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知行合一王阳明,修身养性曾国藩
- 欧阳彦之
- 1421字
- 2018-03-29 10:08:34
近现代有种说法:中国圣人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王、曾二人为何得到这样高的评价?
王阳明天资异于常人,是百年难出一个的奇才。
曾国藩则以中等之资,凭着吃得苦、耐得烦,在一片夹缝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后人对两位奇人的评价都很高,关于谁是“千古第一完人”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
与曾国藩相比,王阳明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曾国藩的思想是为其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曾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圣人那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为圣人掌握了理。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也对心之主无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远方的东西,也没有必要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何必让心为之所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之坦然。
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要去抄袭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级,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实践去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实践的作用。
所以,王阳明的学问是重视实践的学问。按照王阳明的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学问有了根基,有了行动力。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行为,可以说,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是他的目标。
曾国藩以一介文人出身,手无缚鸡之力,却创建和领导了湘军。通过卓有成效的训练和残酷的战争考验,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击败了如日中天的太平军,终结了太平天国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是如何打造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团队?其中的秘诀非常值得创业者和管理者学习与借鉴。
曾国藩能在功高震主的危机面前躲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劫难,并游刃于天地之间,凭的全是他那刚柔并济、方圆兼备的处世哲学。作为方圆性格最典型的代表,曾国藩总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想要在为人处世上如鱼得水者,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刚柔相济的中庸哲学。
另外,每一个想要修炼内心增进智慧的普通人,都可以从他身上学到明理之道。曾国藩能官场得志,事业大成,跟他的好学密不可分。他终身学习,日夜苦读,博览群书,钻研理学。这些修心增智的有效方法很值得我们这些后世人效仿。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有远大目标和人生抱负的人,懂得不断完善自己。他们知道,今天的每一点改变都是为将来实现更大目标的一种积蓄和准备,等到时机成熟,就能一飞冲天。
本书集王阳明和曾国藩的智慧精华于一炉,将他们立世、做人、修身密切相关的语录精华采撷,并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辅以经典的古今中外事例论证。
读它就像与一位睿智的老者交谈,就像与一位值得敬佩的对手较量,就像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重新寻找真正的自我,这对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