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神纪
  • 严优
  • 1683字
  • 2024-11-03 09:20:58

女神男神“在一起”

男神崛起了。这是男神时代来临前的过渡期,是男性神祇爆炸式涌现的前夜。共掌阴阳的说法,表明关于宇宙本原的中式二元论有了具体的形象代言人。

故事

在某些传说里,女娲有一个伴侣神,名叫伏羲。

女娲和伏羲这两位大神的样貌非常奇特,他们长着人的头和上身,但是从腰部以下就是蛇身(或者蜥蜴身)了。祂们的两条大尾巴经常交缠在一起,世间的阴阳万物便也如此分离而又交合着。

女娲掌管着阴,手里拿着一个圆规(简称“规”),手里捧着或者身旁跟随着月亮,月亮里有一只蟾蜍。蟾蜍或作青蛙[15],蟾蜍/青蛙多子多卵,是生殖能力强盛的象征。女娲的“娲”,就是“蛙”的意思。

伏羲掌管着阳,手里拿着一把尺子(简称“矩”),手里捧着或者身旁跟随着太阳,太阳里,有一只三足乌鸦。三足乌又叫金乌,它多出来的那个脚丫子,是男性的生理象征。

女娲和伏羲是天地间最初的两个神,他们以阴阳化育了万物。他们手里拿的“规”和“矩”,象征着他们为世界定下规矩。

原文出处

本故事中女娲伏羲的形貌,见于汉代画像砖\石。其含义,见于众多相关研究著述,比如蒋英矩、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刘渊《汉代画像石上伏羲女娲图像特征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唐代)。其中女娲持规,伏羲持矩。

掰书君曰

从独立神到对偶神的转变,可以视为神话的进阶,其背景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

到了这个故事中,女娲已经不再孤独,而是有了自己的对偶神伏羲。这是人类进入母系、父系交替时期以及父系社会初期时的社会现实在神话中的曲折反映。如果要使用更加文学化的表述,我们可以说:曾经,大女神们茕茕孑立于天地中央的舞台上,满怀斗志,主持着宇宙的日常运转工作……星移斗转,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数千年乃至上万年之后,天边出现了一些修长魁梧的身影,男神终于诞生了……男神向女神走来,男神向女神报到,男神正式登场,更多的男神诞生……后来,众多男神占据了舞台的正中央,女神们被挤到舞台边缘……再后来,大多数女神跌下舞台,形貌事迹就此湮没……

汉代是女娲伏羲身份并列、事迹并举的时代,在众多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帛画等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如何精确地平分了神话的秋色。换言之,在这个阶段,两性神的力量以均衡为特征,这与当时黄老、阴阳、五行、谶纬之说盛极一时的思想史现象互为表里。

东汉伏羲女娲画像砖

相比可能的独立创世传说,女娲在这种对偶神创世故事中的神格应该是有所下降了,但并没有简单退缩回生殖功能里去。

伏羲就其在多数故事中的功能与形象而言,比女娲要世俗化、历史化得多。但在本节故事里,他的神圣指数直达爆表的最高峰。更多伏羲故事参见后文章节。

女娲和伏羲信仰的起源地在哪里?以前学界盛行过“南方说”(起于苗瑶,或起于巴蜀),后来通过更多的文献、考古和田野调查数据,“北方说”[16]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在有必要提及族源时,本书将会一直以羲娲为中原系神话。

那么,他们的蛇尾巴(或蜥蜴尾巴)是从哪儿来的呢?简而言之,来自先民对生活环境中常见的凶猛虫蛇(蛇、蜥蜴等)神奇力量的敬畏和惊叹。

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伏羲女娲双龙”汉代画像砖。伏羲女娲二神面部相对,其尾相绕并蔓延于下图,化成相交的二龙。画面上方在祀庙中跪拜的妇人,可能是没有后代,正在向具有司婚姻嫁娶和繁衍后代之功力的伏羲女娲二神祈告,盼望神灵给予保佑,赐予子嗣。

你可能要说,黄河流域一向干冷,哪有那么多虫蛇滋生?问得好,关键是要将古今气候分开来看。距今8000—3000年期间气候属于“仰韶温暖期”[17],黄河流域“温暖湿润”,遍布沼泽与森林,与今日迥异,所以,那时候的确是有虫蛇横行的条件的(杨利慧)。

所以,在湿热环境中艰辛生存的中原先民,以他们最敬畏、最关切自身利益的动物为外观模型,创造出了人蛇(人蜥)合体的大神。

当然,这漫长的几千年中气候条件并不那么稳定,间杂着许多灾变迭生的小的气候分期,而且纬分南北,经别东西,又有高原/平陆、崇山/低泽的地势差异,所以身处不同地域的先民对于气候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反映到神话中,就呈现出多彩的面貌。所谓南人祀蛇,北人祀狐,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