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舍本逐末:大潮退去之后看到的只剩空壳(1)

在外人眼里,互联网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在这样的行业里,似乎只要资金充足,谁都可以由着性子去施展拳脚并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现实中,有这种想法的大有人在。他们明确一个项目并融资成功后,就以为已大功告成,很快便把主要精力从主业本身挪开,直接锁定在名利本身,并朝着它们一路追逐。由此,他们也一度成为镁光灯下关注的焦点,为自身贴上成功人士的标签。

但事实一再表明,就如同传统实业一样,互联网企业同样讲求的是核心竞争力。所以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唯有将精力投放在主业上,脚踏实地,用心耕耘,才能有所收获。也唯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否则,任何做法都是舍本逐末,最终换来的只能是死亡过后的空壳。

1.到处演讲宣扬创富成就的互联网公司

2004年,一家主打产品名为MySee的互联网网络公司成立。该公司致力于影音文件的开发,为用户提供影音视频娱乐节目。一般情况下,许多新生命初来乍到,都会蹒跚学步一段时间。可是,MySee一出世就不同凡响,它用了一种超常规的方式来吸引世人的眼球。其实,准确地说,是其创办人的一些做法出乎人们的意料。该创办人的做法,用一些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就是:他“无论走到哪里最关注的都是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只为自己做市场,不为公司做市场。他到处演讲,宣扬自己所谓的创富成就,但极少推广公司的业务。”最终,他的演讲并没有打动市场,反因招致投资人反感而让公司运转资金链断裂,到2008年1月,MySee的倒闭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MySee的创始人名叫高燃,1981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因为家境较差,为减轻家庭负担,他中考时直接报考了湖南城建专科学校。1998年中专毕业后,他前往广东东莞长安镇松腾电子有限公司打工,在1999年回乡参加高考,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2003年毕业后,他进入《经济观察报》任财经记者。一年后,他辞职创业。经过几个月准备,他制定了一份商业计划书,主动找风险投资商。他曾将该计划书交给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但没得到任何回音。后来,在一个科博会上,他幸运地取得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的信任,获得了100万元的资助。利用这笔资金,他创办了北京高维视讯科技有限公司,MySee由此面世。

2005年2月,高燃遇到了清华时的同学邓迪。邓迪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两人决定将两家公司合并成一家,以形成经营和技术上的优势。公司合并后,他们再次获得了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100万元的投资。有了这笔资金,他们借力造势,作为P2P流媒体传输技术的MySee,成功地直播了连战和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并且直播了“发现号”的发射与返回场面。随后,在新浪、搜狐和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关于“神六”航天飞机升空的报道中,Mysee开始为新浪和网易同时提供直播服务。由此,Mysee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历史。作为创始人的高燃,也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最年轻、最活跃的青年创业企业家”。

Mysee在大规模视频直播方面的过人之处,很快引起了投资人的注目。2006年2月,高燃、邓迪获得了北极光和赛伯乐等机构一共200万美元的投资。这笔资金的注入,彻底改变了高燃本人的行事方式。这种行事方式,一方面体现为高速“烧钱”——公司几十个人,每个月各种开支高达100多万元。单是办公室装修一项,就花去100多万元;另一方面,就表现为高燃本人的高调——作为80后的创业者,他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的强力关注,名气如日中天。在这些大媒体的助推下,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口头表达上。

一些与高燃有过接触的记者感觉到,高燃的表现十分老练与沉稳,与人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形象差别较大,无论从长相还是言谈举止,都不大像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不过,不论人们对高燃的印象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媒体的助推下,他已经名声大振。由此,在他的每一天中,见媒体、找投资商与会客户就成为重要的事。凡是能出镜的地方,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台,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他都频频亮相。

2006年,高燃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节目。这个节目宣称高燃的公司为“互联网产业创新第二名”“中国互联网产业100强”,还宣称他是身价过亿的80后创业成功人士。对此,外人无从知晓这些情况是不是他本人提供的。整体来看,这个节目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人生、梦想、奋斗、家庭和个人成长之类。其中,主持人问了高燃这样一句话:“你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说,你不希望你的人生一眼就看到头,你跟我讲讲什么是一眼能看到头的人生?”高燃当时的回答是:“很简单,比如我之前特别想做一个记者,当我真正做了记者时,我其实花了很多时间,花了很多努力来做记者,但是等我真正做了记者,而且是一个比较好的记者时。我发现几十年以后,如果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几十年后我还是一个记者,这样你可能一辈子都是你自己,也许是你感兴趣,但是你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我认为这不是我的人生。人生的长度我没办法来计算,但是我希望人生的宽度能够宽广。我希望我既做过记者,又做过企业,又能够写本书,写我的博客,或者说做一个大学教授,做一些我更愿意做的事情。另外,对我来说,说实话,我还是非常乐于追求影响力的。我非常喜欢李开复说的一句话。他说:‘追随我的心,去做一些最有影响力的事。’如果可以,我会这么做。”

从事后高燃的一些表现来看,应该说,他说的这番话是可信的。从事业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位不安于现状、爱折腾且经得起折腾的人。不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他默认——起码没有反对央视将他称为身家过亿的人。但从他的实情来看,他根本不是这样的人。因而,有些知情人就指责高燃“不真诚”和“狡猾”。对此,他当然不承认。从他下面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出支配他行动的动力之源。

“我在17岁的时候就管理了一个将近100人的团队,是在深圳的一家公司。在学校里面我一直是学生会干部和负责人,在管理方面问题不大。至于和各方面人物打交道,用一家企业杂志社给我发表的文章的话说,我一心崇尚的是伟人,如果我崇尚的是伟人,就会了解他们的事情。在这之前我会了解对方的爱好,比如交流背景、生活背景和就业背景,这样的话就有话可谈,在这方面我以前受过充分的训练。”

走进高燃的办公室就会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摞毛泽东的著作。他对外称自己刚识字时就开始读毛泽东的著作并把毛泽东作为人生的偶像。显然是受这种心理价值取向的引导,他把毛泽东在国家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移植到了创业之中。毛泽东注重思想宣传工作,喜欢做思想动员报告。这一点对他影响深刻,并且他将这点运用到了实际行动中。到2006年,公司内部运转步入正轨后,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演讲一事中。当有人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疑惑时,他解释道,自己是在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扩大影响力。

高燃到处演讲,宣扬自己的创富成就,这如果能够给公司的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或实质性的提升作用,也就不会有人对他在背后说三道四了——他的这种做法,据他自己所说,是出于推广公司的目的,但人们看到的结果却是,到2006年年底时,他的公司没有取得任何盈利。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投资人的眼里,盈利是最终目的。没有盈利,高燃的所有做法都是在否定之列,其本人的出局也就在所难免。随后,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在投资人的压力下,高燃黯然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MySee,替他收拾残局的是红孩子网站董事长、前慧聪网副总裁郭涛。

高燃的出局,一下子让他在用户心目中树立的高大形象轰然坍塌,紧随而来的就是他打造的MySee品牌的坍塌。到2008年1月21日MySee网站完全关闭,这宣告着MySee将彻底消失。就这样,一个堆积在虚空之上的神话破灭了。

2.多做一点实事,少来虚的

2004年9月16日,ITAT集团的第一家会员店在深圳开业。随即,ITAT的会员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由2006年年底的240家飙升到2008年5月的780家,仅2007年一年的净利润就高达10.4亿元。然而短暂的辉煌过后,等待它的是彻底的陨落。到2010年时,ITAT只得接受被并购的命运。那么,ITAT集团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呢?它的经历又能给人带来哪些教训呢?

ITAT是英文“International Trademarks Agent Traders”的缩写,翻译过来意思是“国际品牌服装代理商”。而ITAT集团就是一家服装百货连锁企业,经营的业务是通过开设ITAT国际品牌服装会员店、ITAT百货会员俱乐部和FASHION ITAT时尚店来售卖服装。与传统的百货商场、批发市场和单一的品牌店的运营方式不同,ITAT集团采取的是多服装品牌的连锁门店形式,将个性门店和电商结合在一起来实现销售。

在具体运作上,ITAT集团采取“先卖后买”,以及“零货款”和“零租金”的“双零”模式,即对上游供应商先铺货再结账、对地产物业商先进场再结账的模式。服装供应商、ITAT集团和地产物业商,三者之间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浮动比例分成,ITAT向供应商和地产物业商开放网络系统,为它们免费搭建一个交易平台。在销售上,ITAT集团的定位是“让利给消费者”,销售老百姓买得起的平价服饰。为减少中间供应商的流通环节,ITAT让供应商采取向消费者直接寄送的模式。

从商业模式上来说,ITAT集团开创了一种突破传统的连锁经营模式。它将商场业主、供应商缔结成销售同盟,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即所谓的“商业和谐、多方共赢”的ITAT新模式。这种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大大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并降低了运营成本。生产厂商进入ITAT集团门店的所有货品,无须交纳产品进场费和其他形式的杂费。在这种模式下,ITAT集团实际上履行起了服装生产厂商销售部门的角色,不同的是,这个销售部门还销售其他厂商的服装。对于滞销的产品,直接退回生产厂家;对于产品的售价,则根据厂家提供的成本价经双方协商后确定。产品一经卖出,厂家可得到58%~62%的分成。货款结算的频率一般为一月一结,而对于大的供应商,则可一周或半月一结。此外,ITAT集团还通过控股、并购的方式从国外收购来100多个二三线品牌,帮助国内那些转型做服装品牌的企业。

对于商业地产商,ITAT集团采取了“同盈同亏”的合营方式。地产商们提供场地后,不收取租金,而是从每个月的销售额中获得10%~15%的提成。为取得地产商们的信任,ITAT集团向他们开放了网络系统,让他们随时了解产品销售情况。通过这种模式,ITAT集团无需支付店铺租金,无需承担商品库存风险,赚取的是资源整合的收益,由此规避了服装经营企业库存的风险和租金的成本。正如业内一些人士所说,这种模式让ITAT集团成功实现了空手套白狼。

ITAT集团与其他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背后依靠的是中联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美国摩根士丹利、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美国CITADEL投资集团等国际投资机构。2006年11月,ITAT集团的服装会员店达到200家时,获得了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的5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这笔投资的入账,让ITAT集团及其商业模式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后,2007年3月,美国摩根士丹利、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美国Citadel投资集团及美林(亚太)又对ITAT集团分别投入了3000万、3000万和1000万美元。完成投资后,投资方组成了强大的推动ITAT上市的队伍,还邀请到了高盛和德意志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