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与自然的奥秘(3)
- 古生物及古人类(中国青少年科普分级阅读书系)
- 叶永烈主编
- 5216字
- 2016-10-11 10:26:30
自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后,生物进化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古生物学资料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进化论,以后转过来促进了古生物学的发展。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生物的发展,这显然是进化论的关键问题。庸俗进化论者扩大了达尔文学说中的缺点,片面地强调外因的作用,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承认事物的渐变,否认质变的飞跃,这是极其错误的。
与生物发展学说密切关联着的遗传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论点。有些形而上学的论点,例如认为各种有机体内都具有永生和不变的有机质,把它们的特点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样就为资产阶级的“优生学”和法西斯的“种族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应予严厉批判。不过那些论点同以化石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关系不大,不在这里讨论。
五、人类的出现
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真正的人,能制造工具的人,是出现在最近100万年之内。对悠远的地球发展史来说,100万年只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但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毕竟是太远了。人们总想弄清这100万年之内发生的事情。
最初,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流传着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和传说。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这本书里,指出人类是起源于类人猿,才开始突破了传统的神话传说,震撼了宗教迷信。达尔文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从已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成的,从而阐明了人类与动物的共同性,进一步奠定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1876年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著名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科学论断。恩格斯不仅肯定了人类与高等动物的一般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人类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即人类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来支配和改造自然,而一般动物则不能。本身具备着可能发展条件的人类的远祖,正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古猿分化出来之后,通过必需的生活活动,使前肢解放为手,用双手制造并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逐步改造了自身,终于由接近类人猿的原始人发展成为现代人。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在我国发现的“中国猿人”、“马坝人”及“山顶洞人”,分别属于猿人、古人及新人阶段。实际上,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人类在发展中的一次质变的飞跃。
(一)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古猿开始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
人类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呢?对于具体时间,现在还有不同意见,但都认为是在第三纪的某一个时期,可能是中新世或其前后,即在渐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距今约3000万年到1000万年。至于能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却在第四纪,即在最近的100万年之内。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之后,一直到能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这一段漫长的过程,是真正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在中新世或其前后,由低等猿类中分化出现了大型的类人猿。将现代类人猿体格结构的解剖性状与这种古代类人猿化石的比较研究,可以知道古猿躯体各部分结构,是在高级动物中与人类最接近的。正因为古猿本身结构具有与人相接近的性状,在一定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古猿才有可能离开猿的系统而向着人的方向发展。
在树居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古猿躯体各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发生着缓慢的演化。例如它们在树上生活时,常用前肢(手和臂)采摘果实和捕捉小虫,后肢(腿和脚)则紧握树的枝干以支持全身重量。又如,它们在树上依靠“臂行”来移动,即用前肢攀握树枝来移动身体。当用前肢向上攀援时,后肢就会呈现直立的姿势。长期这样的活动,就引起骨骼和韧带结构上的某些变化。为手和脚的进一步分化及两腿直立行走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
依据古气候资料,可能是由于在第三纪早期即已开始的地壳运动,使大陆上升,引起气候及地形的变化,在第三纪中期,北半球中纬及南纬的广大地区,气候变冷和干旱,森林大片消灭。在第三纪中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早期,古猿生活的地方已经不是大片连续的热带森林,而是有草原间隔的树丛。因此,古人类工作者认为,大片森林的消灭,是促使古猿从树上转到地面并逐渐运用两足行走以适应地面生活的外界因素。
古猿转到地面生活后,开始时可能像现代类人猿以半直立的姿势行走,即当后肢起立行走时,仍需弯着腰用前肢手指的背面着地来起支持作用。等到前肢离开地面,完全用后肢行走并支持全身重量时,前后肢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分化。从四肢着地到两肢直立行走,是古猿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之后的一次质变的飞跃。
在欧洲和亚洲发现的第三纪上新世早期的“森林古猿”,化石比较零星,多为牙齿和上下颌骨碎片,其中有的种类与现代的某种大猿相似。另外,像在印度发现的某些古猿化石,就显示与人相似的性质。
在非洲发现的几种类型的似人似猿的化石,总称为“南方古猿类”。这类古猿化石是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发现的;但它们向着人的方向发展,很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即在第三纪后半期已开始,而一直生存到第四纪更新世早期。有的古人类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是生存在第三纪之末与第四纪之初。总之,根据目前的认识,南方古猿类是代表在猿人以前的人类发展阶段。
南方古猿的各部分化石骨骼都显示与人相似而与猿不同,而且所有骨骼的解剖性状,都一致表明它们已能直立行走,头脑较为发达,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它们是处在人类最原始的蒙昧时代,已经在生活活动中本能地使用石块、木棒等天然工具,但一般地还不能制造工具。
在我国广西柳城和大新等地山洞中发现的“巨猿”(或称“巨人”)化石,根据其牙齿和下颌骨异常硕大等特点看来,可能是似人的古猿系统上灭绝了的一个旁支。
许久以来,是把能制造工具的猿人当作最早的人类。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目前古人类工作者已基本上一致认为,南方古猿在发展进程中已经经过从四足着地到两足直立行走的质变,应包括在人的范围之内。人类的范围因此扩大了,由于南方古猿远比猿人为早,人类的历史也因之大大延长了。
1959年英国人利基在东非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一个头骨,定名为“东非人”。产化石地层经过同位素年龄鉴定,证明“东非人”生存的时代是在157万—189万年前。经过激烈争论之后,1961年将“东非人”改名为“南方古猿鲍氏种”,即属于南方古猿类型。
1960年利基又在发现“东非人”的同一地点发现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因层位比“东非人”稍低,当时曾称之为“前东非人”,1964年又将正式学名定为“能人”。近年来有不少古人类工作者主张“能人”也应归人南方古猿类型,其生存时代更在“东非人”之前。
(二)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猿人
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它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猿人能用双手制造石器,显示手的发展有了质变的飞跃。这种质变当然引起脑部以及全身各部分的相应的发展。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的石灰岩洞穴中。从1927—1937年陆续发掘到头盖骨、下颌骨和许多牙齿及其他骨骼,建国以后续有发现。这些化石显示中国猿人头骨远比现代人低,头额向后倾斜,面部向前突出,眉脊高高突起,牙齿比现代人大而粗壮,脑量(1075毫升)则比现代人为小,下肢骨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形式,前肢已发展为能制造工具的手,但股骨、胫骨的内部结构仍有若干原始性质,类似现代的大猿。
根据猿人骨骼化石及和它们在一起发现的兽骨和石器的研究,中国猿人生存的时代属旧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约40万年前。它们结成原始人群,生活在猛兽环伺的山林和原野中。它们共同制造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以狩猎和防御野兽并采集植物果实,栖息在山洞内,已能掌握和使用天然火。
在我国陕西蓝田发现的中国猿人蓝田种的头骨与下颌骨,与上述中国猿人北京种基本相同,但蓝田猿人生存时期较早,距今约50—60万年。
在外国,有在爪哇发现的爪哇直立猿人,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发现的阿特拉猿人以及在德国发现的所谓海德堡人等。根据目前的认识,它们和中国猿人的生存时期虽然可能有先后参差,但都属于大约40-5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
(三)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古人
从体格的形态结构上来看,古人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在地质时代上,古人比新人为早,生存的时代可能是在更新世晚期之初,距今大约10多万年以前,文化比新人为原始,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由于最早的古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山谷中发现的,在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类型。
根据典型的化石,古人的腿比现代人短,膝稍曲,身矮壮,弯腰曲背,嘴部仍似猿人向前伸出,也没有下巴的突起,所制作的石器比猿人的有很多改进,这说明古人的手部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因而更加灵巧,脑量(1350毫升)比中国猿人的大些,脑子的结构复杂些,具有比猿人更高的智慧,可能已经会取火,能猎获较大的野兽,并用兽皮做简陋的衣服,和猿人相比,古人的劳动范围扩大了,生产力提高了。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古人在发展的进程上比猿人又向前跃进了。
古人发明衣服和取火,是在人类发展史中继猿人创造石器之后的两件大事。因为,像我国关于远古的传说那样,“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就会扩大食物的范围;同时能制作衣服和随时随地能取火御寒,就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种气候条件,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因而古人能分布在亚、非、欧广大地区。由于劳动协作的需要,在古人阶段的末期,应已具有形成原始社会的基本条件。由蒙昧的群居到社会组织的形成,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飞跃。
在我国已发现的古人化石,有广东曲江的马坝人,湖北西部的长阳人以及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这些化石的发现,显示当时华北、华南都有原始人类在生活着。马坝人和长阳人生活在江南时,江南气候温热湿润。在密林丛草中生活着大部分与现今在那里的相似的动物,如熊猫、剑齿象及犀牛等。丁村人生活在太行山西边的汾河流域,当时那里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些,它们经常活动在汾河两岸的广阔地区,在那里制石器、取饮水、猎野兽。丁村人制作的石器,比中国猿人时期有显著的进步,出现了比较精细的石器,制作石器的技术有较大的提高。
(四)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新人
新人是古人的后裔,但在发展上又有新的飞跃。这种飞跃首先表现在新人的体质结构和形态,除去某些细节外,它们非常像现代人,已属于‘智人”种,即现代人种。新人化石所显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比较高大;四肢的特点是前臂比上臂长,小腿比大腿长;直立行走的姿势和现代人一样,不像古人那样弯腰曲背;颅骨高度增大,额部隆起,下巴突出;平均脑量与古人相同,但大脑皮层的结构更复杂化。
新人开始出现于最近10万年之内,即更新世晚期的中叶,这时期的文化是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它们的分布比古人更为广泛,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都发现了这一类型的人类化石。
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在华北有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内蒙古的河套人;在华南有广西的柳江人和四川的资阳人等。这些新人化石头骨显示黄种人的特征。在法国发现的新人称为克罗马努人,则具有某些白种人(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新人的劳动经验和技能有了更大的进步,会制造复杂的石器和骨器,是机智的猎人。它们取火烤煮食物,大大地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时的用力,因而原来向前突出的嘴巴向后退缩,相反在嘴巴下面出现了向前突出的下巴。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骨针,显示它们能用兽皮之类缝制衣服,比古人的那种简陋衣服应该有了改进。
由于劳动效率提高,新人开始能腾出时间来从事艺术活动。例如山顶洞人除制作劳动工具之外,开始制造比较美观的装饰品如穿孔的小石珠,挖孔的兽牙,磨孔的海蚶壳和刻纹的乌骨管等。这些艺术品的制作,需要较高的技术。在欧洲(法国、西班牙、前苏联),曾在新人(克罗马努人)居住过的洞壁上发现以动物为题材的壁画。
从新人阶段起,现代各主要人种开始分化出来。例如上述在我国发现的山顶洞人具有黄种人的特征,是蒙古人种的祖先;在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努人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是现代欧洲白种人的祖先。
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新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人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愈到后来发展愈为迅猛。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到现在至多不过1万年左右,金属时代的开始到现在不过数千年,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10万年到千百万年计。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不是等速度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即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
(本文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一书的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