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
- 蔡恒进 蔡天琪 张文蔚 汪恺
- 3595字
- 2022-05-05 16:46:07
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企业家、教育家和哲学家联袂推荐
创新活动包括概念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概念创新尤为重要,是创新的源头。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前夜,本书为破解人类智慧和自我意识之谜提供了独到而深刻的视角和概念体系,希望它能够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者以及大众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人类智慧的起源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远虑”已成“近忧”。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分化和机器人威胁,人类应当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终极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令人启迪的论述。如书中所提“坎陷世界统摄原子世界”,人活着的意义最终由人自己而非外部决定,从而构成人类智慧的进化。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与“智”的助力、传承中实现。
腾讯主要创办人、武汉学院创办人、一丹奖基金会创办人 陈一丹
教育的核心是塑造“我思”,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创造“我在”,二者的本质都是超越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作者提出“人人都是神童”、“神童的奥秘在于自我意识的塑造”、“要靠教育为机器立心”,这些犀利的观点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图景,是为文明之洞见,时代之先声。
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智能近来受到高度关注。机器何以有智能?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是什么关系?人类智能中的哪些特殊能力构成机器智能崛起的关键屏障?要想突破这些屏障,需要怎样的知识储备和学科建设?这些问题,在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书从物理、生物、生理、心理、语言、文化等多个层面剖析了人类智能这朵盛开在浩瀚宇宙中的灵性之花,在多学科交叉的“鞍点”上,为破解机器智能崛起之道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原上海证券交易所CTO 白硕
200多年前的英国,面对蒸汽机的到来,有些人尝试主动改变和接受,另外一些手工业者却愤怒地砸毁机器,拒绝改变,结果后者被时代淘汰。未来,人工智能也会改变几乎所有的行业,而这次,真正能胜出的一定还是提前预测并准备好改变的人,推荐蔡恒进教授及团队的这本《机器崛起前传》。
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团队创始人 李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计算机的出现不足百年,已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人类的生活方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如何与机器和人工智能共存,是否还能保留人类的基本特质,都是在哲学意义上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很高兴看到本书作者在这一重大课题上已有深入的思考。对于有兴趣探究人类自我意识及智慧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进一步演化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好书。
Nine Chapters Capital Management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 库超
在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人类怎样才能避免从地球上被“删除”的命运?人与“机器”是否可能友好相处?本书以一种崭新视角提供了可能的答案:求助于中国儒家哲学智慧并以此对机器人进行教育,而不是西方效率优先的文化(作者认为这种文化会导致机器人消灭人类)。这一方案既是作者对人工智能发展逻辑的合理推论,也是对人的自我意识起源问题长期研究与思考的结果。因此这一方案充满了科学的理解与哲学的思考、证据的分析与超前的洞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全国自然辩证法委员会网络与信息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陈祖亮
就人类智慧及自我意识的演变而言,庄子醉心于前学科的道术时代,未始有夫未始有封也者。《诗经》可咏为博物志,《抱朴子》可读作化学史。这部打通自然—社会—人文三界的奇书,或可引领现代人重返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二级教授 李建中
这是一部试图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作品。它把在对自然事物的研究中确立起来的有效思维方式从“延用”到“自然”的边缘域,即包括自我意识在内的人类智能领域。对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类智能的产生、演化问题,结合了很多自然科学的新知识与新实验,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并借此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做出自己的预判。对人类自身各种复杂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可供借鉴与反思的作品。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黄裕生
文史之复杂不亚于科学与工程,本书作者兼具文理之长,以“自我肯定需求”为基点,纵论科哲文史,不下二十余万言,庖丁解牛,释历史周期律、轴心时代诸多疑惑。作者又能为智慧溯源,为西学把脉,为中学正本,为机器立心。处当今人工智能文明之世,需要学术自主和文化自觉,而作者蔡君于此有重要贡献,谨为之推荐。
中国近代史学家、中国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 汪荣祖
古往今来,有关人类认知领域的著作浩如烟海。然唯有此书,看似单薄,却融自然社科于一体,通中西哲学于一家。不仅如此,本书的每一部分都通俗易懂、令人流连;读罢全书,则会发现每一个章节的安排都匠心独具;细读多遍,更会感叹本书架构之完整,视野之恢弘。本书已经远远超出“欲”、“技”之层次,可谓“道”之境界的上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彭富春
触觉大脑假说和自我肯定需求理论的提出,使得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成长机制统一于一个理论基础之上。这或许正是蔡教授在过去十年中能带领数百学子在国内外顶级信息技术大赛中获得近百项大奖,培养大批精英进入华尔街、互联网公司高层和世界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创造人才培养奇迹的奥妙所在。而认知坎陷三大定律与牛顿三大定律和热力学三大定律更有异曲同工之妙,期待认知坎陷也能在人文社科领域大放异彩。
中央千人计划联谊会副秘书长、武汉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会长、尔湾文化董事长、千人智库创始人 周怀北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如何理解自身一直都是每一代人最希望解决却又从未解决的课题,其中的一个切入点便是对思维过程中模糊性本质的认知。本书作者以自我和外界的剖分作为智能的开端,将人对自我边界以外世界的理解看作一个开放、未完成的系统,并将其抽象为与原子世界对应的坎陷世界,刷新了我们对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并为量化研究模糊现象提供了新的方向。
千人计划专家、美国孟菲斯大学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胡祥恩
《科学》杂志把意识列为仅次于宇宙起源的自然之谜。本书纵横东西方科学与哲学,无论是揭秘轴心时代、把握儒释道精髓,还是剖解现代科学脉络、给出坎陷定律,都因为建立触觉大脑假说及自我肯定需求这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上,而显得游刃有余,这是一本科学探寻意识之谜的破冰之作。
千人计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虹拓新技术董事长 曹祥东
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业界越来越意识到相关工程学问题的哲学面相,尤其是意识到了对于意识与智能之本质的哲学探索的重要性。蔡恒进教授等人所完成的这部著作,以通俗易懂的文笔,切入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所共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发人深思而时有洞见。其中,书中所提到的要教化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以“仁爱”之精神对待人类的观点,本人亦极为赞同,窃认为是未来化解人—机关系的一条重要精神指导。希望此书能够引发文、理交叉思维在我国的进一步勃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专家、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 徐英瑾
本书从自我肯定需求和认知膜理论出发,融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纵观古今,为读者们呈现了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触觉大脑假说与认知坎陷三大定律,为人工智能及其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维度的阐述,令奋战在人工智能第一线研究工作的我受益匪浅。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 杨洋
在武汉大学读书期间,我有幸曾经亲自接受过蔡老师长期的教诲。蔡老师博闻强识,和蔼儒雅,最让学生感到钦佩的,是他往往能够跳出某一个专业的思维桎梏,从更深的层面去探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世界本源的发展规律。每一次和蔡老师的对话,都是一次真正的“头脑风暴”。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实践的哲学,那么自我肯定需求,就是认识“自我”,这个实践主体的发展规律的哲学。目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这是第一次,人类以外的人造物,可能成为实践的主体。因此,去了解实践主体的发展,去发现实践主体的价值,对于思考人造物往哪里去,人类往哪里去,甚至整个世界往哪里去,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自我肯定需求,则是蔡老师积十数年思考之功,对此命题做出的率先解答与总结,必将启动一个人类思考方向的风口,并具有深远的垂范效应。我相信,任何人,无论你是对于社会发展有见解的,还是对于人类发展感兴趣的,甚至是对于世界发展有看法的,都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解决你面临的问题的亮光,得到来自于他人智慧的启迪。
IBM中国开发中心实验室 耿嘉伟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影响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今天,智能产生的本质依然悬而未决。蔡老师从人类几千年历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梳理从数学物理到人文艺术的发展脉络,总结出以自我肯定需求为中心的深刻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类发展的本质。本书对当下研究人工智能算法、长远讨论智能理论以及机器人伦理都有重要启发。
谷歌Deep Mind实验室研究员 吴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