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互联网浪潮,企业的挑战

蒸汽机是人类科技史上最具价值的发明之一,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10年,全世界97%以上的财富,是自蒸汽机问世以来的这250年创造的。互联网的兴起又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这个意义与蒸汽机可相提并论的新事物,将全面颠覆当前的商业社会生态——开放而快速流动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流与物流相互叠加,产生一系列深刻而又复杂的裂变与聚变,将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社会生态环境。

一、得“势”者,得天下

综观近代产业发展,公司的创立一步一步地改变了世界的模样,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发展中的社会又影响着公司持续的生存与发展。时势造英雄,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总是离不开时代环境的影响和约束。

如果以企业为中心来论述的话,围绕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三个生态圈:

第一个生态圈是宏观经济形势,包含国际国内经济趋势,属于企业大生态圈,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区域经济总体中,生产生活的全体参与者所形成的一个圈,这个圈将直接决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继而影响其他两个生态圈;

第二个生态圈是企业所处的产业经济结构,属于企业中生态圈,是由企业所属产业价值链条上相关企业共同构筑的一个生态圈,这个圈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战略,以及如何设定自身的业务模式;

第三个生态圈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结构,属于企业小生态圏,是由企业、客户和竞争对手二者所构成的生态圈,这将直接决定企业的业务竞争战略,以及如何获取竞争优势。

接下来我们从宏观到微观概述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表明,从旧石器时期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在15000年前,使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然后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使世界人均GDP达到180国际元;1750—2000年即在人类历史0.01%的时间里使世界人均GDP达到6600国际元,比2000年前增加了37倍。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有人类历史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整个世界经济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向前推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浪潮,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的创业和发展机会。

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中国经历了38年的改革开放,成功地把握了全球产业布局的新机遇,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从百姓的温饱不足,到进入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从物资的短缺,到坐上全球货物贸易头把交椅……这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在这份自豪感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在工业时代,中国经济依靠加工制造业分得世界经济的一杯羹,这种以低成本、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直接问题是技术空心化、管理薄弱化,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自2012年起,中国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余波逐渐消退,内需回归理性,GDP以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时代成为历史,中速发展(GDP增长在5%~7%)将成为常态。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直接导致以低成本为主流模式的中国经济,内外交困局面凸显出来。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红利时代即将结束,以更为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第三世界新兴经济体,接纳了低端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行再工业化。例如,在美国,奥巴马新政试图通过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重获制造业优势,如美国福特汽车计划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回迁,德国提出了用10年时间实现“工业4.0”的国家战略,众多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相继提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工业战略。

我国在2015年5月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战略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行动纲领。在第一个10年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提升服务业占比,优化制造业,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实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业固有的以低成本、大规模取胜的发展模式目标,力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尽管有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外资回流等一系列不利的因素,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一些利好形势。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资源整合途径。

第二,政府大力鼓励创新,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他在国外推销髙铁项目时越来越自信,这恰恰是高铁核心技术自有化率越来越高所带来的效应,自主化创新将获得更多重视和支持。

第三,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大的消费能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巨大力量,将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赢得一定的时间。

第四,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持续成长所需的资金和劳动力支持。“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提高4%。

第五,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通过强化更高效的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作为商业社会中的企业,在大生态动荡、无常、复杂和模糊的经济浪潮中,以及剧变的环境下,如何能够快速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命题。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所带来的直接变化是产业结构和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如在工业制造行业,以智能化和数字化为主导的制造模式将取代传统的制造模式,这将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全新的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在核心技术领域,欧美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但是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的弯道上,中国能否利用多年的制造业积累的技术基础实现突破和创新,将成为未来左右数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案例

特锐德成长之路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总部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中德合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设计、制造220KV及以下的变配电一、二次产品及其相关配套技术服务。该公司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业化箱式变配电设备研发与生产商。

公司下游主要面对铁路、煤炭、电力三大行业,箱变产品市场占有率取得了铁路市场第一、煤炭市场第一、局部电力市场第一的骄人成绩。到2015年的12年中,特锐德公司从一个20多人,800万元资金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净资产超过30亿元,年销售规模超过30亿元的成长型企业,市值高达251亿元。2009年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创业板“第一股”。

特锐德所从事的行业是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目前一些大型生产商虽然拥有一流的技术和队伍,但很少愿意在个性定制上下功夫。但特锐德产品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坚持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模式上。特锐德的产品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虽然核心部件如环网柜、断路器等目前主要还是从西门子、ABB等公司外购,但公司将外购的相关元器件进行系统集成组装,形成一个个成套的供电设备,发挥变配电功能,以满足不同下游应用的差异化需求。为此,特锐德通过集成化、标准化、通用化的产品设计和系统化、流程化、规范化的工艺控制,提高了产品生产工艺的覆盖率和执行率,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与科学的生产组织,使产品制造脱离了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模式。特锐德是一家基于现有技术和基础元器件的系统集成商,能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系统集成创新,属于应用型集成创新的企业。目前,随着公司自身规模和体系的不断扩大,以及上市后带来的大量可支配现金流,公司提出了全新的产品定位,即以户外箱式变电站的研发和生产为基础,逐步向开关柜、充气柜、H-GIS、永磁断路器、电力自动化方向发展,逐步掌握上游产品的核心技术,使主导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电压等级和高度集成化方向发展。

特锐德在研发上秉持“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的战略原则,其主要策略有以下两点:

(1)通过技术营销,由技术先行,积极发挥其行业洞察力和前瞻性眼光优势,由技术人员搞营销,在对象领域需求之前就完成设计方案和标准制订,引导用户需求,而不是等待客户需求。

(2)公司积极研究下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家宏观规划的研究相当透彻,以确保投资回报率。如在铁路行业,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研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把握未来的行业走向。

在特锐德公司上市后,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和他的团队发现特锐德公司在规模的急剧扩张中,已经在管理、市场等多个方面遇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因行业的变化而日益凸显,这使特锐德公司迅速进入了“二次创业”的阶段。如何看清未来的大趋势?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如何进行顶层设计?如何保持创业团队的激情?如何进行“二次创业”?这一系列问题时刻挑战着于德翔。经过反复思考,并与核心团队深入讨论,最后明确企业应及时顺应产业与行业发展大趋势,在顶层设计上完成两个转变:

(1)从“生意模式”向“事业模式”的经营转变;

(2)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组织转变。

特锐德的发展受到宏观经济发展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极大影响,在2011年这种影响就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减少宏观影响,并借助行业发展的大势,被于德翔称为“势业”,能够“就势论事”,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和实力。为此,在规模与业务创新不断提升的同时,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将成为一道必须逾越的坎。按照于德翔自己的话来说,第一次创业是“跋山”,风险可知,都在脚下,只要足够坚韧和足够的毅力,就能攀登到山峰的顶端,可谓战术支撑战略。第二次创业是“涉水”,风险未知,随时都有可能翻船,对待内部人员和内部组织如履薄冰,这时更需要的是战略引领战术,重视顶层设计,给涉水的舰船打造坚实的风帆。二次创业需要在更大的视野与格局下,顺势而为,在大势之下乘风破浪,企业才能完成全新的蜕变和崭新的升华。

目前,中国市场依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把握机会的关键在于产业趋势的战略视野,基于战略方向的顶层设计,这将成为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