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开始正确表达你的语言?

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本来因为“漏斗效应”的存在,信息的传递就有一个损耗。你心里想的是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这些东西已经漏掉20%了,你说出来的只剩下80%。所以,你明白的事情,别人不一定会明白,特别是当你没有精确地表述的时候,别人就更不明白了。为此,我们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和质量,是要严格要求的,否则,不仅达不到沟通效果,还容易被人误会。

【延伸阅读】

聪明人的说法方式:既有激情,又懂沉默!

【绝招1:给你的语言加上“表情包”】

自从“表情包”这个东西诞生以后,大家在网络上聊天的时候,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了。由于表情包提炼了最传神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完美地弥补了文字的苍白。所以,表情一发出来,对方可以直接领会,沟通起来效率特别高。不像用文字交流,还要花时间揣摩背后的语气和语调。

比如,跟别人说“恭喜”的时候,加上一个“鼓掌”的表情,即视感是不是一下子变得特别强?说“对不起”的时候,加上一个“哭脸”或者“流泪”的表情,是不是也让人更容易原谅你?在网上跟人聊天的时候,你已经离不开表情包了吧?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跟人聊天的时候,你有没有忘记给自己的语言也加上“表情包”呢?这个表情包,没有人帮你做出来,而是真的表情。它是无声的语言,却比你说出口的言语更重要。

比如,你嘴里说着“好”,一脸别扭和不情愿,那你真实的意思,对方一定能看明白。而一个姑娘一脸娇羞地跟你说“讨厌”,那你肯定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言语并不一定总是真实的,人很有可能说假话。但是,想要伪装自己的表情,就要困难得多。所以,人与人交往时,大家都会下意识地注视着对方脸部的各种表情,并且由此判断他的真实意图。所以,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刻意去做,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是自带表情包的。但这个表情包到底是帮你还是害你,那就不一定了。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跟孟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梁惠王,雄心勃勃想要广纳天下贤才。于是,有人就向他推荐淳于髡,说这是个贤才。于是,梁惠王召见淳于髡,并且屏退左右,想要让他畅所欲言。

可是,梁惠王接见他两次,他都一言不发,这让梁惠王觉得很难堪,就去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我怎么没看出来?他只是沉默不语,我看你是言过其实。”

推荐人也觉得挺没面子的,就去问淳于髡这是怎么回事。淳于髡笑了笑,回答说:“确实是这样。我没说话,但我不是故意的,而是另有原因。我也很想和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这番话,推荐人原封不动告诉了梁惠王,说淳于髡善于“承意观色”,所以才这样。梁惠王一想,果真是这样。于是十分惊讶,他第一次接见淳于髡的时候,恰好有人献上了一匹好马,而第二次时,又有人进献舞伎,所以自己两次都心不在焉。于是他感叹淳于髡“诚圣人也”,再次接见了淳于髡,这一次,他非常专心,两人相谈甚欢,梁惠王对淳于髡的才学十分佩服。

大家可以看到,尽管梁惠王表现得很有诚意,但是在他自己没有察觉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包已经出卖了他,让对方知道,他的心思根本不在自己身上。这样的表情包,肯定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至少要让自己脸上的表情是专注的,不要露出心不在焉的表情。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其他表情作为辅助工具,让你的沟通过程更加顺利。

但是,由于人跟人性格不一样,所以自带的表情包差别也很大。有人说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有人说话不动声色,脸上看不出什么波澜。因为人们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好多手段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也知道了在何种情况下该掩饰什么样的表情。比如说在生意场上,最主要的就是要掩饰急躁、不耐烦的表情,如果你一旦被对方窥破,将会被认为你根本就没有诚心跟对方合作,因此你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伤害。

所以,你的表情包,并不是想用哪个就用哪个的,它要为你的目标服务,要与你口头的言语相一致。比如,跟人讨价还价时,当你表示自己对价格不满的时候,脸上就不能流露出对产品的喜爱或者对这个低价的窃喜。也不能在对人表示同情的时候,脸上笑眯眯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修饰自己的表情,根据表达需要,从表情包里选择合适的使用。

而在一般情况下,最合适的表情包,毫无疑问是微笑了。因为微笑是全世界的通行证,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会让你充满亲和力,不可抗拒。俗话说得好:“眼前一笑皆知己,举座全无碍目人。”没有人能轻易拒绝一个笑脸。它不仅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弱化或消除心中的芥蒂和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但是,想要随时随地露出微笑,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因为,笑就要笑得自然、真诚,不能虚情假意,更不能苦笑、媚笑、奸笑,否则就适得其反了。

【绝招2:让你的每句话都能听清楚】

除了你故意想要支支吾吾、蒙混过关的场合,其他时候,把每句话说清楚,也是好口才最基本的要求。原因很简单,不管你说得多好,对方根本没听清楚,那不就是白说了吗?

跟大家讲点有意思的,很多刚来大北京的人都会吐槽:“这跟普通话咋差那么远呢?尤其是坐公交车的时候,根本听不懂报站,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北京人吐字含糊?那是因为他们爱“吃字”“吞音”。

针对这个问题,孔庆东还写过一篇文章,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哟,他齐婶儿呀?这不,我买点凶事去!’‘噢,您买星势去啊?您瞅我这刚买了一大堆!’”这个她们嘴里的“凶事”“星势”是啥东西啊,那是“西红柿”!

的确,这种发音,会让不习惯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我在这里不是要说北京话怎样,普通话和其他方言里都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很多年轻人爱说的“酱紫”,就是港台腔里的“这样子”变成的。这其实是口才训练里经常提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吞音”“吃字”造成的“丢音”。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说话语速比较快的时候,会省略、吞掉某些音节,就拿“西红柿”来说,“红”的声母被吃掉,所以和“西”一组合变成了“凶”。如果“红”的声母和部分韵母都被吞掉一点,那就变成了“星”。

吞音、丢音虽然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不过,当它影响到理解的时候,我们就得注意了。这些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语速太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偷懒。为了图省事,嘴巴没有张到应有的程度,所以就发音不到位,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当然,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像新闻联播的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一个字一个字都特别清晰,但至少要做到吐字清楚,确保对方能听清楚你在说什么,不会出现理解障碍。

除了真的是发音不清楚以外,大家还要注意,语速别太快。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语速不是不能快,而是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

有一次,一位女士跟我讲了她的烦恼,她的工作能力强是大家公认的,可是领导已经屡次表示,让她说话慢一点,说她说话的速度实在快得让自己跟不上,听她说话让人头痛。她担心,自己要是改不过来,可能就得失业了。可是,自己说话就是语速快,怎么办呢?

我了解了一下,她的工作是秘书,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的,各种紧急事务和最后期限,没办法,只好让说话的速度跟一天工作的节奏同步起来。于是,说话就变成连珠炮了,还有些音节含糊漏掉了,听着实在不舒服,我也是连听带猜才能弄明白她在说什么。

我给她的建议是,练习“速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就是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可以找来演讲词或者文辞优美的散文,然后朗读。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慢一点,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她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读的过程中,要求不能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

我还让她在办公室和家里显眼的地方都贴上几张纸条,上面写着:“慢,不跳跃!”这是提醒她,吐字的时候别着急,不要跳跃,一定注意把每一句话里的词语都清楚连贯地说出来。就这样,她时时处处留心,两三周以后,声音的节奏悦耳多了。

大家如果也有这方面的烦恼,不妨也试试看。如果不知道自己说话别人是不是能完全听明白,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一般情况下,每分钟保持120字到140字的语速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太快了,一方面可能听不清,另一方面也容易给人浮躁不稳重之感,甚至给人一种压迫感,使人觉得不舒服。如果太慢也不好,虽然能听清,但容易给人犹豫、拘谨、小家子气的印象。所以,大家别觉得这是个小问题,还是要重视起来。

【绝招3:让声音不高不低,富有吸引力】

说起声音大小的问题,我老是会想起某些人的毛病——公共场合嗓门太大,老是吵着别人。可见,这说话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应该嗓门大的。像黑旋风李逵或者猛张飞一样,声如洪钟,震耳欲聋,好不好呢?需要吓唬敌人的时候好,有气势。可是平时说话,就没这个必要了。一开口吓人一跳,总归是不大好的。

那声音太小呢?也不好。假如你是一个女孩子,想在心仪的男孩子面前做出娇羞柔弱的样子,用低不可闻的声音说话,那没问题。但假如你是在公司会议上作报告,声音还那么小,就会让人怀疑你的专业能力和自信程度了。

有一个年轻小姑娘,刚刚当上老师没两个月,特别苦恼地找到我,说自己天生嗓门小,因为从小的家教很严,爸爸妈妈不允许她高声说话。于是她声音一直小小的、低低的,还长了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读书的时候还好,老师也只是偶尔会让她声音大点。现在自己当了老师,才发现问题大了。当初试讲的时候,校领导就对她的声音很不满意,看她成绩实在优秀并且功底很好,这才录取了她。

等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她已经非常努力想要让声音更大了,可是即便她扯着嗓子喊,后面的学生也说听不到。听课的老师已经跟她反映了好几次,说她如果一直这样,会影响到班里学生的成绩。因为坐在后面的孩子如果老是听不清,也就不去听了。

她已经把嗓子都喊哑了,效果还是不好。她问了同事,同事说,你要多练习,天天喊,等到嗓子哑了,慢慢就会发现声音大起来了。她说这个建议可能是真的,但听着实在不靠谱。想来想去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来参加培训,问我能够做些什么练习,或者用哪些发音技巧,可以较快地提高自己说话的音量。

我跟她说,你应该追求的,不是声音有多高多大,而且找到一个合适的音量。上课的时候,扯着嗓子讲话,声音会变大,可是又高又尖,就会显得很假,而且让人听起来也不那么舒服。实际上,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的声音低沉而富有魅力,并且又很有力度。这样既不用担心大家听不到,也会更加自然好听。

比如说,罗大佑和林志炫唱同一首歌,听起来完全是两种感觉吧?那是因为他们音色不一样,音色是与生俱来的,是几乎没办法改变的。但音量可以,没有天生音量小这回事,谁都可以压低声音说话,也可以提高嗓门。所以,可以通过音量训练,来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分贝。

我们说话的音量,主要决定于气息和共鸣器。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有力,我们会说这个人“中气十足”。反过来,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这种人就是“中气不足”。这除了跟身体素质有关系,还跟气息调节有关。所以,我建议这个姑娘先练习气息调节的技巧,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用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

接下来,还要进行共鸣训练。因为单靠声带,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必须要靠共鸣腔来放大。共鸣腔就像是一个大喇叭,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声音就能被放大,也就不用担心声音太小。训练方法有很多种,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

比如在“大声呼唤练习”中,我让姑娘假设自己正站在铁轨旁边,铁路上有一个小朋友正在玩耍,离自己很远,眼看远处开过来一列火车,但小朋友完全没有发觉,你朝着他大声呼唤:“小——朋——友——,那——里——危——险——,快——离——开——!”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姑娘的音量明显变大了。她本身的音色挺好,再加上音量比较合适,声音听起来就吸引人多了。据她说,课堂纪律也明显好多了,学生们听得更认真了。

另外,这里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万一很不幸,你的声音属于那种音色很难听的,那就尽量把声音降低,压低声音,然后借助扩音设备。因为一般来说,声音越低会越好听,越吸引人。

我在培训学生的时候,都会把这些道理讲给他们。其实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建议所有人,不管你是不是要播音或演讲,都可以进行一下声音训练,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定会有帮助的。因为受过训练的声音和没有受过训练的,听起来真的是不一样的。

【绝招4:学会“长话短说”和“急话慢说”】

如果我现在让你夸一个人口才好,你会选择哪些词语呢?口若悬河?舌灿莲花?滔滔不绝?其实,这都未必是口才好的表现。最会说话的人,是言语简洁明了、又精又准的人。因为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

有些人可能喋喋不休地说了一大堆,还没说到正题,而对方已经偷偷打了好几个哈欠。这样的表达,效果能好吗?

给大家讲一个生动的故事吧。据说,有人曾去询问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正赶上一位慈善家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孩子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美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25美元了;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5美元;慈善家又讲了一刻钟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募捐,马克·吐温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美元。

啥意思呢?他的意思是,本来只需5分钟就能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拉长到一个小时,有这个必要吗?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岂不是太可恶了。所以,马克·吐温用偷走2美元,来表示他的不满。

“长话短说”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只是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重要,所以,平时自己也没有留心这个问题,更不会刻意去学习这方面的技巧。实际上,想要真正做到“长话短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语言功底。

白岩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关注的是主持人的表达,我最大的目标是我今天能用150个字说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10年后我能用20个字说得一样清楚。”

无独有偶,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准备一份10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他说:“两个星期。”又问:“准备一个小时的讲稿呢?”他说:“一个星期。”“如果是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笑了笑,回答说:“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可见,越是长话短说,越要费心琢磨。那些语言高手们,都能做到像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的那样:“一个字能说明问题就别用两个字。”因为,他们越惜字如金,每一句话的分量就越重,对方也就越在意他的所有言语。这样就能够在听众注意力集中的时段,把信息传达出去。反过来,又长又唆,就特别容易让人心不在焉。

那么,该怎样才能做到“长话短说”呢?没有什么捷径,大家只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加练习,说话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锤炼语句。时间久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慢慢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传说,宋代大作家欧阳修也曾给年轻人指导过炼字问题。一匹飞奔的马把一条躺在路边的黄狗踩死了。欧阳修问:“要把刚才这事表达出来,怎样说才精炼呢?”

一个青年说:“我用20个字即可: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欧阳修评价说:“用字太多,而且互有重复,20个字中有2个‘马’字,3个‘犬’字,‘通衢’也跟‘通途’同义。”

另一个青年思考了一会儿,想出了11个字:“有犬卧通衢,逸马踏而过之。”欧阳修说:“你这简是简了些,但犬被踏死之事并未说出。”于是自己重拟了一句:“逸马毙犬于道”,只有6个字,言简意明,让众人称赞不已。

想要拥有这种能力,这不是三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平时要丰富自己的语汇,养成字斟句酌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不能为了短而短,如果短得影响到内容的表达,那就舍本逐末了。

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说话有点唆,那就想象自己正在打收费的国际长途电话,一分钟好几块钱,这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删掉那些多余的言辞,做到长话短说。

除了长话短说,我们还要学会“急话缓说”。很多人平时说话还行,一着急,心就乱,话就说不清楚了,前言不搭后语,半天了还说不到点子上,于是越说不清楚越急,越急越说不清楚。

所以,越是着急的时候,越要冷静下来慢慢说,反而是着急一点用都没有。就跟考试怯场一样,越着急越答不对题,平静镇定反而能发挥很好。这主要不在于语言表达,而是心态,如果能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淡定心态,就没问题了。

【绝招5:重点的和非重点的,要让对方听出来】

先来给大家看一个笑话。

晚上下班,老婆哭丧着脸说:“老公我刚买的手机丢了。”

老公:“哦?放哪儿丢了?”

老婆:“放车上啊!”

老公:“你下车没锁门?”

老婆:“不是,锁了!车丢了!”

老公:“……说话有个主次啊……”

现实生活中,主次不分明、说话没重点的人,还真不少见。很多人讲着讲着来兴致了,就会让注意力离开重点,不能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枝枝节节,想说的太多,那么效果一定不会太好。

我的一位学生雪莉,跟我讲过她的一件糗事。她从事广告企划工作。有一次她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机会,可以亲自向一个大客户展示自己新的广告企划。如果表现得好,升职加薪就都不是梦想了,所以她对这次展示非常重视。

到了展示那天,她打扮得无懈可击,PPT事先也演示了好几遍确保不出意外。可是,当她带着迷人的笑容演示完毕以后,台下的反应让她哭笑不得。

销售经理说:“你们有人听懂她刚刚到底在说什么吗?”

一位同事回答:“不懂……她弄得我一头雾水。”

最后,经理说:“叫她送一份书面企划上来好了。”

原来,台下诸位只知道她的展示非常绚丽,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是不知道她想要表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

我让她大致给我情景重现了一下,然后告诉她:“你的逻辑还算清晰,但是主次不分明,就显得没有重点。从刚才你的演示来看,显然,你对自己在色彩方面的搭配非常满意,于是用了很多溢美之词去阐述,可它其实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这个创意的切入点和文案。它们其实也很精彩,但你谈得不够多,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首先要改变逻辑思维散乱的问题,凡是思考或回答一个问题,必须考虑思维的顺序,形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并逐步解决问题。然后在每次讲话的时候,要分清主次轻重,次要的方面少说一点,着重讲核心问题。

而且,想要传达出清楚、有逻辑、组织良好的意见和信息,最好直截了当,要么开门见山,要么最后进行总结。也就是说,让你的重点是非常清晰的,一听就能听懂。如果是长篇的演说或者报告,或者在一段话里讲了好几个问题,那就要用序号明确把你要讲的几个问题罗列出来。这样既能提醒听众,也能提醒自己。

然后,你的重点,一定要用简单、容易懂的话表达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而后美国人担心日本再次夜间空袭,于是政府部门决定颁布一个灯火管制命令,当时的总统是罗斯福,他的秘书写出了一稿,拿给罗斯福看,翻译过来是:

“务必做好准备工作。凡因内部或外部照明而有能见度的所有联邦政府大楼和所有联邦政府使用的非联邦政府大楼,在日军夜间空袭时都应变成漆黑一片。可通过遮盖灯火或终止照明的办法实现这种黑暗。”

罗斯福总统看了这项指令以后,觉得不满意,自己写了文稿:“要求在室内工作时必须遮上窗户;不工作时,必须关掉电灯。”

大家觉得哪一种说法听起来更有重点呢?第一稿那么多字,给听者增加了理解的负担,其实很多语句都是废话。这要是一份口头命令,恐怕会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罗斯福的话非常简短,而且重点很明确,人们到底该怎样做,一目了然。

大家如果觉得自己有说话不着边际、逻辑性不强的毛病,可以试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练习一下“电梯测试”。所谓电梯测试,就是你选择任何一份工作报告、产品说明、性能说明等,然后让自己能够在坐电梯的几十秒时间内,向对方阐述清楚。你不一定真要找个人听,可以在心里默默讲给自己听。

比如,你的年终总结可能有十几页,但你要能够在坐电梯的几十秒里,自己用一二三四几个点总结出来,也就是把它总结成几句话,那么你在真正总结的时候,通常就能抓住重点了。

香港有一个小说家叫亦舒,她曾经说过,没有用三句话讲不完的故事。这话我相信,同样,也没有用几十秒不能概括的事情或文稿。大家不要觉得我是在强人所难,不妨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