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物性数学应用

第一篇 语言使感性思维改观

人的感性思维来自于感觉及其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深刻印象可以较长久地以标记、图像方式等记忆在头脑里。这些感觉与印象只停留在自己的头脑里,别人不知道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触到什么,无法了解与交流。生存需要迫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交流而逐渐用嘴巴发音,逐渐形成了部落、地方或民族语言。用嘴巴发音的语言表象所看到、所听到、所感触到的事物。语言所对应的事物多半是继承前人的(隐含约定俗成)。婴儿出世后生长过程中就跟着周围人学,从而继承前人与周围人的语言。

婴儿出世一段时间,约一周岁开始学会走路等生活动作的同时,跟着周围的人们学会发音、说话等。婴儿并不理解这些词语的真正意义,但可以将名词与相应事物相对应,动词与相应动作相对应起来等。随着生长,这类辨别或表象能力愈来愈丰富。从这个意义来讲,语言一开始就不具理性属性,而是感觉与印象的表达途径,即感性思维过程的产物,具有感性思维或现象认识属性。只不过在长大后理性思维或实性思维过程中语言进一步提高、深入与扩充。

婴儿有饥寒感就有哭闹等表情与动作,甚至长大些用语言表达,逐渐跟周围人交流。随着年龄增大,可以用语言表达人的情感、动作、现象等,并跟周围人交流也愈来愈多。可见语言与人的五官所感受、感觉、表达等及其跟周围人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语言表达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从而大量感叹句子、疑问句子、动作表情句子等本来就不属于理性,即使是大量描述的句子,实际上也不属于理性,而更多的是属于感性表象或现象描述。如非本质是否句子通常只是现象描述句子。因此语言从根本上来说属于感性表象思维。

婴儿、儿童就是跟着周围人学会当地习惯约定的语言,不同地方或环境所获得语言不同。这说明同一事物或同一思想在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这表明语言只是思想的外壳,来自感性思维表象。从这个意义来说,语言不是思想本身,而是某种思想表达方式,而且同一事物可用不同语言表象。事物所反映的思想也可以用模型、图像、表格、符号等其他方式表达,典型的如聋哑人手语。总之,不要把语言跟思维混为一谈,但语言确是人类思想的基本表达方式,不同语言为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婴儿与儿童学说话、听说话等角度来看,语言是人体五官中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与嘴巴发音觉等相联系起来,把所看到事物按习惯约定语音表象出来,听者听到该语音按习惯约定便知其所指事物。有了语言,人们才能进行交谈与思维交流,否则人的五官所感觉到或构成的事物印象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头脑里,别人无法知道。而且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语言实际上是所见事物、行为的记述,所听现象的描述,或所接触事情的经过等表象,可见语言表象促使感性思维不断丰富起来。

一、语言与感性思维的关系

在自然界或社会中所看到、所听到、所接触到的事物、形态、动作等现象,人们在交谈或交流中必须使用语言表象才能开展。因此语言是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公认约定的表象思维形式之一。即语言具有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描述功能或职能,具有感性思维的性质。语言是在一定国家、民族、地方的一定范围人群间继承前人习惯或公认约定的。婴儿就是跟周围人学习语言的,语言成为跟周围人交谈与交流所看到、所听到、所接触到现象的工具。

1.语言是感觉印象的表达方式。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感觉、感情、性爱等行为都可以表象,甚至语言表象,如漂亮、健壮、很笨、可爱等,以表达感性的感觉与印象,确切地说应属于感性思维。个人与家庭是社会细胞,是物质生活的基本单位,他们之间互通有无,交换所需要的物品,并通过物质交换与语言交流而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物质交换或商品买卖,交换或买卖必然促进工农业生产,促使人们的对话与语言交流,深刻影响着日常语言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我要吃饭”“自己穿衣”“跟朋友上街玩”“这花是黄色的”“那条路是平直的”等都是现象描述或表象语句。可见语言来自于感性思维的五官感觉与印象,语言建立在感性思维表象的基础上。即使讲述一段所见所闻或描述一段经历,也多半是感性思维的表象,属于现象认识而非理性本质认识性质。日常衣、吃、住、行、劳、娱乐等用语除上述描述句子,包括是非描述句子外,还有众多感叹句子、疑问句子等情感、动作或现象描述词句都是感性思维的表象。

2.说话交谈与语言交流只限于现在所看到、所听到、所接触到的事物,而无法了解过去的事物或事物的变化过程,也很难做到真正公认与约定。同样一个词句,过去、现在、以后的表象可能不一致,为此需要发展成文字,使语言更加确定规范或更加公认约定。语言进一步交流则出现文字。文字是语言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语言产生于人们日常五官感觉形成印象的交流需要,且随着社会进步,语言表象愈来愈丰富。

感性表象进一步发展则是文字,可将五官所感觉到的印象用文字表象并进行交流,甚至记录下来,成为继承前人语言并了解历史的语言。语言的文字表象沿着拼音方式与图像方式发展,典型的如英语与汉语,两者各有优势。比较普遍的用几个或几十个字符按公认约定的元音与辅音的拼音组合表象文字,称之为拼音文字,典型的如英语。另一类用图像简化成笔画组合成文字,称为象形文字,典型的如汉字。汉字的基本缺点是不仅杂而且难学难记,发音不易统一,需要附加音标注音,才能使发音较一致。

3.不同语言之间交流则需要翻译。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人群的语言或文字表象,而这些人群之间要交流,就需要翻译。不管哪种语言或文字,它们之间通常可以找到对应词汇,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对应关系。不同语言的日常交流与翻译,尤其是儿童之间的交流与翻译,仍然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这类简单记忆性语言表象间的翻译交流,特别适合在少年儿童之间开展,因为少年儿童空白单纯的大脑随身体生长而生长,容易存储,甚至长久记忆。

大量非日常用语的词量或词组合成句子或文章段落,则跟语言使用群体的习惯与知识等密切相关,其关系往往较为复杂而不易找到对应关系,以至于翻译工作变得困难,需要专门训练的人士才好开展。因此,专业、行业,甚至各门科学技术术语等就需要专门培训。但这已经超越感性的理性或实性思维,不属于这里的讨论范围。

4.有人说语言是使用右脑思维,也可以说是感性思维,包括印象、图像、记忆等感性思维都属于右脑功能。从而婴儿与儿童主要用右脑思维,应重点培养与开发右脑思维。而理性思维则属于左脑的功能,少年儿童主要是培养与开发左脑功能与理性思维。左右脑矛盾统一或平衡则是实性思维形成的基础,是青年主要培养与开发的方向。

二、语言与社会活动关系

地球上一个国家、民族地域、地方城市及其周围村镇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土地(包括江河、湖海、田野、森林、矿山、油田等)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或资源。但每个人的才能不同,创造力不同,对自然的变革与对社会的贡献不同,在同样的条件下,对社会创造的财富价值是不同的,绝对平均解决不了问题。国家对富人多纳税是合理的,并将所纳的税收真正用于国家各方面的开支与公众福利,而不是满足统治者私欲所贪的需要。

1.人的生存推动语言交流。个人与家庭是社会细胞,是社会生活与生产、交换的基本单位,随着社会进步,家庭逐渐缩小为生活单元,个人用其专长参与社会产业生产劳动,并取得必要报酬,到社会换取所需要物品,这构成了社会基础。而社会是人们语言文字得到广泛交流的场所,并推动着语言文字的发展。人的生存权利是最基本的权利,但为了千秋万代与当代共同生存的需要,人也要尽维护资源的义务。

为了战胜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更多人类所需要的食物、用品与资源而发展科学技术及其理性、实性思维,这是思维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事物对人来说通常都有两面性,即益与害两面性,长远或者全局来看是否益多于害,是否能扬益避害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并推动了语言的进步。如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益多于害,但如果掌控不好也会变成害处。如核技术发展,对于电力、动力与各种生产建设带来巨大贡献,但也可以用来造大规模杀人的工具或成为某些政治阴谋的工具。核能电站爆炸,可以将一大片土地变成无法生存的地带。这就需要用社会力量尤其世界性公认法律加以控制。

2.经济交换促进语言交流。社会的基础毕竟是经济,尤其以农、工、商三大产业及其关系为基础。“民以食为天”也就决定了农、林、牧、副、渔等是经济基础的根本,但农业生产要有生产工具与肥料、农药等,并随着生产工具、肥料、农药等的发展而增产。而且人还需要衣、食、住、行等,如住房、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交通运输等不断丰富而发展工业,尤其经过若干次产业革命与军队战争需要,更推动了工业的发达。农业(第一产业)与工业(第二产业)发展必然促进交流交换而推动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达与语言交流。这三大产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人的社会进步和需求愈来愈丰富,如生病就找人治疗,逐渐形成医生行业。娱乐需求产生了唱歌、演奏、戏剧、出版、图书与近现代的电影、电视、广播等文化行业。为了传授知识和技术、艺术等而办学校等形成教师行业。这些行业也逐渐成为另一类产业,即文化产业(第四产业)。社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业与职业,实际上军官(军事专长的人)、领袖(政治专长的人)、官员(行政专长的人)等也都是一种行业与职业,他们用自己的管理劳动或职业劳动取得一定报酬,为家庭与个人在社会中换取所需物品。不管那个行业或职业,只要是社会需要的,都会产生或存在下去,并互相交流而促进行业语言。

3.地域成为人们联结成社会的,也是形成各民族、各国家的基础。为了所在地域的国家民族生存与安全而形成组织机构,将社会共同利益的人结成除产业行会之外的帮会、团体、党派等,党派团体通常是具有共同政治利益的人联结起来的,其领袖由该党派团体以不同方式产生。国家所设的总统(国王、主席)、总理(丞相、首相)、法官、部长、省长、市长等各级官员与军官、警官等都是职业职务,权力愈大,义务也愈大。这些任职的人都是由所处地域的百姓所提供的资源与税收供养的,并没有这个行业比那个行业更尊贵。这些外交行政行业活动都进一步促进语言、文字与翻译的发展。

为了所在地域的国家民族安全与安定生活,设立了官员与军队,并由所在地域的各族人民纳税供养,怎么供养?各族人民有发言权、选择权、决策权,构成了现代人们基本的义务与权利。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愈来愈认识与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与民主选择权利。党派与国家领袖执政之争的问题多半采取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这就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产生的根源,但也必须履行少数服从多数的义务、纳税义务、服从法律与遵守公德的义务,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否则只能通过战争强夺,强夺者往往将国土与资源据为己有。

三、语言与理性、实性思维的关系

日常生活用语是感性思维的表象,语言使感性思维变得可以交谈与交流而大为改观。不仅如此,当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从现象认识过渡到本质认识,再过渡到实性思维,从而再过渡到现实认识,更使感性思维与语言表象发生质变的改观,语言提高、扩充,发展成学术、科学、技术与艺术等术语。

1.某类型事物较普遍特有属性的本质认识时所形成的观念、概念或本质判断也需要用语言及其词汇表达,构成了理性思维的语言。理性语言是从日常语言中提升、扩充或引用的,也有外来引入、新建立或新发现的词汇。扩展到理性思维或实性思维表达的词汇或语言则更加确定或精确,表达概念的语言通常用“定义”、专业术语或“关键词”办法等来确定其内涵与外延。科学技术语言都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专业语言,包括推理解释现象、应用与低层次规律都属于理性语言。因此语言没有绝对界限,通常是混合使用感性语言与理性语言,甚至实性语言阐明本质并解释现象与应用。

理性思维所使用的定义专业用语或关键词很少自发地直接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大多是通过系统教育获得的。尤其中小学教育是围绕着提供理性思维,甚至实性思维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开展的,以便其进入成年(18岁以上)后能够正常开展理性思维与实性思维,正确使用理性或实性语言,如科学、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等语言有利于推动理性与实性思维。科学理论语言多半来自于人类科学研究,研究中往往脱离不了图像、符号、表格等的辅助作用。如三角、几何等的图像、符号或专业用语,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利用地图开展社会问题研究也属于理性思维,甚至实性思维的一部分,是语言对感性思维改观的必然结果。

2.人的语言不仅可提高到定义所表达观念、概念与本质判断的理性语言或科学语言或学术语言,有时也称术语,也可将定义词称为关键词。各行各业实践行动与指挥执行等都有其特有术语,可以从感性语言提高到表达实践应用于艺术、技术、谋术、权术、财术、法术(立法、法律、法制、执法等)等的术语。术语由各行业实践活动或实性思维过程中使用文献、文件、说明、应用、发明中根据需要而产生。更多的则来自于日常用语的提高、引用、扩充、外来语引入或新建立。其通常可跟图像、符号、表格等相配合,使某些行业术语更加形象化、明朗化、精确化。

3.电脑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就是实性设计的电脑语言或机器语言三层次典型实例。电脑的计算、数据处理和执行都是以二进制数码开展的,其指令与数据表象也是以二进制数码为基础的,如机器语言。但人类不习惯二进制数码,在人机对话中,机器语言必需翻译成人类比较习惯的语言或者相反,从而出现各种编码方法和各种人机之间对话的语言,如字符的ACSII码、汉字拼音码、五笔字型码等与各种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等。它们都是人机对话中电脑的表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