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经注(中信国学大典)
- 张伟国 饶宗颐
- 1845字
- 2021-04-04 12:37:05
郦道元《水经注》原序
本篇导读
《水经注》全书流传千余年,虽然有部分章节散佚失传,但至今仍有四十卷数十万字,分量颇大,而且每卷长短不一,部分重要河流如河、渭、汾、洛等记述特别详细,而另一些位置偏远的河流则记述比较简略,本书受篇幅所限,不可能全书注译,只能选取若干篇章,作摘要导读、注释及译为现代汉语,每段增加标题,以醒眉目。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读者能细读全书,领略郦氏史地学之精髓,并欣赏其描写景物的文笔。
《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是以达者不能测其渊冲,而尽其鸿深也。』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今寻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纵仿佛前闻,不能不犹深屏营也。
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古人伤其孤陋;蠲丧辞书,达士嗟其面墙。默室求深,闭舟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昭,饮河酌海,从性斯毕。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大传》曰:『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辑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但绵古茫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乃不同。川渠隐显,书图自负,或乱流而摄诡号,或直绝而生通称,枉渚交奇,洄湍决澓,躔络枝烦,条贯系夥。《十二经》通,尚或难言,轻流细漾,固难辩究。正可自献径见之心,备陈舆徒之说,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所以撰证本《经》,附其枝要者,庶备忘误之私,求其寻省之易。
译文
《易经》认为,上天以其唯一的大道化生成水,水避匿而凝聚于北方,成为万物的先驱。《玄中记》说:“天下间最丰沛的物体就是水,水在天上飘浮、在地上承载,高山深渊,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世上万物,没有不受其滋润的。当流动的水气接触到山石,便会紧密地凝聚,片刻之间雨露下降,即便神灵也不能与之相比。因此,就算见识广博的人也不能完全探测它的奥妙、彻底了解它的浩瀚。”从前的《大禹记》所著录的山和海,范围广大但不够完备;《地理志》的记载,过于简单而不够周全;《尚书》、《本纪》及《职方》等文献,都流于疏略;都赋的描述,限于体裁而不能准确达意;《水经》虽然粗略地列出了水道的源流,但又没有说清各水道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各有各的说法,却很少有著述对各水道进行完备的疏理。现在依据图籍寻访史迹的人,只着意于地方州域的谈说,而亲自到各地游历的人,又很少对照著述比照水道,即使与曾经听闻的依稀相似,却不能不深感无所适从。
我自小没有寻访名山的兴趣,成年以后也缺乏寻根究底的喜好。论学识,我从来没有读过经典秘笈;论修养,我没有博大精深的修行;论进取,我没有说一知二的机敏;论退思,我没有见一隅而推知三隅的智慧。我的知识单薄,而且见闻孤陋,这正与古人因自感孤陋而伤怀、捐弃丧失了辞书,与有识之士曾因为浅薄无知而嗟叹的情况相似。独自静坐于狭小房间之中,希望求得高深学识;在靠岸小舟之中,希望寻访远地,实在太难办到了。不过用细管窥天,有时也能从管中看得清楚;饮几口河水几酌海水,也可以满足简单的天性。我自念空闲日子甚多,与其浪费岁月,倒不如阐述《水经》,为前人的著述增添内容。《大传》说:“大川各自分开,小川互相连接,最终向东归于大海。”于是我探寻水脉及支流之起源和流向,探究沿途流经的路线,访查小渎支渠的资料,加以辑录编排。《水经》有错误的地方,加以考究订正,经文没有提及的河流,但有常流不断的水道,则不在此限。然而远古史事渺茫,华人胡人王朝更替,城邑荒废,川流改动,地名更改,世事变迁。川渠有时隐没,有时出现,地理书籍和舆图的记述经常不一致,有的因水流扰乱而名称改变,有些水道因合流而产生通称,洲渚沼泽水流交错,湍急的河流水道迂回,河网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纵使读通《十二经》,也许仍有河流不能说得清楚,至于小流细漾,原本就难以辨究。我正可以借此著述,献出直抒己见的心意,详细讲述地理学家们的论说。至于不知道的地方,也就由它留空吧。我之所以撰文论证《水经》,附加枝节和要点者,是为了自己参考,以免日后遗忘或错漏,方便私人查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