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违背常理”的古文明(1)
- 科学禁地:神秘地球的9个秘密
- 美狄亚编著
- 5273字
- 2018-03-29 10:04:00
在数千年前的古代,欧、美、亚、非四大洲均孕育过灿烂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在今天看来似乎有许多违背常理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超前文明的痕迹。
【欧洲古文明之谜】
新石器时代的变革如燎原之火遍及欧洲,大规模的定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欧洲人和早期日耳曼人建立起了他们正规的社会形式,形成了古欧洲文明,为后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爱琴文明发端之谜
爱琴文明的发现,是近代考古学上的一项重大成就。由于爱琴文明的发现,希腊的历史可以远溯到更古的时代,进而成为了世界五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1871年至1890年间,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的相关记载,先后对小亚细亚西部的特洛伊、南希腊的迈锡尼和太林斯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00年,英国考古学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北部的诺萨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
其后,一些学者又在希腊半岛、爱琴海岛屿和小亚细亚等地进行了富有成果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爱琴文明的内容,终于使得湮没数千年的爱琴文明重为世人所知。
爱琴海上岛屿众多,共有400多个大小岛屿。其中最大的克里特岛,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至60公里不等,横列海中,犹如爱琴海区域的门户。克里特岛对外交通方便,是爱琴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海区域的奴隶制国家就产生在这里。
考古证实,爱琴海区域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南希腊亚哥里斯地区有约公元前7000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爱琴海区域的早期居民不是希腊语人,这些非希腊语的居民后来被希腊作家称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皮拉斯基人。学者们称之为地中海民族,认为他们与小亚细亚半岛的居民有较多的关系。
根据这些残留的历史和人类学信息,有专家认为爱琴文明的最早起源是由西亚通过小亚细亚半岛从海陆两方面传来的。当时的青铜器已相当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也已分工。克里特岛的考古发现成果丰厚,出土的青铜双面斧、短剑、长剑以及金质和银质的碗等工艺品都具备很高的成就;彩绘陶器薄如蛋壳,瓶面绘有鲜丽的动植物图案,生动逼真。这时的克里特岛上还修筑了从诺萨斯到法埃斯特的驿道,建筑起了宏伟的宫殿,后期还出现了象形文字。
到了公元前3000年后,一批属于印欧语系的操希腊语的人从多瑙河流域来到马其顿等地,其中一部分分批进入中、南希腊,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为希腊人,爱琴文明得到了继续发展,尤其以克里特文明为代表的文明开始进入辉煌阶段。这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使用犁耕,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豆类等,园艺作物有葡萄和橄榄;由于靠近海洋岛屿,造船业非常发达,帆船已经具备了远航的能力,当时,克里特同爱琴海诸岛、希腊半岛、埃及、小亚细亚、腓尼基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铜帀和青铜帀相继出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字的进步。这时出现了线形文字,它是古代克里特语的音节文字,在考古学上称为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虽然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实爱琴文明由西亚先进文明传入或受其影响,但“大西洲”的传说也是爱琴文明起源的一个说法。
“大西洲”,也叫亚特兰蒂斯,是一片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人能证实它的存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两篇对话,即《提麦奥斯篇》(Timaeus)和《克利梯阿斯篇》(Critias)中详细记载了“大西洲”的传说。大意是说: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他娶了一位人间的少女,并生了5对双胞胎。波塞冬将大西洋上的一座岛划分为10个区,分别让10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亚特兰蒂斯”王国非常繁荣,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以金、银、黃铜和象牙装饰的神殿,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不断。传说“亚特兰蒂斯”王国的10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就这样沉入了海底。
最初,人们认为“亚特兰蒂斯”只是一个神话,但随着克里特岛的迈诺安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相继被发掘,开始有学者认为“亚特兰蒂斯”也许并不只是一个神话,而是自上古流传下来的历史。他们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最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其岛上的文明也与柏拉图记载的非常相像。尤其是在迈诺安文明发现了米诺斯王朝的迷宫后,更加证实了古希腊神话与历史的某些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爱琴文明的起源,也许还要等到“大西洲”真正被发现之后才会有定论。
2.迈诺安文明神秘消失之谜
迈诺安文明,也译作弥诺斯文明或米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1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它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前驱,以精美的王宫建筑、壁画及陶器、工艺品等著称于世。
在100多年前,人们对迈诺安文明几乎一无所知。古希腊的典籍中对它没有任何记载,只有米诺斯迷宫的神话在爱琴海地区流传,并不是信史。就连迈诺安文明的得名,也是现代考古发掘后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而命名的。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熏陶,也有埃及的影响。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来自北非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后又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拟,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时的克里特岛自然条件优厚,岛上林木茂密,东部平原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克里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还有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它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商船来往地中海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是各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设置厚墙高垒,与其他古代文明重视城防建筑完全不同。
迈诺安文明主要以从事海外贸易为主。当时,迈诺安称雄爱琴海,是联系欧、亚、非三洲先进国家的纽带。米诺斯王朝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的地埋位置,发展造船业,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海军。所向披靡的米诺斯舰队,使王朝与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小亚细亚等区域保持贸易来往,并成为海上霸权国家,爱琴海诸岛各国纷纷向米诺斯称臣,雅典也得向它纳贡。
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信,迈诺安人在青铜时期重要的锡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锡与产自塞浦路斯的铜的合金被用来制造青铜。此外,迈诺安人还进行番红花的贸易。在圣托里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画《番红花采集者》可以验证这一点。
迈诺安人崇拜女神。他们的宗教中对于女神的描写非常多,比如掌管生育的母神,一个女性的动物主宰,一个城市、家庭、收获、冥界的女性保护者,等等。出土的壁画和女祭司雕塑显示了男人和妇女参与同一个体育项目(通常是跳牛),因而一些考古学家相信,迈诺安社会中,男人和女人有着相同的地位,甚至继承权有可能是母系的。
对迈诺安人的语言研究,虽然有了重大进展,但总体来说所知甚少,一般称之为“原克里特文”,它可能是用仍未被破解的线性文字A书写的。后期文化中,他们转用线性文字B——一种早期希腊语字母来记事。线性文字B在1952年被破解,不过由于线性文字A至今仍然无人可以解读,所以我们仍无法对这个灿烂的文明进行深入的了解。
198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库诺索斯(Knossos)发掘出一座王宫的废墟。它占地约2公顷,房屋有几百间,均由迂回曲折的廊道连接,结构之复杂实为罕见。迷宫中还发现了双斧标志,所以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米诺斯王国的双斧宫殿。这次发掘还出土了数万张刻有文字的泥板,其中一块赫然写着:“雅典进贡妇女七人,童子及幼女各一名。”考古学家们还在克里特岛上一所房屋中,挖掘出了200多根支离破碎的人骨,它们属于8~11个年龄不足15岁的青少年,尸骨上还留有被宰杀的刀痕。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米诺斯迷宫的传说纯属虚构,直到考古学家伊文思于1900年发掘出规模宏大、宫室密布的克诺索斯王宫,人们才意识到古老传说中迷宫的概念从何而来。这次发现,也为迈诺安人的离奇消失提供了新的注脚。
按伊文思的推断,迈诺安王宫遭到的破坏是地震造成的。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这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火山灰遮天蔽日,散落最远达到700公里处,克里特岛全岛很快被火山灰掩埋。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再次袭击克里特岛,终于使辉煌的迈诺安文明毁于一旦。剩下的少数幸存者,渡海来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迈锡尼,将迈诺安的文字、艺术、先进的技术带到了这里,逐渐发展起灿烂的迈锡尼文明。
3.史前“英国巨石阵”功用之谜
英国巨石阵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难解的几个谜之一。从它被世人发现的那一天开始,人们从未中断过对它的研究,但目前为止,有关它的几个主要问题仍然没有定论。
英国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也是英国的国家标志之一。它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索尔兹伯里古城,距英国首都伦敦120多公里。这座古城的附近有一个小村庄叫阿姆斯伯里,史前巨石阵就坐落在这里。公元1130年,英国的一位神父在一次外出时,偶然发现了巨石阵。从此,这座由巨大的石头构成的奇特古迹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巨石阵约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整个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远远望去,震撼人心。石群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石柱排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由于这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又叫“奥布里”坑。
经过研究,科学家证实巨石阵在当地出现的第一块石头是位于圆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块重约5吨的沙岩(又被称为“种石”)。在此石出现200年之后,若干石柱才从英格兰西部的威尔士运来,矗立在中央,并形成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周。考古学家称之为巨石阵的二期建筑。
再后来,“种石”被挪走,巨石阵进入了建筑的第三阶段——180块大沙岩从外地运来,与原来的青石柱重新排列成圆形和马蹄形结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只说运输,其工程量就难以估计。据估算,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需要至少3000万小时的人工,相当于1万人工作整整1年。
巨石阵最不可思议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吨。然而,人们惊奇地发现,有不少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两根竖着的石柱上的。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论,这个现象实在是惊人。
关于巨石阵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论。有人说是当地的土著居民在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时建立了这些建筑。2003年,考古学家在巨石阵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墓中的主人名叫阿梅斯伯瑞·阿彻。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100多件,包括金、银、铜等装饰品,陪葬品的数量要比同年代墓葬多达10倍,而其精美程度更是其他同时代墓葬无法比拟的。专家考证,这些物品说明了阿彻来自阿尔卑斯山地区,铜刀来自西班牙和法国。如果是阿彻建造了巨石阵,那么被视为英国古老象征的史前巨石阵将会是一名外来人的作品。
对于巨石阵的功用,人们也有很多猜测。起初,有专家认为巨石阵是天文工具。在巨石阵入口处有一块被称为“席尔”的石头单独立在地上,如果从环状沟向这块石头望去,刚好是夏至当天太阳升起的位置,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巨石阵应该是古代民族用来记录太阳运行的。
也有科学家推测,巨石阵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场所。早在17世纪,英国古董学家奥波笛就认为,巨石阵是罗马统治时期德鲁伊教的祭祀场所。但目前证实巨石阵最早出现的年代要早过有德鲁伊教派大约1000多年,这个说法自然就被否定了。
1963年,波士顿大学天文学教授霍金斯认为,巨石阵事实上是一部可以预测及计算太阳和月亮轨道的古代计算机。这个理论太过悬疑,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及批评。但是近代学者的研究却发现,他的说法有一定的正确性,巨石阵确实具有某些计算天体运行的功用。
1997年,英国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巨石阵具有令人惊异的声学特性。科学家们在一些巨石中放入先进的录音器材进行实验,发现组成巨石阵的巨大扁平石块能非常精确地放射巨石阵内部的回声,并将其集中于石阵的中心,形成共鸣效应。
2003年,新的研究成果又出来了。帕克·皮尔森带领史前巨石阵项目研究组成员对巨石阵地区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研究探索,并得到了国家地理协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研究人员将从巨石阵挖掘出的人类遗体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以确定这些遗体的埋葬年份。他们认为,巨石阵是一处墓地。考古学家估计,600年间,巨石阵共有150人~240人下葬。埋葬人数如此之少,可能意味着这些人属于同一显赫家族。
帕克·皮尔森说:“我们的猜想是,巨石阵原是一处安葬死者的地方。进一步的猜想是,这里葬的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可能是英国古代一个王室的成员。”