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1969—1982年

第四章 毛的接班人问题和毛主义的终结

引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规划中国未来的一种尝试,它的方法是改造中国人民的本性,以实现“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联合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件集(1966—1967)》,第42页。“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同上书,第45、46页。,这些所谓的苏联式的修正主义分子,用剥削阶级腐朽思想腐蚀群众,以达到复辟资本主义的目的。通过进行一场针对这些当权派的阶级斗争,群众将会实现自身的解放。通过教育、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接受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将自觉地形成对资产阶级思想污染的抵御力。

毛泽东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虽然贫穷但却保持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更加平均主义、更少特权、更加集体主义、更少官僚主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人像一个人那样工作着。他们并非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是因为心里有根指南针——毛泽东思想——指引着他们奔向真正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文化大革命”的目标是要解决:毛泽东之后,中国向何处去?而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毛泽东之后,谁接班?假如那些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如国家主席刘少奇)接了这位主席的班,那么中国就会“改变颜色”。因此,中国不仅要有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指导,还必须“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第477页。这是1963—1964年中国共产党为批判苏联共产党的“修正主义”所发表的九评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评。这些文献对理解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夜所关注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在“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中,新的领导人将会在斗争中产生,并经受锻炼,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毛泽东式的社会主义有朝一日将在他们手中大放异彩。

在过渡期间,毛泽东不得不清洗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安排一个他能够绝对信任会坚持他的路线,并继续传下去的新的接班人。因此,他进行了本书第二章“中国在危机中”所描述的党内斗争和清洗。1969年春天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毛泽东在这场斗争中的胜利,大会按照他的指示,通过了他个人选定的接班人——国防部长林彪。但是,这又导致了一个新的谜一样的难题:毛泽东之后,哪一种政治力量掌权?是由业已混乱一团、大批党员已遭迫害的党统治中国,还是由同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在三年“文化大革命”中逐渐崛起、成为国家控制者的另一种力量——军队来统治中国?这是一个与亿万中国人关系重大、极端重要的结构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极少数领导人之间以斗争方式解决的。他们在自己的家里谋划,在中央会议上交锋,以这个派别或那个集团在斗争中失败,最终形成了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