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链接金融 链接未来

李礼辉李礼辉,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有近40年金融工作经验。

最近两年,“区块链”迅速成为技术创新的热词。区块链技术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首份数字货币报告中指出,区块链“具有改变金融的潜力”;英国政府发行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提出,将优先在传统金融行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纳斯达克借助区块链建立私人股权交易平台Linq;花旗、汇丰、富国等银行加入R3区块链联盟并设置自己的研究实验室,德勤借助基于区块链的Rubix平台提供咨询和审计。在我国,中国平安加入R3,万向成立区块链实验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区块链研究工作组。区块链是否如同互联网一样,将会改变金融、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商业模式?这是人们正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区块链最早作为比特币的技术应用,起源于2008年。经过不断的迭代演进,区块链形成分布式(Decentralized)、免信任(Trustless)、时间戳(Time Stamp)、非对称加密(Asymmetric Cryptography)和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等五大技术特征。进一步探讨,我们发现,区块链应该是一种更加切合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应用技术。

首先,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可以应用于契约关系和契约原则的维护和执行。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支柱,体现契约精神的契约关系和契约原则,以及上升到公法领域的公权力,对于建立良好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契约原则一般是通过良俗的推行、法律的实施、合约的履行来实现的。良俗是约定俗成的文明理念和行为准则,法律是写在纸上的规则,合约既有白纸黑字的约定也有口头的承诺。这就存在一个可能被利用的“缝隙”:违背良俗、冒犯法律、背离合约的行为有时难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被及时制止和纠正。

例如,票据是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和融资工具,也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2015年,我国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4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17倍,金融机构累计贴现102.1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56倍。而现行票据业务存在的缺陷,主要在于难以有效管控和防范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包括贸易背景造假,票据真实性认证失效,“一票多卖”,利用票据违规融资套利等等。票据业务监管只能通过现场审核的方式来进行,缺乏全流程快速调阅和审查的手段,监管效率低、成本高。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票据,就有可能通过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形式,实现商业约定的具体限制,引入监管控制节点,由交易各方确认交易,确保价值交换的唯一性。

其次,区块链的分布式、时间戳和非对称加密功能,可以应用于信息的查询、验证和保护。现代社会产生的信息是海量的、几何级增长的。信息大致可以区分为共享信息、专有信息、私密信息。共享信息的价值在于真实,必须维护其权威性;专有信息的价值在于归属,必须维护其知识产权;私密信息的价值在于可靠,必须维护其安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但往往难以证明共享信息的真伪,难以确认专有信息的所有权,难以保护私密信息的安全。

区块链的分布式功能,通过构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参与者共识协议,有利于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通过生成一定时间段的信息区块和区块之间首尾相连的数据链,能够形成可追本溯源、可逐笔验证、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每个参与者在生成信息区块时加盖时间戳,能够证明原创性和所有权归属。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功能,有利于保护信息的私密性。

龚鸣编著的《区块链社会:解码区块链全球应用投资案例》一书,为人们描述了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的场景和案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区块链,了解区块链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例如,Circle China、Abra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跨境支付汇款这个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节省了跨境汇款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使跨境汇款更加便捷。Symbiont通过智能合约自动生成智能证券,在区块链之上自动完成证券的发行、交易和结算,让证券交易变得简单直接,能够更有效的保护合约,防止信息泄露。在奢侈品溯源、分布式交易所、物联网和供应链、医疗行业、互助保险等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金融基础设施是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平台,有助于改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促进金融资源均衡分布,引导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应用区块链技术,可能形成新的技术优势:成本较低,风险较小;数据完整,信息透明;智能化管理和监控。这将提升金融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万向区块链实验室计划出版一系列区块链丛书,推广这一项在中国还有些陌生,但未来也许会改变世界的区块链技术。我们感谢万向区块链实验室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