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原始章第一(1)

立身成名的根本

此章论述为人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法则,所以称其为“原始章”。黄石公认为,为人处世应该具备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这五者统而言之囊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这里的“道”,精微玄妙,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这里的“德”,瑰伟高超,也不等同于现今的文明礼貌。“以道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可以说这就是经世治国的根本,是谋仕、权变的准绳,也是涉世、立身的起点。所以为人者就要在时机未到之时,加强自身德行与能力的修养,审时度势。一旦时机成熟,则可进取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构建人生的五种思想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解读】

宋·张商英:“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清·王氏:“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黄石公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其著作《素书》是一部韬略奇书,但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道、德、仁、义、礼。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韬略。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在《道德经》第38篇有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就是说: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道路一般,是之为道;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原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

【案例】

中国儒道二家最核心的就是这几个基本概念:道、德、仁、义、礼。这几个核心概念是一个相互依存、作用和演化的体系。为使修养境界不至于节节败退,君子还需要“三省吾身”。

修身是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三省吾身”的修养精神对于一个有志于建设社会的人而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自省精神。鲁迅曾经感慨过:“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应不断检讨自己的过失、提高个人的修养。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也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要有自省的过程与自省的高尚精神。

没有反省就没有进步。人只有不停地通过自我反省,才能不迷失方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企业管理方面也需要自省精神。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一场学术报告中畅谈了对于管理的看法:“想当好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每天都要反省,看一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凡是没有做好的地方,必须想办法弥补回来。同时,再想一想今天的成绩,用它们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样的方法,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反省。”

反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有经常反省的人才能进步。每天进行心灵盘点,时刻进行自我检查与审视,及时知道自己近期的得与失,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从而取得更出色的业绩,事业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日本“保险行销之神”原一平每天晚上8点进行反省,并将之列入每天的计划当中,他把反省当成每天的工作,最终摘取了日本保险史上“销售之王”的桂冠。

道是宇宙最高法则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解读】

大至宇宙万物,小至人自身,无不是“道”的体现。道在事则为理,理周则事顺;道在人则为伦理规范,符合此规范则家齐国治,社会稳定。但我们常因奔波、忙碌,对此视而不见。当我们以虚静之心去仔细体味时,似乎能恍兮惚兮地感觉到个中之真味;可是一旦忙乱起尘世琐事,我们则又陷入茫然之状态。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这是天理自然之道;人有伦常规范,这是社会之道。如果我们能上遵天时,下顺地利,掌握自然人事之道,那么事情多易成功。

宋·张商英:“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清·王氏:“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案例】

明人洪应明说:“处洁也立方,处丸也宜圆,分水宇之也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意思是说,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当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平民大众要宽严互用。这种方式可谓是遵道处世的典范。

职场上也如此,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即有危险。很多时候,我们要掌握规律,适当地加以变通。

老子曾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明确地讲了七条准则,可以运用于管理之中: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条准则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居善地”的原则是为人立身处世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心善渊”的原则是大度能容;“与善仁”的原则是仁慈柔和进行管理;“言善信”的原则为诚信无伪的准则;“政善治”的原则是善于管理;第六“事善能”的原则是能方能圆;第七“动善时”的原则是及时而动。这七条,可以说就是管理之“道”,能把握这些,管理当中自然应付自如。

有德者必有所得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译文】

德,即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解读】

“德”其本意是舍己为人,是效法“天道”以成就世人,恩泽天下,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才。也就是达到古贤所理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境界。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各自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德之功用,对别人来说是使之得其所欲;对自己来说,则体现为一种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

【案例】

古语云:“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的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励他。假如能做到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应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以我之德化,启人之良知,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

“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

职场中也需要严以律己,以德服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有人说,管理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但能把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向管理要效益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实的写照。

宋·张商英:“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清·王氏:“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仁者爱人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译文】

仁,是指对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与关怀,有慈悲恻隐之心,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

【解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伦理关系,它的表现是对人慈爱优惠、真诚自然、恭俭谦让,应对事物宽宏忠恕、怜悯体恤、忧伤慈悲、遂物顺理。如若相亲相爱,就必须具有仁慈乐施的恻隐之心,常存利人利物的奉献之念,胸怀使天下人民、世间万物各遂其愿的伟大志向。因此,仁的本质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真正具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地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种种生灵在他的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尚书》中所说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其间,连鸟兽鱼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诗经·行苇》借芦苇温柔相依地生长在一起来比喻兄弟亲人之间的体贴关怀。这都是充满仁慈友爱之情的生动表现。

【案例】

为人处世,要怀仁爱之心,凡事应学会宽容。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倘若没有宽容,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仇恨的痛苦中,无论被亏欠者还是亏欠者,都无法逃脱“恨”的钳制。只有宽容,才能让我们不再在刀锋上行走。如果美可以选择,那么一定要先选择“宽容”!

宽容并不等于懦弱,这是在用爱心净化世界,而绝不是含着眼泪退避三舍。宽容是人世间永恒的爱与被爱。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把宽容插在水瓶中,它便绽出新绿;播种在泥土中,它便长出春芽。

职场之中充满了竞争,竞争的硝烟也往往使我们容易迷失自我。我们会不顾一切击败对手,我们会享受胜利的感觉。但是竞争需要底线,底线就是道德,道德就是同情心。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击败对手,但是适当给予对手同情心,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不必担心你的同情心会被人利用,因为真正的同情心可以化解一个永远的敌人而获得一个忠实的朋友。职场中,我们在竞争的同时如果能够及时展示我们的同情心,那么在我们失败的时候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毕竟在复杂的变化中,谁都不能保证每次都是赢家。也许比起赢家,输的一方最需要的就是同情心。

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下属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管理者缺乏同情心,那么下属必然会感到工作没有保证,始终存在着戒备之心。来自领导者的一个富有同情心的鼓励,会给组织内部其他人一个有力的暗示,把组织成员当成有感情的人而不是生产要素来看待,可以为企业内部营造出这样的气氛,即每个成员都很清楚自己为改进工作所做的努力将得到他人的赞赏。几句温馨的安慰话,或者一次轻轻的握手,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让下属感到这是一个温情的领导,也会竭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回报体贴人的领导。

宋·张商英:“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清·王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有道义者可立功立世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