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经注(中信国学大典)
- 张伟国 饶宗颐
- 2613字
- 2021-04-04 12:37:09
陕城、漫涧水、茅城(故茅亭)、茅津、咸阳涧水、虢国上阳、金人
经 又东过陕县北。
注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径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会。水出干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径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潘岳所谓『我徂安阳』也。东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橐水又西北径陕城西,西北入于河。
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黄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没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沉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故卫恒《叙篆》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献帝东迁,日夕潜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亦是处矣。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过陕县的北面。
橐水发源于橐山,向西北方流。又有崖水发源于南山的北谷,经过崖峡,往北流,与干山之水会合。干山之水发源于干山东谷,两水会合,注入崖水。崖水又往东北注入橐水。橐水往北流,出山谷之后,便称为漫涧。涧水与安阳溪水会合,安阳溪水发源于石崤的南面,往西流经安阳城南。汉昭帝把安阳封给上官桀,立为侯国。这就是潘岳所说的:“我前往安阳。”安阳溪水往东流,会合漫涧水。水的北边有座旅馆,称为漫口客舍。又往西流经陕县旧城的南面,又与一条水道会合,称为渎谷水,发源于南面的近溪,往北流注入橐水。橐水又往西北流,过陕城的西面,向西北流,汇入大河。
河水北与茅城相对,这是从前的茅亭,是古代茅戎的城邑。《公羊》说:“晋国在大阳打败他们(茅戎)。”渡口因此得名。《春秋》记述:文公三年(前六二四),秦伯攻打晋国,从茅津渡河,在崤山秦军堆积尸首的地方堆封泥土之后退回。东面有咸阳涧水注入,水发源于北虞山的南面,流至陕津注入大河。大河的南岸就是陕城。从前周公、召公分管诸侯,以这座城作为东、西的分界。东城就是虢国的上阳,是虢仲定都的地方,称为南虢。古代有三个虢国,这是其中之一。大城之中还有小城,就是古代的焦国,周武王把神农氏的后裔分封在这里。王莽改名为黄眉。戴延之说:“城的南面倚靠山地,北面濒临黄河,瀑布往下直泻百余仞,身临崖岸的人,都不禁心惊胆战。”大河就从城的西北方流过,汹涌的河水翻腾而过,延续数十丈。水中不知藏着什么怪物,父老们都说:这是铜翁仲沉没的地方。又说:后赵石虎运载石经,也在这里沉没。这两种物件都在水下,所以使河水翻腾,但详情却不得而知。有人说:以前铜翁仲的头上发髻时常露出水面,无论水涨水退,一直与水位齐平。但自从晋军就快来临,发髻就不再露出,现在只能看见水流有异样,哗啦哗啦的响声,几里之外就能听到。
查证史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在临洮出现十二个长狄人,每个身高五丈有余,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仿照他们的模样,铸造十二个铜人,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放置在皇宫大门的前面,称之为金狄。每个都在胸前刻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由李斯书写。因此卫恒《叙篆》说:“秦朝的李斯,以擅长篆书著名,各处山上的石碑以及铜人上的铭文,都是李斯所写。”到了汉朝,从阿房宫移徙到未央宫前面,民间称之为翁仲。地皇二年(二一),王莽在梦中见到铜人哭泣,内心感到很不安,想起铜人身上刻有“皇帝初兼天下”的铭文,命令尚方派遣工匠铲掉梦中所见铜人胸上的文字。其后董卓销毁其中九个,用来铸造铜钱。保留的仍有三个,魏明帝准备把它们移徙到洛阳,但太重无法搬运,只好停在霸水西岸。《汉晋春秋》说:有传说金狄流泪,所以把它们留下。石虎把它们搬到邺城的皇宫,苻坚又把它们移徙回到长安,销毁两个用来铸钱,另一个还未运抵长安,苻坚政权已经发生动乱,百姓把它推到陕城以北的大河之中,于是金狄全都毁灭了。我认为广阔洪流,不应该被细小的物件所阻塞;滚滚巨浪,不会因微物而断流。这处的河水之所以波涛汹涌,是由于《史记》所记述“魏文侯二十六年(前四二○),虢山崩塌”,阻塞河道,造成了激流的。汉献帝东迁,天黑后偷偷渡河,随从和士兵纷纷从高岸跳下,争先恐后地爬上渡船,已登船的人挥刀乱砍,掉落船上被砍下的手指,随便可以拿起一大把。事发的地方就在这里。
赏析与点评
黄河往东流到陕城之下,两岸的山势已经逐渐平缓。而陕城就是峡谷东端的城邑,古代人的观念,陕城往东就是平坦的中原大地,陕城往西就进入崇山阻隔的关中,因此有“分陕”的说法。今天的陕西省,就是因此得名,但陕西省的东界还要往西,在潼关附近。现在的陕县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
陕县和县东的三门峡,自古以来是战略重地,周朝把同姓的族人分封于此地,建立虢国(虢国的后裔以郭为姓氏),其后又分为东虢、西虢、小虢等分支。春秋时,晋国灭虢,发生了“假途灭虢”的故事,控制了此地。陕县附近的黄河渡口名为茅津,波涛相当汹涌,经常有翻船事故。西晋末五胡在中原混战时,曾经尝试从长安把秦朝所铸金人,及汉朝所刻石经运送到东方,却在这里翻船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