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像学者一样孤独
- 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
- 梁实秋等
- 1069字
- 2017-11-29 14:36:12
爱默生
敬爱自己的灵魂,剔除各种世俗的羁绊。
一位真正的学者,必须要有一颗孤独、勤劳、谦逊、仁慈的心。他必须要像拥抱心爱的人一样拥抱孤独,独自欢乐,独自忧愁。他自己的评价足以成为衡量的标准,他自己的赞美足以成为丰厚的奖赏。
然而,为什么学者必须要保持一种孤独与寂寞的状态呢?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假如他身居深山,偏又向往人群,渴望炫耀,那么他就不是处于孤寂的心境之中,因为他心系闹市。于是他无法置之不闻,视而不见,因此也就无法静下心来思考。但是,如果你敬爱自己的灵魂,剔除各种世俗的羁绊,养成独处的生活习惯,那么你的才能便会获得飞速的提高,就好像林中郁郁葱葱的树木,田野里盛开的花朵。
高尚的、仁慈的、宽容的、正直的思想,不是群居所能给予的,只能够凭借孤独来得到升华。关键的并不在于是否与世隔绝,而是保持一种精神上的独立。诗人们即使身居闹市之中,也依然可以是一个隐士。灵感总伴随着孤独。拉斐尔、安吉洛、德莱顿、司汤达都身居于人群之中,然而,灵感闪过的那一瞬间,人群便从他们的眼中消逝暗淡了。他们的目光投向地平线,投向茫茫的空间。他们将周围的旁人忘却在了脑后,他们应对的,是抽象的问题与真理,他们在独自思考。
当然,我并不对孤独怀有任何的偏执。只是要让年轻人了解独处与社交的好处,要让他们二者统筹兼顾,而不是偏向于任何一方。一个天才的灵魂之所以会躲避社会,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洞察社会。他对谬误的批判,是源于对真理的热爱。社会所能教授给你的,你很快就能够学会。像那愚昧的常规、不定期的舞会和音乐会、骑术、戏剧等,也就是几次便可以掌握的东西。
所以,你还是接受神奇的大自然所赐予你的有关羞耻、精神的空虚与荒芜的启发吧。撤离出去、隐藏起来、关门闭户,然后迎接那幽禁你的雨落下——这便是大自然那可爱的隐居之地啊。这时你应当集中精力,独自冥想、祈祷与赞颂,梳理和纠正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使之再一次融入新的神圣的生活中。
我认为,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更为严格的学者规则。这种规则指的是一种苦行主义,是一种只有学者自身具备的坚毅与忠贞才能够执行的规则。我们生活在阳光之下,地表之上——过着一种贫穷、懦弱、肤浅、似是而非的生活,谈论着缪斯、先知、艺术与创造。然而,究竟怎样才能够产生深奥的伟大呢?来吧,让我们沉默不语,享受这漫长的、严苛的、毕达哥拉斯式的五年。让我们用热爱上帝的心灵和双眼蜗居在角落里,做杂事、干苦力、受苦、流泪。隐居、苦行、孤独,能够让我们穿越到生命那庄严而隐秘的深处。就这样深深地潜入其中,我们便可以从尘世的昏暗中培育出高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