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那么年轻,还不懂努力奋斗的意义
- 当你努力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被世界遗弃的孤独
- 罗金
- 13133字
- 2018-03-30 10:53:24
【“秣马厉兵”的“孤独”】
(现身说法:谢尚龙,男,26岁)
每个人都有许多故事,而对于我而言,考研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个。
考研是我读本科时刚进校门就有的想法,虽然那时并没有多少对“研究生”的概念,但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去尝试。有了这样的想法,接下来要做的事便是积蓄能量,我对英语和专业课所花费的功夫难以估计。当时,我的QQ签名也改成“秣马厉兵”。折磨着我的那本剑桥英汉词典都被我翻成了一副“老鼠啃过”的样子,我的一位老师说这就是学英语“发了狠”的表现。
我不算“考研大军”中最努力的人,因为我早上不能及时起床。每天6小时的睡眠成了常态,如果夜里2点睡我就早上8点起,夜里1点睡我就早上7点起,中午休息半个小时,一天只有6个半小时的睡眠时间。因为晚上10点之后我的精神最佳,所以在自习室里我往往是最后走的人:做不到最早来自习室,至少我还可以最晚离开自习室。
中午的时候,我宿舍里的人并不会午休,他们照样打牌、看电影,声音很吵,我也无法在宿舍午休。一次,他们在看动作电影,声音很大,我忍无可忍地吼了他们几句,现在想起来真不应该。
结果,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当我一个人从自习室回到宿舍后,没人理睬我,仿佛我不存在似的。我不知道,是他们有意疏远我,还是不想打扰我,总之,那段时间,我有一种深刻的体验,那就是孤独感和被遗弃感。
其实,从大一到大二,我和同宿舍的人关系都相处得很融洽,大家一起上课,一起玩游戏,一起睡懒觉,一起吃饭。我没有感觉过孤独。而当我决定考研的时候,我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感觉。我也时常问自己,考研干吗?整个宿舍里就你一个人考研,你不觉得孤独吗?研究生毕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啊。
虽然我的心里充满了孤独感与无助感,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毕竟从跨进大学的校门那一刻开始,我就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为大四的考研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想,当你决定努力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你试图从一个熟悉的“圈子”,进入另外一个在你看来更优秀的“圈子”时,当“新圈子”尚未接纳你,“旧圈子”你已远离,故而就产生了孤独感和被遗弃感。而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我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曾经感受到的那些被遗弃的孤独感,在我通过努力实现梦想的时候获得的幸福感面前,都不算什么。而同时,我还明白了,所谓的“遗弃”,只不过是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并没有谁遗弃了谁。
【人生没有设计,离挨饿只有三天】
我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讲这样一些话:“我很迷茫……”“我后悔了……”“如果时间重来,我一定会……”
那么,你是否也会经常抱怨老天的不公平、生活压力繁重、人际关系难处、工作不如意等烦恼呢?“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曾经说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人生没有设计,你离挨饿只有三天。”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人生需要规划”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思想理念。
但实际情况却是,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让我们借用哈佛大学的一个著名试验来说明:
20世纪中叶,一位哈佛大学的著名社会学教授访谈了1000名即将毕业的本校学生,问了他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即“您对自己的人生有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
得到的结果是:只有很小一部分(不到4%)学生说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清晰的规划;一部分(约占16%)的学生虽然有规划,但不是很清晰,一大部分(约80%)的人则毫无规划。
30年过去了,那位执着的教授又回访了这些学生,除了35位学生由于离世或其他原因未能联系到以外,其他965名学生都取得了联系。该教授通过对他们的健康、家庭、事业、情感、财务等多项指标的统计,发现了一个很有趣也很惊人的结果。
数据表明,当年毕业时那些拥有清晰人生规划的学生,在以上的各项指标中得分都是最高的,他们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还获得了平衡的心灵和令人羡慕不已的财务自由;而那些有模糊的人生规划的人,他们多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专业人士,虽然其中不少人薪水较高,但健康、家庭与心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少矛盾,身心疲惫成为他们普遍的特征。
当然,在回访的人群中所占人数最多的是当年80%以上的没有任何规划的人,他们一般是工作几年之后,一旦衣食无忧就不再持续努力了,所以,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只能长期作为一名平凡的职员、技术人员或销售人员,而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甚至还有不少人靠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勉强度日。
可见,就连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成功,更何况我们芸芸众生,如此多的普通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像那4%的人一样拥有完美人生的“幸运儿”呢?关键就在于你对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的人生规划!
没有计划的人往往被规划掉,而用心规划的人生才更容易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1944年,美国洛杉矶郊区的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15岁少年约翰·戈达德在“一生的志愿”表格上认真地填写了127个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骑上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写一本书……
写完后,他给每个目标编号说:“这就是我的生命志愿,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一一完成!”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了乔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艾佛格莱兹探险,他完成了列表上第一项任务;
18岁的秋天,他踏着满地落叶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20岁的时候,他成了一名空军驾驶员;
21岁的时候,他已经到21个国家旅行过;
22岁,他在危地马拉的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玛雅文化的古庙。同年,他成为“洛杉矶探险家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成员……在亚马逊河探险时,他几次船毁落水,差点儿死去;在刚果河,他几乎葬身鱼腹;在乞力马扎罗山上,他遇到雪崩,甚至被凶猛的雪豹追逐。在将近60岁的时候,他已经实现了127项目标中的106项。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奇迹。
“想赚1亿元的人和想赚100亿元的人,他们赚钱、花钱的方式肯定不一样;想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和一心盼着毕业就踏入社会工作的人,在学习的量和质上是一定会有很大差距的。”这个差距的原因,就在于你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当你有了规划,人生才不会迷茫。有了人生的规划,我们不仅能清楚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更能清楚自己下一步所要迈出的方向。
【选择工作,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价值体系】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收入丰厚,但是却痛恨自己所贩卖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这种人生价值和工作价值的冲突,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伤害,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寻找一种职业,让它与你所拥有的价值观相互协调。
如同公司需要长远发展战略一样,个人也需要目光远大,以便使自己的未来能够保持平衡,拥有足够的活力。
职业价值观也叫工作价值观,是价值观在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上的体现,或者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项职业的价值判断和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即个人对某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
职业价值观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是为了财富,还是为了地位或其他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而拥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或岗位。如果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职业时,没有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很难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下去,当然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和了解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对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常常需要做出这些选择:是要工作舒适轻松,还是要高标准的工资待遇?要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要安稳太平?当两者有矛盾冲突时,最终影响我们决策的是存在于内心的职业价值观。可见,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是高层次的、深远的。
张大亮在一家知名的大公司工作,有着高职位、高工资和高待遇。可是后来他选择自己创业当老板。他觉得,在公司里整日疲于应付、平衡各种人际关系,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没有了做事的激情,始终有种挫败感。因此,这份在别人看来“十分诱人”的工作对他而言就变得毫无意义,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这个事例说明,当选择工作时,你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价值体系,是在选择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你的价值观和你的工作相吻合时,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反之,你会觉得缺少些什么,而且这种失落感通常是金钱、权力、名誉等外在事物所不能弥补的。因此,在工作中,我们选择去留,看上去是为了经济利益,其实根本上是价值观在起作用。
不同时代、不同制度环境甚至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都会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即使以上条件相同,不同的人也会因为各自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追求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作为人们对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职业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目标的选择。
3个工人正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呢?”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在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很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绘图纸,他成了一名工程师;而第三个人,他是前面两个人的老板。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因为价值观不同,所以每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感受,这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找到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契合的职业,那样你才能在工作中寄予自己的理想,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工作价值观通常都是与某种职业紧密相连的,并且工作价值观也可以成为在你和工作之间进行匹配的基础。
在确定职业方向时,你可以进行以下测试。请试着把下面6个词语进行排序,这可以帮你了解如何利用价值标准中的观点,对职业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
(1)成功。
如果你的满足感来自于“成功”这个价值,那么你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你最擅长的事情,能让你发挥最大的能力,或者是你曾经接受过专业培训所要做的事情。在你的工作中,你会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通过频繁开发新项目、得到新奖励,你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职业范例:生物学家、药剂师、律师、主编、经济学家、公务员。
(2)认同。
如果你的满足感来自于“认同”这个价值,那么你应该寻找那些有好的提升机会、好的声望,并且有潜在的成为领导的机会的工作。
职业范例:大学行政人员、音乐指挥、劳动关系专家、飞机调度员、制片人、技术指导、销售经理。
(3)独立。
如果你的满足感来自于“独立”这个价值,那么你应该寻找的是那种靠你的主动性去完成的、能让你自己做主的工作。
职业范例:政治学家、作家、有毒物质研究专家、IT经理、教育协调员、教练。
(4)支持。
如果你的满足感来自于“支持”这个价值,那么你要寻找的工作应该是那种成为员工有力后盾的公司,其主管的管理方式会让员工觉得很舒服。那种公司应该以其令人满意的公平的管理体制而著称。
职业范例:保险代理人、测量技师、变压器修理工、化学工程技师、公益事业经理、防辐射专家。
(5)工作条件。
如果你的满足感来自于“工作条件”这个价值,那么在找工作的时候,你应该考虑薪水、工作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找工作的时候还要考虑它是否与你的工作模式相适合。比如,你是喜欢整天忙碌,还是喜欢独立工作,又或者喜欢每天都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职业范例:保险精算师、按摩师、打字员、心理辅导师、法官、会计师、预算分析员。
(6)人际关系。
如果你的满足感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价值,那么你应该寻找那种同事很友好的工作。这种工作能让你为别人提供服务,不需要你做任何违背你的“是非观”的事情。
职业范例:人力资源经理、语言教师、牙科医生、牙齿矫正医师、公共健康教师、运动培训师。
【“面试”,是职场人士将要伴随一生的“恋人”】
当你把“工作希望”投递出去,在忐忑中等来面试通知,结果却是面试被拒时,大部分人是这样认为的:“哎,这次我又失败了,下次失败是在什么时候呢!”
其实,人一旦有了这种“灰色心理”,就很容易一蹶不振。此时,为何不这样想:“我现在又多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岗位的情况,离这个职位又近了一步”。
应该这样看待面试:面试对你而言只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而已,应聘成功或失败都是判断你这次面试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面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你能力不够,达不到公司对此职位的期望;二是你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你的表现与你的能力不相匹配。
一次面试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哪有不面试几次就能找到一家“凑合”的公司的。此时,最重要的是不要气馁,须知成功本来就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失利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学习各种技能,吸取失败的教训,学习应聘的技巧。面对日益加剧的职场竞争趋势,人只有不断学习,有针对性地“充电”,不断补充新的“血液”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避免遭遇淘汰的厄运,驰骋于风云变幻的职场。
彭顺的职业梦想是去某国际知名公司工作,他甚至偷偷告诉朋友:“哪怕去做一个小小的保安都行,只要能够‘加盟’那家公司,便实现了我至今为止最大的心愿。”
每当有那家公司的招聘信息,他总是特别地留意。一旦有适合自己的职位空缺出现,甚至是自己离职位要求有偏差,彭顺都会精心准备,然后“混进”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遗憾的是,彭顺总是不能如愿,总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那家公司拒之门外。原因无非是他学历不够、经验不足之类,有一次面试主考官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小伙子,想进大公司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没有能力,面试100次也没用。”显然,主考官已经认识彭顺这个“熟客”了……
可彭顺依旧不气馁,他不断地“充电”提升自己,期望在未来的面试中获得先机。当然,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下,彭顺不再“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缩小了求职意向的范围。
前不久,彭顺又去那家公司面试时,他想争取的是业务员的职位。这是他第11次去那家公司面试,不过这一次结局和前10次不一样,他被录用了。事后,彭顺询问已成为同事的面试主考官,为什么第11次给了他机会?那位主考官说:“在屡败屡战的求职中,你不忘适时‘充电’和调整,这是很难得的。更为可贵的是,你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10次,仍然能勇敢地面对,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实在让人赞赏和钦佩。”
面试是职场人士将要伴随一生的“恋人”,需要我们耐心去经营。可是,许多求职者却缺乏耐心,他们在第n次失败后就没了第n+1次努力的欲望。其实,人只要有继续努力的欲望,再加上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离成功就不远了。
在面试失败的时候,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总结自己面试失败的原因。
找出自己面试失败的原因只是第一步,也是你应从面试失败中学到的最基本的东西,而面试失败能为你带来的最大转机,是它赋予了你一个重新进行选择、重新塑造自己的机会。
当然,面试失败是对事件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自己、社会和他人对结果的一种解释。在你从失败中汲取力量、重新驾驭自己的人生航向时,不仅要学会客观地寻找其失败的原因,尤其重要的是,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过去,从中寻找成功的“种子”。
(2)不要让“输”的感觉影响自己。
一位著名的网球运动员在谈及失败时说:“不知怎么,在我们心中输的感觉都比赢的感觉更强烈。”任何一个“运动员”都明白这点,都必须“搏击”这种情绪。你可能打了10个好球,失了最后一个,但最后的“失球”的场景会在你的脑海里反复显现,我们都把“输”看得比“赢”更重。因此,面试失败后,我们一定要清除自己心中这种“输”的感觉。
(3)从面试失败中总结经验。
人生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失败有时并不是由于你的能力、学识的不足,而是由于你错误地选择了目标。而“失败”正是给予了你一个重新思考、从错误中解脱的良机。
许多职业咨询师认为,一个人一生中至少要经过两三次转换,才能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特长的事业;而确定自己合理的目标,则需要同样长的一段时间。
生活往往借“失败之手”,促使你进行一次次的探索和调整。然后,才会让你找到真正的事业发展的方向。
【生活的开始,是拥有一项能力】
人生一世谁不想“混出个人样”来?但为什么一些原本很有优秀潜质的人却终其一生也未能成功?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故而常常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本来有能力做成的事,结果因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本来需积累力量、借助他人帮助才能做成的事,结果因求胜心切而独自贸然出击致使功败垂成。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关键是要清醒地面对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获取成功!
你的生活是怎样的?你每天都过得轻松、快乐吗?每天所做的事情是让你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你每天付出的宝贵时间、情感和激情都换来最好的结果了吗?……如果没有,那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因此,人只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优势所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的梦想因生活规划而得以实现。
优势就是你人生的“主力”,就好像在球场上,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别的团队不具备的优势,这样才能取胜。“取己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优势成为你的“主力”。
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
森林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为了像人类一样聪明,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开学典礼的第一天,来了许多动物,有小鸟、小鸡、小鸭子,小山羊,还有小兔子、小松鼠。学校为它们一共开设了5门课程,有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游泳。当山羊老师宣布第一天上跑步课时,小兔子兴奋地立刻绕着操场跑了一圈,并自豪地说:“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欢做的事!”而再看看其他小动物,有噘着嘴的,有耷拉着头的……第二天一大早,小兔子蹦蹦跳跳地来到学校。山羊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小鸭子兴奋地一下跳进了水里。可天生恐水、从来没游过泳的小兔子傻了眼,其他小动物更没了招。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山课……以后发生的情况,便可以猜到了,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则寓言故事诠释了一个通俗的哲理,那就是“不能让猪去唱歌,让兔子学游泳”。要想成功,小兔子就应该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得爬树。要展现自己的优势,千万不要拿自己不擅长的一面去和别人擅长的一面相比,这样你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让自己一事无成。
俯瞰当今世界,成功者灿若繁星。罗纳尔多是“足球先生”,乔丹是“篮球飞人”,帕瓦罗蒂是“美声歌王”,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韦伯纳是企业家的楷模。这些精英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其自身的优势获得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而普通人在对这些精英深怀敬仰之情时是否已经明白:优势不是这些精英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其天生的优势。
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盲目地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他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相反,普通人之所以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们还没能认清自己的优势是属于小兔子型的、小鸭子型的,还是小鸟型的?
所以,人若想成功,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然后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这个优势的基础上,让优势成为你的“主力军”。
时代在不停地发展,社会上不断涌现新兴职业,在众多的职业中,每种(专业)职业对从业者独特优势(或特长)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果你在学习或工作中很不顺利,甚至屡受挫折,千万不要灰心丧气,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其实,并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你像“让小兔子学游泳”那样“入错了行”。
按成功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目前共有400余种独特优势,任何人都有至少一项的独特优势,只要你能找出自己的独特优势,据此在社会上几百种专业、职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职业,敢于果断地投身其中,由“入错行”变为“入对行”,就像“小兔子去跑步”那样,去充分地开发、培养和发挥自己的某项独特优势(或特长),你就一定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他找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
青年羞涩地摇头。
“你懂物理吗?或者历史?”
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
“那法律呢?”
青年窘迫地垂下头。
“会计怎么样?”
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势也找不出来。
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可是,你要生活呀!将你的住处留在这张纸上吧!”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势啊。你不该只满足于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把名字写好也算一种优势?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那位青年受到鼓励以后自信了很多,他想: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得漂亮,能把字写得漂亮,我就能写好文章……他一点点地放大看自己的优势,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数年后,这个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他写的《基督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名字写得好”,也许你对此不屑一顾:这算什么!然而,不管这个优点有多么“小”,它毕竟是一种优势。大仲马便以此为基础,扩大了他的优势范围。
世间有许多平凡人,他们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势,但这些优势由于自卑等原因常常被忽略了,他们没能抓住这些优势,并把它放大,结果失去了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这实在是人生的遗憾。须知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的“金矿”,只要肯“挖掘”,哪怕仅仅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沿着它挖掘下去也会找到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你抱怨的不是命运,而是当初的选择】
回首往事,人总是免不了有许多懊悔,发出“如果有来生,我……”的感叹。这个时候,你抱怨的其实并不是命运,而是你当初的选择。假如你当初是另一种选择,也许你还会对现状不满、感觉事事不尽如己意,但是,至少那会是另一种人生吧。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可以回头的机会寥寥无几,在你匆匆的步履中,一些不起眼、不经意的选择就决定了你今天的命运。人的一生,选择很重要。你是要选择怎样的生活,全凭你的那一刹那的决定。
在大学里,期中考试后的一天,班里的一个同学因为各门功课都考得一塌糊涂,所以忧心忡忡,在哲学课上无精打采。他的异常引起了教授的注意,教授拿起一张纸扔到地上,请他回答:这张纸有几种命运?
那位同学一时愣住,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答:“扔到地上就变成了一张废纸,这就是它的命运。”教授显然并不满意他的回答。教授又当着大家的面在那张纸上踩了几脚,接着,他又捡起那张纸,把它撕成两半扔在地上,然后,心平气和地请那位同学再一次回答同样的问题。那位同学被教授弄糊涂了,他红着脸回答:“这下纯粹变成了一张废纸。”
教授不动声色地捡起被撕成两半的纸,他拿起笔来,很快就在上面画了一匹奔腾的骏马,而刚才踩下的脚印恰到好处地变成了骏马蹄下的原野。然后,教授举起画又问那位同学:“现在,请你回答这张纸的命运是什么?”那位同学的脸色明朗起来,干脆利落地回答:“您给一张废纸赋予希望,使它有了价值。”教授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很快,他又掏出打火机,点燃了那张画,一眨眼的工夫,这张纸变成了灰烬。
最后,教授说:“大家都看见了吧,起初并不起眼的一张纸,我们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使它变得一文不值。我们再使它遭受更多的厄运,它的价值就会更小。如果我们放弃希望使它彻底毁灭,很显然,它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美感和价值了;但如果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给它一些希望和力量,它就会‘起死回生’。一张纸是这样,一个人也一样啊。”
一张纸可以变成废纸扔在地上,被我们踩来踩去,也可以在上面作画写字,更可以将它折成纸飞机,飞得很高很高,让人仰望。一张纸片尚且有多种命运,更何况人呢?命运如同掌纹,弯弯曲曲,然而无论它怎样变化,永远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有人说:“我们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人生漫长而又短暂,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其实只是那么几步而已,而且多发生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当我们不会选择的时候可能面临多种选择,而当我们有能力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机会了。
有一个美国人,平常很爱喝酒,毒瘾也很重,脾气也非常暴躁,他就是因为看不惯一个酒吧的服务生就把他给杀了,然后被判终身监禁。这个美国人有两个儿子,老大同他的父亲一样,毒瘾也很重,靠抢劫和偷窃为生,最后也被判终身监禁。而老二就不一样了,他生活得非常幸福美满,有漂亮的妻子和三四个孩子,他还是一家跨国公司分公司的老总。同一个父亲,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儿子,记者觉得很奇怪,去采访他们时问:“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回答令人惊讶,因为两个人的回答完全一样:“有这样的爸爸,我还有什么办法?”
因为没有办法,这两个孩子不得不做出人生的选择,一个人选择“不变”,而另一个选择了“改变”。成功是选择的结果,堕落也是选择的结果。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工作或创业都是如此。一个人只要奋发努力,就有机会取得成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终会有所成。”
选择生存是每一种生物体所具有的本能,连埋在地里的种子也存有这样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激发它破土而出,推动它向上生长,并向世界展示自己美丽与芬芳。这种激励也存在于人们的体内,它推动一个人来完善自我,以追求完美的人生。一旦你有幸接受这种伟大推动力的引导和驱使,你的人生就会成长、开花、结果;反之,如果你无视这种力量的存在,或者只是偶尔接受这种力量的引导,就只能使自己变得微不足道,不会取得任何成就。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从不允许人们停息,它总是激励着一个人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人的一生中要面临的“十字路口”有很多,每一条路的尽头都是我们未知的“结果”,所以,人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认准一个方向,勇敢地迈出自己的第一步,让青春学会选择,让选择打造成功,让成功引领人生。
【怎么走都觉得不对的时候,试试“走心”】
从小学开始,很多孩子就被老师和家长“逼迫”着树立自己的理想。写作文的时候,孩子会敷衍性地写出“医生”、“律师”、“科学家”之类的空头名号。
然而,在不清楚职业内容的情况下,何谈“想要什么”?
上小学、中学,参加高考,选择专业,进入大学就读,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都是这样平平稳稳、无惊无喜的。终于有一天,长大成人的孩子会忽然疑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想不清楚时,就用“反正几乎所有的人也都是这样活着,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还不是照样活着”的话来安慰自己。如果问他们“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或许会反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入校的那天起,S就立下了到美国留学的志向,并且非名校不读。大学4年,在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的环境中,S拼命苦读,成绩始终保持系内前三,她的平均成绩很高,各项英语考试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专业领域学习的空当,她积极参加各种学生会活动、义务活动,拜访知名教授,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日后留学需要的“推荐信”做准备。
大四毕业的时候,S顺利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学校为她提供3/4的奖学金(哥伦比亚大学是出了名的难得给学生奖学金的世界名校)。5年的硕博连读,在同期毕业生已经在职场打滚5年之后,她毕业了。她顺利地在上海落户工作,年薪是多数人很难达到的标准。工作尘埃落定之后,她开始谈婚论嫁,她嫁给了同样在哥伦比亚留学的上海男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那几年,她在全世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非洲、南美洲进行公费考察。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她的目标挺“俗气”的,但不管是多么“俗气”的目标,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为之奋斗并最终达成目标,无疑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小丽,家庭条件优越,长相漂亮,毕业于某“211”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该学校的这一专业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毕业之后,她被中石油选中,分配到中石油云南分公司做财务工作。薪资虽然不及一线城市,但是在昆明也属“上乘”了,并且是在中石油这样的大国企。可是,工作不到半年,小丽就辞职了,因为她觉得这份工作“太累了,没有前途”。辞职之后的整整一年时间,她赋闲在家。询问她原因,她说昆明没有好工作。但因为家在这里,她不愿意离开家,又怕自己在外面太辛苦,所以就这么一直“闲”下去了,反正家里也养得起自己。她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在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中,有些人宁愿平凡度日,更多人是不愿思考,不愿为之做出努力。对于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成功人士,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帮助了他们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们不断地在不同的演讲场合、励志书籍中听到或看到“做你真正想做的事”,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人?事业、家庭、爱情中的种种不顺遂,有时候并非是障碍让我们无法随心所欲,而是我们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太多的人不敢问自己,因为他们害怕失望而不敢提出疑问,心存侥幸地得过且过。
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谈到我们曾经听过无数遍的忠告: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在工作上是这样,在爱人上也是这样。工作会占据你生命的一半,真正满足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做你认为值得的工作,而能让你觉得自己的工作伟大的唯一方法,就是喜欢你正在做的事。
那么,问题自然来了,我们如何才能尽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让我们沮丧的是,我们总是听到别人告诫自己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他们从未一步一步地教会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寻找自己喜欢做什么的时候遇到困难呢?因为他们从来未曾真正审视过自己。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这么快的现代社会,花时间和自己在一起,似乎成了无所事事的标记。人们总是通过持续地做某件事情,不管是玩游戏、和朋友一起聚会、还是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班等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做这些事本身虽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却让人怀疑大多数人都有着“我每分钟都要做一件事情,因为我不能跟自己独处”的心态。人们越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想尽办法“充实”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就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些人觉得应该周游世界,多经历一些事情才能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其实,你只需坐下来,好好地和自己对话。不要玩你的手机、上网、看电视、聊MSN、听你最喜欢的歌曲、下棋或玩扫雷游戏、查收电子邮件、回电话、喝杯水、去洗手间、看时钟、读杂志文章,而是一点一点地思考,然后做决定。其实,答案已经在你的心中了,你只需把它挖掘出来,避免拖延,你的大脑已经吸收了各种各样的讯息和经验,它已经有了等待解开的“答案”。
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步:对自己说,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给自己肯定的心态,你可以找到“答案”。这个过程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没有关系。确定感可以帮助你逐步获得“反自我放弃”的身体机制,避免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因失望而放弃。
第二步:列出自己的愿望清单和技能清单。
不要觉得你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做这一切,拿张纸,把它们写下来。列出每一个你想得到的兴趣和每一种哪怕微不足道的技能。也可以想想自己对什么不感兴趣,然后写下对应面。或许你会发现技能和兴趣的重合,将那些重合的地方记下来,用于第三步。
第三步:留出一些真正独处的时间,集中精神,通过问自己正确的问题来描绘自己想要做的事。
人们留出时间听音乐、烹饪、看电影、读书,但当关系到他们自己个人未来的时候,从来不曾留下任何时间,这实在让人很费解。在独处的时候,你必须问自己一个十分清楚的问题,“清晰”在这里是关键,因为问题越“清晰”,答案也就会越简单。不要立刻就问自己“我喜欢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太宽泛,让我们把它变窄点,尝试着问你自己:
“我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什么,能够同时利用我的能力和兴趣为自己和别人创造价值?”
“这种价值是通过什么方式创造的?”
“这种价值创造如何与事业结合在一起,通过什么方式来赚钱?”
即便某个“答案”看起来很荒谬,也要把它写下来。写下你所有的“答案”,然后仔细浏览,你会发现,当你写下“答案”并且看着它们,会驱使你萌生想写新“答案”的念头,可能让你注意到以前从来不曾关注过的领域和“答案”,你会为你所写的东西而感到惊奇。你会知道,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那是你正在努力的,还是你曾经放弃的?
套用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鲁夫的话:人生最奢侈的事就是做你想做的事,那么人生最奢侈的生活就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