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神纪
  • 严优
  • 3786字
  • 2024-11-03 09:20:54

盘古与鸡蛋宇宙

今天,每提到汉语传承下来的创世神话,总是从盘古说起。有了前面的铺垫,读者诸君可以看出,盘古开辟故事是基于“浑天说”的宇宙观,是比较后起的。但是它相当干脆利落而自圆其说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宇宙在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体系中,可再也没有大奶牛大犀牛大青牛之类的“元兽”来搅扰视线了。

故事

最初,整个世界是一团不大的混沌,大致像鸡蛋那样,是接近椭球状的。

时间开始了。

不知经过了多长时间,从这团混沌中孕育出了一个神,叫作盘古。

盘古在混沌中生长。混沌中的精华逐渐凝聚在他身上,他的使命也随之形成。

经过一万八千年,盘古在混沌中成熟了,再也不耐烦被禁锢在这团狭小的空间中。他开始执行第一项使命:劈开混沌。

混沌中无所依恃,除了他自己,一切都是无形的。盘古便拔下一颗牙齿变作了一柄利斧。盘古用力挥出巨斧,混沌就这么一下子被劈成了两半。

混沌中那些清澈的、轻灵的、阳刚的物质往上升,变成了天;那些混浊的、沉厚的、阴柔的物质往下沉,变成了地。身居其间的盘古每日与天地之中的精华交流、碰撞,自身也在急剧发生着各种变化,越来越强大。

刚刚分离的天和地很不稳定,看起来随时有重新合为混沌的危险。于是盘古开始执行自己的第二项使命:撑开天地。

他站在天地之间,双脚踏着大地、双手托住天空,做起了天地间的支撑。

天每天向上升高一丈,地每天向下增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每天长高一丈。就这样一日不停歇地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变得极长。天地间的距离,达到了九万里,再也不会合拢了。

创世大神盘古活着完成了自己开天辟地的使命,虽然劳累,但非常欣慰。于是,他放下双手,倒在地上死去了。

神的死去不是彻底的消亡,而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所以,盘古其实是要通过死亡来完成他的第三项使命:垂死化身,创造万物。

说来真是奇妙,倒在地上的盘古的身体,立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呼吸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目光变成了闪电;他的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他的头和四肢化为了巍峨的山岳,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和各种地貌,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和胡须非常多,全部化作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地上的草木;他的牙齿和骨头化为金属和玉石;他的精髓化为珠宝;他的汗水化为了雨水和湖泽……甚至,盘古的精气神还留在世间,化为了不同的天气:当他高兴的时候,天空就会晴朗无云,当他发怒的时候,天空就会阴云密布。

更神奇的是,就连盘古身上的那些虱子跳蚤螨虫之类的小虫子,被风一吹也变化了。它们变成了——嗯—人类。你没有看错,就是你我所属的物种。

就这样,整个宇宙的混沌物质,经过盘古身体的重新组合与分解,变成了一个壮阔、浩渺而美丽的世界。盘古是不朽的。

掰书君曰

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关于盘古与混沌关系的记录。更早的《山海经》等文本里,并没有出现过盘古的名字。

学界一般认为,盘古这个大神是三国时期的徐整根据远古传说和当时流行的“鸡蛋宇宙观”(喜欢这个富含人间烟火气的词儿么?张衡《浑仪注》有“浑天如鸡子”之说),再模仿当时在南方诸民族(“吴楚”等区域)中地位显赫的“盘瓠”神的名字而“定”下来的。换言之,中原的创世神的确有过,但他的姓名和事迹到三国时可能已经散佚不全了,那么徐整为了弥补这个缺失,就勉一己之力再“造”了一个创世大神:赋予名号,细化事迹。尤其是其中对盘古事迹的条理化,应该是基于当时散存在民间的神话片段的。

盘古化身 七小 绘

原文出处

《太平御览》卷二引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述异记》卷上:“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述异记》:“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总而言之,徐整先生这种保全文化信息的努力真是可歌可泣。

盘古的形貌,除了人形,也有“蛇身”之说(《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感觉像是与烛龙神话的混融,或者与当时盛行的羲娲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下同)的混融。“龙首”肯定是比较晚近的,“蛇身”却颇可玩味。如果盘古的形貌是一条蛇,那么整个宇宙卵其实成了蛇卵(不是鸡蛋了,可怎么下口呢,还真难办呢),与“元兽”一样,是“原始肉体”。至于无手无脚的蛇形神如何开天辟地,则是需要另外考虑的问题——反正,肯定没有斧子啊、原始冶金术啊什么事儿了。而且,这还会让我们联想到印度的蛇宇宙观(一条巨蛇包裹了一切),让思维往中华文明外来说那边偏一偏。

盘古抱伏羲女娲像(汉画像石,山东沂南北寨)

有学人认为,在盘古之前,烛龙是最接近创世者的神(袁珂等),其形貌(人首龙身或蛇身)也显得荒远神秘,只是其创世神的地位不为后世所传罢了。愚见,烛龙的确是个神秘的大神,但相比创世神,也许祂更符合冥神的气质。

比盘古更早的中原创世神,也有可能曾经是女神,毕竟人类是从母系社会过来的。考之全球,可见世界各地遗存着大量关于创世大母神的信仰;而考之中国疆域之内,至今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女神创世的故事(参见后文“创世劳模密洛陀”章节)。其实,至今国人耳熟能详的女娲,就是一个具有创世气质的大母神。很可能在她更早的“切片形象”里,就包括创世女神这么一张。可惜“照片”遗失了,我们看不到了。

现在来聊聊盘古所由诞生的“元宇宙”吧。很显然,那是“浑天说”的宇宙,而不是更早的“盖天说”的宇宙。

“混沌如鸡子”是个什么状态,历来含混。愚见如下:

第一,这个鸡子肯定不是熟的,它既然混沌,就不会具备蛋黄—蛋清—蛋膜—蛋壳等固态分层结构;

第二,这个鸡子肯定也不是生的,因为生鸡蛋虽然是半凝固和流质状态,看起来有混融的余地,但它同样具有结构;

第三,在盘古之前,鸡蛋宇宙是无核的,盘古生其中,就成了宇宙蛋的核(类似于星际物质在引力漩涡的作用下凝聚为星球);

第四,“如鸡子”这个表述,有可能是在说体积——“元宇宙”的体积很小,像鸡蛋那么小,算是宇宙“奇点”的形象化表述吧;

盘古之前的“疑似”创世神——烛龙(《山海经》明代蒋应镐绘图本)

第五,“如鸡子”这个表述,也有可能是在说形状——“元宇宙”的形状是近似椭球体的。这倒是与星系演化史不谋而合。今天的天文学家告诉我们,所有的星系演进到最后都会变成椭圆形,而按照“毁灭——重生——毁灭”的循环理论,最后就等于最初。天晓得先民们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明代胡文焕编《山海经图》中的烛阴(烛龙)像

不管怎么说,总之,只有当混沌被劈开后,清扬浊沉,宇宙才具有了完整的结构,才终于可以被视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鸡蛋了。

关于盘古是如何实施开辟行为的,古文原文并没有提供细节。劈开混沌需要用工具,而且要用到最具力度的砍削器(“斧子”或“凿子”),这显然来自先民开山垦荒的生产实践,并且要到原始冶金术发明之后,这一细节才可能被添加进故事中。至于利斧的来历,就算《开辟演义》这种无厘头的古典洪荒小说也没有涉及,但在民间口传的活文本中倒有交代,那就是——牙变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有些文本说“不知从哪里抓来一把斧子”,是不对的。混沌里的精华既然都给了盘古,就没必要啰里啰唆遗留下一把具有开辟神力的巨斧了。简洁的才是有力的。根据大神的“化身”原则,拔牙变斧是最可靠的途径。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盘古像

盘古开辟时拔的是哪颗牙呢?我以为应该是虎牙。因为虎牙最具攻击力,符合开辟神斧的特性。当然如果一定要说是门牙,因为门牙切断功能最强,也不是不可以。

顺便说一句,在各民族的口承神话中,另有创世神“手撕”天地的例子。可见现如今抗日剧中的“手撕”母题真是其来有自,不愧超级英雄们炫耀力量的最佳途径。

元代蒙学读物《金璧故事》中手持斧凿开天辟地的盘古形象

关于“盘古身虫化为人”,通俗点说,就是“人类是由盘古身上的虱子跳蚤螨虫微粒细菌之类的小可爱被风一吹变成的”这个说法,简直就是孙猴子一抖身上虱子变出千万个小悟空的太古版,想必读者诸君都感到甚是酸爽,激突冷凝的鸡皮疙瘩抖落了一地吧。其实呢,除了这些小微生物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泥巴,造人的候选素材还很多,种种草木、禽兽、矿物,都曾经拿到大神们的实验室里做原料。

再顺便说一句,其实盘古也未必总是“一个神在战斗”。在某些异文里,盘古有妻子,或者有兄弟(盘生),他们一起创造了世界。在这类故事中,盘古夫妻或者兄弟的形象比较“文明”(相对于蛮荒时期的原始粗糙),其神圣指数,勉强能给鸡蛋里的原始大神提提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