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万物之灵与脑的进化
- 打开黑箱:通过36部经典电影解密脑科学
- 王欣(@反裤衩阵地)
- 2567字
- 2017-09-26 11:17:35
第1辑 你拥有的无价之宝
电影《人猿泰山》
《人猿泰山》改编自美国作家巴勒斯的小说系列。一对白人夫妇带着幼子到非洲殖民地赴任,途中遭遇海难,他们划着救生艇来到非洲的原始森林,在树上筑屋暂住。有一天,凶残的花豹害死了夫妇俩,眼看就要吃掉襁褓中的婴儿,母猩猩卡娜救了婴儿,并且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起名泰山。
泰山从小被家庭中的猩猩伙伴们嘲笑为丑八怪,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同,他不懈地努力学习猩猩的一举一动,勇敢地去做大家不敢做的事情。长大后的泰山身手矫健,攀着树藤来去自如,他用智慧战胜了花豹,打败了狮子,成为真正的丛林之王……
故事是虚构的,它在屏幕上经久不衰,满足着人类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我们是最优秀的物种,我们比动物强,即使我们因为偶然原因和动物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我们也会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
人类这个“万物之灵”,到底灵在哪里呢?当然是头脑灵活,比任何动物都聪明。如果泰山只有一身蛮力,不会使用武器,他不可能战胜比自己更强壮的野兽。泰山虽然在猩猩群中长大,但拥有人类的情感,包括对同伴的恻隐之心,这也是我们喜欢泰山的原因。
人和普通的动物不一样,根本差别在于大脑,在解密人类大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脑所归属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对机体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神经系统的进化程度,是将动物从低等到高等排序的重要依据。这不仅符合考古学对各类动物出现年代的推算(越高等的动物出现越晚),也大致符合食物链上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越高等的动物越占据生存优势)。
原始的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和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如海绵)没有神经系统,它们只能够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适合就生长繁殖,环境不适合就死亡。到了腔肠动物(如水螅)才出现神经网,这是最简单的神经系统,由神经元彼此之间构成疏松的网状,它增强了水螅捕食和躲避伤害的能力。
到了环节动物(如蚯蚓),神经元开始集中,形成了神经节,并组成了神经链。神经链的产生使蚯蚓有更敏锐的触觉和运动能力。蚯蚓可以根据树叶的形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拖拉,对窄树叶会抓其柄部,对宽树叶则抓其尖端,这样比较容易把树叶拖入洞中。
到了以螃蟹、蜜蜂和蚂蚁为代表的节肢动物,神经链进一步集中,形成了三个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腹神经节。其中脑神经节特别大,已经有能力“领导”全身的行为了。螃蟹张牙舞爪,蜜蜂可以筑巢,蚂蚁可以背起比自己重50~60倍的食物,这些动物动作灵活、具有复杂的本能,甚至构成了小型的“社会”。
五亿年前的地球是上述低等动物的天下。五亿年前的奥陶纪以后出现了高等动物。脊索动物文昌鱼首先分化出神经管,这是最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前出现的所有动物被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即低等动物),此后出现的所有动物被统称为脊椎动物(即高等动物)。脊椎动物又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到了鱼纲出现了比较成形的脑,到了爬行纲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大脑半球,鸟纲和哺乳纲的脑功能越来越复杂精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既然越高等的动物越聪明,越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么为什么低等动物们没有被高等动物们消灭干净呢?我们不得不佩服自然界奇妙的生态平衡,赋予低等动物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各种特化的“武器”(比如毒液或盔甲),使低等动物们也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况且,高等动物也并非都是食肉动物,很大一部分以植物为食,避开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多样性和协调能力,构成了生物圈欣欣向荣的繁荣图景。
距今三百多万年前,地球上终于出现了会制造工具、从事劳动的人类。人类原本和动物一样生活在大森林里,自从学会了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和钻木取火,脑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举例来说,鱼纲中鳗鲡的脑仅占体重的0.005%,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脑占体重的0.5%~1.0%,而人脑占体重的2.0%~2.3%。更重要的是,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只有数百个神经元,而人脑神经元的数量达到140亿个,比银河系中的繁星更浩瀚,犹如一个具体而微的宇宙。
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经历漫长的演化,成为生物界的主宰。当今世界,无论狮子、老虎、大象、鲨鱼,在人类面前不是沦为动物园中的宠物,就是在越来越狭窄的生存环境里勉强求生。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人类独蒙上天垂爱,地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物种的脑可以和人脑匹敌吗?
哺乳动物当中有一些相当聪明的物种,比如海豚。海豚的脑重约1600克,占体重的0.9%,它的神经元总数以每立方厘米计算和人脑相似,行为水平上也可以证实是目前地球上智力最高的机体之一。但是,海豚为什么没有进化得更加完美?很大的原因是海洋生活造成的限制——没有灵巧的双手用来制造工具。
再说以黑猩猩为代表的类人猿,脑占体重的0.7%。有的科学家进行了统计,人和猿在解剖方面有623处共同点,在脑的结构上有396处共同点。猿的大脑皮质发展得更为复杂。它们已经有较高水平的感知能力,有哭和笑这类面部表情,会利用某些声音进行交际,会利用工具来取食。甚至在经过一定训练后,会使用手语。它们为什么没能进化成人类?也许和食性有关,它们只吃植物和少量昆虫,而吃鱼类等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类的食物对人类大脑的进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许和环境有关,它们停滞在原始森林里过于安逸,而不像人类的祖先那样走出森林,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物竞天择;也许落后于人类一步,就再也没有进化成人的可能。
我们幸运地降生为人,拥有重达1200~1600克的脑。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物种,我们用大脑PK,也用大脑相亲相爱。这令我不由联想到人脑中无数的神经元,有兴奋的,有抑制的,彼此构成数以万计的连接点,形成庞大的难以计算的神经网络。我无意描述人类社会的浩大广阔、气象万千,只想给读者贡献一本“头脑的使用手册”,以便在有限的生命里收获更多的幸福。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构建了哲学、宗教、法律、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这些知识是无数人大脑中智慧的结晶,也使得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自身以及所处的社会。人类社会历经腥风血雨,一路向前发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向未来迈进。有时候,我们要停下来想一想,好好地想一想……
古希腊的阿波罗神殿的门柱上刻着智者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而存在?我要的幸福在哪里?就让我们从大脑开始,重新认识这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