尤人,抱怨工作,厌烦生活。几个月过去了也开不了一张像样的单子,“望、闻、问、切”一样也不会,连病人的脉搏也找不准,完全是帮了倒忙,而且常常还要摆出名牌学院毕业生的派头,议论领导有眼无珠,大材小用,甚至当着病人的面把中医说成是巫术,把其他大夫气得浑身发抖。后来,小陈终于迎来了一个公平的结果:被开除。

一位哲人说过:“无知和好高骛远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他们一无所获的原因。”小陈就是因为犯了这两个错误而被单位开除的。

现实中,眼高手低的人为数不少,这种人老盯着高职高薪,对小事不屑一顾。他们总是天天梦想着干大事,尤其新参加工作的人,经常对枯燥单调的事务性工作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某某专业的高材生,自己干这些具体的工作是大材小用,不值得,委屈了自己,埋怨这样干下去毫无前途。结果真正给他重要事情干的时候,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和敬业精神而什么都干不了。

“不值得定律”的客观存在,导致人们往往重视大事,而将小事看作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但是,作为普通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士兵每天做的工作就是队列训练、战术操练、巡逻排查、擦拭枪械等小事;饭店的服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对顾客微笑、回答顾客的提问、整理清扫房间、细心服务等小事;秘书每天所做的事可能就是接听电话、整理文件、绘制图表之类的小事……也许过于平淡,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一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在这个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和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你的专业水准,突出你的内在素质。只有把小事做精,把细节做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在一方加入再小的砝码也会使之倾斜。当你与别人的实力不相伯仲时,在小事上下功夫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纵观那些具备敬业精神的员工,都是在细节的比拼上下过很大工夫的人。在他们的工作中,你看不到拖泥带水的影子。他们总能在细节上做到让他们的老板挑不出任何毛病、让他们的客户万分的满意。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他精辟地指出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和小事,伟大却不期而至。

4.珍惜你的工作岗位

在很多的公司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墙壁上贴着这样的口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然而,很多人在工作中却不珍惜岗位,总是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立足本职埋头苦干,当然,他们也不会有成就感。这种人一见到别人做出了成绩,就会因羡慕而嫉妒,进而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似乎自己没有成就,不是因为主观不努力,而是岗位不合适。但是,一旦领导将他们放到某个重要岗位上,他们又会因沾沾自喜而乐以忘忧,以至成天在“一杯茶水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中消磨时光。至于人生的理想、奋斗的激情、进取的潜能、创新的才智,统统都在这种舒适安逸中慢慢泯灭殆尽,到头来,难免平平庸庸、无所作为。可见,不珍惜岗位,实际上就是苟且偷安,敷衍人生,最终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

亨利和阿尔伯特是同班同学,两个人大学毕业后,恰逢英国经济动荡,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便降低了要求,到一家工厂去应聘。恰好,这家工厂缺少两个打扫卫生的职员,问他们愿不愿意干。亨利略一思索,便下定决心干这份工作,因为他不愿意依靠领取社会救济金生活。尽管阿尔伯特根本看不起这份工作,但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他愿意留下来陪亨利一块儿干一阵子。因此,他上班懒懒散散,每天打扫卫生时敷衍了事。一次,两次,三次,老板认为他刚从学校毕业,缺乏锻炼,再加上恰逢经济动荡,也同情这两个大学生的遭遇,便原谅了他。然而,阿尔伯特内心深处对这份工作抱着很强的抵触情绪,每天都在应付自己的工作。结果,刚干满3个月,他便彻底断绝了继续干这份工作的念头,辞了职,又回到社会上,重新开始找工作。当时,社会上到处都在裁员,哪儿又有适合他的工作呢?他不得不依靠领取社会救济金生活。

相反,亨利在工作中,抛弃了自己作为大学生的优越感,完全把自己当作一名打扫卫生的清洁工,每天把办公走廊、车间、场地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半年后,老板便安排他给一位高级技工当学徒。因为工作积极,认真勤快,一年后,他成为了一名技工。尽管如此,他依然抱着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不断进取,认真负责。两年后,经济动荡的局面稍稍稳定后,他便成为了老板的助理。而阿尔伯特此时才刚刚找到一份工作,是一家工厂的学徒。但是,他认为自己是高等学历拥有者,应该属于白领阶层。结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仍然把活干得一塌糊涂,终于在某一天又回到街头,去寻找新的工作。

有人或许会说: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平凡的岗位很难让人产生敬业之情,但是道理并非如此。如果清洁工不认真工作,不珍惜自己的工作,他同样也会失去这一份工作。因为,你不珍惜你的岗位,自然就会有人来替代你。珍惜岗位,实际上表现的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当前我们很多人在学习西方企业的精神和教义,其实我们更应该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就曾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垂千古。

珍惜你的岗位是一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只有踏踏实实,充分用好自己在岗位上的每一天,刻苦钻研,奋发图强,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当年,年轻的帕瓦罗蒂从师范学院毕业后,问他父亲:“我是选择当歌唱家呢,还是当老师?”父亲回答他说:“你如果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只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我们只能选择一把椅子坐。”同样,如果你不珍惜自己的岗位,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岗位很平凡,那么请你回头看看掏粪工人时传祥、石油工人王进喜、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他们中的哪一个不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岗位很辛苦,那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你该懂吧。没有辛勤的耕耘,又哪来丰收的喜悦?

珍惜岗位就是珍惜自己的就业机会,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人说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如果你对工作总是漫不经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珍惜自己的岗位,到头来损害的不光是企业的利益,自己也会因此而丢掉手中的饭碗,到时候恐怕后悔莫及!

努力工作就是成全自己,工作要有责任感、使命感,更要有危机感,压力感。努力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珍惜自己的岗位,力争把自己锻炼成岗位能手。今天,年轻人更要有这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好好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必定要去努力找工作。更大的成功和更高的薪水需要我们从珍惜自己的岗位做起,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我们从珍惜个人的岗位做起。

5.在其位就要谋其事

不管你现在在哪个职位上,把你该做的事做好,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同时,这也是衡量你是否具备敬业精神的重要标准。

孔夫子曾经说过:“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家要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在社会上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称职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是“身在其位,心谋他政”,眼睛盯着更好的职位,慨叹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在抱怨中,自己的工作也耽误了,这样的员工是不称职的,而且还错过了很多宝贵的职业发展的机会。

有一位著名的跨国公司总裁曾告诫自己的员工:“要么敬业,要么走人。”不论对哪一级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在其位,谋其事”,不要懈怠自己的工作与职责。

只要你留心观察那些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人就不难发现,这些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身在其位,心谋其政”,认认真真用心去做,所以,他们往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也正因如此,他们总能在职场中获得成就梦想的机会。

卡菲瑞先生回忆起比尔·盖茨小时候时曾这样的叙述:1965年,我在西雅图景岭学校图书馆担任管理员。一天,有同事推荐一个四年级学生来图书馆帮忙,并说这个孩子聪颖好学。

不久,一个瘦小的男孩来了,我先给他讲了图书分类法,然后让他把已归还图书馆却放错了位的图书放回原处。

小男孩问:“像是当侦探吗?”我回答:“那当然。”接着,男孩不遗余力地在书架的迷宫中穿来插去,不一会儿,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图书。

第二天他来得更早,而且更努力。干完一天的活后,他正式请求我让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又过了两个星期,他突然邀请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时,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他们要搬家了,到附近一个住宅区。孩子听说要转校,就担心地问:“我走了谁来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呢?”

我一直记挂着他。但没过多久,他又在我的图书馆门口出现了,并欣喜地告诉我,那边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干,妈妈把他转回我们这边来上学,由他爸爸用车接送。“如果爸爸不带我,我就走路来。”

其实,我当时心里便应该有数,这小家伙决心如此坚定,又能为人着想,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不过,我可没想到他会成为信息时代的天才、世界首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比尔·盖茨对待图书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就已经表现出一种超乎同龄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难怪他能在信息时代叱咤风云。

在其位就要谋其事,这是一个人敬业的最好表现,说明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信心和热情。只要你认准了目标,有一份自己认同的工作,那么就要认真勤奋地努力去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已经着手了,千万别心猿意马地着迷于那些不切实际的诱惑,千万别对你的工作吝啬勤奋和汗水,一定要全力以赴。否则等到失去工作后再痛心疾首,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要想巩固自己的位置,就要在已有的职位上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做,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并不断地精益求精;要比你的同行和前辈做得更多、更好。这样,你自然就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有很多人都是到了最后才猛然醒悟:在其位若不谋其事,不但会使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失,而且最终的受害者还是自己。

任何技艺和经验的摸索都源于扎实的工作和敬业精神,只有亲身体会,才能逐渐完善改进,而在其位谋其事便是敬业精神的体现。

有人曾就个人与位置之间的关系请教一位成功人士:“你为什么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稳如泰山?”

成功人士这样回答道:“我在工作时会集中精力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我会尽全力做好它,简单地说就是在其位就要谋其事。”

这个世界并没有要求你成为科学家,也不会强求你成为医生、律师、作家或者商人,但是它确实要求你精通你所选择的行业,并在自己的位置上付出你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如果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干得很完美、很漂亮,世界就会为你鼓掌喝彩。

6.多加一盎司,工作就大不一样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结果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却经常有着天壤之别。

约翰·坦普尔顿把这一定律也运用于他在耶鲁的经历。坦普尔顿决心使自己的作业不是95%而是99%的正确。结果呢?他在大学三年级就进入了美国大学生联谊会,被选为耶鲁分会的主席,并得到了罗兹奖学金。

在商业领域,坦普尔顿把“多一盎司定律”进一步引申。他逐渐认识到,在工作中有时只要你多做那么一点儿,你的工作效果就大不一样,就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而且这种努力的差别非常小——只是“多一盎司”。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但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区别,却会让你的工作大不一样。

约翰·坦普尔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就好比两个人参加马拉松比赛,在奔跑两个小时以后,都已经完成了42公里的赛程,还有不到200米,就将到达终点。当时的情况是,两人都十分劳累、难受。前者选择了放弃,而后者则坚持了下来。相对于他们都跑过的漫长路程而言,余下这一段短短的距离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这几步,此前的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有了这几步,他就成了一个征服马拉松的胜利者。那些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只是少跑了几步而已,可是不幸的是,那是最有价值的几步。

“多一盎司定律”可以运用到人类努力的每一个领域中。这一盎司把赢家跟一些入围者区别开来。在朝气蓬勃的美国高中篮球队中,你会发现,那些多做了一点努力,多练习了一点的小伙子成为了球星,他们在赢得比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练的青睐,而所有这些只是因为他们比队友多做了那么一点努力。

在商业界,在艺术界,在体育界,在所有的领域,那些最知名的、最出类拔萃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呢?答案就是多勤奋、多努力那么一点儿。谁能使自己多加一盎司,谁就能得到千倍的回报。

一个成功的推销员曾用一句话总结他的经验:“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就必须坚持每天比别人多访问5个客户。”

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的过程。当亨利·瑞蒙德在美国《论坛报》做责任编辑时,刚开始时他一星期只能挣到6美元,但他还是每天平均工作13至14个小时。往往是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走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工作。“为了获得成功的机会,我必须比其他人更扎实地工作。”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的伙伴们在剧院时,我必须在房间里;当他们熟睡时,我必须在学习。”后来,经过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的长期积累,他成为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总编。

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样。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的人,是好的员工。但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会成为企业里优秀的员工。主动在工作中“多加一盎司”的人,每天都在向人们证明自己更加值得信赖,自己还具有更大的价值。

其实,“多加一盎司”并不难,当我们已经付出了99%的努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时,再多增加“一盎司”又有什么困难呢?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往往缺少的就是“多一盎司”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精神。

在工作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增加那“一盎司”。不管是接听一个电话,还是整理一份报表,只要我们能“多加一盎司”,就可以把它们做得更完美,同时,你也将会有数倍于一盎司的回报。

获得成功的秘密在于不遗余力,“多加一盎司”可以使你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约翰·坦普尔顿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把它运用到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现在起,让我们也好好地运用这个秘密,去获取最大的成功。

7.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

敬业不能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实际行动。当我们把敬业变成一种职业习惯时,在工作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热情,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才能在职场中不断获得进步。

为什么我国台湾地区的计算机产业在最近10多年来如此发达,并在世界上具有相当明显的竞争力呢?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同其员工们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已经把敬业变成一种职业习惯。

据消息称,他们一般不会在下午5点的下班时间回家。他们已经习惯于把一天的工作目标彻底完成后再离开办公室,而且各自制订的目标都是超负荷的。因此,他们很多时候都在晚上9点钟才离开办公室。这并不是公司要让他们加班,而是他们养成了敬业的习惯。

这些从事计算机产业工作的员工始终都抱着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每一个人都试图把自己设计的程序做得更加合理化,每一个人试图使自己设计的程序更加有效率。这实际上是敬业精神的完美体现,而当这种精神成为大家工作的常态时,大家就养成了敬业的习惯,这时谁也不认为每天多工作几个小时就是吃亏了,反而他们只会觉得上下班在路上塞车才是对他们宝贵时间最大的浪费。

美国著名的职业演说家马克·桑布恩常常讲邮差弗雷德的故事,因为弗雷德的敬业精神使他深受感动。弗雷德是美国邮政的员工,他总是十分周到并细致入微地照顾他服务的客户。有一次桑布恩去外地出差,联邦快运公司误投了他的一个包裹,把它放到了别人家的门廊上。幸运的是邮差弗雷德在发现他的包裹送错了地方后,便把他的包裹捡起来,重新放到桑布恩的住处藏好,并在上面留了张纸条,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费心地找来擦鞋垫把它遮住,以免丢失。弗雷德这种认真、真诚和热情的敬业精神让桑布恩既惊讶又温暖,于是马克·桑布恩开始把弗雷德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演讲。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出,弗雷德已完全把敬业当成了自己的职业习惯,他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在送信,他所做的已不止是自己分内应该做好的一切事情,而是把工作之外的事也做得很好,这种从顾客需要出发的服务,完全基于一切为客户着想的深刻认识,并把所有的细节都做得无微不至,实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桑布恩说:在1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受惠于弗雷德的优质服务。一旦信箱里的邮件被塞得乱糟糟,那准是弗雷德没有上班。因为只要是弗雷德在他服务的邮区里上班,桑布恩信箱里的邮件就一定是整齐的。应该说弗雷德的工作是很平凡的,可是他却能把敬业作为自己的一种职业习惯,这让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展现出了不平凡的一面。

在有些企业里,有些资格老的员工对一些刚进入企业的年轻人有充满了感叹,他们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敬业观念越来越淡薄,工作既不认真也不努力,犯了错不想改正,别人也不能批评。在这些年轻人当中,能虚心学习、苦干实干、认真负责的人少之又少。在此,我们先不讨论这些老员工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是其中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即敬业精神应该是每个人必备的职业道德。如果你在工作上能敬业,并且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你会一辈子从中受益。

很多年轻人进入企业时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做事都是为了老板,为他人挣钱。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想想看,老板出钱雇你,你不努力工作,敷衍了事,你又从哪里拿到你的薪水。再说,要是公司不赚钱,他拿什么支付给你薪水,你又怎能安安稳稳地在这个企业里工作下去呢?也有一些人会认为,反正不是为自己干活,能混就混,公司赔钱了不用我去承担。他们甚至还拖老板的后腿,背地里做些有损企业的事情!其实你仔细深入地想一想,这样做,对你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你工作不敬业,企业经营不善,你的薪水肯定得不到保障,弄不好,你还会失业。难道你进入这家企业的初衷是为了来搞垮这家企业的吗?

企业里每个人都敬业,这样的企业绝对会有很好的发展。如果你处处为企业着想,企业发展好了,也会给你带来更多更好的福利。把敬业变成习惯的人,既保障了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你将与企业实现双赢!

敬业是人的使命所在,是社会和企业崇尚的一种高贵品质。如果你自认为敬业精神不够,那就应趁年轻的时候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经过一段时间后,敬业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养成敬业的习惯之后,或许不会立即为你带来好处,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没有养成敬业的习惯,你的成就肯定会相当有限。

事实证明,敬业的人能从工作中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便是你向前发展的铺路石,就算你以后换了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丰富的经验和好的工作方法也必会为你的成功助力,你的敬业精神也会为你的成功带来帮助。因此,把敬业变成习惯的人,从事任何工作都更容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