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针灸“申遗”大事记

依据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制定的规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是必须由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自愿提出的、由有关部门接受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确认的全部文件和资料。《申报指南》对申报文本的撰写规则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每份申报材料必须由以下5个构件组成:①项目申报书标准范本的书面材料,即ICH-02表格。②用以评估该项目所需的文件,特别是地图、带有底片的照片或幻灯片、录音带或录像带。该文件应伴有1份授权书,即ICH-07表格(权利让与声明及文件清单),同意以推广为目的而对所有这些资料进行传播等。③专业质量的录像带(数码Betacam带,Betacam SP带或DDV),播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反映申报项目最有意义的方面。在评委审议项目时,为之放映。④1份书面文件,1盘录像带或录音带或其他任何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该群体或拥有人同意申报书所述内容,即知情同意证明。⑤1份预备清单,列出其他5个文化遗产名字,该成员国在未来10年中可能就其做出申报,以期列入“代表作名录”。

以上构件中ICH-02申报表、代表性图片和宣传片是其主要资料,其中ICH-02申报表的编写至关重要,要求申报国在申报文件中证明推荐的项目符合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所有标准:①属于《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列入“名录”将有助于确保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提升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对话,从而反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见证人类的创造力;③已制订了一些保护措施,可保护并宣传该遗产;④该遗产的申报是有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尽可能广泛参与下提名的,是他们在知情的情况下事先自主认可的;⑤该项目已列入申报缔约国领土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之中。在申报工作中申报的项目如未获批准列入“名录”,4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一、针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06年6月,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和藏医药等9个中国传统医药项目位列其中,由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针灸项目列为其中之一。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朱兵、杨金生等组织调研,确立了“针灸”非遗内容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子午流注、毫针刺法、艾灸、刮痧、拔罐、气功。这为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中医”申报世界“代表作名录”

2006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成立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6〕37号),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及办公室,开始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申报委员会是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工作的领导机构,对申报工作进行规划、管理和监督,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李大宁为主任,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田小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志勇、沈志祥为副主任;以蒋勤、蒲通、孙塑伦、高思华、王明来、桑滨生、蒋健、曹洪欣为委员。专家组为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咨询,组织研究方案申报内容、保护措施,对在申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专业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王新陆、史常永、左玉河、朱建平、吕玉波、吴鸿洲、张其成、李零、和中浚、武景文、柳长华、赵世瑜、柴铁劬、康兴军、梁峻、黄龙祥、程伟、雷菊芳等。办公室在申报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制定申报计划和具体组织实施,并向申报委员会报告批准,以沈志祥为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王笑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柳长华为副主任,办公室成员主要有赵文华、林超岱、张恒有、吴凯、朱海东、李亚婵、王凤兰。

2008年9月,中国第一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提交了“中医”申请列入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定名为“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与实践”。

由于中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理极为丰富,而且体系庞大,流派众多,临床防治疾病的技术应用又极为广泛。如果以“中医”整体进行申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很难用简短、通俗的语言在200字的定义、1000字的说明内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表述明白,因为定义描述不清楚,传承群体不明确,保护针对性不强会增加申遗成功的难度。2009年6月,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附属机构评审会的评审决议:申报的“中医”是一个传承群体不明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义不明确,导致保护针对性不强,建议修改后重新申报。

2009年8月中医申遗项目组修改资料后再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递交,申请列入2010年“代表作名录”。

三、“中医针灸”入选“代表作名录”

2009年10月18日和22日,中国常驻UNESCO代表团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征求关于我国申报的2010年“代表作名录”中医项目的意见后,建议中医申报项目“收窄申报的内容和范围,只将中医最主要的部分和精华进行申报”。

2009年10月26日,文化部组织文化遗产行业和中医药行业专家讨论,决定在中医药这个大的领域中选取一个最能体现中医传统文化的具体门类——针灸进行申报。在针灸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将中医针灸进行申报,既可顾及其作为医术的实践性,又能顾及其文化内涵;既可顾及中医层面的代表性,又能顾及中医体系的全面性。

2009年10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宣武中医医院、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邓良月、沈志祥、麻颖、李维衡、黄龙祥、杨金生、刘伟宏、王振瑞、王旭东、贾春生、罗微、郑长铃、杨光、李亚婵、谭源生等20多位专家在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召开了申报工作布置会,在李大宁副局长主持下,讨论了针灸申遗的主题和原则,统一了思路,明确了分工,决定由参加会议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王笑频司长与文化部对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所长整体负责申报工作。同时要求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立即成立“中医针灸申遗工作组”,具体工作由参加会议的黄龙祥、杨金生负责,分为申报文本起草组和视频片拍摄组,两组配合,同步进行。

2009年10月28~30日,“中医针灸申遗工作组”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河北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全国范围内的专家撰写ICH-02表。

2009年10月31日下午和11月2日下午,在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工作组组织文化研究院、文化部外联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位专家召开两轮讨论会,进一步确定申报名称、范围、群体等关键问题,初定申报名称为“中国针灸”。

2009年11月3日上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讨论会,由王国强副部长(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务会讨论决定将申报名称定为“中医针灸”,以中医的修订补充资料重新提交给UNESCO。王国强副部长指示初拟中医针灸申报文本得到了局务会的肯定,继续征求文化行业专家意见,修改完善申报文本,充分表达传统针灸的文化内涵。

2009年11月4~5日,文本起草组黄龙祥、杨金生、王莹莹等撰写人员在李大宁副局长亲自带队下,与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罗微、郑长铃共同讨论,经过2次专家咨询会后,申报文本最终定稿。

2009年11月5~16日进行申报表的翻译。ICH-02表经过英文和法文的初翻、校对翻译、审定各3次,共6次会议后,最终定稿。保证将用文化语言表达的中医针灸这种传统知识与实践准确地转化为外文成为翻译工作的关键。工作组采取的翻译途径是先由国内和国外翻译人员结合进行翻译,中间起草专家与翻译人员随时沟通,解释文本语言。

2009年11月5~27日进行申报宣传片的拍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于评委审议项目时为之放映的宣传片在实际申报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宣传片的制作包括两个主要环节:脚本的写作和镜头语言的转换。即用文化性的语言表达出中医针灸符合列入“代表作名录”的所有标准,撰写拍摄脚本,如针灸的概念、内容、理论、器具、技术、操作、源流、传承方式、现代认知和实践及以往和即将采取的保护措施,以证明中医针灸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传奇。根据拍摄脚本,收集和选取相关图像资料,通过真实与形象的结合,用镜头语言来传播信息、表达思想,实现申报材料文字向图像、语言和向通俗的转化。ICH-02表定稿后,在杨金生的负责下拍摄组马上根据申报文本撰写电视片脚本,搜集素材,工作组保证每天都有专业人员跟班拍摄,以联系拍摄地点、拍摄专家和模特等。经过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针灸博物馆、针灸医院、大诚中医、同仁堂、贺氏诊所等相关地点8天的拍摄后,2009年11月13日电视片初编完成。于2009年11月14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由文化研究院、文化部等文化行业的专家、针灸行业的专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领导对宣传片进行初审。根据专家意见,2009年11月15~16日补拍了传统拜师、针灸手法临床操作等相关镜头。2009年11月17~26日经过宣传片语言的翻译、配音及中医行业、文化行业、传媒行业和国外相关人员的多次审定后,2009年11月27日上午申报电视片最终定稿,实现申报材料文字向图像、语言和向通俗的转化,同时申报宣传中、英、法文片最终定稿。

2009年11月5~16日进行代表性传承社区、团体、传承人的资料收集和知情同意声明征集工作。工作组考察中医针灸传承现状后,经讨论决定,依据2009年首届“国医大师”针灸学术界的推荐人选,将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4人定为传承人代表,中国针灸学会为主要相关社区,收集传承人和相关社区的书籍、图片及知情同意声明等资料。

2009年11月17~25日进行申报图片的筛选、图注说明及权利转让声明ICH-07表的撰写和翻译。为了能够全面地表达中医针灸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经多次论证,工作组从80张图片中筛选出40张,进而筛选出20张,最终选定了《灵枢经》、针灸经脉穴位图、现代针具、贺普仁向弟子们讲解火针操作、贺普仁弟子演示火针操作、程莘农应用其改良的“三才针法”为病人治疗、程莘农指导国外学员学习针灸、针刺与艾灸治疗膝关节疼痛、针灸博物馆讲解员向公众讲解针灸铜人、针灸进社区10张图片。

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外联局、中央电视台、河北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多位专家30多次各种形式的讨论会和征求意见会,工作组圆满完成了与申报有关的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的文本、代表性图片及3种语言电视宣传片的制作,确保在规定的最后一次提交补充修订材料期限(2010年1月15日)之前完成全部申报文档及相关材料。2009年11月27日中医针灸申遗项目组将“中医针灸”作为中医的修订文本递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2009年12月24日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的书面反馈意见,认为调整后的修订稿“中医针灸”已经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的建议,申报文本中阐述的许多方面较前2次提交的申报材料完善,并提出了列入“名录”的价值和作用,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的承诺,缔约国承诺,对于限制享用遗产的习俗做法的尊重4条细节方面的修订意见。

2009年12月28日~2010年1月11日,工作组经过了4次专家讨论会和2轮电邮征求意见后完成修订工作,并顺利翻译成英、法文本。其中,于2010年1月9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组织召开了补充文本修订审稿会,并向我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进行了汇报以再次征求修改意见。

2010年1月13日申报组将修改后的文本递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并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的2010年代表作评审日程安排告知函。

2010年4月21~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中医文化与养生巴黎展”。虽然初步实现“中医”向“中医针灸”申报的成功转换,然而,影响“中医针灸”申遗项目成功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由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文化部外联局商讨确定,在附属机构投票之前到UNESCO所在地巴黎举办中医文化与养生展览。本次活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长负责,王笑频司长具体实施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外联局组织协调工作。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了本次的展览工作。在朱兵所长的带领下,分别由黄龙祥及杨金生两位副所长分头准备展板、展品及礼品的制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抽调精兵强将,突击攻关,抽调8人投入该项工作,并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借调1位法语翻译。本次展览通过图文展览、义诊咨询和保健讲座等活动,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官员及部分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人员近距离了解中医针灸,对中医针灸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中医针灸的成功申遗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5月17~20日,通过附属机构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附属机构在UNESCO总部召开会议,评审各申报项目,认为中医针灸申报文本满足了《公约》对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全部5项标准,并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做出了将中医针灸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建议。

2010年6月25日,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确认函。告知关于附属机构对中国提交的申报项目“中医针灸”的《评审报告》,认为该申报文本满足了《公约》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全部5项标准,建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11月16日,通过审议列入“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11月13~19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医针灸”通过审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项工作历时近4年,从申报中医开始,到中医针灸成功申遗,凝聚着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圆了中医人的梦想。相信这次申遗的成功,必将更进一步地推动中医针灸的保护和传承,使中医针灸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中医针灸“非遗”保护工作

《公约》指出:“各缔约国应竭力采取种种必要的手段,以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不断向公众宣传对这种遗产造成的威胁及根据本公约所开展的活动。促进保护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自然场所和纪念地点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各地中医药院校、针灸研究机构一起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传承和保护针灸。

1.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为展示和宣扬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5月23日~6月10日,中国在第2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其中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为本次盛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中国和世界各国民众展示了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医药项目。

展览期间,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一届特别会议也在成都举行。2007年5月28日,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24个委员国、30余个缔约国及部分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70余名成员国代表参观了“中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欣赏了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针灸、正骨等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驻足观赏了传统养生运动——八段锦、针灸推拿、中医诊病、古法炮制药丸等现场演示,并对针灸、推拿、拔罐、脉诊等中医药技法表现出浓厚兴趣。此次活动对于宣传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中国传统医药保护展

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期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承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中国传统医药保护,也于2007年6月6日在北京开幕。该展览以“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为主要内容。

首批国家级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包含了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医药文化、藏医药9个传统医药项目,前6项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及所属机构提出申报。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药研究所、望京医院分别被文化部授予“项目保护单位”标牌。

3.中医文化与养生巴黎展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的领导下,在文化部外联局的支持和配合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中医文化与养生巴黎展”。2010年4月21~30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闫树江、王笑频、李亚婵,文化部外联局邹启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杨金生、吴中朝、荣培晶、王莹莹、岗卫娟、徐文彬,上海中医药大学周雪芬组成的代表团一行12人,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闫树江带领下,在巴黎进行访问交流,并举办中医文化与养生展。展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研究员从中医历史、诊法治法、中医养生、中医传承4个方面,针对展板与展品就中医文化与养生理念做了精彩的讲解。杨金生研究员进行“中医传统文化与养生之道”讲座,以简洁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及刮痧、拔罐的现场演示,展示了中医文化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五行动态观、三因制宜辨证观,以及顺应自然、形神兼调、动静结合、体质调养、药食同养、内外结合的养生之道。吴中朝主任医师进行了“中医养生的智慧与实践”讲座,运用大量的图景或场景展示中医养生的智慧与方法,阐释了中医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养生法宝;介绍了运动、饮食饮茶与外治养生方法,并运用互动、体验的方式,现场演示了艾灸、针刺的具体方法。有近百名对中医感兴趣的中外人士到展览现场,感受中医诊疗的奇特。如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一位法国工作人员对中医很感兴趣,他患有颈椎病,希望体验针灸。扎针后,他表示感觉很好,表示要将感觉及其照片写进自己的博客,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期间,还开展了“中医传统文化与养生之道”及“中医养生的智慧与实践”系列讲座,在容纳150人的报告厅内,两场讲座均座无虚席,演讲人以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演讲PPT、现场观众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中医传统文化及养生方法。

此外,代表团还接受了《欧洲时报》、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拜访了当地中医药界人士,就中医药在法国的发展与传播进行了交流。

4.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与发展专家座谈会

如何抓住针灸“申遗”契机,促进中医针灸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在申报成功后需要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因此,2011年1月1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共同组织了“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与发展专家座谈会”。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相关领导和学者及来自全国各大中医院校的30多位专家出席了座谈会。经过讨论,就针灸申遗后的下一步工作达成基本的共识,提出以下5年工作计划的建议:

第一,落实相关政策,出台保护办法,制定保护规划。

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内,出台《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办法》,结合申报时对UNESCO做出的承诺,制定保护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医针灸传承保护发展工作。

第二,提供财政支持,设立专项经费,兑现承诺。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提供财政支持,设立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专项经费,保证各项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进行中医针灸保护内容、保护模式、传承机制等研究,兑现对UNESCO所做的承诺,履行《公约》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设立传承保护机构和单位,开展战略研究。

建议成立中医针灸传承和发展管理、研究机构,设立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负责单位,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开展中医针灸、中医药文化战略方案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保护办法和条例提供方案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在《公约》框架下,落实各种保护与宣传措施,为中医针灸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第四,加强宣传,提升国内外认知度。

加强针灸宣传和国际交流是提高针灸认知度的有效方法。在国内主要开展两个层面的宣传:一是公众层面的宣传,如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针灸展览、建立国家级针灸博物馆、拍摄针灸影视剧、开设针灸信息咨询网站等,以宣传针灸的医疗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针灸的社会地位,使针灸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增强针灸的民族自信;二是开展业内层面的宣传,通过宣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意义等相关问题,在业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有利于中医针灸保护规划的贯彻和执行。

5.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

为扩大中医针灸列入“代表作名录”后的宣传推广工作,2011年5月8~18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举行,开展了专题展览、健康讲座和义诊咨询等系列活动,并邀请甘肃省大型秦腔历史剧《针灸鼻祖——皇甫谧》剧组进京汇报演出,用鲜活的历史事迹,直观形象地展示针灸的文化内涵。

展览期间,以最受关注的健康问题及养生保健方法为主题,举办了经络保健、针灸保健技巧、穴位按摩技巧、针灸止痛、刮痧拔罐保健、耳穴与健康、心理与健康、漫话冬病夏治、艾灸与健康、饮食与健康10个专题讲座,并进行现场演示与互动,让大家了解中医治未病、健康靠自己的科学道理。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和针灸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还举行中医针灸义诊咨询活动,让广大民众亲身感受中医针灸养生保健的神奇魅力。

6.中医针灸澳洲展

2013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召开之际,同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共同举办的“中医针灸展”也隆重开幕。本次活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保护专项计划,由中国文化部资助。展览为时3天,从不同的视角和以不同的专题展示了中医针灸的早期历史、经络腧穴、诊疗技术、养生保健及现代发展,让参会代表们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中医针灸的奥妙。展览期间还向部分参观者赠送了《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和《针灸在世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5年图史》,对中医针灸在国际上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7.世界针灸周暨纪念中医针灸申遗成功3周年活动

在2013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召开期间,大韩针灸学会会长申泰镐提议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日期11月22日定为“世界针灸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杨金生提议将每年11月16~22日定为“世界针灸周”,以纪念“中医针灸”2010年11月16日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1987年11月22日成立,此提议立即得到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邓良月、刘保延的认可,并获得了大会一致通过,将每年11月16~22日定为“世界针灸周”,由各国针灸界组织义诊、咨询和展览等相关活动以纪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于2013年11月16~22日举办专家座谈、展览宣传、校园讲座、义诊咨询等系列活动,以庆祝“世界针灸周”确立暨纪念中医针灸申遗成功3周年。

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专家座谈会暨中医针灸展剪彩开幕于2013年11月18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来自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外联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及办公室、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30位专家和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主持。会议就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及传承人认定要点、中医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承、中医针灸传承与保护内容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举行了中医针灸展剪彩开幕,拉开了庆祝世界针灸周确立暨纪念中医针灸申遗成功3周年系列活动的帷幕。

8.中国针灸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成立

面对针灸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挑战,如何保持针灸的特色及多样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针灸流派的总结与传承显得非常重要。学术流派研究是中医药传承和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解决好流派传承问题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医学术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1月16日,在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周年之际,中国针灸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京举行。中国针灸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全国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经验交流和工作学习平台。本次大会将促进针灸流派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对中医针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后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秘书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保护项目课题组负责人杨金生分别以“擦亮针灸这块中医金字招牌”“针灸流派传承有五个关键”为题目在《中国中医药报》进行了专版的报道。专版还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雪苔、张缙、贺普仁、郭诚杰、程莘农,以及他们的继承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